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民事訴訟法(Civil Procedure Law),,主講人:劉秀明,liuxiuming914@163.com,一、參考文獻1.譚兵:《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田平安主編:《民事訴訟法原理》,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3.張衛(wèi)平著:《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4.楊榮新(蓉馨)主編:《民事訴訟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5.陳桂明:《程序理念與程序規(guī)則》,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2、年版。6常怡主編:《比較民事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二、必讀的法律、司法解釋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07年10月28日).268條。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1992年7月14日)。320條。3.《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2001年12月21日)。83條。4.《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2010年8月28日通過,現(xiàn)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35條。,5.最高
3、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2003年9月10日)。34條。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zhí)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1998年7月18日)。137條。7.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1994年8月31日。80條。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20條。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三、民事訴訟的體系一、民事訴訟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基本制度、訴與訴權、主管與管轄、二、民事訴訟的主體法院、檢察院、
4、當事人(兩造當事人和多方當事人)三、民事訴訟的證據(jù) 證明責任(訴訟的脊梁)四、民事訴訟的程序(一)訴訟程序一審程序(普通、簡易、小額)、二審程序、再審程序,(二)非訟程序1、古典非訟程序(特別程序)①選民資格案件、②宣告失蹤案件、宣告死亡案件、③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④認定財產(chǎn)無主案件。2、現(xiàn)代非訟程序①督促程序、②公示催告程序、③破產(chǎn)程序(三)執(zhí)行程序(四)涉外程序,四、兩大法系民事訴訟
5、的比較思維方式根本區(qū)別:事實出發(fā)與法規(guī)出發(fā)訴訟英美法系:判例法、陪審制、嚴格當事人主義大陸法系:成文法、參審制、當事人主義一、民事訴訟的目的英美法系:解決糾紛大陸法系:保護實體權利與維護國家私法秩序二、民事訴訟的模式(結構),三、民事訴訟的證據(jù)1、證明標準:英美法系:優(yōu)勢證明大陸法系:高度的蓋然性2、證明責任英美法系:判例法與利益衡量說大陸法系:成文法與法律要件分類說四、民事訴訟程序1、審前程序與審判程序的
6、關系英美法系:完善的審前程序與集中審理制度大陸法系:不完善的審前程序與并行審理制度,2、訴訟法理與非訟法理英美法系:沒有區(qū)分.大陸法系:適用不同的程序.3、審級制度均實行三審終審制。三審法律審且實行許可制英美法系:特別重視一審;二審為法律審;再審程序不發(fā)達大陸法系:重視一審;二審為事實審和法律審的結合;重視再審程序,4、執(zhí)行程序英美法系:判例法與成文法;司法行政機關執(zhí)行大陸法系:成文法與獨立法典 ;法院執(zhí)行,第一章
7、 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 (Civil Action and Civil Procedure Law),由國家權力而非沖突主體來解決社會沖突,這是訴訟的本質特征。 ——顧培東第一節(jié)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一、民事糾紛的概念、產(chǎn)生原因及特點1、概念:民事糾紛(civil dispute) ,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fā)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nèi)容的社會糾紛。 其實質是指民事主體基于各種原因對民事權益狀態(tài)或民事權利歸屬的認識不一
8、致時所產(chǎn)生的矛盾。,2、民事糾紛的產(chǎn)生原因1)經(jīng)濟原因導致利益沖突;2)人文原因激起沖突;3)社會環(huán)境影響沖突;4)制度不完善誘導沖突。3、民事糾紛的特點1)主體平等性;2)內(nèi)容的民事性;3)權利義務的可處分性;4)以違反民事實體法的規(guī)定為形成原因;5)可處理性(和平的方法平息)。,二、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一)自力救濟:自決、和解(二)社會救濟:調解和仲裁(三)公力救濟:訴訟 第二節(jié) 民
