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鐘情于生命體驗的書寫,這是所有優(yōu)秀的作家一個共同的特點,因為生命體驗乃是一個作家經(jīng)久不衰的創(chuàng)作驅(qū)動力,也是作家永不枯竭的藝術源泉。20世紀中國女性作家出于一種傾訴的目的,對自己的生命體驗尤其關注。由于自然屬性的決定,女性承擔著哺育生命繁衍種族的人類使命。這一使命所形成的一種綿遠悠長的女性心理,使女性作家天生就具有一種對生命的敏感、理解和關注。當然,對生命的思考和理解首先訴之于女性的生命體驗,以此為基點,才能真正傳達出女性對生命、對自我、對世界存在的感悟與觀照。我們可以說,20世紀中國文學女性生命體驗是一個介體,通過它可以觸摸到百年中國女性文學現(xiàn)代性進程中精神文化的內(nèi)核與走向。作為一種生命內(nèi)在的解釋性蘇醒,女性生命體驗一直游離于主流語境,它實際上是一種否決固有歷史存在根據(jù)的“質(zhì)疑性文化行為”,是一種女性文化語境。那么,從這樣一種女性文化語境出發(fā),來探討20世紀女性書寫的意義,能夠清晰地印證基于女性生命體驗之上的存在主義式的女性生存真相。闡述20世紀中國文學女性生命體驗和性別書寫之間的關系是本論文的主旨。20世紀以來,寫作成為中國文學女性走進自我內(nèi)宇的方式,她們通過書寫女性生命體驗來思考女性存在本體的倫理意義,并堅持自我的自由倫理立場,向內(nèi)轉(zhuǎn)向自身存在,在書寫中找到自我認同和理解世界的途徑。本論文意欲拋開性別理論的兩極,但不回避兩性差異,回到體驗、回到個體,融合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等知識,以20世紀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的限制敘述視角文本為樣本,對20世紀中國女性這一群分裂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女人她們生命路上的遭遇,她們的欣喜、疼痛、傷懷作一次直面自身體驗的追索?!八齻儭币苍S只是一個她的多重分裂,或者這一個“她”也可能是“她們”的全部聚合。本文試圖呈現(xiàn)20世紀中國文學女性的一種努力,一種嘗試著建立屬于女性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生命意義的努力。論文的關鍵詞是女性生命體驗。它意味著對男性成見所長期遮蔽的另一世界的最本原的呈現(xiàn),意味著回到女性自身,表達她們基于獨特的生命體驗所獲具的人性深度,意味著通過女性的性別話語把女性所特有的身體狀態(tài),生理狀態(tài)及由此帶來的內(nèi)心體驗展現(xiàn)出來而不僅僅是用中西女權主義理論來解讀文本達到一種社會批評或表明一種政治傾向。本文從六個方面對20世紀中國文學女性生命體驗的性別書寫進行了初步探討第一章著重探討女性生命體驗與女性作家人格建構之間的關系。女性書寫中的女性生命體驗與女性主體人格的建構有著密切的關系,或者說女性生命體驗的價值與意義就取決于女性主體人格建構這一前提。啟蒙女性群體的性別覺悟在于她們在自身的生命體驗中,徹悟了男性中心文化將女性對象化的久遠文化傳統(tǒng),從而形成了對女性自我世界的透視能力,探索女性心靈的強健之路,使建構健康、獨立、自由的體現(xiàn)女性文化優(yōu)質(zhì)的女性人格尊嚴成為一種可能。在女性作家的女性書寫話語主體意識的建構中,既有對男性中心話語樊籬的破,也有對于女性自身精神結(jié)構中的負面因素的破,正是在這種有破有立,自破自立的書寫現(xiàn)實中,女性作家的生命體驗和女性作家人格主體的建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第二章探討女性生命體驗與女性書寫的轉(zhuǎn)化。由于時代的特征、文化的承傳以及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所賦予中國知識女性的歷史角色和使命感,20世紀的中國女性作家在生命體驗的書寫上無論其題材、內(nèi)容、基調(diào)以及蘊含其中的情緒傾向,都呈現(xiàn)出比較大的相似性,她們根據(jù)自身的生命體驗,共同在作品中書寫著女性人格建構和轉(zhuǎn)換的凝重和困惑。毫無疑問,女性的性別覺悟首先是從認識自身開始的,對自身生命體驗的觀照,對自我人格成長歷程的反思,尤其是對自我異端性人格特征的解剖與展示,這都標示著20世紀中國女性書寫的巨大的歷史進步。一旦女性將聚焦的眼光從男人移向自己,一旦女性真正發(fā)現(xiàn)了自身所蘊含的潛能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女性主體人格的建立就不再是一個歷史的神話了。第三章是本論文的重點所在,走向文本自身,探討女性生命體驗書寫的主題形態(tài)。本章分為四個部分,一成長體驗真實的惶惑互為鏡像的同伴與姐妹情誼情感的隱秘渴望,二性愛體驗自在自為的性真實的需要性的異化無愛之性,三情愛體驗愛的殘缺與絕望對“情”的偏執(zhí)和不肯遷就的決絕,四孕育體驗生命創(chuàng)造的喜悅不能不說的痛沉重的母性。第四章探討女性生命體驗與生命倫理之間的關系。女性生命體驗與道德倫理的互生互成可以說是20世紀女性生命體驗的性別書寫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女性作家通過女性生命體驗來思考傳統(tǒng)文化倫理背景下女性存在本體的倫理意義,并由堅持自我的自由倫理立場向內(nèi)轉(zhuǎn)向自身存在,這正是女性寫作的題中要義。第五章探討女性生命體驗的異化。女性從自我認同開始,走上了認識自己的過程。隨著這一認識過程的深化,尤其是對女性自身心理缺陷的進一步挖掘,直接導致了一種女性內(nèi)源性深重焦慮感的產(chǎn)生,這種難以化解的焦慮感在外在因素的刺激下,轉(zhuǎn)化為同性戀、虐戀、戀父情結(jié)等種種女性生命體驗的異化狀態(tài)。結(jié)語部分探討了女性生命體驗與當代中國女性文學走向。總體來說,“生命體驗”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書寫,貫穿著20世紀中國女性書寫歷史的全過程。如果說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后的三十年中,女性生命體驗的書寫還處于一種朦朧的、自發(fā)的、含蓄和猶抱琵琶半遮面式的表達階段,那么,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女性生命體驗的自我書寫就已經(jīng)發(fā)展到自覺地、直截了當?shù)摹⒕哂袕姶蟮睦碚撝蔚碾A段??梢哉f,女性生命體驗的逐漸被重視,是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顯著的發(fā)展趨勢,它趨向于對人的感受合理性的拯救,力求消除各種知識話語的蒙蔽,返回事物未被異化的原初狀態(tà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206
大?。?10.0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與新時期中國文學建設姓名俞新苗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西方哲學指導教師張能為20040510ABSTRACTASFOR協(xié)ERCLATIONOFFREUDPSYCH咖ALYSIS、礬M恤WESTCMLIT盯ATURE,也ERE11ASBEENA10TOFRESEARCHTREATISES,BUTAILLLATTHERELATIONOFFR∞D(zhuǎn)PSYCHOAMLYSISPHILOSOPHY謝MCHINESELI脅TURE,ESPECIALLY慚T11TLLEN剛P由ODIITERATURE,MERESEARCHTREATISEHASBECILNOTMUCHINOURC01M蜘’THEWDTER塒ESTODISOUSSILISO蚰VIEV巾。