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1:李濟: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李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是中國最早從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學者,他1918年畢業(yè)于清華學堂,隨即被派往美國留學,曾在麻省克拉克大學學習心理學和社會學專業(yè),1920年轉入哈佛大學人類學專業(yè),1923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開始從事田野考古。1925年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人類學講師,1926年發(fā)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發(fā)掘,1929年初,應聘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
2、。李濟重視田野調查發(fā)掘,注重發(fā)現和培養(yǎng)田野考古人才。李濟在學術上其中花費精力最大的是對殷墟陶器和青銅器的系統研究。,一-2:惠勒:二十世紀英國的考古學巨匠。他的一生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古發(fā)掘工作,他為記錄的目的而把遺址劃分為若干方塊進行發(fā)掘,方塊之間留有隔障,這種方塊被稱為“惠勒的方格”-即今天考古發(fā)掘中的探方。當時對方框內的挖掘要在同一時間,同一平行的層次上展開,四邊都要詳細地勾畫,為的是對考古的層次序列提供一個永久性的記錄。現在看來許多
3、東西已經過時,但仍在世界各地的考古發(fā)掘中廣泛使用?;堇找彩且晃恢v究方法的田野工作者,他對考古發(fā)掘工作的性質進行了精心的思考,始終強調考古學與公眾的關系問題,堅持認為考古學家有義務以簡明扼要、生氣勃勃、直截了當的散文形式向社會通報他們的工作和成果。,一-3:安特生 安特生: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1914年-1924年任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在中國任職期間,著重于新生代地質的研究,后來興趣逐漸轉移到考古學方面,他曾調查周口店
4、化石地點,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了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還在甘肅、青海調查發(fā)掘大批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遺址。安特生是較早從事中國新石器時代研究的學者之一,對中國考古學工作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貢獻。中國現代考古學實際上就是由安特生的工作開端的。,安特生當時任職于1906年成立的中國地質考察所,1921年,他和他的考察隊因在周口店和仰韶村的發(fā)現,識別出了中國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中國考古學起源于地質學,這一點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
5、影響:野外勘查和地層學發(fā)掘方法作為實用的田野工作法,由此緩慢地傳入中國;但為了對出土文物加以比較和定年,安特生的類型化石處理法,對有效地把握復雜的文化關系造成了障礙。,一-4:田野考古學 田野考古學是運用地層學或層位學原理進行實地考察和科學發(fā)掘來獲取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歷史的學科。 古代人類留下的遺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埋于地下,有的則淹沒于水中。這些遺存是研究人類