9、事訴訟一、民事訴訟的概念和特點(一)民事訴訟的概念 民事訴訟(civil procedure),是指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chǎn)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二)民事訴訟的特點 1.訴訟標的的特定性 民事訴訟標的只能是民事主體之間發(fā)生爭議,要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民事法律關系。 2.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上對抗的特殊性。 起訴——反訴
10、提出訴訟請求——反駁訴訟請求 3.當事人處分權利的自由性。程序權利(撤訴、管轄協(xié)議)實體權利(和解、調解),4.民事訴訟程序的嚴格規(guī)范性與正當性。5.解決糾紛的強制性、最終性與權威性。二、民事訴訟的目的(一)概念和意義1.概念 民事訴訟目的(purpose of civil procedure),是立法者基于其客觀需要和對民事訴訟本質屬性及規(guī)律的認識,而預先設定的民事訴訟活動的理想目標。2.研究民事訴訟目的的意義
11、(1)為民事訴訟法學其他基礎理論提供更高層次的理念。,(2)為立法的完善提供一個基本指導方向。(3)可以為法官進行法律解釋提供方向性的指導。(二)國外學者關于民事訴訟目的論的學說1.私權保護說:德國 19世紀 薩維尼2.維護私法秩序說:德國 20世紀 標羅3.糾紛解決說:日本 二戰(zhàn)后 兼子一(程序優(yōu)于實體);谷口安平進一步提出:程序法是實體法之母。4.程序保障說:英美學者;日本的井上治典教授。以判決為中心轉為以過程為中心。
12、,5.權利保障說:日本學者 竹下守夫,強調憲法上的權利保障。6.多元說(三)民事訴訟目的的多元化1.訴訟價值的多元化。2.訴訟主體的多元性。3.特定歷史條件的制約。4.民事訴訟任務多元化體現(xiàn)目的的多元化。,三、民事訴訟法律關系(Legal Relationship of Civil Action)一、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民事訴訟法律、法規(guī)所調整的法院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當事
13、人之間以及當事人同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存在的,以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為內(nèi)容的具體的社會關系。特征: 1、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由審判法律關系和爭訟法律關系構成的特殊的社會關系。是多面系列關系。 2、民事訴訟法律關系體現(xiàn)了法院審判權與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有機結合。行政權、審判權、訴權的關系,釋明權是民事訴訟的大憲章3、當事人始終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當然主體4、法院在該法律關系中始終處于重要地位二、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要素(一)主體 1.
14、概念: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在民事訴訟中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訴訟參加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思考:訴訟法律關系主體與訴訟主體之關系?,,,,其他訴訟參與人(包括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和協(xié)助執(zhí)行人),訴訟主體法院、檢察院和當事人(包括共同訴訟人、訴訟代表人、訴訟第三人),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2.范圍(1)人民法院(2)人民檢察院(3)當事人(4)其他訴訟參與人二、內(nèi)容
15、1、人民法院的訴訟權利。本質是判斷權 立案受理權、訴訟指揮權、審理權、 裁判權、執(zhí)行權、調查取證權、調解權,2、當事人的訴訟權利1)純粹程序性質的權利 起訴權與應訴權;撤訴權;上訴權;申訴權;申請執(zhí)行權;回避權;委托訴訟代理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權;管轄異議權2)和實體密切相聯(lián)系的權利 反訴權;取證與舉證權;辯論權;處分權; 經(jīng)法院許可查閱復制本案庭審材料權;和解權;申請調解權;訴訟保全的權利(財產(chǎn)保全和證據(jù)
16、保全);先予執(zhí)行的權利。,3、當事人的訴訟義務 按時到庭;遵守法庭秩序;提供證據(jù);真實陳述;善意行使權利,不得拖延;保守案件機密;自覺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依法繳納訴訟費用。4.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權(1)民事抗訴和刑事抗訴的區(qū)別(2)檢察院提起、參與公益訴訟的探討三、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案件事實和爭議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案件事實,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的行為、訴訟請求,,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認定的事實、適用
