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材 料 力 學,第6章 彎曲變形,Saturday, March 23, 2024,§6-1 基本概念及工程實例,,§6-4 用疊加法求彎曲變形,§6-3 用積分法求彎曲變形,§6-2 撓曲線的微分方程,,,,§6-5 靜不定梁的解法,,,§6-6 提高彎曲剛度的措施,第六章 彎曲變形,§6-1 基本概念及工程實例,一、工程實例,,二、研究目的:,1、 解決
2、梁的剛度問題,2、 求解靜不定梁,3、 為研究穩(wěn)定問題打基礎(chǔ),,1、撓度 橫截面形心 C (即軸線上的點)在垂直于 x 軸方向的線位移,稱為該截面的撓度,用w表示。,三、梁的變形描述,,,2、轉(zhuǎn)角 橫截面對其原來位置的角位移,稱為該截面的轉(zhuǎn)角. 用? 表示,,,,3、撓曲線 梁變形后的軸線稱為撓曲線 .,式中, x 為梁變形前軸線上任一點的橫坐標,w 為該點的撓度。,撓曲線,
3、撓曲線方程,4、撓度與轉(zhuǎn)角的關(guān)系,,5、撓度和轉(zhuǎn)角符號的規(guī)定,撓度 向上為正,向下為負.,轉(zhuǎn)角 自x 轉(zhuǎn)至切線方向,逆時針轉(zhuǎn)為正,順時針轉(zhuǎn)為負.,,§6–2 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一、推導公式,1、純彎曲時曲率與彎矩的關(guān)系,橫力彎曲時, M 和 ? 都是x的函數(shù).略去剪力對梁的位移的影響, 則,2、由數(shù)學得到平面曲線的曲率,,,,在規(guī)定的坐標系中,x 軸水平向右為正, w軸豎直向上為正.,曲線向上凸時,,曲線向下凸時:,
4、此式稱為 梁的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與 1 相比十分微小而可以忽略不計,故上式可近似為,一、微分方程的積分,若為等截面直梁, 其抗彎剛度EI為一常量上式可改寫成,1、積分一次得轉(zhuǎn)角方程,2、再積分一次, 得撓度方程,§6-3 用積分法求彎曲變形,二、積分常數(shù)的確定,1、邊界條件,,,2. 連續(xù)條件:分段處撓曲軸應滿足的連續(xù)、光滑條件,$ 撓曲軸在B、C點連續(xù)且光滑,連續(xù):,光滑:,例題1 圖示一抗彎剛度為 EI 的懸臂梁,
5、在自由端受一集中力 F 作用.試求梁的撓曲線方程和轉(zhuǎn)角方程, 并確定其最大撓度 和最大轉(zhuǎn)角,,,,,y,,(1) 彎矩方程為,解:,(2) 撓曲線的近似微分方程為,,對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進行積分,,梁的轉(zhuǎn)角方程和撓曲線方程分別為,邊界條件,將邊界條件代入(3) (4)兩式中,可得,,,y,x,解: 由對稱性可知,梁的兩個支反力為,此梁的彎矩方程及撓曲線微分方程分別為,,梁的轉(zhuǎn)角方程和撓曲線方程為,邊界條
6、件,在 x=0 和 x=l 處轉(zhuǎn)角的絕對值相等且都是最大值,,最大轉(zhuǎn)角和最大撓度分別為,在梁跨中點處有最大撓度值,例題4 圖示一抗彎剛度為EI的簡支梁, 在D點處受一集中力F的作用.試求此梁的撓曲線方程和轉(zhuǎn)角方程,并求其最大撓度和最大轉(zhuǎn)角.,,,,,,,,,,A,B,F,D,a,b,l,解: 梁的兩個支反力為,兩段梁的彎矩方程分別為,(一)分段建立彎矩方程和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并積分二次,D點的連續(xù)條件,,邊界條件,,在 x =
7、 a 處,在 x = 0 處,,在 x = l 處,,代入方程可解得:,1,2,將 x = 0 和 x = l 分別代入轉(zhuǎn)角方程左右兩支座處截面的轉(zhuǎn)角,,當 a > b 時, 右支座處截面的轉(zhuǎn)角絕對值為最大,當 a > b時, x1 < a 最大撓度確實在第一段梁中,梁中點 C 處的撓度為,,結(jié)論: 在簡支梁中, 不論它受什么荷載作用, 只要撓曲線上無 拐點, 其最大撓度值都可用梁跨中點處的撓度值來代替, 其精確