6、歷史必不可少的科學資料,而要利用這些材料,就必須利用科學的方法去獲取,并對這些資料再進行科學整理,并要使其刊布于世。,一-5:遺跡: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痕跡。包括墓葬、灰坑、水井、巖畫、窖藏及游牧民族所遺留下來的活動痕跡。遺跡具有不易搬遷的特點如:房屋、墓葬、壕溝、道路和陶窯等遺存;另外如宮殿建筑、寺廟、石窟寺、陵墓、城址等、古代遺址附近的耕地和水利設施、礦冶遺址等均屬遺跡的范疇。 一-6:遺物: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生產
7、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裝飾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隨葬品和墓中的畫像石、畫像磚、石刻、封泥、墓志、買地券及甲骨、簡牘、石經、紡織品、錢幣、度量衡器等。,一-7:考古地層學 考古地層學是研究文化遺存堆積關系的學說。其主要內容即地層堆積和遺跡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判明地層和遺跡的相對年代關系。首先要區(qū)分遺址內諸遺存堆積層次,然后再確定其先后次序。因為遺址是由不同層次的堆積由早到晚漸次堆積而成。我們只有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這些堆積,
8、才能弄清與這些堆積相關連的諸遺跡、遺物的相對早晚關系,從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時期的古代生活場景。,一-8:考古類型學 類型學或稱為標型學、器物形態(tài)學,它是通過對考古遺存的形態(tài)排比,以探求其變化規(guī)律、邏輯發(fā)展序列和相互關系,是考古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凡是具有一定形態(tài)并且又延續(xù)了一定時間的考古遺存,都可以采用類型學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 因此,類型學是揭示考古遺存發(fā)展變化過程和規(guī)律的學科。,一-9:文物普查:其工作目的是為政
9、府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依據。其工作特點是采用行政動員的方式,由政府牽頭、各級放手地政管理部門組織文物考古工作者對所轄區(qū)域的文物遺存分布狀況進行考古調查。文物普查的工作區(qū)域大、工作范圍廣、調查門類齊全,是一種效率較高的考古調查方式。但由于其采用全民動員的方式,工作人員專業(yè)素質參差不齊,其工作成果的深度和質量有待提高,加上組織工作復雜,工作間隔時間較長,不能及時反映文物遺存的變動情況。,一-10:物探: 地下埋
10、藏的的遺存與天然土石存在著電阻、磁性、彈性、放射性等差別。因此,用高靈敏度的物理儀器檢測一定地點是否有物理性質的異?,F象就可以判斷地下是否有遺存。 物探具有速度快,勞動強度低,不損傷遺存等特點。在巖層、水中、沙層、冰上均能工作;但是物探屬于間接測定遺存的方法。由于自然條件的干擾,有時會出現偏差。它必須和其它田野考古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常見方法有三種: (1):電阻率法:由于不同物質導電性質存在差異,
11、在地面施加電壓,通過測定 土壤電阻率即判斷地下遺存。一般說來,水份多雜質多的物質(溝、灰坑、文化層)電阻率小,反之,墻、路、碎石、墳墓電阻率大。 (2):電磁探查法:用電磁探測儀向被測部位發(fā)射電磁波,同時接收地下物質的 電磁信息。對接收到的反常信號地段進行分析判斷。 (3):磁力探測法:利用磁力儀探測被測部分的磁性特征來探知地下情況。,一-11:墓葬 墓葬是田野考古最常見的遺跡。墓是指安放尸體的處所及設施,葬