血FOR也ISPROBL鋤THISTE硪TO詛LLYC0I【協(xié)MST】REECHAPTEFSITSTOPICISAN砌UENCETOIRIQUIIYINTO也EPHI蕊OPHICANDBASIOCONT斌OFFREUDPSYCHOANALYSISANDITS湖1UENCETONEWP鰣ODCHINE8ELITEMTUREDEVCLOIⅡL銣【乜THEFIRSTCBAMER瑚證IYAMLYSISE,甲ATIA峨FRELLDVIRMOUSPSYCHOANALYSISLE鋤LILLG,ENLLLASIZEITSUNCONSCIOUS幽EORY雅D血ESEXACAD鈕DCTHEO啦BECAUSEMEU11CONSCIOUSTHEOIYISAOORECONT∞TOFFREUDPSYGH‘AFLALYSISTTLEORY;MESEXACADERNIOTHE哪RISAMOSTDISPL峨PARTOFITS齜ORYSYST鋤,BUT也EI11FLUENCEOFTLLETWOT11EORYTOLITERATUREBO也MOREPROFOUNDREVERSEL弘INTHESECONDCHAPT盯,TLLE、VI血ERIS詘舢舭IM【LLEFREUDPSYCHOALLALYSISPHILOSOPHYL“CRATIⅡE、ICWC蝴CNCESITSEL£PRO鈾鳴INTOITSPSYCHOANALYSISPH三LOSOPHYANDLITERAIY血SIDECONTACTANDTO也EMFLUCNCEOFNEWP謝ODA11DCLLINESELI協(xié)目TILREDEVEL叩MENTSTHEWRITERHASRES髓RCHLHISPROBLEM丘OMT、VOASPECTS,MENEWPERIODLITERAN盯EAR£ISTICASPECTA11D1IT嘲TURECRITICISMINLITEIATUREAMGTICASPECT,80’ST11E。INPFESSP嘶0DLIT嘶LRYHSNEWOUTALA瑪EQU8N右TY’CONSCIOUSNCSSNOWLI把RATLLRE’AND’SEXUALLOVEELITEMMRE’;IIL也EASPCCTOFLITEMTLLREMEORYORITICISM,THENAPPEAREDMEDECPE幽唱OF枷STICM衄紐LSTDTETHEINVESTIGATIVEANDMERISEOFPSY6HOAILALYSISCRITICLSM11LEWITER“11LS,TRCATINGFREUDPSYCHOAL讞YSISSHOLLLDH01DA幽DOFOBJECTIVEANDDIALECTICALAMTUDE,SAMEASTOMEINFLUENCEOF“TO也ENEWPEFIODCH抽ESELITERACUREDEVCL叩MENT,F(xiàn)ORTHJSF髓SONMEWRITERSUMM撕ZE也EM髓NILLGOFFREUDPSYCHOANALYSISP11ILOSOPHYTOANEWP積0DC如NESE1ITEMTUREDEVELOPMENT’ALSOPUTTMGRⅡV,ARDSONLEPI曲LEMSWORTHYOFFHI也ERCONSIDE掘TIONBYUS,HOP協(xié)GTOINQUIRYINTOITⅥ哇TLLTLLOSEC01LEAGUES、VHOAREI11TERESTED證也ENLTOG甜LER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5
大小: 1.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提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論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和有關材料均是真實的。本論文中除引文和致謝的內(nèi)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機構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聲明并表示了謝意。學位論文作者簽名鄭茴炙榴玉日期汐F珥多同6日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研究生在校攻讀學位期間論文工作的知識產(chǎn)權單位屬南京師范大學。學校有權保存本學位論文的電子和紙質(zhì)文檔,可以借閱或上網(wǎng)公布本學位論文的部分或全部內(nèi)容,可以采用影印、復印等手段保存、匯編本學位論文。學校可以向國家有關機關或機構送交論文的電子和紙質(zhì)文檔,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保密論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規(guī)定保密論文注釋本學位論文屬于保密論文,密級保密期限為年。學位論文作者簽名關P萄炙魄指導教師簽名日期勿J珥歹日6日日期ABSTRACT學位論文英文摘要SINCETHENEWCENTURYCHINESELITERARYADAPTATIONOFTHEFILMPHENOMENONRESEARCHZHENGJINGWANABSTRACTLITERATUREISANANCIENTART,ITSAGEISALMOSTEQUAL,ANDTHEHISTORYOFHUMANCIVILIZATIONACHIEVEMENTS,BROADANDPROFOUND,POSITIONPLAYADECISIVEROLE;BUTISEXTREMELYYOUNGARTFORM,BUTTHEOUTSTANDINGACHIEVEMENTSDUETOSOMESIMILARITIESBETWEENLITERATUREANDFILM,CLOSELYCOMBININGTHETWOSINCETHENEWCENTURYTHISCOMBINATIONSHOWEDMOVIESFROMTHELITERATUREANDDRAWNUTRITIONFORTHEDEVELOPMENTOFLITERATUREWITHTHEMOVIE,REBIRTH,WHICHFORMEDTHEBENIGNINTERACTIONBETWEENTHETWOTHEFULLTEXTISDIVIDEDINTOFOURPARTST11EFIRSTPARTFROMTHENEWCENTURYCHINESELITERARYADAPTATIONOFTHEFILMPHENOMENON,SUMMEDUPCHINALITERARYFILMADAPTATIONOFTHEEXPENSIVEACHIEVEMENTS,TRENDSINDICATELITERARYADAPTATIONOFTHEFILMCREATION;THESECONDPARTFROMTHEPERSPECTIVEOFTHEESSENCEOFLITERATUREANDFILM,ANALYSISOFLANGUAGETRANSFORMATIONBETWEENLITERATUREANDFILM,TOILLUSTRATETHEIMPORTANCEOFNARRATIVELOGICANDFOCUSESONTHEANALYSISOFTHENEWCENTURYINTERSECTIONOFLITERATUREANDFILMMISCIBLEPHENOMENON;THETHIRDPARTFORTHEMEDIAINTERACTIONFREQUENTSPECIFICINTERPRETATIONBETWEENTHEMEDIAMATERIALREFERENCE,INTEGRATEDMARKETINGMEDIA,HOPETOTHECHINESEFILMTOBORROW;THEFOURTHPARTMAINLYDISCUSSESTHEEXISTINGPROBLEMSANDDEVELOPMENTPROSPECTOFCREATIVEADAPTATION111EINNOVATIONOFTHISPAPERLIESINFROMTHEGENERALIZATIONOFLITERARYSTUDIESFILMSTUDIES,MARKETINGANDOTHERDISCIPLINESTHEORYSINCETHENEWCENTURYCHINESELITERARYADAPTATIONOFTHEFILMPHENOMENON,REASONSFORINDEPTHANALYSISOFVARIOUSPHENOMENAANDINFLUENCEOFCHINESEFILMANDPUTFORWARDSOMEFEASIBLEMEASURES,HOPINGTOPROVIDESOMEREFERENCEFORLHEFUTUREDEVELOPMENTOFCHINESEFILMKEYWORDSCHINESEMOVIE,LITERARYADAPTATION,MEDIAINTERACTION,NARRATIVELOGIC,LITERARYCHARACTERI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56
