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p> 古老而優(yōu)雅的山西方言</p><p> 在山西的晉中、晉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語是很古老而優(yōu)雅的: </p><p> 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 </p><p> 2.“箸秸”--一種灌木,秸桿很直,質(zhì)地堅硬,過去老鄉(xiāng)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桿來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桿,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桿。現(xiàn)在山西人沒有“箸”的說法了,但是
2、“箸秸”的名稱一直沒有變; </p><p> 3“.參差不齊”--不識字的農(nóng)民都有這樣的口頭語,而且讀音絕對正確:“cencibuqi”。只有上過學(xué)的人才可能讀成“canchabuqi” </p><p> 4.“?!保环N方形的凳子; </p><p> 5.“兀的”--語氣助詞,意思比較寬泛,類似“那么”、“當(dāng)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會唱京劇
3、?”“兀的哩!”(意思是“哪當(dāng)然啦!”)這個詞在元曲里常??吹?,現(xiàn)在仍然是當(dāng)?shù)厝说目陬^語。 </p><p> 6.“舁”(讀yú,陽平)--抬的意思。這個字好像很古老了。《說文解字》解釋是:“舁,共舉也”。 </p><p> 7.“荷”(讀hě上聲)--承擔(dān)、搬動的意思,也引申為一般的“拿”、“攜帶”。這是非常普遍的口頭語。“荷不動”,就是拿不動的意思。這個用法也很古老,
4、漢朝張衡《東京賦》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p><p> 8.“惡色”--就是垃圾。這也是很古老的用語。色,是種類的意思(如:各色人等)。惡,是“醜惡”,“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F(xiàn)在臺灣人講的“國語”中把“垃圾”讀作“l(fā)è 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p><p> 9.“惡水”――是指臟水、污水,不是我們一般說的“窮山惡水”的“惡水”。說“惡”而
5、不說“臟”,是不是也很文雅? </p><p> 10.“巡田”――就是秋天看護(hù)莊稼。別的地方叫“看秋”,“護(hù)秋”,遠(yuǎn)不如“巡田”富有韻味。每到秋天,村里會指定專人擔(dān)負(fù)巡田的職責(zé),擔(dān)負(fù)這種責(zé)任的人被稱為“巡田的”。“巡田的”很厲害,一般都會幾下拳腳?;镜难b飾是,腰里纏一條長長的藍(lán)布作的腰帶,腰間別一個小小的“馬床”。所謂馬床,是一種三條腿的袖珍小凳子。馬床有兩個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隨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
6、途是用來打人――打那些偷莊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據(jù)說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壞筋骨。 </p><p> 11.“胡闌”――圓圈、環(huán)的意思。引申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還鄉(xiāng)》(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這里“胡闌”是環(huán)的意思,曲連是圈的意思?,F(xiàn)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還是這樣的說法。這是一種單字復(fù)音的語言現(xiàn)象。胡闌,取“胡”字的聲母,和“闌”字的韻母,
7、連在一起快讀,就近似于是“環(huán)”;曲蓮,取“曲”字的聲母,和“連”字的韻母,連在一起快讀,也就近似于“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內(nèi)蒙古西部的方言里,這樣的現(xiàn)象還可以舉出許多。比如,“圪勞”是“角”的意思(角,在古音里讀如“高”,現(xiàn)在江浙一帶還是這樣的讀音),山西民諺:“得過且過,陽圪勞勞暖和”,“陽圪勞勞暖和”就是靠著墻角曬太陽;不闌,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種面食,是用莜麥面(就是燕麥粉)拌成小塊狀然后蒸熟,稱為“不闌子”;再比如,木
8、板受潮變形,普通話謂之“翹”,山西方言說“圪料”等等。據(jù)有的語言學(xué)者說,這種單字復(fù)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據(jù)說,有很多單音的詞匯,本來就是復(fù)音,比如上面說的“環(huán)”、“圈”等,但是在文字產(chǎn)生以后,古人為了減少刻、寫文字的工作量,就盡可能地用單音的字來表達(dá),這就</p><p> 12. 網(wǎng)友心行先生問:“這個‘?!?。真的不是那個‘杌’嗎?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 </p><p