12、是指處理尸體的方式。墓葬反映的埋葬制度和埋葬習俗總是直接地或間接地反映著社會制度,階級關系,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情況,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縮影。墓中古人遺體是研究歷史、人種、族別、疾病史的重要資料。墓中的精美遺物是當時工藝水平和生產力發(fā)展的代表。,二-1:考古學簡史 縱觀近代考古學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部過程,將它分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發(fā)展期和持續(xù)發(fā)展期。 萌芽期:約從1760年至1840年。 十八世紀末,法國
13、資產階級革命促進了考古學的成長,當拿破侖遠征埃及時,有研究埃及的學者同行,在埃及尋訪古跡和古物。在意大利,當時已經開始大規(guī)模地發(fā)掘公元79年火山爆發(fā)時被淹沒的龐貝古城。,形成期:從1840年到1867年。三期論的提出。十九世紀中葉,考古學終于發(fā)展成為一門嚴謹的科學,這首先應該歸功于史前考古學。1819年,丹麥皇家博物館館長湯姆森從該館所藏的史前古物著眼,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論,認為史前時代的丹麥經歷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時期。
14、 之后不久,有人把三期論用于野外遺跡的分期,并以發(fā)掘工作中所見的地層關系作為證明。,成熟期:約從1867年至1918年。 這時期考古學的研究出現了空前的興盛局面。主要表現在類型學的發(fā)展和史前考古學的系統化、自然科學的方法被應用,田野調查發(fā)掘工作開始科學化等等。自然科學方法的應用,最明顯的表現在絕對年代的測定。考古發(fā)掘工作在這一階段更加科學化,表現在發(fā)掘方法的改進。真正的科學的考古發(fā)掘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首先明確了發(fā)掘的目的不是
15、為了挖寶,而是要把地下的古跡和古物揭露出來,了解它們原來的位置、布局和后來的變化,這樣就可以使由于時間的推移而被灰燼和泥土掩埋的人類歷史得到重現。,發(fā)展期:從1918年至1950年。 1914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各國的考古工作很快就恢復開展起來。使考古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不僅有更多的考古新發(fā)現,更重要的是在理論方面的發(fā)展和提高。調查發(fā)掘工作更加科學化,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法廣泛應用。考古工作在地域上進一步擴
16、大,成為世界范圍的考古學。 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田野考古學發(fā)展水平的是英國考古學家惠勒。,持續(xù)發(fā)展期:約從1950年至今。 這一時期在六十年代的時候,美國興起了以賓福德為首的所謂 “新考古學派”。主張考古學應該是一門研究文化過程的科學。 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轉為以發(fā)掘為中心,并擴大調查的對象和范圍,方法逐漸完善。發(fā)掘技術快速進步,各種自然科學的手段相繼被采用,許多機械設備被用作調查發(fā)掘的工具。 在中國,考古學在這一階段迅速成長
17、。田野考古學已成為中國考古學的主流,調查發(fā)掘工作遍及全國各地,重大發(fā)現層出不窮,使得中國考古學成了世界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二-2:田野考古的四個主要階段 田野考古工作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準備階段、野外工作階段、室內整理階段和編寫發(fā)掘報告階段等。 準備階段:(1)、籌集經費、組建工作隊(2)查閱工作對象的有關資料,評估其保存程度及學術價值,(3)、了解工作地點的交通、住宿、氣候、雇工等。(4)、制定工作