17、法律的行為,三、法律事實(一)訴訟事件 訴訟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切客觀情況。(二)訴訟行為 訴訟行為,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在訴訟過程中依法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1、法院的訴訟行為2、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取效性訴訟行為和與效性訴訟行為3、訴訟契約 有爭議,第三節(jié) 民事訴訟法一、概念和性質(一)概念 民事訴訟法,是規(guī)定法院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而
18、產(chǎn)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二)性質二、民事訴訟法的效力三、民事訴訟法的發(fā)展憲法化、國際化、多元化、社會化、科技化,第四節(jié) 民事訴訟法與相鄰部門法的關系一、民事訴訟法與憲法二、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一)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1、民事訴訟程序的內(nèi)在價值(1)程序的自由價值(2)程序的公正價值參與、平等、中立、公開、維持、(3)程序效益2、民事訴訟程序的外在價值3、民事訴訟程序的內(nèi)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沖突與
19、平衡。,(二)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1、民事訴訟是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共同作用的“場”。2、民事訴訟法保障民事實體法的貫徹實施。3、民事訴訟法具有創(chuàng)制和促進民事實體法發(fā)展的功能。4、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在某些方面相互交匯。,三、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四、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五、民事訴訟法與人民調解法,How to grow Old,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
20、ike a river- 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
21、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本章思考題:1. 什么是民事糾紛?民事糾紛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 什么是民事訴訟?民事訴訟與其他解決糾紛機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3. 什么是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任務與民事訴訟的目的各是什么?4. 民事訴訟法的效力范圍是
22、如何規(guī)定的?5.什么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其特點是什么?,6.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什么?其范圍是怎樣的?其與訴訟主體、當事人、訴訟參加人在范圍上有什么不同?7.為什么說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案件?8.什么是民事訴訟法律事實?其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9、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10、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本章參考書目1.田平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何兵著:《現(xiàn)代民事
23、糾紛的解決》,中國民主與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3.張衛(wèi)平著:《程序公正實現(xiàn)中的沖突與蘅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4.李祖軍主編:《民事訴訟法學》,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5.顧培東 :《社會沖突與訴訟機制》,第二章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Civil Procedure Law),第一節(jié)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概述一、概念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在民事
24、訴訟的整個過程中,或者在重要的訴訟階段,起指導作用的準則。二、功能 1.立法準則的功能 2.行為準則的功能三、分類,第二節(jié) 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一、含義與根據(jù) 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是指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享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承擔對等的訴訟義務,人民法院應當為雙方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提供保障和便利的行為準則。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8條二、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內(nèi)容(立法)