8、度是能滿足工程要求的.,梁的變形微小, 且梁在線彈性范圍內(nèi)工作時, 梁在幾項荷載(可以是集中力, 集中力偶或分布力)同時作用下的撓度和轉(zhuǎn)角, 就分別等于每一荷載單獨作用下該截面的撓度和轉(zhuǎn)角的疊加. 當每一項荷載所引起的撓度為同一方向(如均沿v 軸方向), 其轉(zhuǎn)角是在同一平面內(nèi)(如均在 xy 平面內(nèi))時,則疊加就是代數(shù)和. 這就是疊加原理.,一、疊加原理,§6-4 用疊加法求彎曲變形,1、載荷疊加 多個載荷同時
9、作用于結(jié)構(gòu)而引起的變形等于每個載荷單獨作用于結(jié)構(gòu)而引起的變形的代數(shù)和.,2、結(jié)構(gòu)形式疊加(逐段剛化法),,例題5 一抗彎剛度為 EI 的簡支梁受荷載如圖 所示.試按疊加原理求梁跨中點的撓度 wC 和支座處橫截面的轉(zhuǎn)角 ?A , ?B 。,解:將梁上荷載分為兩項簡單的荷載,如圖所示,例6 求圖示梁C截面的撓度。,,,,,,,,,,,,,,,,,,,,,,,,,A,C,B,EI,a,a,q,解:,+,,例7: 求圖示外伸梁C點的撓度和
10、轉(zhuǎn)角(逐段剛化法),剛化AB,可視BC為懸臂梁,考慮AB段變形(剛化BC),,例題8 試利用疊加法,求圖所示抗彎剛度為EI的簡支梁跨中點的撓度 wC 和兩端截面的轉(zhuǎn)角 ?A , ?B .,,解:可視為正對稱荷載與反對稱荷載兩種情況的疊加.,(1)正對稱荷載作用下,(2)反對稱荷載作用下,在跨中C截面處,撓度 wC等于零,但 轉(zhuǎn)角不等于零且該截面的 彎矩也等于零,可將AC段和BC段分別視為受均布線荷載作用且長度為l /2 的簡支
11、梁,,可得到:,將相應的位移進行疊加, 即得,例9:EI=常值,求,+,,基本概念,1.超靜定梁,單憑靜力平衡方程不能求出全部支反力的梁 , 稱為超靜定梁,§6-5 靜不定梁的解法,2.“多余”約束,多于維持其靜力平衡所必需的約束,3.“多余”反力,與“多余” 約束相應的支座反力,4.超靜定次數(shù),超靜定梁的 “多余” 約束的數(shù)目就等于其超靜定次數(shù).,n = 未知力的個數(shù) - 獨立平衡方程的數(shù)目,二、求解超靜定梁的步驟,1
12、、畫靜定基建立相當系統(tǒng):,2、列幾何方程——變形協(xié)調(diào)方程,變形幾何方程為,,,,3、列物理方程—變形與力的關(guān)系,查表得,將力與變形的關(guān)系代入變形幾何方程得補充方程,4、建立補充方程,,,補充方程為,由該式解得,5、求解其它問題(反力、應力、變形等),求出該梁固定端的兩個支反力,,,代以與其相應的多余反力偶 mA 得基本靜定系.,變形相容條件為,請同學們自行完成 !,方法二:,取支座 A 處阻止梁轉(zhuǎn)動的約束為多余約束.,例10
13、求圖示結(jié)構(gòu)中拉桿BC 的軸力。,,,,,,,,,,B,C,,,,,,,,,,,A,EA,,,,,,,,,,,,,,,,,,,,q,a,EI,,,,l,解:,去掉BC 桿,帶之以軸力FN。,一、梁的剛度條件,[d ]——許用撓度,[q ]——許用轉(zhuǎn)角,一般用途軸: [δ ]=(5/10000~3/10000)l重要軸: [δ ]=(2/1
14、0000~1/10000)l起重機大梁: [δ ]=(1/700~1/1000)l土建工程中的梁: [δ ]=(2/10000~1/10000)l安裝齒輪或滑動軸承處: [θ ]=0.001rad,§6-6 提高彎曲剛度的措施,二、梁的合理剛度設(shè)計,思路:,讓材料遠離截面中性軸,例如工字形與盒形薄壁截面合理安排約束與加載方式(分散載荷等),依據(jù),①
15、 減小彎矩,② 增大剛度,措施:,合理安排約束與加載方式,增加約束,制作成靜不定梁,(1)強度是局部量,剛度是整體量(積分),與梁的合理強度設(shè)計的不同點,輔梁、等強度梁是合理強度設(shè)計的有效手段,提高梁的剛度須整體加強,小孔顯著影響強度,但對剛度影響甚微,,(2)強度與材料 和 相關(guān),剛度與E 相關(guān),高強度鋼一般不提高E鋼與合金鋼:E =200 ~ 220GPa鋁合金:E =70 ~ 72GPa,跨度微小改變,將導致?lián)隙蕊@著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