大?。?2.5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完成的主體性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理論對主體性的思考姓名方亭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文藝學指導教師孫文憲20090301⑨博士學位論文DOCTORALDISSERRATION了主體性,又遮蔽了主體性。后現(xiàn)代思潮作為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致力于消解現(xiàn)代主體,主體不是先驗的,而是生成的??偟恼f來,現(xiàn)代性作為一種與現(xiàn)代化進程相生相伴的理論范疇,使中國文學主體性研究由主體/客體二元對立進階到主體內(nèi)部研究的范疇。從現(xiàn)代性尤其是審美現(xiàn)代性的角度思考主體性,中國的現(xiàn)代主體表現(xiàn)為理性的、獨立的、無限的主體,而與審美現(xiàn)代性相關的現(xiàn)代派和先鋒派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的嘗試,在審美取向上表現(xiàn)為從極端的個人主體確立到非主體、反主體寫作傾向之轉(zhuǎn)化?,F(xiàn)代性與文學主體性研究較多地受到西方理論的影響和制約,理論的思辯性和系統(tǒng)性極大增強,但同時呈現(xiàn)出實踐操作性的削弱?,F(xiàn)代主體與后現(xiàn)代主體之爭使得當時的新理論、新術語層出不窮,研究至此,呈現(xiàn)出離散化的傾向,現(xiàn)代性衍生為反思現(xiàn)代性,并發(fā)散為三條路徑解構路徑、主體間性路徑和文化研究路徑。解構路徑以后現(xiàn)代思潮為代表,其中對“主體的消解”等相關的論述在中國學界共鳴與誤解共存,同時語言成為主體性研究的重要維度。第三章、主體間性與文學主體性。主體間性是反思現(xiàn)代性的路徑之一,旨在以對話、交流的方式打通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對現(xiàn)代形而上的理性主體研究思路的反駁。西方的主體間性理論可以細化為哲學、社會學階段和文學、美學階段,以對中國文論界的影響來斟選,前一階段以海德格爾“此在和共同此在”理論與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為代表,而后一階段則較多地涉及到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和伽達默爾的文本闡釋學理論。中國的主體間性理論極具特色,具體表現(xiàn)在1、主體間性理論既打通了中西方理論,從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可以發(fā)掘主體間性的因子,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注重和諧以及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重新煥發(fā)了生機。2、接受美學和文本間性溝通了主體間性理論和文學批評實踐,實現(xiàn)了從主體間性到文本間性的轉(zhuǎn)向,文本間性成為晚近最重要的批評術語之一。3、同時引發(fā)了實踐和后實踐美學的論爭,不僅深化了主體和主體間性的相關美學理論和術語界定,更重要的是使主體性重新成為文學理論界關注的焦點。主體間性理論充分表達了中國文學主體性研究回歸本土和實踐的訴求,但同時必須警惕泛主體化的傾向,而且語言的間性特征還有待進一步關注。第四章、多元化的文學主體性研究。全球化語境帶來新的主體性研究方式,通過對文學主體性研究做階段性的分析和審視,在價值評估上應肯定研究對于新時期以來文論的重要意義,認可研究成果巨大;在問題審理上將文學主體性研究視為考察中西方文論關系的切入點,從主體性研究的嬗變可以窺見西方文論影響和制約下的本土文論建設;并結(jié)合當下的全球化語境和文化研究,以突出的問題意識提供主體性研究的三條進路1、主體研究的思路從主體本身轉(zhuǎn)向?qū)χ黧w存在狀態(tài)的研究,主體是受社會、歷史、文化、話語等多方因素制約的受限制的存在。主體如何構成是未知的、形而上的、懸而未決的,而主體的存在狀態(tài)是可知的、具體的。2、主體在文學研究是不可能被消解的,理論需要支點,話語需要構架。文學主體性研究中應將主體視為一種文本的功能性存在,主體從實體向功能轉(zhuǎn)化,成為文本展示的工具。3、在文化研究的N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52
大?。?8.3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文學人類學在中國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不過,作為一種學術方法,其實踐可以上溯至20世紀前期。本文的研究對象,正是作為“方法”的文學人類學及其在20世紀前期的實踐。論文緒論部分主要對“中國文學”、“文學人類學”等基本概念作了限定,結(jié)語部分對20世紀前期的文學人類學實踐作了評價。除此之外,論文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總論,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對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思想淵源進行了追溯。對于20世紀前期的文學人類學研究來說,影響最為顯著的是古典進化論人類學,這一學派的“文化遺留”說、巫術理論、儀式學說、圖騰理論等,屢屢見諸早期研究者的筆端,成為當時知識分子解剖中國文化與文學現(xiàn)象的一種得心應手的工具。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植根于中國本土的“金石證史”傳統(tǒng)與“禮失而求諸野”思想,成為文學人類學的另一重要思想資源。第二章重點對“神話”概念在中國的輸入以及人類學派神話學的興起作了考察。20世紀初,隨著“神話”概念的輸入,西方主要神話學理論也陸續(xù)傳播到國內(nèi),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以安德魯蘭為代表的人類學派神話學。正是周作人、茅盾等對人類學派神話學的介紹與運用,成為20世紀前期文學人類學實踐的先導。第三章重點考察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早期實踐歷程。作為一種打通文學與人類學疆界的跨學科學術實踐,文學人類學研究在國內(nèi)的發(fā)軔可以上溯至民國初年。周作人率先采用古典進化論人類學理論從事童話故事研究,開啟了文學人類學早期實踐的先河。約從二十年代后期起,文學人類學研究趨向繁榮,此時不僅有茅盾等采用人類學理論從事中國古典神話研究,更有鄭振鐸、郭沫若等將人類學理論引入古史領域。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受國內(nèi)文化人類學發(fā)展的推進,文學人類學研究出現(xiàn)文史學者與人類學者兩個主要群體,他們共同開創(chuàng)了這一領域的新局面。第四章著重考察20世紀前期學界對“三重證據(jù)法”的倡導。王國維對于“二重證據(jù)法”的成功實踐,在當時學界引起強烈共鳴。不過,地下材料畢竟所得有限,能夠?qū)⒊鐾廖墨I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更是不易。于是,許多學者試圖在考古學之外尋找新的材料。在此風氣之下,以人類學資料作為古史研究的參證,成為20世紀前期學界的又一趨勢。梁啟超、胡適、顧頡剛、傅斯年、鐘敬文等在演講或論文中,先后對作為“第三重證據(jù)”的人類學資料進行了闡發(fā)。至上世紀四十年代,孫作云正式提出“三層證明法”,成為后來文學人類學“三重證據(jù)法”的先聲。下編為分論,共分五章,主要對20世紀前期中國文學人類學史上的幾位代表人物進行個案分析第一章討論對象為周作人。民國初年,周作人陸續(xù)寫成童話研究、童話略論等文章,率先采用人類學理論對載錄于古籍中的童話故事進行系統(tǒng)闡釋,從而開啟了文學人類學研究的先河。