25、 (一)民事訴訟當事人不分身份、訴訟中的地位、民事實體上有無過失,在訴訟地位上一律平等。,(二)民事訴訟當事人各方享有同等的訴訟權利,承擔對等的訴訟義務。三、人民法院應當為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提供便利和保障(司法)(一)告知當事人他們所享有的訴訟權利。(二)為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提供便利條件和機會。(三)在訴訟中應當對各方當事人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四、平等原則的依據(jù)1、民事實體法律關系的平等。2、憲法規(guī)定平等原則的體
26、現(xiàn)。3、程序本身的公正性決定的。4、司法權的本質屬性。五、平等原則的保障1、訴答程序:強制答辯制度2、審前程序:證據(jù)開示3、法官中立:適當?shù)尼屆鳈嘈惺?、法律援助:實質平等,五、我國平等原則存在的問題1、撤訴和缺席判決的處理上有失公平。2、被告對原告撤訴權的行使缺乏相應的制約3、法院主動調查證據(jù)破壞平等。4.強制答辯,第三節(jié) 同等原則與對等原則 第四節(jié) 法院調解自愿和合法的原則一、含義與根據(jù) 法院調
27、解原則,是指在民事訴訟中,法院在當事人自愿的前提下,組織雙方當事人依法定程序對爭議的問題進行協(xié)商,并通過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的行為準則。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9條二、法院調解原則的內(nèi)容(一)法院調解活動貫穿在民事訴訟整個過程中。,(二)法院主持調解,應當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則。(三)對調解不成的案件,法院應當及時作出判決。三、人民法院對法院調解原則貫徹的保障 (一)在是否進行調解的問題上,法院應當充分的尊重當事人的意愿。
28、 (二)要處理好調解與審判的關系。,第五節(jié) 辯論原則一、含義與根據(jù) 辯論原則,是指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有權就案件事實和法律爭議的問題,在法院的主持下,各自陳述自己的主張和根據(jù),互相進行反駁和答辯的行為準則。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12條二、我國辯論原則的內(nèi)容 (一)民事訴訟中的辯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的,參加者是當事人雙方及依法享有辯論權的訴訟代理人。(二)辯論的內(nèi)容,是案件事實法律爭議的問題,包
29、括案件實體性問題、程序性問題和證據(jù)問題。,(三)辯論的形式,有書面形式和口頭形式。(四)辯論權的行使,貫穿于訴訟全過程,而不僅僅是限于開庭審理的辯論階段。三、人民法院對辯論原則貫徹的保障 (一)人民法院應為當事人行使辯論權提供機會和條件。 (二)人民法院應當主持好辯論,引導當事人按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辯論權。 (三)人民法院應當充分重視辯論的作用,未在法庭上辯論和質證的證據(jù),不得作為法院裁判的根據(jù)。,四、兩大法系辯論原則
30、(辯論主義)的內(nèi)容1、法院在裁判中認定的事實以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為依據(jù)。2、當事人的自認對法官有拘束力。3、法院在裁判中認定事實的證據(jù)只能由當事人提出,法院不能依職權調查取證。 辯論主義是具有約束力的辯論原則,反映了當事人與法院在訴訟中的權限配置關系,五、我國引入辯論主義的意義1、明確法院與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職權,利于裁判的執(zhí)行。2、有利于當事人訴訟地位的平等。3、有利于法官中立。4、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構建。(民主是法律制度是
31、的核心),第六節(jié) 處分原則一、處分原則的含義與根據(jù) 處分原則,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有權對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依法予以支配,決定是否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行為準則。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13條二、處分原則的內(nèi)容 (一) 處分權為雙方當事人都享有,當事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都可依法行使處分權。,(二)當事人處分的內(nèi)容,是自己享有的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1、實體權利的處分。①司法保護的
32、范圍和方法。②訴訟請求的變更、增加、放棄,被告的承認。③和解、調解。2、程序權利的處分。①起訴。②撤訴、反訴、上訴、申訴。③執(zhí)行。,(三)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處分,應符合法律規(guī)定,不能危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利益。三、人民法院對處分原則的保障(一)尊重當事人處分權的行使。(二)保障當事人處分權的實現(xiàn)。(三)依法對當事人行使處分權進行監(jiān)督。四、缺陷 國家可依職權啟動某些程序。財產(chǎn)保全、執(zhí)行、再審程序 第