18、計劃 :包括工作時間,地點、人員,方式,發(fā)掘規(guī)模、經費、文物保護及整理、出版、收藏等計劃。(5)、辦理審批手續(xù)。(6)、購買發(fā)掘工作期間所需物品。(7)、爭取當地部門的支持,野外工作階段:發(fā)掘過程中,按照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發(fā)掘工作規(guī)程》的具體要求,做好野外發(fā)掘和資料收集工作。 資料整理階段:根據實際情況,在工地或專業(yè)整理基地對發(fā)掘資料進行整理,做好 出版報告的基礎工作,如文物標本的清洗、拼接、粘對、修復、繪圖、照像、分類
19、排序、文化分期、器物制卡描述遺跡挑選需要進行實驗室測試和鑒定的標本。 編寫報告階段:在整理資料的基礎上,撰寫考古發(fā)掘報告并公開出版。,二-3:考古地層學的基本原理 A、遺址中不同時期形成的文化層堆積和遺跡單位是按時間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積形成的。從相對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別的。 疊壓關系:一個堆積層積壓于另一個堆積層的現象叫“疊壓”。根據大面積的地層疊壓,可以肯定下層堆積的總體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層堆積的總體
20、形成年代。 直接疊壓關系和間接疊壓關系。 倒裝地層:,B、遺跡和遺跡堆積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層面相聯系的。 人們在地表活動,不僅形成地層堆積,還能留下居住的房子、儲藏物品的窖穴、垃圾坑、水井、壕溝、墓葬、高臺、城墻等。這些遺跡無論是挖在地下或是建筑于地上,都是在當時地表面上形成的。 打破關系 在人類的生存過程中從事建造房屋、挖坑取土、埋葬死者等活動,對原有堆積造成破壞的現象即打破關系。在具有打破關系的遺跡
21、單位中,打破別的遺跡的遺跡單位年代相對較晚,而被打破的遺跡單位年代相對較早,這是考古地層學的又一個基本原則。,C、后期破壞可能毀掉早期地層和遺跡,現存的地層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層堆積的原有表面。 D、同一文化層及同層遺跡單位的形成和遺留形式不是水平的。也就是說,同一時期的堆積往往處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積在時代上可能相差很遠。 E、遺跡形成和遺跡內堆積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時間差距,同一遺跡堆積也有早晚之分。 考古發(fā)
22、掘中所見遺跡的年代: 形成年代;使用年代;廢棄年代。,F、晚期堆積可以出土早期遺物,早期堆積不能出現晚期遺物。 在早期堆積形成時,晚期遺物還沒有出現,因而晚期遺物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積的可能。晚期堆積在形成時會擾動破壞早期堆積,會把早期遺物翻到晚期堆積中,所以晚期堆積可以出早期遺物。 下層單位的遺物早于上層單位的遺物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原因:1、局部會早晚顛倒。2、時間相近的單位有晚期的單位延續(xù)早的文化因
23、素。,二-4:考古類型學的基本原理 一)、類型學所研究的遺存必須屬于同一類別 一般說來,只有同一類的遺存才有規(guī)律可循,進而可以進行形態(tài)的比較。 “同一類”遺存,是指質地、用途和外在形態(tài)相同或相似,相互之間可以進行比較的。例如,同類的房屋建筑,同類的墓葬,同類生產工具,同類生活器皿等。但是在有的情況下,一些質地不同但用途一致并且形態(tài)相近的遺存,可以放在一起進行分析排比。此外,某類遺存的某些部分的形態(tài)、因素也有規(guī)律
24、可循,可以進行分析比較。,二)、考古遺存的類型學研究應從層位關系入手,最終要經過層位關系的檢驗 考古發(fā)掘中所發(fā)現的遺存絕大多數都存在于一定的層位關系之中,這種層位關系無非是先前說過的兩種情況,即先后關系和共時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出在具有先后關系的單位中的遺存,其年代可能有早有晚;而出在屬于共時關系的單位中的遺存,其年代可能是同時的。但是,由于人類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上述結論也不盡然,這就要求在進行類型學分析時加以特別注意。那么