此外,周作人從人類學視野出發(fā)對文學、藝術起源所作的研究,也成為20世紀前期中國文學人類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章討論對象為茅盾。出于對歐洲文學的興趣,茅盾很早便走上了神話研究的道路。與周作人一樣,對茅盾神話研究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也是西方人類學派神話學。借助于這一學派的理論與方法,茅盾實現(xiàn)了對中國上古神話的重建。其主要思路為原始先民心智共通說世界神話普同說歸納其他民族的神話模式復原中國上古神話。第三章討論對象為鄭振鐸。作為對“古史辨”派的反撥,鄭振鐸倡導“古史新辨”,其方法,主要是綜合運用人類學、民俗學與文獻資料進行多向度釋古。湯禱篇一文便是鄭振鐸上述設想的體現(xiàn)。受弗雷澤金枝的啟發(fā),這篇文章對中國古籍中所載的“湯禱”傳說進行了還原。在疑古之風如日中天的當時,鄭振鐸借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探索“古史新辨”的道路,為中國現(xiàn)代學術樹立了新的典范。第四章討論對象為聞一多。約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開始,聞一多逐漸退出詩壇而轉(zhuǎn)向?qū)W術研究,其論著中間,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有關古代神話與風俗的研究,作者多借鑒新興的文化人類學知識而創(chuàng)見迭出。聞一多遇害后,朱自清等整理聞一多遺著,上述研究以“神話與詩”為題收入聞一多全集甲集。今天看來,編入神話與詩中的一些篇章,無疑是早期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史上的重要個案,其影響在今天依然有跡可尋。第五章討論對象為孫作云。作為聞一多的直接傳人,孫作云的研究也涉及詩經(jīng)、楚辭、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與民俗文化等領域。在方法上,除傳統(tǒng)的文字考訂與音韻訓詁外,他也從文化人類學、民俗學視角對上述對象進行解讀。所不同者,孫作云將人類學中的圖騰理論進一步普泛化,試圖對中國上古圖騰社會進行重構。此外,孫作云在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的基礎上,首次正式提出“三層證明法”。這一方法既是對前人已有研究的總結(jié),也是孫作云本人自覺的學術追求,在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發(fā)展史上意義深遠。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96
大?。?9.7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多元文化碰撞和互相滲透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人類文化交流中,西風東漸和東風西漸是兩個重要的研究領域。但在研究實踐中,前者是中國學者談論較多的話題,而后者無論是從事研究的人數(shù)還是所取得的成果相對來說要少的多,這與中國在世界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相宜。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以前大多從自身出發(fā)來研究中國的發(fā)展和演變,著眼于西方文化輸入對中國社會進程、文化發(fā)展的激化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對多元文化格局的強調(diào)拓展了我們的研究視野,將東風西漸的研究課題擺在我們的面前。世界歷史是一個多元發(fā)展、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西方推動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運動,中國形象也作為文化“他者”,參與塑造了西方文化的“自我”,并對西方文明的進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這一點,通過對西方的中國形象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來。本文以20世紀時間為線索,以薩克斯羅默的“付滿楚博士”系列小說、美國作家賽珍珠大地三部曲、蘇珊拉賓的螞蟻山、保羅霍蘭德的政治朝圣西方知識分子前往蘇聯(lián)、中國與古巴的旅行19281978、西蒙萊斯的中國陰影、紀思德、武潔芳的中國覺醒了又譯中國守靈等作品為個案,進行“中國形象”的差異性的分析和闡釋,以期能清晰地解讀美國“本土”是如何構筑中國形象的,看到其中解讀的成分,也看到其中誤讀的成分,看到不斷變遷的中國作為“異域”的形象在美國20世紀的歷史上是如何被“本土”利用的;展現(xiàn)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的發(fā)生與演變、傳統(tǒng)與原型、理解與想象、虛構與偏見、現(xiàn)狀與可能。本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分析幾個和本文密切關聯(lián)的概念,簡要回顧西方的中國形象史,歸納出20世紀中國作為“他者的空間”的特殊意義,指明研究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的意義。第二部分分析以薩克斯羅默的“付滿楚博士”為代表的20世紀初美國的中國形象,并探討這一形象產(chǎn)生的歷史和現(xiàn)實語境。第三部分著重分析20世紀30、40年代以賽珍珠大地三部曲為代表的詩化中國的傾向,探討文本中體現(xiàn)出來的執(zhí)著于土地的詩意及中國故事體現(xiàn)的美國精神。第四部分概括介紹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的中國形象出現(xiàn)反復。新中國的建立使大地三部曲經(jīng)營著的那個美好的田園牧歌式的中國形象變成了一個人間魔窟;6070年代,美國的中國形象又逐漸好轉(zhuǎn),中國成了紅色烏托邦;1975年以后,美國的中國形象潮落,中國覺醒導致中國威脅。第五部分是結(jié)語,總結(jié)說明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在兩個原型中搖擺人間樂園或人間地獄。美國對中國的認識好比是一面歷史的鏡子,這有助于我們反省和完善自己的民族性格。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8
大?。?1.8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論文主要通過越南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譯介情況,來探討越南讀者對中國文學的接受觀念。論文的所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指的是各種進入中國文學史研究視野的文學現(xiàn)象,也就是說,不是所有譯介到越南的文學現(xiàn)象都是本論文的研究對象。論文主要分成四個部分來展開論述。導論部分除了對越南語境中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概念進行界定之外,集中概括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外國文學身份的形成和發(fā)展。從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別討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三個譯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第一章介紹作為徐枕亞小說譯介背景的二十世紀初在越南的兩次中國小說翻譯熱潮介紹徐枕亞小說在越南的譯介以及目前有關各種譯本的資料現(xiàn)狀與此同時也深入分析徐枕亞小說在越南的譯介,體現(xiàn)了越南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對中國“新文學”的形容。