9、> 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邊是后來加的。漢字的發(fā)展,是由簡到繁的歷程?,F(xiàn)在有的人以為漢字越是繁體越古典優(yōu)雅,其實不是。 </p><p> 山西方言說“?!?,不會這樣“突?!?,口語里是說“兀?!被颉拌蛔印?。如果再進(jìn)一步地分析,“兀?!焙汀拌蛔印币彩怯袇^(qū)別的。兀兀是指小的那種,可以隨意搬動;兀子,是指大的一種,不可以隨意搬動的。 </p><p> 順便說一下,山西方
10、言里的字詞的組合結(jié)構(gòu)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區(qū)別。比如說“?!?,一般不會說這一個字,而是說“牛兒”,這是指大的牛。說小牛,不說小牛,說“牛?!?,就有了可愛的情感色彩。但是“牛?!边€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愛的小蟲子。再比如“狗”,也是這樣,稱大狗為“狗兒”,稱小狗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對年幼的孩子的最親切的稱呼。再比如,吃飯用的勺,山西人說“勺子”,是指用來從鍋里往碗里舀飯(山西人不說盛飯,說舀飯,這也是
11、古老風(fēng)韻的又一例證)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稱之為“勺勺”。 </p><p> 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如果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稱,愛稱。我們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為了區(qū)別,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張三狗”“李二狗”。當(dāng)然,他們都有正式的官名(就是現(xiàn)在說的學(xué)名),但是除了村上開會,一般不用。如果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點,就在前面加以標(biāo)記,比如叫“疤三狗
12、”--是說臉上有麻子的。 </p><p> 說到名字,也透露著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蘊。 </p><p> 前面說的“二狗”“三狗”之類,僅僅是一種類型。還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干地支來稱呼。比如,有叫“甲午兒”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兒”字尾音,也是表示親切。類似的有:“甲戌”、“辛未”等。 </p><p> 13.“恓惶”――山西人不說“可憐”,說“恓惶”。
13、 </p><p> 查《辭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有三個――“恓惶”、“棲(音xi)遑”和“悽惶”。 </p><p> 據(jù)辭源的解釋,“恓惶”為煩惱不安貌,例如:唐人韋應(yīng)物詩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棲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晉人陸機(jī):“德表生民,不能救棲遑之辱”;“悽惶”為悲傷恐懼,舉例:金董解元《西廂》(不是《西廂記》,《西廂記》作者元代王實甫):“兩口兒合是成間別
14、,天教受此悽惶苦”。結(jié)合例句理解,這三個詞語的不同的解釋,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為,煩惱不安和悲傷恐懼是由這種行為導(dǎo)致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三種含義如果用一個意思來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憐。所以我猜測也許這三個詞其實是一個的詞語的不同寫法,或者是由一個詞語演變而來。 </p><p> 而山西口語中的“恓惶”所表達(dá)的含義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個詞語的意思。比如: </p><p>
15、;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說那個孩子哭得很“悲傷”; </p><p> “那年月,日子過的真恓惶”――是說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難的意思。 </p><p> 不過,山西話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釋有了更加豐富的感情色彩。 </p><p> 比如,母親說兒子“俺孩恓惶的可是個好孩!”――是說自己的孩子孝順、聽話、辛苦,言語中飽含了母親的
16、對兒子的疼愛之情。對別人談?wù)撟约旱呐笥鸦蛳嘧R“某某恓惶的可是個好人”――就不僅是同情,更多的是贊賞了。 </p><p> 要飯的如果在山西乞討,不說“可憐可憐吧”(我說的是過去的年月,現(xiàn)在普通話大普及,人口大流動,或許也說“可憐”了),說“咳,大爺大娘,恓惶的給上些吧”,這里的恓惶就是“可憐”的意思了,不過語法結(jié)構(gòu)和現(xiàn)代普通話還是不盡相同。 </p><p> 14.“咥”――一個土
