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男籃憑借著外線隊員整體出色的發(fā)揮首次取得了奧運會第八名的好成績。由于沒有高大的內線隊員,“96黃金一代”在進攻端只能依靠著外線精準的投籃來得分,在防守端卻顯得非常被動,對對手毫無辦法。隨后中國男籃在姚明的帶領下分別在2004年和2008年運會上取得第八名,毫無疑問姚明是這兩屆奧運會保八的最大功臣,在進攻端姚明給中國男籃帶來巨大的攻擊能力,每當姚明拿球,對方不得不派兩名甚至三名隊員包央姚明:在防守端,姚明
2、同樣可以給中國男籃帶來很大的幫助。可以說,擁有姚明的中國男籃內線實力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抗衡。在奧運會和世錦賽的比賽中,姚明可以場均得到20分以上,在亞洲的大賽中,姚明可以保證每場取勝,使中國男籃長期稱霸亞洲。然而,在2009年的亞錦賽中,中國男籃在沒有姚明的情況下卻慘敗伊朗,讓國人非常吃驚。隨著姚明的年齡及傷勢問題,中國男籃隨時都有可能失去姚明,沒有姚明的中國男籃該如何發(fā)展,如何彌補姚明不在的缺陷,是后姚明時代中國男籃須要解決的首
3、要問題。本研究對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參加奧運會和世錦賽的比賽進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姚明時代中國男籃的優(yōu)點和不足,為后姚明時代中國男籃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建議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以2000年奧運會、2002年世錦賽、2004年奧運會、2006年世錦賽和2008年奧運會中國男籃和參賽隊比賽的技術統(tǒng)計為依據(jù),結合比賽錄像,采用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對比分析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姚明時代中國男籃與參賽隊的得分、兩分球、三分球、罰球、籃板球、
4、助攻、搶斷、蓋帽等技術指標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姚明時代中國男籃的快攻現(xiàn)狀與參賽隊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姚明時代中國男籃在兩分球投籃的次數(shù)、搶斷、失誤上與參賽隊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在助攻、前場籃板球方面與參賽隊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蓋帽次數(shù),罰球命中率與參賽隊相比有較大的優(yōu)勢;姚明在比賽中對中國男籃的作用非常明顯;姚明時代中國男籃的快攻得分少,快攻戰(zhàn)術幾乎消失等問題。并提出后姚明時代中國男籃需要從加快中鋒培養(yǎng)步伐,提高兩分球進攻能力,提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后姚明時代”中國男籃攻防能力的變化分析.pdf
- “后姚明時代”中國男籃群體差距與影響因素分析
- “后姚明時代”中國男籃群體差距與影響因素分析.pdf
- 后姚明時期中國男籃競技能力的研究.pdf
- 后中鋒時代中國男籃發(fā)展思路的研究.pdf
- 后中鋒時代中國男籃發(fā)展思路的研究
- 姚明組合的中國男籃與現(xiàn)中國男籃拼搶籃板球技能特征探析.pdf
- 從世錦賽看中國男籃的發(fā)展.pdf
- 2013亞錦賽中國男籃發(fā)展空間的研究
- 2013亞錦賽中國男籃發(fā)展空間的研究.pdf
- 從穆鐵柱到姚明-中國男籃“超級中鋒”歷史性貢獻的理性思考.pdf
- 從28~29屆奧運會中國男籃參賽情況看中國男籃未來的發(fā)展趨勢.pdf
- 中國男籃技戰(zhàn)術風格研究.pdf
- 中國男籃與世界優(yōu)秀男籃攻防能力的比較研究.pdf
- 中國男籃后衛(wèi)攻防能力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對策研究.pdf
- 中國男籃雅典之戰(zhàn)的思考與探索.pdf
- 中國男籃現(xiàn)狀及其對策的研究.pdf
- 從土耳其男籃世錦賽和廣州亞運會看中國男籃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對策.pdf
- 中國男籃防守技術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pdf
- 中國男籃中鋒與世界優(yōu)秀男籃中鋒攻防能力的比較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