這個形容當中印證著不少從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的文學觀念及審美欣賞。第二章在提供從40年代到60年代越南文壇對中國文學的翻譯情況的基礎上,集中論述越南文壇對魯迅文學的不同接受觀念。一個以鄧臺梅為代表的觀念是支持著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強調(diào)魯迅文學為國家政治服務的內(nèi)容,另一種以潘魁為代表的觀念是堅持著知識分子立場來認識魯迅文學本身的價值意義。在1958年,鄧臺梅對潘魁的文學譯介觀念提出公開的批評和否認,意味著魯迅文學接受觀念正式進入了“意識形態(tài)化”的接受階段,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文壇從“新文學”轉(zhuǎn)向“現(xiàn)代文學”的整體發(fā)展趨向。第三章圍繞著“文學定位”觀念來論述90年代后越南對中國文學的譯介情況?!拔膶W定位”觀念體現(xiàn)在四個層面,對第二個譯介時期的文學現(xiàn)象進行文學史的定位對于新出現(xiàn)的80年代后中國文學,老傳統(tǒng)翻譯者以對官方動態(tài)的關注作為文學價值的定位標準新傳統(tǒng)譯者受到現(xiàn)代傳播媒體和大眾文化市場的影響,以作家作品的知名度作為文學定位標準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文學定位是要求譯介進來的必須是代表性的中國作家作品。第三章以莫言作為代表性的譯介案例。莫言小說不僅同時進入了兩類不同接受傳統(tǒng)的譯者的翻譯視野,而且還取得大眾讀者的歡迎。由于莫言小說的譯介是出發(fā)于大眾文化的定位標準,因此它體現(xiàn)了大眾文化的定位觀念,正是90年代后越南文壇對中國文學的接受的主流觀念。通過論文的論述,結(jié)語指出,越南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接受中不僅反映了中國文學在越南的發(fā)展面貌,而且也體現(xiàn)了越南對之所形成不同的接受觀念。而這些觀念是同時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即兩國在官方層面上的關系以及越南內(nèi)部從歷史上傳流下來的對中國文學形象的理解習慣。兩國的官方層面關系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時候,越南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基本上跟中國原來的文學發(fā)展面貌是貼近的。然而在官方層面關系上發(fā)生有距離的狀態(tài)時,文學接受觀念往往從不同種程度上受到傳統(tǒng)接受習慣的影響。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69
大?。?9.3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切入對世紀之交中國文學的圖像化走勢進行了考察,以把握在視覺文化時代文學圖像化對文學的生存、發(fā)展所具有的意義和產(chǎn)生的影響。論文共分六個部分,各部分主要內(nèi)容如下緒論部分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視覺文化視角的提出。首先介紹了本論題的研究背景和問題的緣起。消費社會的到來及消費文化的蔓延為視覺文化的興起提供了溫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媒介技術的革新、人眾傳媒的崛起為視覺文化傳播提供了媒體平臺;人類本能的視覺需求以及視覺欲望的不斷攀升為視覺文化的勃興提供了內(nèi)在驅(qū)力。文學在視覺文化的沖擊下遭遇了生存困境,逐漸從中心向邊緣退卻,文學的圖像化成為文學在視覺文化時代謀求生存與發(fā)展的一種途徑和策略。然后對本文的主要理論概念“視覺文化”、“視覺性”進行了界定。視覺文化是以圖像為基本表意符號、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介質(zhì)、以視覺性為精神內(nèi)核,與通過理性運思的語言文化相較而言的一種通過直觀感知的圖像文化形態(tài)。它既包括靜態(tài)的圖畫,也包括動態(tài)的影像。視覺性是使物從不可見轉(zhuǎn)為可見的運作的總體性。它既包括看與被看的結(jié)構關系,也包括生產(chǎn)看的主體的體制、話語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還包括構成看與被看的結(jié)構場景的視覺場。最后對視覺文化、視覺文化與文學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闡明了本文研究的意義及方法。二是對視覺文化與語言文化、視覺文化與大眾文化兩對相關理論范疇的辨析。由于表意媒介、審美對象、審美方式的差異導致了視覺文化和語言文化各有優(yōu)長。視覺文化并不排斥語言文化,相反,它需要通過語言文化來深化其內(nèi)涵、提升其品味,這為文學與圖像的互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視覺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既有重合也有差異。從特定場所的視覺藝術到無所不在的大眾文化,視覺文化經(jīng)歷了一個由雅到俗的泛化過程,并逐漸消弭雅俗界限。它既包容了一部分高雅的經(jīng)典視覺藝術作品,也包容了當下以繪本、影視、廣告、動漫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樣式。第一章,圖像文本文學的圖像化趨勢。本章基于文學期刊、文學出版以及小說的影視改編三大板塊,從表層的物質(zhì)形態(tài)描述文學的圖像化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文學積極攝取視覺文化中的視覺性因素圖片、照片、影視來豐富自身。文學期刊注重外觀裝幀設計、加大圖片容量、增設視覺文化欄目。文學出版從專業(yè)圖文書擴展到學術圖文書最后蔓延到純文學圖文類系列叢書的策劃出版。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然后熱銷,小說進入影視文化產(chǎn)業(yè)鏈。除了圖像對文學的單面影響之外,圖像也為文學提供了新的藝術空間和審美質(zhì)素,文字與圖像、文學與影像藝術之間互動共生。文學對影視、動漫敘事技巧的借鑒使得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畫面感、沖突的美學、奇幻的境界,豐富了文學的敘事技法和審美內(nèi)蘊,增加了閱讀的意趣和快感。當代圖文小說中圖與文的關系較之傳統(tǒng)的“文中插圖”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圖”一改以往對“文”的輔助、依附地位而與“文”并駕齊驅(qū),以互釋的方式共同承擔文本敘事,營造出語圖互文和復調(diào)的審美效果,不僅具有文體創(chuàng)新意義,而且拓展了文學的敘事空間。第二章,文本圖像文學的圖像化表征。本章基于“新生代”、“70后”、“上海懷舊”三種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從深層的文化邏輯分析文學的圖像化表征。圖像文化的感官美學、平面美學、仿真美學對文學形成了潛在的浸潤與滲透,從而使文學的審美趣味、精神氣質(zhì)發(fā)生悄然移位,文學的世俗化、大眾化傾向日益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圖像文化以直觀感性的畫面刺激人的欲望,這種感官美學對文學的滲透,導致了以身體感官、性意識的張揚為表征的欲望敘事在文學中的盛行。以朱文、韓東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將欲望的微觀政治學運用于小說文本,通過本體性身體欲望的張揚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及價值觀實施顛覆和消解。