25、,在依據層位關系進行類型學研究時,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需要加以考慮的。,(一)確定遺物的年代關系需要有多處層位關系的驗證 原因: 1、考古學研究中確定遺物的相對年代,多要依托該遺物所在的地層單位來進行,而某一遺物出現于某地層單位之中又有一定的或然性,特別是那些人們無意置棄于地層單位中的遺物。 2、另外,遺物的形態(tài)是由制作時決定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某件遺物出在某一地層單位,往往是該遺物損壞之后才加以埋藏的
26、。,(二)每件遺物都有制作、使用和廢棄三個時段 與遺跡有建造、使用和廢棄三個年代一樣,每件遺物也有制作、使用和廢棄三個時間段。眾所周知,一件物品的形態(tài)是在其制作時確定的,其使用時間越短,在類型學研究中的可靠性就越高。這是因為在考古發(fā)掘中所獲得的遺物,其埋藏時間大部分是在它們廢棄之際(少數是在其使用期間或剛制作出來時,如墓葬的隨葬品等),在實際研究中,對從制作到廢棄這段時間通常忽略不計。這樣,在分析不同質料、不同類別、不同性質
27、的遺物時就應有所區(qū)別。,(三)不同類別的地層單位在類型學分析中是有差別的 對于出自某一地層單位的遺物的共時性,不同類別的地層單位的可靠性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差別甚至相當大。根據田野考古工作的經驗,一般可以把地層單位劃分為以下四個等級。 1、突然廢棄的作坊遺址。如前所述,器物的形態(tài)是在其制作時確定的,如果在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突然廢棄的作坊遺址, 這里存在的各種遺物的共時性最可靠。,2、廢棄的房屋和墓葬。房屋是人們居住的
28、場所,正常情況下房屋的拆毀和翻新,屋內不會有還可使用的生活用品。但在特殊情況下(如火災、戰(zhàn)爭等)突然廢棄的房屋,屋內往往還存在數量不一的日用生活器皿,這些器具的生產時間雖然不一定同時,但因為它們曾被同時使用,其共時性是顯而易見的。 3、灰坑和水井等。灰坑是一般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數量最多的遺跡,它不僅在形制上有很多種類,用途和性質也相差很大,如窖穴、祭祀坑、垃圾坑和取土坑等。因此,灰坑內共存物品的性質也很不相同。,4、文化層堆積。
29、文化層的情況更復雜一些。首先,如果文化層是逐漸堆積起來的,其延續(xù)的時間勢必較長,層內包含物的時代也自然較長;如果文化層在較短時間內大規(guī)模動土活動而形成的,因其確壞了不同時期的堆積,之中必然包含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 三)、考古遺存的形態(tài)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邏輯序列 如果看一下人們今天使用的日用生活器皿、穿著衣服、各種裝飾,甚至居住的房屋,都在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都是在循著一定的方向進行的。人類歷史上生產過的所有物品,
30、都是社會因素(如歷史文化傳統、社會意誤解、人文環(huán)境、技術水平、審美觀念等)和自然因素(如資源、生態(tài)、氣候、地理環(huán)境等)的雙重制約和影響下的產物,而上述因素的變化,又會導致遺存形態(tài)或多或少地產生相應變化。,既然遺存形態(tài)之間客觀存在著一定的邏輯發(fā)展序列,那么,類型學本身就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某些時候和情況下,即使是沒有層位關系,也仍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這里要提到的橋聯法和橫聯法。 橋聯法。如果根據層位關系確定了某
31、類遺存發(fā)展序列中的兩個點(或者是更多的點),那么,可以將一些過渡環(huán)節(jié)排列在這兩點之間或之前、之后。 橫聯法。對發(fā)現于同一遺址不同位置或不同遺址的遺存,可以進行橫聯排比,以確定它們的共時關系。,四)、祖型與遺型 所謂祖型,是指遺存產生時的最初形態(tài)。蒙特柳斯最先提出這一概念,他稱為原型(Prototype),指的是具有原始性或單純而自然的形式者。因為是遺存的最初形態(tài),故也有人稱之為母型。 至于遺型,是一
