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頸椎病的影像學研究,綜述,內容提要,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及價值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xiàn)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頸椎?。–ervical Spondylosis)定義 (由2008年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修訂),繼發(fā)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出現(xiàn)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者,,,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前中央動脈等,,一、頸
2、椎病的分型,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其他型(食管受壓型、頸椎失穩(wěn)型、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混合型,頸椎病前期頸椎間盤征期骨源性頸椎病脊髓變性期,,趙定麟 分型,二、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及其評價,X線CTMR血管成像,(DSA、CTA、MRA、CDFI、TCD),,(1)頸椎X線正位、側位、斜位片及動力位片;X線脊髓造影,評價…,體位、中心線等,(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
3、薄層掃描、MPR、 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顯示骨質結構優(yōu)于MR,CTM有助于了解脊髓及神經根的受壓情況,頸椎CT平掃、MPR重建,(3)MRI平掃及增強 MR脊髓水成像(MRM) 頸椎屈伸位動態(tài)MR掃描,顯示椎間盤比CT敏感增強主要用于鑒別診斷,可更客觀真實了解脊髓受壓情況有助于選擇手術方
4、式,MRM可獲得較高質量的類似脊髓造影的圖像,MRI 矢狀位、橫斷位,MRM,腰段,突出的變化,C5/6椎間盤突出前屈位和后伸位均較自然位加重,,,中立位,過屈位,過伸位,(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 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 CE-MRA)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
5、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DSA是診斷椎動脈病變的金標準,MRA無創(chuàng)性敏感性俱佳,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MRA 、 CDFI、TCD能觀測椎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DSA、CTA 、 MRA、CDFI從不同角度直接或間接反映了椎動脈是否存在痙攣、狹窄和折曲等受累情況,椎動脈CTA MPR曲面重建,椎動脈CTA 3D重建,椎動脈 3D-TOF MRA,,,,,椎動脈變細,三、頸椎病的影像學表
6、現(xiàn),1 頸椎生理曲度異常2 頸椎不穩(wěn)定 3 頸椎韌帶退變 4 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5 頸椎間盤退變 6 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 7 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1 頸椎生理曲度異常,頸曲變小、變直、反弓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 正常C值7.6~12.2mm防止軍人位、低頦位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頸曲變小,變直,反弓,2 頸椎不穩(wěn)定,,主要指下頸椎不穩(wěn)頸椎椎前緣、椎后緣及棘突后緣連線連續(xù)性
7、中斷,臺階征。 下頸椎不穩(wěn)可測量頸椎水平和角度位移,李家順認為國人下頸椎不穩(wěn)的X線診斷標準:水平位移>3 mm或角度位移>10°,屈伸運動MR,C3椎體移位不穩(wěn),,,3 頸椎韌帶退變,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 鈣化或骨化影 黃韌帶 肥厚或鈣化MRI橫斷面呈結節(jié)型或V字型,T1WI等信號, T2WI低信號正常頸椎黃韌帶厚度小于1.5mm。(3~5mm?),,,,,,
8、韌帶退變,,動態(tài)MR 黃韌帶的變化,,4 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椎體骨贅 X線 椎體的前后緣、上下緣呈唇樣、刺狀或骨橋形成CT、MRI 椎體后緣的骨贅 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 椎體前緣的骨贅 食管,,,,食管受壓,,鉤椎關節(jié)退變表現(xiàn)為頸椎鉤突肥大、變尖增生以及骨贊形成,其鉤椎關節(jié)間隙變窄,關節(jié)面顯示硬化。
9、 CT掃描可觀察到鉤突增生肥大引起的椎間孔狹窄情況。,左側鉤突肥大,,椎小關節(jié)退變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突之關節(jié)間隙模糊,關節(jié)面欠光滑及骨質增生硬化、關節(jié)腔內積氣、滑膜囊腫,椎小關節(jié)面增生硬化、關節(jié)腔內積氣,5 頸椎間盤退變(變性、突出),椎間盤變性,(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 早期 T2WI信號減低,晚期T2WI呈高信號(2)纖維環(huán)改變:纖維環(huán)撕裂T2WI呈高信號。