33、七節(jié) 檢察監(jiān)督原則法院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jiān)督,民事實體法中誠信原則的體現(xiàn)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第四十二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
34、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yè)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shù)厥褂?。泄露或者?正當?shù)厥褂迷撋虡I(yè)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斒氯藨斪裱\實信用原則,根據(jù)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第九十二條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后,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jù)交易習慣履行
35、通知、協(xié)助,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一、概念。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應當基于誠實和信用實施自己的訴訟行為。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歷史沿革(一)國外的沿革1.最早起源于羅馬法中的誠信訴訟和宣誓制度。2.近現(xiàn)代宣誓制度和真實義務。,1895年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guī)定:“當事人據(jù)以聲明所必要之一切情事,須完全真實且正確陳述之”。德國民訴法第39條規(guī)定:“如當事人違背真實義務,致使訴訟程序延
36、滯的,應負擔因延滯而產(chǎn)生的費用?!比毡久裨V法第157條第l款規(guī)定:“對于當事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提出的延誤時機的攻擊或防御方法,法院認為其目的是由此致使訴訟終結延遲時,根據(jù)據(jù)申請或依職權,可以作出裁定駁回。意大利、我國的澳門和臺灣地區(qū)的民訴法都有類似規(guī)定。,(二)國內(nèi)的沿革1.奴隸社會。《周禮秋官司寇》記載的“有獄者,則使之盟詛”?!懊嗽{”即指宣誓,是西周奴隸制法律要求當事人盟誓,以保證其在訴訟中誠實守信的典型證明。2.在封建社會中
37、。由于儒家思想對社會的影響很大,許多封建的倫理道德貫穿于封建法制的方方面面,使一些道德義務成為法律上的義務。而誠實不欺、恪守諾言等的個人道德準則,反映在訴訟中就是要求當事人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守信,否則就要受到懲罰。3.民國時期,192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條例》借鑒了西方國家的民事訴訟立法體例,規(guī)定了訴訟之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故意陳述虛偽之事實,或對他造提出之事實或證據(jù)故意妄為爭執(zhí)者,法院得科以300元以下之罰鍰”,4.現(xiàn)在民訴法
38、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立法精神體現(xiàn)之。 三、規(guī)定誠信原則的依據(jù)1.對當事人主義(辯論主義和處分主義)的修正。2.訴訟公正(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的要求。3. 和民事實體法的有效銜接。4.樹立誠信的風氣。四、反對的理由:1.法官的自由裁量權;2.我國不屬于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構造。參見楊秀清:解讀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五、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一)誠實信用原則對當事人的適用1.禁止反悔及矛盾的行為。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8
39、5條規(guī)定: “當事人不能推翻其在《海事事故調查表》中的陳述和已經(jīng)完成的舉證,但有新的證據(jù)并有充分的理由說明該證據(jù)不能在舉證期間內(nèi)提交的除外?!?.禁止以不正當?shù)氖侄悟_取有利于自己的訴訟狀態(tài)。比如以不正當手段騙取案件的審判管轄,或以不正當?shù)睦碛色@得財產(chǎn)保全、證據(jù)保全、先予執(zhí)行等。根據(jù)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對自己有利的訴訟狀態(tài),其訴訟行為應當視為無效。例如,當事人一方持有對方用于證明的證據(jù)可不交出的情形即是。,3、禁止濫
40、用訴訟權利,故意拖延訴訟。如濫用反訴權、回避申請權、異議權等4、禁止虛假陳述。5、訴訟失權。(我國的證據(jù)失權)(二)誠實信用原則對法院的適用1、禁止濫用自由裁量權。2、對當事人平等對待,確保當事人程序主體地位。3、禁止實施突襲性裁判。(三)誠實信用原則對其他訴訟參與人的適用,直接原則1.概念。法院審理、裁決民事案件必須由審判人員親自聽取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言詞辯論,親自審查證據(jù)以及其他有關訴訟資料,最后依法作出判決的