32、種退化體或失效體,其本來是指器物的某些部位,如把手、鈕、流、足及附加裝飾等部件,因用途轉變或技術等原因,漸漸地退休為附屬品,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而只是象征性地保留原來的形狀。,二-5:探方發(fā)掘的基本原則 田野發(fā)掘的總要求是能夠根據收集到的實物標本和記錄資料,恢復發(fā)掘對象在發(fā)掘前的原狀。探方發(fā)掘要達到這一要求,就必須遵循下列基本原則(五個基本操作環(huán)節(jié)): 1、平剖面結合,根據土質土色區(qū)分堆積,確定早晚關系(辨識);
33、 2、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挖掘); 3、按原貌揭露遺跡(揭露); 4、按單位收集全部標本(收集); 5、及時、客觀、全面做好記錄(記錄);,(一)、劃分地層與遺跡的方法 1、從堆積的質地,顏色和形狀來劃分地層和遺跡。 發(fā)掘者通過對文化層質地顏色的系統分別認定,可以確定其形狀,把它從堆積中區(qū)分出來。 一般說來考察質地是從以下方面進行:質地的密度、硬度、成份、結構、排列方
34、向、夾雜物的多少、小夾層的走向等等。有些特定的遺跡土如夯土、路土、燒土、沙泥土、草拌泥、居住面等,需要在實際發(fā)掘中獲得切實的感性認識,才能準確識別。,堆積的顏色受客觀條件影響較大。 人工遺跡具有特定的形狀,通過形狀分析可以確定那些是地層和遺跡的早、晚。土質土色分析必須和形狀的分析結合起來綜合考慮。 2、平剖面結合是獲得正確判斷的主要手段。 各種堆積的形狀是逐漸顯露出來的
35、,有些現象平面清晰,剖面不清晰,而有些則相反。 刮平面和刮剖面 注意線段和角 線段是兩個堆積的分界線;角是三個堆積的分界線。,3、出土物能引導發(fā)掘者區(qū)分遺跡和地層。 4、發(fā)掘經驗和對遺址的熟悉程度也影響判斷的質量。經驗多,思路寬,判斷準確性就大,因此要積累經驗,相互交流。 5、層次細劃所應注意的問題: 一般要求地層,灰坑等遺跡的層次盡量細劃,
36、能夠區(qū)分開的要分開,不要劃成大層。 (1)、灰坑等坑穴遺跡堆積的開口線與其相連的地層線劃出。 (2)、沒有遺跡開口的地層分界線也要劃上來,每一個地層都可以做為一個器物組合的最小單位,地層劃分得越細致,每一個地層所跨的時間就越短,也就有利于類型學的研究 。,二-6:考古發(fā)掘中收集各類典型標本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收集的對象 田野考古收集標本的對象十分廣泛。常見的種類有:人工遺
37、物,人體遺骸,動物骨骼,植物的籽種和莖葉標本,碳十四測年標本,礦物染料,孢粉分析的土樣標本等??脊虐l(fā)掘經常遇到前人未見的新遺存,凡是有室內研究價值—有利于研究歷史或有利于科學研究—的遺存都在收集之列。如南方漢墓發(fā)現過女尸,那么,女尸、棺液和墓內空氣都是研究歷史、研究千年古尸仍能保留下來的原因的重要資料,都應采集。在特殊情況下,柱洞、灶等局部的人工遺跡,甚至像車馬坑,整座古墓也可以起取到室內。,(二)、收集的原則 盡量
38、收集齊全; 按單位收集,并記錄坐標 ; 特殊品和普通品要分開存放; 正確填寫標簽,標簽與遺物不能分離。 (三)、起取遺物的注意事項 注意遺物的埋藏狀態(tài);注意遺物附近有無相關遺存;發(fā)現重要遺物要檢查層位劃分是否正確,有沒有混入的可能;特別重要的出土物或可能引起爭議的出土物,起取前要向工地負責人報告,經批準后,先攝影繪圖,后起??;起取遺物不要損壞遺物
39、,起取方案要有利于復原;檢測標本或土樣的采取,一定注意避免污染。,(四)不同質地出土物的起取 1、 泥器和陶器的起取方法 2、玉石器和金屬器的起取方法 3、骨、角、牙、蚌器的起取方法 4、竹、木、漆器的起取方法 5、紡織文物的起取方法 6、骨骼標本的起取方法 7、植物標本的起取方法
40、 8、細小遺物的提取方法 9、孢粉、植物蛋白分析標本采集方法 10、碳十四熱釋光測年標本采樣 11、灶、柱洞類的整取,1、 泥器和陶器的起取方法 泥器酥軟易碎,發(fā)現后應用手鏟、竹簽剔出外形,讓其陰涼風干,恢復硬度,外用麻紙圍裹二層,再雙手捧起。 陶器較硬,火候高者,剔清外圍和內部的土,即可起取。低溫陶,長期掩埋而吸收水分,變得酥