17、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寫下來卻是一個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 </p><p> 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語中,大概是“甩開腮幫子狠吃”之類,在山西太原、榆次、祁縣、太谷一帶,說法就簡單多了:“咥吧!”“咥”,讀“die”,陽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獸的咬嚼,如《易經(jīng)˙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庇秩缑鞒R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辈粏A人,就是不吃人,
18、“咥我”就是吃我。“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頤。說打某人的秋風(fēng),吃他一頓,也說:“咥他一頓”。 </p><p> 15.“窈窕”――說來你也許不信,這個幾千年前的“艷詞”至今仍然活活潑潑地保持著青春的魅力,她不僅存在于那些引經(jīng)據(jù)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語中。 </p><p> 晉中一帶的人評價一個妖艷的年輕女子的時候,會這樣說:“那妮子,可‘yāo diào’
19、哩。”這“yāo diào”該怎樣寫?是“妖調(diào)”嗎?讀音差不多,可是意思好像不是很準(zhǔn),而且也不是一個規(guī)范的詞匯啊。這需要以晉中方言的發(fā)音為依據(jù)來分析。在這一帶,許多聲母為“T”的字,讀如“D”,比如“柳條”不是“l(fā)iǔ tiáo”是“l(fā)iǔ diáo”,說“桃子”不說“tao zi”,說“dao’er”(桃兒,讀如“刀兒”)。那么,窈窕,用晉中方言說,就是“妖調(diào)”,倒過來,現(xiàn)在人們形容女人說“妖調(diào)”,很有可
20、能就是詩經(jīng)里的“窈窕” (至于四聲,山西方言中的四聲和現(xiàn)在的普通話是完全對不上號的)。當(dāng)然,我這里有推測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種考古能避免推測呢? </p><p> 16.“倒插插”――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不說,讓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難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不是其他口袋)! </p><p> “倒插插”,也簡稱“倒倒”,這是晉中一帶的方言。為什么把口袋說成倒插插?這也是有些來歷的
21、。 </p><p> 大家都看過古裝戲。所謂古裝,實際上大體是明朝的服裝樣式,它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袖子普遍很寬。到了清朝,推行馬蹄袖,袖口變窄了,就沒有這么寬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現(xiàn)在相比,不僅寬敞,而且多一個功能,就是可以裝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類。戲曲里也會看到這類細(xì)節(jié)。袖子里怎么能裝住東西呢?原來,袖口里面縫有口袋。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著的,裝東西要倒著插進(jìn)去,所以就叫“倒插”。晉中人講話,凡是
22、指稱小一些事物的名詞喜歡用疊音來表示,這種縫在袖口的口袋當(dāng)然不會有多大,所以就說叫“倒插插”。 </p><p> 到了清朝,改穿滿式的馬蹄袖,袖口變窄了,不便裝東西了,口袋就不再縫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著的,但是“倒插插”這個名字還是保留了下來了。 </p><p> 可是為什么別的地方不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本來意義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飾,滿清人從關(guān)外來,不是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方言
- 山西方言趣談
- 【畢業(yè)論文】古老而優(yōu)美的河南方言
- 山西方言重疊研究.pdf
- 山西方言“子”綴研究.pdf
- 山西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研究.pdf
- 山西方言重疊研究_6188.pdf
- 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xué)科
- 山西方言助詞“了”及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研究.pdf
- 不同而和的方言差異
- 古文獻(xiàn)中所見山西方言歷史詞匯研究.pdf
- (中醫(yī)資料)古老而年輕的科學(xué)-廖育群
- 陜西方言大全
- 山西方言親屬稱謂詞的共時分布與歷史探源.pdf
- 現(xiàn)代方言情景劇融入古老潮文化
- 山西解州方言研究.pdf
- 山西柳林方言的詞匯研究.pdf
- 陜西方言順口溜
- 陜西方言經(jīng)典罵人對話
- 山西方言與普通話進(jìn)行司法話者識別可用特征音段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