41、原則。2.具體內(nèi)容。(1)在法庭審理時,各訴訟主體必須親自出庭,并從精神上和體力上參與案件的全部審理活動;(2)參與制作案件裁判的法官,必須親自參與案件的審理;,(3)法庭審判應采用在法庭上調查的證據(jù);(4)裁判結果必須是親自參與案件審理的法官在直接調查證據(jù)的基礎上作出。3.意義。(1)有利于發(fā)現(xiàn)案件真實;(2)有助于實現(xiàn)法庭辯論、審理的實質化;(3)突顯當事人的訴訟主體地位;(4)提高訴訟效益防止訴訟遲延。,4.具體
42、適用。(1)一般和言詞原則配合適用;(2)合議制包括審判委員會的改革;(3)完善審前程序改革防止出現(xiàn)先定后審的情況;(4)切實解決審判人員更換時的直接審理問題。,本章思考題:1.什么是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其與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一般規(guī)定、具體原則有什么樣的關系?2.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3、論法院調解4.辯論原則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5、如何理解處分原則? 6、直接原則的主要內(nèi)容有哪些?,本章參考書
43、目1.田平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張衛(wèi)平著:《程序公正實現(xiàn)中的沖突與蘅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3.章武生等編著:《司法現(xiàn)代化與民事訴訟制度的建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4.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章 民事審判的基本制度(Fundamental Systems of Civil Justice),第一節(jié) 基本制度概述 第二節(jié) 合議制度
44、 (Panel discussion system ) 合議制度是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理民事、經(jīng)濟糾紛案件的制度。 1.第一審合議庭 2.第二審合議庭 3.再審合議庭,第三節(jié) 陪審制度 (jury system)第四節(jié) 回避制度(Challenge System第五節(jié) 公開審判制度(Public Trial System) 審判應當是公開的,以便社會輿論能夠制止暴力
45、和私欲 —[意]貝卡利亞 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 ——西方法諺第六節(jié) 兩審終審制度 兩審終審制是基本制度,一審終結是例外情況。近年來,民事訴訟法學界也有人認為兩審終審制存在弊端,需要加以改進。陳桂明:我國應實行有限制的三審終審制。,第四章 訴權與訴第一節(jié) 訴權江偉、邵明、陳剛 :《民事訴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為什么可以提起訴訟?一、訴權的涵義 訴權是指民事糾紛的主體所享
46、有的,請求國家司法機關公正地解決他們之間存在的民事糾紛的權利。是一切訴訟理論的出發(fā)點。 訴權的概念起源于羅馬法中的actio,具有開始訴訟的機能。英美法系國家沒有直接闡述訴權的相關問題,英文中的standing,即訴訟資格可以表達類似訴權的問題。對訴權的研究主要是大陸法系的國家。(一)訴權的內(nèi)涵剖析1、訴權的主體:是與民事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織,訴權為雙方當事人享有。2、訴權的行使對象:只能在法院行使。是對位于國
47、家審判權的一種權利。,3、發(fā)生前提:具體民事糾紛的存在。4、訴權的依據(jù):以民事訴訟法和實體法為依據(jù),本質上是程序上的權利。 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是訴權的依據(jù),也就是說,行使訴權必須提出實體法的請求權作為依據(jù),但是訴權的存在與實體法的請求權是否真正存在無關。當事人只需根據(jù)自身的法律評價主張一種實體法上的請求權就行了,至于這種請求權是否能夠得到法院裁判的確認和支持,并不影響訴權的存在。比如:甲偽造了一份乙欠款5萬元的借條,同時與三個假證人串
48、通,向法院起訴乙,要求法院判令乙償還本金和利息。最后法院查明了事實,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在本案中,甲和乙都有訴權,但甲和乙之間的借貸關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訴權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沒有實體權利內(nèi)容的程序權利。,5、訴權淵源于憲法上的接受司法裁判權。 Access to justice6、訴權的內(nèi)容:司法裁判權(司法請求權和公正程序請求權)7、訴權的載體:以訴訟行為的實施為外在載體。8、訴權的時限:貫穿于民事
49、訴訟的全過程。我的觀點:人人享有訴權,但并非人人行使訴權。(二)訴權的外延界定:民事訴權的種類1、依據(jù)訴的種類進行劃分確認訴權、給付訴權、形成訴權2、是否涉及人身權、財產(chǎn)權3、是否首先行使和已經(jīng)行使,分為本訴權和反訴權。4、以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分為本訴權和應訴權。1)肯定的應訴權(當事人承認)。2)否定的應訴權,即抗辯權(實體抗辯權和程序抗辯權)。,實體的抗辯又稱本案抗辯,它是指抗辯的理由是根據(jù)實體法發(fā)生的。也就是
50、說,原告向法院主張實體權利存在,被告從實體法的規(guī)定出發(fā)以原告主張的權利不存在,或者權利已經(jīng)消滅,或者權利行使有障礙進行抗辯,這就屬于實體的抗辯。 程序的抗辯,就是以訴訟法上的理由進行抗辯。這種抗辯的表現(xiàn)有:a.關于案件沒有民事訴訟可訴性的抗辯,即案件不屬于法院受案范圍或者直接受案范圍的抗辯;b.管轄權異議的抗辯,即被告主張受訴法院根據(jù)法律或者當事人的協(xié)議對案件無管轄權;c.當事人能力和訴訟能力的抗辯,即當事人不適格,當事人不具備親自進