41、軟,風干后再取出。已碎裂的低溫陶,軟加固整取。 陶器表面有彩繪和文字的出土后要立刻觀察記錄。粘泥處用毛刷蘸水刷去,不能在陽光下曝曬。 起取已破碎的蛋殼陶采用托取法或匣取法 ( 又叫箱取法、套箱法 ) 。,2、玉石器和金屬器的起取方法 玉石器和金屬器質料堅硬,一般剔凈周圍的土,即可取出。銅鈴鐺等體薄或銹蝕嚴重等銅器使用軟加固整取。 開裂、?;氖鲬扔萌讟渲z適當固定,再起取,或邊取邊粘。
42、 玉衣和鎧甲之類由多部件構成的大件遺物,須用整取的方法,否則難以復原。一般是采用套箱法。,3、骨、角、牙、蚌器的起取方法 這類器物很容易破碎,起取時先把四周土剔掉,器物底部土也要用竹簽剔挖一些,讓其略干燥,再取出。骨針、骨簪等細體器物,最好采用整取法,連周圍的土軟加固整取 (軟加固整取碎裂陶壺) ,然后放在水中浸泡,去掉泥土,可以得到完整器。如果骨質過于疏松或表面有脫層脫粉的器物,要先行加固。骨器出土后要緩慢干燥
43、。,4、竹、木、漆器的起取方法 淤泥中的器物,剔去周圍泥土,將器物輕輕挑起,插進薄而硬的木板 ( 或鐵板 ) ,將器物托取出。 積水中的器物,利用水的浮力, ( 大件器物用托板,小件用手 ) 順勢托到水面。。 木牘、竹簡要注意各枚之間有順序。首先清理簡牘周圍的器物,使他們完全顯露出來,以保證完全取出。 出于潮濕環(huán)境中的竹、木、漆器,出土后應該設法保持原有的濕度和溫度,否則會干枯變形。器物上
44、的針刻,烙印的文字或紋飾處的污物,應在潮濕條件下用竹刀小心剔除,并用橡皮球吸水輕輕沖洗。 與木牘、竹簡外形近似的遺物應小心清理,使用毛筆或毛刷洗去污泥時動作要輕,并注意有無文字的痕跡。,4、竹、木、漆器的起取方法(續(xù)) 成堆、成束、成片的簡牘可置于托板上,蓋以濕棉布,用寬布條加固,外面再用塑料薄膜包裹。 取出竹席后,要放在兩塊玻璃板中,夾住,盡快脫水處理。 仍保留朽灰的,經過仔細剔剝能顯出
45、原狀的,可以繪制各種結構圖件。有的是外部基土較硬,木質器具干縮朽壞后留下“空洞”,形成“痕跡器形”。遇到“痕跡器形”必須往空洞內灌注石膏然后再剔剝。 單個的漆器可以先清除器內泥土,灌注石膏,或在內壁涂抹石膏,使漆皮貼附在石膏上,再剔剝外圍泥土或利用內加固或匣取法等取下。,5、紡織文物的起取方法 飽含水分的成件,成疊織物可用紗網托撈起取,將干未干時,自上而下、由表及里、逐漸將其展開理平。 貼附于棺槨板上的
46、薄質紗羅,用濕強度好的紙張,薄薄地均勻地刷上糨糊,貼到織物上。略干后,分幅切割成塊,編號,揭取下來。再用揭裱字畫方法,裝裱保存。對平放在棺上的帛畫,因質地酥脆,則用細竹棍卷薄棉紙自一端底下向另一端緩緩展放,使帛畫下面全都襯上薄棉紙。接著在紙下再襯塑料薄膜,將帛畫托入預先做好的匣中,安全運回室內,隨后裝裱。,5、紡織文物的起取方法(續(xù)) 尸體上穿的多層織物,如無法剝離,可分塊切下,放于網架上吹晾,至表層半干,用揭多留少的辦法層
47、層剝開,并用紙做好分層模型,記錄相互關系。 碎片標本,臨時夾入薄玻璃片或有機玻璃片中,并據織物厚度,選取紙片,挖去中部,嵌墊在標本周圍,以免造成壓損。,6、骨骼標本的起取方法 頭骨起取時,先摘下頜骨,再把頭骨下的土挖掉,用手托捧移動。保存不好的頭骨要先加固,再起取。 動物骨骼要全部采集。發(fā)掘時注意搜尋嚙齒類動物骨骼。注意保存,避免標本損壞。要檢測的骨骼,收集時避免污染。 人骨架和動物
48、骨架要整取的,可用匣取法。,7、植物標本的起取 植物的實體標本要在出土后立即拍照。籽實要放在盒中,以防擠壓。碳化的種子籽實保留較多,要放入瓶中或塑料袋中。植物的桿葉印痕難以起取,可以灌注石膏,獲取植物標本模型。木炭碎塊的取樣時首先把炭化材料周圍的土挖走,然后再輕輕地撿起炭化材料,再把炭化材料表面的土輕輕刷去。 8、細小遺物的提取方法 水選法是運用水對泥土的溶解分離作用來提取微小遺物的一種手段。把標本放入塑料桶內。加入
49、清水,使其溶解分離。傾倒泥水,用 l 毫米的篩子過濾取出浮游物。,9、孢粉、植物蛋白分析標本采集 采樣的對象有:砂、粘土、亞粘土、淤泥、泥炭、灰燼、蜂蜜、胃內含物等。 采樣 要系統采取,逐層都采,現代表土也要采,以便于相互對照。再自下而上采土樣,每樣品塊要在 500 克以上。 首先要選擇理想堆積剖面,如地層或堆積層劃分清楚,文化屬性準確,堆積較厚等。然后按照劃分的地層逐層采集土樣。,10、碳十四、熱釋光測年標本采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