10、(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X線僅可顯示間接征象,表現(xiàn)為頸椎椎間隙變窄。CT表現(xiàn)為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內氣體影。,MRI,,Ⅰ型 終板內裂隙形成、鄰近骨髓內富含血管的纖維 組織形成。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Ⅱ型 骨髓內脂肪替代,T1WI和T2WI信號均增高 Ⅲ型 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髓核T2WI信號減低,,椎間盤突出,CT、MRI表現(xiàn)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
11、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中央型旁中央型(外側型)側方型(遠外側型)膨出型脫出型前突型許莫氏結節(jié),按照突出的部位分為:,膨出、脫出及許莫氏結節(jié)可認為是椎間盤突出的一種特殊類型。,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 。,前突型并不少見,由于纖維環(huán)前側較厚和前縱韌帶較寬關系,這種突出程度并不嚴重,椎體椎體上、下緣出現(xiàn)半圓形缺損影,X線及CT可見其邊緣骨質硬化,T1、T2
12、MRI信號與椎間盤相似。,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前后受壓,,,MRI、CT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xiàn)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頸椎間盤突出等原因向后壓迫脊髓前中央動脈時,可出現(xiàn)脊髓梗塞,MRI可表現(xiàn)脊髓前2/3范圍T2WI呈高信號。有人稱為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頸椎病,其確切含義及其影像學表現(xiàn)有待進一步研究。,脊髓異常信號,,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脊髓偽影,
13、,椎間盤層面高信號腦脊液的腹側,出現(xiàn)弧形充盈缺損壓跡,脊髓或馬尾神經根受壓移位,蛛網膜下腔部分阻塞,神經根袖出現(xiàn)移位、變形、截斷、消失等征象。椎間盤突出伴黃韌帶肥厚,使造影柱呈串珠樣改變。,MRM表現(xiàn)(頸椎間盤突出時),椎間盤突出有二個測量指數——矢徑和橫徑指數(STI)、矢徑指數(SI),其測量方法參閱Thelander等描述的方法。STI與SI指標作為衡量頸椎間盤突出程度的量化指標客觀可靠,SI更簡化更實用。,判斷頸椎間盤突出的
14、程度,可測量突出部分矢徑的最大值小于2mm為輕度位于2~5mm為中度大于5mm為重度,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輕度:硬膜囊受壓變形但未達到脊髓中度:硬膜囊受壓變形已達脊髓重度:脊髓受壓變形,6 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頸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椎體后緣、椎板骨質增生,椎管比值=頸椎椎管矢徑(毫米)/頸椎椎體矢徑(毫米),國人頸椎正常椎管比值為大于0.75,小于0.75為椎管狹窄,椎管矢徑 小于10毫
15、米絕對狹窄 10.1~12毫米為相對狹窄 12.1~14毫米為臨界椎管 大于14毫米為正常,椎管狹窄,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CT及MR顯示正常人側隱窩矢狀徑一般在5mm以上,如果小于2~3mm,臨床有癥狀者,即可診斷側隱窩狹窄。,可因前、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jié)與上、下關節(jié)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
16、空間縮小。,椎間孔狹窄,X線斜位片及CT三維重建均可顯示,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5毫米土1.0毫米,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個體差異及體位擺放不甚精確、組織結構重疊及放大效應,椎間孔X線測量的準確性較低。通過目測,與上、下相鄰的椎間孔或對側椎間孔對比 。,雙斜位椎間孔,CT 3D 顯示 C6-7椎間孔狹窄,,7 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椎動脈型頸椎病,可表現(xiàn)~~,橫突孔異常主要為
17、變形、變小,陳兆秋等提出以5mm作為國人橫突孔直徑的正常下限。,椎動脈DSA、CTA、MRA、CDFI主要表現(xiàn)為椎動脈的受壓、移位、迂曲、狹窄、閉塞等改變,依據尸體椎動脈外徑測量的結果,平均為4.0±0.7 mm,CDFI及TCD均能測得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椎動脈MRA 顯示受壓、迂曲,橫突孔變形變小,,,四、 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1 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
18、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2 鑒別瘢痕組織和突出復發(fā) 頸椎病術后仍會有許多患者癥狀未得到徹底改善,最常見的原因是瘢痕組織形成和椎間盤突出復發(fā)。 瘢痕組織與椎間盤不易區(qū)分,CT、MRI增強掃描可鑒別,瘢痕組織明顯強化其內包繞的神經根呈邊界清楚的低信號結構突出的椎間盤或殘留的椎間盤多數不強化在延遲掃描時出現(xiàn)彌漫的強化或環(huán)形強化,3 觀察鄰近節(jié)段退變(ASD),脊柱部分節(jié)段融合術
19、后,可增加鄰近未融合節(jié)段的應力,加速其退變過程,出現(xiàn)ASD 。頸椎ASD 已成為頸椎病融合內固定術后一個潛在的長期并發(fā)癥,部分患者甚至不得不再次手術。頸椎病術后X線、CT、MRI等能觀察融合椎ASD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嚴重程度。,,,五 、頸椎病的影像學診斷,影像科醫(yī)生僅憑頸椎的影像學改變,不能作出頸椎病的診斷,而只可根據影像學表現(xiàn)作出頸椎退變,椎間盤變性、突出及頸部周圍組織受累(如椎管狹窄、脊髓受壓、黃韌帶肥厚等)等診斷意見。頸椎病的診
