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主要分布于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支流,隸屬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屬(Glyptosternum),是鰓鮡魚類中的一種。該魚除在腹腔內(nèi)具有正常肝臟外,在體側(cè)肌肉與皮膚之間還有一特殊組織,位于胸鰭基部后方的皮下與肌肉間,由一帶狀組織(連接帶)與腹腔內(nèi)肝臟相連接。經(jīng)研究證實這一組織并非畸形所致,為黑斑原觥特有組織——“腹腔外肝”。本文主要研究了
2、黑斑原鮡早期肝臟的發(fā)生;腹腔內(nèi)肝和腹腔外肝的生理生化差異;鮡科魚類的肝臟特征及黑斑原鮡的血液學。論文主要結果如下:
1.黑斑原鮡的肝臟首先出現(xiàn)在原始消化管(食道部位)的左側(cè),肝臟發(fā)生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1)無腹腔外肝階段:(2)出現(xiàn)肝臟“突起”階段;(3)腹腔外肝出現(xiàn)階段。腹腔外肝是在腹腔壁肌肉層增厚,食道和骨鰾增大的過程中,首先形成較為粗大的突起,然后該突起基部和中部逐漸變細形成連接帶,而端部膨大形成腹腔外肝。經(jīng)研究表
3、明,腹腔外肝與腹腔內(nèi)肝臟一樣位于腹腔,故建議將“腹腔外肝”改為“副肝”(attaching liver),“腹腔內(nèi)肝臟”相應的改為“主肝”(main liver)。
2.黑斑原鮡主肝和副肝的結構在顯微和超微水平上都基本一致。肝臟連接帶的結構也與主肝和副肝的結構相似。組織學中,連接帶中的靜脈,動脈和膽管均比較粗大,這表明連接帶是主肝和副肝進行物質(zhì)活動的傳輸紐帶。
3.對黑斑原鮡肝臟(主肝和副肝)的三種組成成分(
4、蛋白質(zhì)、糖原、脂肪)的含量、三種代謝酶(L,DH、AST、ALT)的活性、兩種抗氧化酶(SOD、CAT)及總抗氧化能力進行了測定。主肝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脂肪含量、總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過氧化氫酶活性均略高于副肝;而主肝中的糖原含量、乳酸脫氫酶活性、谷草轉(zhuǎn)氨酶活性和谷丙轉(zhuǎn)氨酶活性均略低于副肝,但主肝和副肝在各指標上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
4.獲得了β-actin、Cu-Zn SOD、Mn SOD和
5、CAT四個基因的特異性片段,并以β—actin為參照基因得到了主肝和副肝中Cu-Zn SOD、Mn SOD和CAT mRNA的相對表達量。黑斑原鮡主肝和副肝中Cu-Zn SOD、Mn SOD和CAT mRNA表達量的差異均呈顯著水平(P<0.05),主肝Cu-Zn SOD、Mn SOD和CAT mRNA的相對表達量均顯著大于副肝。
5.本研究共解剖18種(10屬)鮡科魚類,其中7種(7屬)具有明顯的副肝,另外的11種(4屬
6、)不具有副肝。不同屬之間存在肝臟形態(tài)的差異。魾屬、黑鮡屬和紋胸觥屬的種類均不具有副肝,而鰋鮡魚類均具有副肝。而同屬的不同種之間也存在著肝臟形態(tài)的差異。褶鮡屬的黃斑褶鮡和間褶鮡肝臟形態(tài)差別較大,黃斑褶鮡具有副肝,而間褶鮡僅具有明顯的肝臟突起。副肝與主肝重量之比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為:黃斑褶鮡、擬鰋屬<鮡屬<石爬鮡屬<原鮡屬<鰋屬<鑿齒鮡屬。
6.根據(jù)鮡科魚類的地理分布界域和副肝的相對大小與分布海拔所做的相關性分析結果(極顯著
7、正相關),可以看出隨著分布海拔的升高,鮡科魚類肝臟的發(fā)展趨勢為:無副肝(魾屬和黑觥屬)→出現(xiàn)肝臟突起(紋胸鮡屬)→肝臟突起非常明顯(間褶鮡)→副肝出現(xiàn)(黃斑褶鮡)→副肝逐漸增大(鰋鮡魚類)。副肝是鮡科魚類在適應高海拔,急流環(huán)境的過程中,隨體形的變化形成的,它實際上是對高海拔、急流這一特殊環(huán)境的適應。
7.根據(jù)副肝從無到有的形態(tài)特征變化,鮡科魚類總的演化趨勢為(黑鮡屬,魾屬,紋胸觥屬)→褶鮡屬→鰋鮡魚類。依據(jù)副肝從小到大的形
8、態(tài)特征分析,鰋鮡魚類在系統(tǒng)進化上具有以下演化趨勢:擬鰋屬Pseudexostoma(副肝明顯小于主肝)→鮡屬Pareuchiloglanis(副肝小于主肝,但較擬鰋屬大)→石爬鮡屬Euchiloglanis(副肝小于主肝,但較鮡屬大)→原鮡屬Glyptosternum(副肝小于主肝,但較石爬鮡屬大)→鰋屬Exostoma(副肝與主肝幾乎等大)→鑿齒鮡屬Glaridoglanis(副肝大于主肝)。
8.對黑斑原鮡的紅細胞數(shù)(
9、RBC)、血紅蛋白含量(Hb)、紅細胞脆性(Eof)、紅細胞沉降率(ESR)、紅細胞比容(Hct)、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和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等血液生理指標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黑斑原鮡與其他鲇形目魚類相比,具有相似的Hot、Hb、MCH和MCHC,較低的RBC和較高的MCV。對血糖(GLU)、尿素(UREA)、肌酐(CREA)、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10、、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總蛋白(TP)、堿性磷酸酶(ALP)、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等血液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表明,黑斑原鮡的AST高于其他鲇形目魚類。
9.利用光鏡和電鏡對黑斑原鮡血細胞形態(tài)與結構的研究表明,黑斑原鮡外周血中包括紅細胞和五種白細胞:淋巴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血栓細胞和漿細胞。與其他鲇形目魚類相比,黑斑原鮡血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黑斑原鮡個體生物學及種群生態(tài)研究.pdf
- 黑斑原鮡消化生理的研究.pdf
- 巴西旱稻的生物學特性及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pdf
- 黑斑原鮡外部形態(tài)學觀察和骨骼解剖學研究.pdf
- 黑斑原鮡遺傳多樣性分析及微衛(wèi)星標記的開發(fā).pdf
- 黑斑原鮡線粒體DNA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pdf
- 鋪地錦竹草生物學特性及適應性研究.pdf
- 印度麗蘑生物學特性及適應性栽培研究.pdf
- 馬藺生物學特性及耐鹽適應性機制研究.pdf
- 山西引種沙棘的生物學特征和適應性研究.pdf
- 一葉萩生殖生物學及傳粉適應性研究.pdf
- 濰麥8號生物學特性及豐產(chǎn)適應性研究.pdf
- 入侵植物銀膠菊的繁殖生物學與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pdf
- 華北藍盆花、藍刺頭生物學特性及低溫適應性研究.pdf
- 黑斑口蝦蛄的繁殖生物學研究.pdf
- 沙芥與斧形沙芥生理生態(tài)適應性及生殖生物學研究.pdf
- 棒頭草(Polypogon fugax)種子生物學、生態(tài)適應性及化學防除技術研究.pdf
- 元認知訓練對生物學習適應性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內(nèi)蒙古歐李新品系生物學特性與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pdf
- 狹葉錦雞兒(Caragana stenophylla)生物學特性及其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