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異地移民安置中的民族認同研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震后異地移民安置中的民族認同研究</p><p>  民族認同是多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和學者探討的重要話題,對促進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文章基于筆者田野調查資料,以震后異地移民安置的羌族村落直臺新村為例,從中選取典型的三個案例以點帶面,通過對民族意識、文化整合、民族平等觀三個變量進行分析,認為油榨鄉(xiāng)直臺新村的村民對周邊認同度較高,民族關系呈良性發(fā)

2、展趨勢,在震后異地移民安置中具有代表性。 </p><p>  震后 異地移民安置 民族認同 研究 </p><p>  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征求多方意見的基礎上,將邛崍市南寶山確定為四川省512特大地震受災群眾跨市州異地安置點,與此同時,中央財政落實南寶山因災失地農(nóng)民安置幫扶專項資金1.4億元,用于南寶山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項目投入。2009年9月20日,公共配套

3、設施齊全的337 套、434000平方米安置房正式移交安置群眾搬遷入住。與此同時,邛崍市南寶山農(nóng)場土地開發(fā)復墾項目完成了對4965畝廢棄土地的綜合整理和生產(chǎn)配套設施的建設,包括復墾廢棄茶園2910畝,整理老茶園1066畝,復耕廢棄建設用地472 畝;新建水利工程蓄水池119口,引水渠4.5公里; 修筑4條水泥路6.2公里,26條一米寬硬化生產(chǎn)路9.6公里,奠定了因災失地農(nóng)民“搬得來、穩(wěn)得住、經(jīng)濟發(fā)展能致富”建設目標順利實現(xiàn)的物質基礎。2

4、011年12月,筆者跟隨導師帶領,深入該村進行實地調研。 </p><p>  一、直臺新村民族認同調查思路 </p><p>  直臺新村聚居點總幅員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93.68畝,總戶數(shù)為117戶,總人口434人,勞動力258人。規(guī)劃總建設用地面積24905平方米,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15798.3平方米。共分為六種戶型:A1戶型(一人戶)五戶、A2戶型(兩人戶)五戶、A1+A

5、2(三人戶)1戶、C戶型(三人戶)42戶、D戶型(四人戶)33戶、B戶型(五人戶)32戶。本次調查選取了其中的D戶型,采取以問卷加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選取其中的三戶為個案,由于D-1戶為留守婦女、D-2戶為在外打工回鄉(xiāng)閑置勞動力、D-3戶為家庭老人并在村中有一定威望,筆者認為所選取的個案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真實可信,可以良好的反映本次民族認同的主題。由于村民文化程度的限制,問卷只能由筆者進行填寫,因此調查問卷的設計上對一個問題進行了多層次的

6、設問,以確保調查結果真實。 </p><p>  二、問卷、訪談分析 </p><p><b>  1、民族意識 </b></p><p>  在民族意識方面包含兩個方面,其一為民族的自我意識,通常也稱之為民族的自我認同;其二是對他民族的認識,也就是對不同民族的區(qū)別。在對民族自豪感的調查中,D-1、D-3戶的家庭留守婦女和家庭老人選取了非常自豪

7、,D-2戶打工回鄉(xiāng)閑置勞動力選擇了較為自豪。究其原因在于D-1、D-3戶在遷移到直臺新村之后感覺政府在扶持力度上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他們是被關注和尊重著;而D-2則認為他在外出打工時,由于民族身份,給他務工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但是每次回鄉(xiāng)看到家里發(fā)生的變化,從心里上還是對自己的民族較為自豪,也對未來充滿著信心。一般而言,民族意識的強化就可能會加大民族間的心理距離。 </p><p><b>  2、文化融

8、合 </b></p><p>  眾所周知,每個民族都有其屬于自己的文化和文化圈,異質性文化交往互動會引起一系列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這種文化的融合又恰恰可以反映這個地區(qū)民族關系的狀況。在這個層面上,筆者選取三個變量進行分析:他民族的影響程度、他民族語言的掌握程度和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程度。 </p><p> ?。?)他民族的影響程度 </p><p>

9、  在“他民族語言的掌握程度”中,筆者親身體驗到,在其環(huán)境中交流是沒有問題的,個案D-1、D-2、D-3均會使用熟練的漢語作為媒介交流的同時也會用本民族語言與同村交流。差異上主要來自于D-1家庭婦女和D-3家庭老人只會使用漢語而不會書寫,D-2的回鄉(xiāng)閑置勞動力為小學文化水平,一般的讀寫不存在問題。筆者認為較好的語言熟悉程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族際交往,語言的使用頻率會使得族際間的隔閡減小,有利于民族認同。 </p><

10、;p>  (2)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程度 </p><p>  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于其長期以來的文化背景,雖然說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是各民族的天性,但是在面臨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中,其民族自身的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著或大或小的轉變。 </p><p><b>  3、民族平等觀 </b></p><p>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社會主義

11、新型民族關系的具體體現(xiàn)。一個民族對另外一個民族的看法包羅萬象,同樣的這個包羅萬象的話題也能具體表現(xiàn)在具體的問題之上。其中,民族之間的關系是否平等是重中之重。筆者在訪談中,D-3戶的家庭老人談及,“在他們剛遷移到現(xiàn)居地時,每次進城都會招來很異樣的眼光,感覺自己低人一等;買一些東西的時候也經(jīng)常被一些商戶抬高價錢;有時候坐車回村子,還會被別人稱作山里來的“蠻子”,不過現(xiàn)在好多了,鄉(xiāng)里在節(jié)日的時候經(jīng)常會搞一些活動,久而久之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就沒

12、有這種情況了。 </p><p>  三、直臺新村民族認同的總結 </p><p>  通過此次的調查分析,筆者認為,在震后異地移民安置的直臺村羌族村民無論在民族意識、文化整合、民族平等觀、與他民族的交友乃至通婚層面都有較高的認同度,而且此種認同程度一方面體現(xiàn)了在低層次統(tǒng)一格局中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的發(fā)展趨勢;另一方面又展示了震后異地移民安置后,族際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學習,信任的良好的民族關

13、系。尤其是進入新時期以來,相互接觸和交流的增加,民族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寬容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民族政策作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其柔性因素的增加,在促進多元文化的并存, 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的同時,民族認同中的自我認同和他我認同也促進了這些子文化之上的共同的國家認同。 </p><p><b>  參考文獻: </b></p><p>  [1]費孝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