51、行訴訟的能力的抗辯;d.重訴的抗辯,即主張原告提出的訴已經(jīng)被法院生效裁判確定,應該受既判力的約束,當事人不得再行爭訟,法院不得再予以受理。,二、訴權與相關概念的關系1、訴權與訴訟權利聯(lián)系:訴權是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基礎,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則是訴權在訴訟過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區(qū)別:1)針對的對象不同。訴權的對象是法院,訴訟權利的對象還可以針對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2)依據(jù)不同。訴權不僅基于程序法的規(guī)定,還基于實體法的規(guī)定,訴訟權利則只源
52、于程序法的規(guī)3)主體不同。訴權只是當事人享有,而訴訟權利不僅當事人享有,其他訴訟參與人也享有。,2、訴權與訴訟標的 訴訟標的是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要求法院裁判的實體法律關系或者實體權利的主張 (1)訴權和訴訟標的都是民事訴訟理論中最基本的概念,都是民事訴訟研究的起點;這兩個概念在世界大陸法系的民事訴訟法學界都引起了同等程度的爭論和研究熱情,兩個概念的研究發(fā)展都邁著同樣的腳步。①私法訴權說與傳統(tǒng)的訴訟標的理論同步;②公法訴權說與新
53、的訴訟標的理論同步。(2)訴權和訴訟標的都必須以實體法為依據(jù)。 (3)訴權和訴訟標的對于當事人進行訴訟和法院正確審理裁判案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訴訟標的是訴權保護的關鍵要件。,3.訴權與訴訴,是指當事人根據(jù)自己對法律的理解,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向法院提出的解決民事爭議,保護其實體法上的權利的請求。如果說訴權是民事實體權利與法院審判權之間的中介的話,那么訴可以說是在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媒介,訴直接引起民事訴訟法律關
54、系的發(fā)生,引起法院對民事糾紛的審判。 訴權是訴存在的基礎,訴是訴權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沒有訴權,當事人不能提出訴,當事人提出的訴已經(jīng)被法院接受,就意味著當事人享有訴權。有什么樣的訴權就能夠而且只能夠提出什么樣的訴。訴權和訴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可以說,幾乎訴權的所有特征都可以在訴的身上體現(xiàn)出來。,例如:(1)無爭議便無訴權,無爭議便無訴;(2)有什么樣的爭議就有什么樣的訴權,有什么樣的爭議就可以提出什么樣的訴;(3)糾紛雙方都享有訴權,糾
55、紛雙方都可以提出訴;(4)訴權是針對法院的權利,訴只能向法院提出;(5)無訴權便無民事訴訟,無訴便無民事訴訟。 然而,訴權和訴到底是兩個不同的訴訟法上的概念,訴是具體的,訴權是抽象的;訴權是法院行使審判、作出裁判的原因,訴是法院審理和裁判的具體內(nèi)容,也是當事人進行訴訟的現(xiàn)實目的。4.訴權與審判權:民事訴訟模式和法律關系的核心 審判權先于訴權存在,訴權優(yōu)先于審判權,審判權保障訴權的行使。二者的交互運作推動著民事訴訟的進程。,三
56、、關于訴權的理論學說1.私法私權說:訴權是實體權利 19世紀前半期公法學說不發(fā)達的德國普通法時代,以薩維尼為代表。這一學說的理論根源就在于當時訴訟法與實體法并沒有真正分野,認為訴訟法隸屬于實體法,訴權只是實體法上的權利的發(fā)展、延長、變形,是實體權利的派生物;另外當時只承認給付之訴一種訴訟類型,只承認原告基于實體法上的請求權向法院行使針對被告的權利,這種權利被告是不享有的。這一學說的缺陷是十分明顯的,(1)訴權是對于國家司法機關(
57、法院)的權利而非對于被告的權利,訴權與實體法上的權利應當有所區(qū)別,當實體法與訴訟法分野以后,訴權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更應該明確區(qū)分;(2)在消極確認之訴中,原告對于被告并沒有主張任何實體法上的權利,而只是請求法院對原被告之間爭議的法律關系或者法律事實予以確認,私法訴權說對此無法自圓其說。正是由于私法訴權說存在這些缺陷,這種學說實際上早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不為學者們所采用。,2.公法訴權說:訴權不是對糾紛當事人的實體法上的權利,而是對國家的公法
58、上的權利。(1)抽象訴權說:人人有權要求法院做出一種抽象的判決或訴訟判決,不是要求法院就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做出具體的勝訴的判決。 例如,即使原告的起訴不合法,法院作出了駁回的裁定,其訴權也已經(jīng)獲得了滿足。然而,當事人既然已經(jīng)向法院起訴,法院就應該作出處理,對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作出確認和裁判。如果訴權只是指任何人都能夠提起訴訟,請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權利,則只能認為當事人享有起訴的自由,這不能叫做權利。因為在法治國家,請求法院作
59、出裁判,這是人民對于國家享有的基本人權。因此,公法訴權說也不完善。實際上,公法訴權說是從德國普通法時代的私法訴權說發(fā)展到具體訴權的中間過度理論。,(2)具體訴權說 具體的訴權說(權利保護請求權說、權利保護要件說、具體公權說)。這種學說認為訴權是當事人就具體內(nèi)容請求法院作出利己裁判的權利。在1880年由近代公法學者拉邦德(1aband)及訴訟法學者瓦希(Wach)提倡以后,由赫爾維格(HelIwig)、斯太因(Stein),塞芬特(S