其敘事策略是以“游走”和“體驗”的方式來呈示欲望碎片和情緒之流。二是圖像文化以蒙太奇畫面敘事,時間意識消退、空間意識凸顯,歷史感喪失,這種平面美學對文學的滲透,導致了以感官碎片的鋪陳和時尚元素的拼貼為表征的表象敘事的流行。以衛(wèi)慧、棉棉為代表的“70后”作家通過虛化“父親”、魅化“西方”將西方的生活方式作為效仿和膜拜的對方的方式造成歷史記憶和民族記憶的缺席,同時沉湎于后殖民文化所帶來的物質(zhì)迷醉與感官沉淪。其敘事策略是打碎時間之鏈、拒絕深度意義,注重物質(zhì)、感官鋪陳的“精神分裂式”詹姆遜語寫作。本體性的身體欲望和符號化的身體欲望是“新生代”和“70后”欲望書寫的分野。三是圖像文化以失去“原本”的虛幻“類像”帶給人“超真實”的體驗,這種仿真美學對文學的滲透,導致了以審美幻象營造真實氛圍的歷史懷舊類虛擬敘事的流行。以程乃珊、陳丹燕為代表的“上海懷舊”書寫通過重溫、復現(xiàn)三、四十年代的“老上?!睔v史風貌制造上海的都市“鏡像”,以滿足新興中產(chǎn)階級的文化認同心理和時尚懷舊情緒,從而假借歷史懷舊而消費歷史。其敘事策略是通過層層篩選和過濾,以親臨現(xiàn)場或以圖為證的方式制造“老上海”的審美幻象。第三章,圖像與權力文學場域“看”的解析。本章基于“身體寫作”、“小資寫作”、“美女文學”三種世紀之交的熱點現(xiàn)象,對文學場域中種種“看”的行為進行解析,企望深入“圖像”背后揭示文學“視覺行為”形成的原因及其在結(jié)構文本敘事的瞬間所生發(fā)的隱秘機制。本章認為,在文學場域中,性別權力、消費權力、市場權力三種主導權力話語都利用圖像的“眼球經(jīng)濟效應”大做文章,彼此糾結(jié)、纏繞乃至達成共謀。以林白、陳染為代表的“身體寫作”力圖通過女性意識的張揚逃脫男權文化的藩籬,但男權文化與市場權力、媒介權力達成共謀,利用“男性閱讀”、商業(yè)篡改等方式將女性形象置于“被看”地位,并對女性作家進行男權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詢喚”使其認同男性的觀看主體,因而出現(xiàn)了以衛(wèi)慧、棉棉、木子美、九丹等為代表的“偽身體寫作”,使女性重陷男權文化陷阱。以安妮寶貝為代表的“小資寫作”作為“小資話語”之一種,經(jīng)由消費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和大眾媒介的引爆而暖昧出場。通過文藝情結(jié)、都市情結(jié)、西方情結(jié)三種情結(jié)的書寫和優(yōu)雅、浪漫、感傷三種情緒的渲染,“小資寫作”營造了一個溫情而憂傷的“小資”世界,勾勒出一種生活在國際化大都市消費前沿的“小資”所特有的“城市感性”,從而滿足了“小資”身份認同和個性彰顯的心理需求。作為文學與市場合謀的產(chǎn)物,“美女文學”現(xiàn)象從“美女作家”的命名、“美女文學”的寫作配方到“美女文學”的包裝、炒作等文學生產(chǎn)、傳播、消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滲透了資本運作的商業(yè)邏輯,典型地體現(xiàn)出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文學的嬗變。在上述權力的糾結(jié)、共謀下,文學的審美意義被資本邏輯消解并重構審美經(jīng)驗變成了欲望和快感的張揚,精神符號變成了消費符號對人的控制,文本的超越和批判價值日漸稀薄。第四章,圖像的限度讀圖時代的文學隱憂。本章從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閱讀兩個方面分析了讀圖時代的文學隱憂。從文學創(chuàng)作來看,圖像時代,大量虛擬電子類像的“超真實”對文學的“藝術真實”構成消解,文化工業(yè)的“機械復制”對“文學原創(chuàng)”構成消解,從而使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真實性和原創(chuàng)性匱乏的隱憂。疏離現(xiàn)實生活和真實情感體驗的虛擬、臆想,缺乏個性風格的仿寫、復制、拼貼、自我重復等現(xiàn)象在無論主流作家還是青春寫手中都日益顯現(xiàn)。從文學閱讀來看,從紙質(zhì)媒介到電子媒介的轉(zhuǎn)化使傳統(tǒng)的文學閱讀者開始分化,讀書被讀屏、讀網(wǎng)所取代,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典遭到冷落。從文學閱讀到視像觀看,讀圖時尚對讀者的思維方式、審美趣味、主體地位進行了潛移默化的重塑,快餐文化和淺閱讀開始盛行,讀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壓抑、掠奪而呈鈍化之勢。結(jié)語部分對全文進行了回顧和總結(jié),并指出,由于視覺文化還是一種正在發(fā)展中的文化,文學的圖像化也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致使文學在圖像化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文圖疏離、揚圖抑文的不良傾向,背離了視覺文化精神。為了保證文學在圖像社會向更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使文與圖之間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審美空間和格局,有必要達成兩點共識一是積極應對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建立全新的文學批評范式和話語體系。二是始終堅持文圖互動的視覺文化精神,以文學性的堅守來打破“鏡城”的“虛”與“欲”,實現(xiàn)圖像文本的審美增殖。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80
大?。?11.0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華裔美國文學是美國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國少數(shù)族群文學的一支生力軍。華裔美國文學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不斷涌現(xiàn),得到了美國主流文學的認同,同時也受到美國廣大讀者的喜歡,在學術界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關注。由于華裔美國作家的華人血統(tǒng)背景,他們在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進行了大量的描寫,同時身受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影響,這些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帶有東方主義的書寫視角。賽義德的東方主義是后殖民主義理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揭露了西方控制、重構以及君臨東方的一種文化霸權。在東方主義視角下,東方代表著落后、蠻荒、愚昧、墮落以及專制,而西方則是先進、文明、開化以及民主的化身。華裔美國文學在美國主流社會頗受歡迎的幾種類型大致分為三種重構華裔美國人的歷史華裔美國人家族中代表中國文化的老一輩與代表美國文化的新一輩的紛爭與融合以唐人街生活及單身漢社會為例的華裔美國人生存狀況。華裔美國作家對于遙遠的中國以及中國故事的東方主義書寫,滿足了西方讀者的獵奇心態(tài),迎合了主流社會的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偏見,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華裔美國文學的傳播。該論文分為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介紹了此次研究的背景,海內(nèi)外研究狀況以及研究的意義。第二章介紹了本次研究所運用到的理論,后殖民主義以及賽義德的東方主義。