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廣西科技大學</b></p><p><b> 汽車與交通學院</b></p><p><b> 汽車設計課程設計</b></p><p> 題目: 汽車懸架設計</p><p> 學 號: 201300205117
2、 </p><p> 姓 名: 張渲琪 </p><p> 專 業(yè): 車 輛 工 程 </p><p> 班 級: 車輛133 </p><p> 指導老師: 黃雄健、陳坤 </p>&l
3、t;p> 完成日期: 2017.1.1 </p><p> 一.非獨立懸架的選用</p><p> 以縱置鋼板彈簧為彈性元件兼做導向裝置的非獨立懸架,其主要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制造容易,維修方便,工作可靠。缺點是由于整車布置上的限制,鋼板彈簧不可能有足夠長度(特別是前懸架),使之剛度較大,所以汽車平順性較差;簧下質量大;;在不平路面上行駛時,左右車輪相
4、互影響,并使車軸(橋)和車身傾斜;當汽車直線行駛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時,由于左右兩側車輪反向跳動或只有一側車輪跳動時,會產生不利的軸轉向特性;汽車轉彎行駛時,離心力也會產生不利的軸轉向特性;車軸(橋)上方要求有與彈簧行程相適應的空間。</p><p><b> 整車有關參數</b></p><p> 乘龍牽引車 LZ4230QCA</p><p
5、> 1、軸距(mm):1700+2800</p><p> 2、輪距:前輪距 B1 = 2046 mm后輪距 B2 = 1860mm</p><p> 3、軸荷:(kg)</p><p> 4、整車重心高度 (mm)</p><p> 5、懸架單邊靜負荷</p><p&
6、gt; 經實際稱重和估算,前、后懸架的非簧載質量為:</p><p> Gu1 = 470 kg ;</p><p> Gu2 = 1880kg</p><p> 前 P1=9.8(G1-Gu1)/2</p><p> 后 P2=9.8(G2-Gu2)/2</p><p> 式中:G1、
7、G2 分別為前、后軸荷</p><p> 懸架單邊靜負荷計算結果如下:(N)</p><p> 6.板簧規(guī)格:1200×80×10-10(3)</p><p><b> 三.懸架設計計算</b></p><p> 、前懸架系統(tǒng)采用的彈性元件為縱置式鋼板彈簧</p><p&
8、gt; (二)、前鋼板彈簧的參數計算:</p><p> 1.根據已知數據,確定懸架的構造形式</p><p> 確定懸架的主要參數;</p><p> 前鋼板彈簧的參數計算:</p><p><b> 1、規(guī)格</b></p><p> 作用長度 L0前= 1200 mm , 寬度b
9、= 100 mm, 厚度 h=10mm,</p><p> 主簧總片數10片(主片 = 3 片),騎馬螺栓夾緊距 S =96 mm</p><p> 斷面特性(平扁鋼),斷面形狀如圖四:</p><p> a=5mm (中性層到受拉面邊緣的距離)</p><p> ?。ㄏ喈斢谥行詫拥膽T性矩)</p><p>&
10、lt;b> (抗彎斷面系數)</b></p><p><b> ?。〝嗝婷娣e)</b></p><p><b> ?。偝煽倯T性矩)</b></p><p> 鋼板彈簧各片長度的確定(作圖法)</p><p> 所以各片長度為117mm,186mm,255mm,324mm,3
11、93mm,462mm,531mm,600mm</p><p> 主片三片一樣長為600mm</p><p> 各片在自由狀態(tài)下的曲率半徑和弧高</p><p><b> 總成弧高:</b></p><p> 其中fa滿載弧高取fa=12mm</p><p><b> 曲率半徑:
12、</b></p><p> 矩形斷面鋼板彈簧裝配前各片曲率半徑:</p><p> 其中依次取-600,</p><p> 所以依次可依據上面公式算得各曲率半徑:</p><p> Ri=-4300mm,-13545mm, 11777mm,4104mm</p><p> 1782mm,1389m
13、m,1138mm,964mm</p><p><b> 各弧高</b></p><p> 所以依次可依據上面公式算得各弧高:</p><p> Hi=1.76mm,3.80mm,5.85mm,7.36mm</p><p> 4.71mm,2.27mm,2.60mm,10.47mm</p><p
14、> 前鋼板彈簧在汽車制動時受力圖如下:</p><p><b> 設計結論</b></p><p> 本設計課題涉及包括懸架的結構分析,方案的選擇,鋼板彈簧的設計</p><p> 前懸:鋼板彈簧懸架,它具有承載重量大、價格便宜、堅固耐勞的優(yōu)點,所以在本次的設計中,前懸采用鋼板彈簧。在設計中,通過懸架參數的計算和合理的結構設計,提
15、高了零部件強度和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汽車具有良好的行駛平順性,舒適性也得以提高。在設計中,基本上完成了設計任務,基本上達到了設計的目的!</p><p> 六、主要參考文獻、資料</p><p> [1] 陳家瑞 主編.《汽車構造》.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年7月。</p><p> [2] 余志生 主編.《汽車理論》.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