60、euffent)等學者繼續(xù)主張,這個學說是二戰(zhàn)前大陸法系各國學術界的通說。 這一學說要求訴權的存在必須要具備權利保護要件,這種權利保護要件可以分為實體要件和訴訟要件。 ①實體要件就是關于訴訟標的的要件。原告主張的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應該存在(或不存在)。 ②訴訟要件又可以分為當事人適格的要件及法律上正當利益的要件(訴的利益)。當事人適格的要件是指當事人對于作為訴訟標的的權利義務關系有進行訴訟的權利;法律上正當利益的要件是
61、指訴訟標的能夠或者適合于由法院以判決的方式加以確定。,(3)司法請求權說(訴訟內(nèi)訴權說) 司法行為請求權說則為德國目前的通說,該說認為,訴權是指請求國家司法機關依實體法和訴訟法審理和裁判的權利,是任何人對于作為國家司法機關的法院得請求作出裁判的公法上權利,它并非是存在于訴訟外的權利,而是訴訟開始后實施訴訟的權能。司法行為請求權說具有與早期的抽象訴權說相類似的過于抽象和空虛的缺點。,(4)本案請求權說 本案判決請求權說認為,民事訴訟制
62、度的目的,不在于私權的保護,而在于解決民事紛爭,確定私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訴權是要求法院為本案判決的權利,具體說,就是當事人要求法院就自己的請求是否正當作出判決的權利,該說在日本經(jīng)過兼子一教授等的倡導而成為日本的通說。 缺陷:如果持本案判決請求權說,只有等法院的判決作出以后,才知道當事人有無訴權,在訴訟過程中,并不知道當事人有無訴權。這一學說顯然也有問題,當事人既然已經(jīng)起訴,即使后來法院以起訴不合法為理由駁回原告的訴,那么在訴訟過程
63、中 ,仍不能否認其訴權存在。,3.訴權否定說(日本)(1)訴權的各種學說都存在缺陷。(2)法治社會中已有完備具體的訴訟制度。4.憲法訴權說(日本)5.雙重訴權說 前蘇聯(lián)學者在力圖說明資本主義法學理論以及訴權理論所存在的矛盾的基礎上,根據(jù)蘇維埃法律的性質和要求,建立了自己的訴權理論,即多元訴權說。有代表性的學說一是顧爾維奇在其《訴權》一書中所闡述的三元訴權說,訴權在含義上包括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和認定訴訟資格意義
64、上的訴權。二是多勃羅沃里斯基等在《蘇維埃民事訴訟》一書中所主張的二元訴權說,即在對顧爾維奇的訴權論進行修正的基礎上,認為訴權的含義包括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和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兩個方面。,但前蘇聯(lián)學者所提出的訴權理論,是在“公法”的框架內(nèi)構筑起來的,因為當時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制度上都不承認公法、私法的劃分,與此相聯(lián)系,前蘇聯(lián)民事訴訟理論將訴訟法作為實體法的實現(xiàn)手段,認為訴訟法是維護蘇維埃制定法秩序的工具。 因此,前蘇聯(lián)訴權理論盡管存在程序意
65、義上的訴權與實體意義上的訴權之分,但無非是強調前者是滿足后者的保障,歸根結底,訴權是依據(jù)實體法產(chǎn)生的權利,而訴訟法只是實現(xiàn)這種訴權的手段或是實體法的延長。我國民事訴訟理論界長期以來所主張和闡述的二元訴權說,基本上是對前蘇聯(lián)這種訴權理論的移植。(1)程序意義上的訴權:起訴權和答辯權(2)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勝訴權和反駁對方提出的實體請求裁判的權利。,顧陪東《訴權辨析》,參見《比較民事訴訟法》 二元訴權學說實際上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三大訴權
66、學說中的具體訴權說的變種,并沒有完全超越具體訴權說,形成統(tǒng)一的訴權概念。二元訴權說實際上是將具體訴權說的程序保護要件和實體保護要件作為兩種訴權分開定義,作為當事人訴權的兩個部分。目前該學說已經(jīng)受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這種學說在理論上和實務中都存在著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1)訴權二重說把程序上的訴權稱之為起訴權,實際上否定了被告的訴權;有的則把被告應訴也理解為起訴權的另一層含義,是對起訴權的曲解。由于只把起訴權理解為程序上的訴權,因而實
67、際上排斥了起訴權之外的訴訟權利。這是十分片面的。,(2)訴權二分說中的實體上的訴權是指勝訴權、請求權,這也不科學。因為任何一個訴訟必有一方勝訴、一方敗訴或雙方均敗訴。這樣勢必有一方當事人不享有訴權。而且勝訴不是當事人的一項既定權利,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共有的勝訴權利。另外,把實體意義上的訴權理解為請求權也不合適。首先,它完全否認被告有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其次,它忽視了義務主體起訴的情況,事實上義務主體也有向法院提出司法保護的權利。因此作者認為
68、,訴權是一項訴訟權利不包括實體上的權利,但它與實體權利有必然的聯(lián)系。(3)在訴訟實踐中區(qū)分兩重意義上的訴權相當困難而且沒有必要。,四、訴權的保護(一)我國民事訴權保護存在的問題1、訴權的憲法保障力度薄弱,而這一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憲法的可訴性或司法化問題一直存在。憲法沒有將公民所享有的民事實體法上升為憲法性權利。2.民事實體法的不完善。3.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存在著缺陷。4.司法實踐中存在侵犯訴權的現(xiàn)象。(二)訴權的完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