第三章選取了華裔美國文學在美國主流社會較為流行的典型作品進行分析,結(jié)合東方主義視角,歸納出華裔美國文學在美國主流社會較為流行的幾種主題。第四章繼續(xù)深入運用東方主義理論,以案例分析為主,系統(tǒng)性呈現(xiàn)出華裔美國文學中構建出的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第五章為歸納總結(jié)部分。本文通過對華裔美國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主題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將賽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運用于華裔美國文學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書寫的分析,揭示了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東方主義情節(jié),力圖探索華裔美國文學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書寫方式,以期待為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參考,同時也希望為讀者更好地理解華裔美國文學提供一點有益的幫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5
大?。?2.3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雅羅斯拉夫普實克是布拉格漢學學派的奠基人和歐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涵括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多個面向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多種維度。普實克的文學研究因其深邃的思想、深刻的主題、廣闊的背景和細致的分析而在歐洲漢學研究領域深具影響,他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更是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本文從捷克漢學家普實克入手,探討他在中國文學方面的研究成就,意圖彌補國內(nèi)漢學研究領域的空白??v觀普實克的研究,最值得探討的就在于“抒情”與“史詩”的辯證思想是如何貫穿于他的文學研究脈絡,其二元并置的觀點對他的中國文學研究有何深遠影響,以及“抒情”與“史詩”的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性的觀照下有何重估意義。全文共分為緒言、正文和結(jié)語三個部分。緒言部分概述了普實克的生平、創(chuàng)作和國內(nèi)外關于他的研究情況,明確了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意義和方法,提出了要解決的問題。正文由三個章節(jié)組成,第一章從普實克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入手,分析了普實克如何以抒情與史詩的辯證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理論框架與闡釋視角。第二章從他的古代文學研究出發(fā),探討中國古代詩歌和通俗文學是如何體現(xiàn)“抒情”與“史詩”這兩種元素,以及二元并置的文學觀點對他文學研究的影響。第三章先是梳理普實克關于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面孔的闡釋,而后批判普實克研究的不足之處,最后思考抒情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性體驗下的價值重估意義。結(jié)語部分總結(jié)全文,指出普實克在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與可能存在的局限。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0
大?。?3.1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獨創(chuàng)性聲瞑≠,三J三_鬟三瑾埠垂絲寶暨翌壬魚皇圣垡絲生園麴絲二腸盎磁竺三立絲冠生固吏堂史拗芝蔥義且臣L銎本人提交自0學位T2文是在導J幣謄導~F避膏I釅互一JF暑及取得當0研亢成果論文中弓L鬲他人己經(jīng)發(fā)表或L山J皈過自;研究成果文中己勺0了特別標注。對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撰寫曾做出貢獻的老師、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確說明并表示衷一EL、感謝。學位論文作者張墨釜縛互簽字日期立口,F(xiàn)年爭月ZZ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西南大學研究生院籌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學位論文。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本論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孑砍鋤桓副咝肼捌簽字日期ZDFF年爭,馬多ZE簽字已靶釧F』一夠,愛礦百£兩南大學碩十學伊論文摘要世界文學視野下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意義及局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張鑫桓指導教師王本朝教授摘要顧彬以彼岸眼光和異域視角獨立地撰寫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體系,置入全球化語境之下,重新審視和建構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全球化是一個地方性的民族國家文學的國際旅程,它給本土的文學史研究帶來的革命性的變革就是研究視域的擴展、轉(zhuǎn)換以及基于世界文學語境的他者視野和參考坐標的建構,體現(xiàn)了顧彬的一種全新文學史觀。本文從知識譜系、價值立場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討論。具體說來,知識譜系部分主要從包含何為文學、何為二十世紀文學以及何為中國文學三個層面展開。其一是何為文學,他的文學的尺度和參照包含歐洲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以及以歐陽江河、翟永明、王家新、西川等人為代表的最近幾十年的中國詩歌,其二是文學史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思想史,其三是把格言這一文學樣式納入文學史的體系中。其次,在價值立場方面主要從文學的審美屬性和文學的語言能力兩個方面討論。在文學的審美屬性方面與大陸的文學史書寫史沒有完全從意識形態(tài)的闡釋軌道中掙脫出來形成鮮明對比。他非常注重文學與語言的生成關系。最后從思維方式方面討論說,認為它是開闊而偏狹兩個方面的矛盾統(tǒng)一體,它有開闊的比較思維,每個作家的闡述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而是建立在與他人的對照之中完成,然后分析每一節(jié)的敘述完全融入本章的基本條理之中,層層分析,步步演繹,從而搭建了一個邏輯謹嚴的框架。其二是偏狹性的思維方式主要包含德國視域的世界擴張、現(xiàn)當代的切割思維、通俗文學與文藝爭鳴的漠視、史實性的謬誤等方面。關鍵詞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知識譜系;價值立場;思維方式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3