20、斷應該由臨床醫(yī)生作出。,[1] 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1799.[2] 趙定麟主編.脊柱外科學.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188-198,210.[3] 李成錄.頸椎病臨床與多層螺旋CT研究[J].中外醫(yī)療, 2008,30(10):156-157.[4] 陳云濤.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在骨性椎管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中
21、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5, 12(7): 401-403.[5] 陳綱,羅櫻,馬強華,等.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在椎管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0,31(4):61-63. [6] 李智斐,鐘遠鳴,張家立,等.頸椎動態(tài)MRI對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入路選擇的意義[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9(11):832-834.[7] 曹曉建,任亞軍,蔣燕妮.椎動脈CT血管成像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意義[J].南京醫(yī)科大
22、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6(12):1220-1223.[8] 徐德永,欒紅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MRI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7,14(4):224.[9] 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 2000 Mar-Apr;62(2):63-7.[10] 王成林.頸椎生理曲度的X線測量[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1.25(2).[11] 稅永平.青少年頸椎病的影像學
23、表現(xiàn)(附81例分析) [J].中外醫(yī)療,2010.36(25).:14-16.[12] 李家順,石志才,賈連順,等.退行性下頸椎不穩(wěn)征的臨床特征與放射學測量(附197例臨床報告)[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1998, 8(5): 255-258. [13] 陳星榮,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1994.[14] Yoganandan N,Kumaresan S,Pintar FA.Geo
24、metricaland mechanical propert ises of human cervical spine Ligaments[J].J Biomech Eng,2000,122(6):623-629.,參考文獻,[15] Cassar-PullicinoVN. MRI ofthe aging andhernating intervertebral disc [J]. EJR,1998, 27: 214-228. [16
25、] 杜育彬,常時新,郝楠馨,等.自動拼接全脊柱磁共振水成像在椎間盤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7, 28 (2):89-92. [17] Mizuno J,Nakagawa H,Inoue T,et al.Clnicopathological studyof“snake eye-appearance”in compressive myelopathy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
26、rd[J].J Neurosurgeon,2003,99(2):162-168.[18] 李晶,宋小燕,魯燕莉,等. 頸椎病患者MRI T2WI髓內有高信號與無高信號的比較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2, 24(10):577-579.[19] Weidauer S, Nichtweiss M, Lanfermann H,et al.Spinal cord infarction: MR imaging and cl
27、inical features in 16 cases [J].Neuroradiology,2002,44:851 7.[20] ThelanderU,FagerlundM,Fribergs,et al.Describing the sizeof lumbar disk herniations using computed tomogrphy Acom-parison of differe[J].Spine,1994,19(17)
28、1979-1984.[21] 黨耕町,王超,陳仲強,等.比值法與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的診斷[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2, 2 (4):146.[22] 陳兆秋,李文武,劉旭林,等.椎動脈型頸椎病的CT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3,9(9):527-530.[23] MullinWJ, HeithoffKB, GlbertTJ,et aMagnetic resoncance evaluation of recur
29、redisc hernation is gadolinium necessary [J]. J Spine, 2000, 25 (12): 1493-1499.[24] Cherubino P, Benazzo F, Borromeo U, et al: Degenerative arthritis of the adjacent spinal joints following anterior cervical spinal f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