大?。?1.7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學號2009010031姓名史玉豐電話15153189466EMAILSSYYFF658文學院獨創(chuàng)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據(jù)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注如沒有其他需要特別聲明的,本欄可空)或其他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意。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學??梢詫W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學位論文。(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導師簽字簽字日期20年月日簽字日期20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207
大?。?1.5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密級學校代碼10414學號20102010402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生育描寫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生育描寫研究RESEARCHONTHEDEIONSOFCHILDBEARINGINCHINESELITERARYWKSINTHE20RESEARCHONTHEDEIONSOFCHILDBEARINGINCHINESELITERARYWKSINTHE20THTHCENTURY賀秀玲CENTURY賀秀玲院所文學院導師姓名馮昊副教授學科專業(y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二0一五年四月華北淪陷區(qū)婦女雜志期刊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獨創(chuàng)性聲明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據(jù)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或其他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而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意。學位論文作者簽名簽字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學位論文。(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導師簽名簽字日期年月日簽字日期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02
大小: 0.8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卻有各自風土人情,一個國家的人民對另一個國家各方面有了具體的感知和認識之后會形成總體印象,而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會受內(nèi)外因素所影響。因此,本論文首先從第一章概述了泰國文學對中國古典文學、武俠小說、中國現(xiàn)代文學以及泰華文學的接納,使泰國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其歷史性的中國有所認知而產(chǎn)生基礎印象的認同第二章涉及到中泰兩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關系,對當時泰國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所帶來的影響,在1938年鑾披汶發(fā)動政變并出任總理后,在政府嚴格控制的情況下,使得泰國文藝創(chuàng)作以及華人所受到了影響以及限制第三章根據(jù)前兩章對泰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影響的主要兩種因素,以十部泰文小說文本為基礎,解讀了不同時代的中國國家和人民形象并進行歸納總結(jié)1931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內(nèi)外交困,是輝煌廢墟的形象19491975年中泰起伏之交泰國人眼中的中國是惡魔之國、無情的人民,在泰國的華人是二等公民1975年中泰建交之后,由于兩國官方關系的改善,同時中國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中國的進步發(fā)展和成功華商們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值得泰國人為之學習的。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7
大小: 3.2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制度是從晚清開始并隨著文學市場化的發(fā)展而逐步產(chǎn)生的。在晚清和現(xiàn)代文學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文學制度基本保持了自由開放的面貌,但是到了延安時期,隨著政治權力的全面介入,完整而又系統(tǒng)的旨在服務于國家政權的文學制度也就應運而生了,但是由于此時政權尚未完全統(tǒng)一,延安式的文學制度最終也并未一統(tǒng)天下,直到建國后的50年代,當政治話語權成為文學制度建立的絕對主導力量時,一套統(tǒng)一、系統(tǒng)、完整的文學制度才真正得以建立起來,因此20世紀50年代的文學制度在整個文學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中極具典型意義。20世紀50年代的文學制度所呈現(xiàn)出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作家的體制化、刊物的機關化、寫作的意識形態(tài)化等方面,他們集中于寫作主體、出版與流通和寫作意識等方面,而這也正是文學制度中最重要的因素。作家不再是靠文謀生的自由職業(yè)者,而是被納入到國家機關和國家所控制的出版機構中,被國家“供養(yǎng)”起來。文學刊物的出版和流通與計劃經(jīng)濟統(tǒng)一起來,私人刊物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刊物、文學組織的機關化。在新中國空前強大的政治約束力之下,作家服從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寫作變成了宣傳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而這些表現(xiàn)構成了20世紀50年代文學制度最鮮明的特征,在高度集中的文學制度場域的深刻影響之下,現(xiàn)代文學開始呈現(xiàn)出與以往不同的面貌。而50年代建立起的文學制度一直延續(xù)到了70年代末,對文壇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結(jié)合50年代文學制度的建立過程和特征進行反思,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本文正是建立在對20世紀50年代文學制度的發(fā)展和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探析文學制度因素對文學的影響,為當今建立健康的文學制度提供借鑒意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45
大?。?1.45(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