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八章 消化系統(tǒng)alimentary sistem,第一節(jié) 消化系統(tǒng)概述一、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 消化腺:肝、胰、唾液腺、管壁上小腺體,,二、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 是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結構復雜的、不能滲透的大分子物質,水解為簡單的、可溶的小分子物質,使其能透過消化管上皮,再由循環(huán)系統(tǒng)運送至全身,為組織細胞利用。吸收:食物分解后產生的營養(yǎng)物質經消化管上皮細胞膜進入血液與淋巴的過程為吸
2、收。,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由大塊→小塊;由干→濕;通過咬切、磨碎、吞咽、胃腸蠕動運送下行→排出。 化學性消化:復雜的大分子物質(消化)→簡單的小分子物質。三、功能 消化食物、攝取營養(yǎng)、排除殘渣及防御、內分泌。,四、消化管壁的一般結構,1.粘膜層:上皮:固有層:粘膜肌層:2.粘膜下層:3.肌層:4.外膜:,食管Esophagus,,五、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興奮性
3、 2、伸展性 3、緊張性 4、自動節(jié)律性 5、對理化刺激的敏感性,第二節(jié) 消化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一、消化管 (一)口腔,,,,(二)咽(三)食管(四)胃 1、胃的位置、形態(tài)與分部 位置:胃大部位于左季肋部、 小部分位于腹上部。,形態(tài):胃有上、下口,前、后壁,大、小彎,上口稱賁門,接食管,下口稱幽門,續(xù)十二指腸。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彎,前
4、后壁在上方構成的弓狀緣、凹向右上,靠右側有角切跡。胃大彎,前、后壁在下方構成的弓狀緣,凸向左下。,分部:賁門部、胃底、幽門部、胃體,,2、胃的結構特點 1)粘膜層: 皺襞:內表面由粘膜層和粘膜下層組成的縱行皺襞,皺襞上布滿不規(guī)則的胃小區(qū),小區(qū)內又有針尖大小的凹陷,稱胃小凹,是胃腺的開口。,上皮層:單層柱狀上皮,表面有一層上皮分泌的黏液,黏液覆蓋在黏膜表面,能防止胃液內高濃度的鹽酸與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侵蝕。 固有
5、膜:內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小腺體。,幽門腺、賁門腺:分別位于相應部位,分枝的管狀腺,主要分泌粘液。 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體部,單管狀腺和分枝的管狀腺,由4種細胞組成,全長可分為三段:頸、體、底。,a.鹽酸細胞(壁細胞):腺的上半部較多,肥體大,呈三角形或圓球形,常有雙核,功能是分泌鹽酸,還分泌一種與維生素B12吸收有關的物質——內因子。,b.胃酶細胞(主細胞):位于體和底部,圓柱狀,嗜堿性,質內有酶原顆粒,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
6、。 c.頸粘液細胞:位于頸部,功能是分泌黏液。,2)粘膜下層:3)肌層:發(fā)達,內斜,中環(huán),外 縱三層平滑肌,賁門和 幽門部環(huán)行平滑肌增厚 形成括約肌。4)外膜:漿膜。,,(五)小腸,長5~7米,分為三部。,1、小腸的分部: 十二指腸:長25~30cm。呈 “C”形彎曲,包繞胰頭。 分為:上 部:有十二指腸球。 降 部:有十
7、二指腸乳頭。 是膽總管的開口。 水平部: 升 部:十二指腸空腸曲與 空腸分界。,空腸與回腸: 空腸:上2/5,位左上腹部,腔大壁厚,血管多呈紅色,運動快,內容物少。 回腸:下3/5,右下腹部,腔小壁薄,血管少呈淡紅色,運動慢,內容物多。,2、小腸的結構特點 1)粘膜層:粘膜
8、和粘膜下層形成半環(huán)狀的皺襞,稱環(huán)狀襞。表面布滿細而密的指狀突起,稱小腸絨毛。絨毛是上皮層和固有膜組成,上段多而密,下段稀而低。,,①上皮層:吸收細胞:有微絨毛,1~2億個/mm2。 杯狀細胞:單細胞腺。②固有膜:伸入絨毛內,形成中軸,內有一條盲 端的毛細淋巴管,稱中央乳糜管。乳 糜管周圍有毛細血管網和縱行的平 滑肌。
9、,③小腸腺:固有膜有大量的單管狀腺,開口于絨毛底部之間。細胞成分有:吸收細胞 杯狀細胞 帕內特細胞(Paneth cell) 未分化細胞 內分泌細胞,2)粘膜下層:十二指腸有十二指腸腺, 粘液腺。 3)肌層:內環(huán)、外縱兩層平滑肌。 4)外膜:十二指腸為纖維性外膜, 其余為漿膜。(六)大腸:長
10、1.5米,分為盲腸、結腸、 直腸三部。,1、結構特點 1)粘膜層無絨毛,大腸腺長而密, 上皮層和腸腺中杯狀細胞多。 2)有結腸帶和結腸袋。 3)腸脂垂。,2、分部: 1)盲腸和闌尾:盲腸是大腸起始部,下端游離,形態(tài)是盲囊袋狀,位右髂窩內,內側有回腸的開口?;啬c的粘膜皺褶突入盲腸稱回盲瓣,防止食糜回流。闌尾長7~9cm。,2)結腸:成門字形,分為四部。 ①升結腸:由盲腸上升→肝曲(
11、右曲) ②橫結腸:橫行向左→脾曲(左曲) ③降結腸:左曲下降→左髂嵴續(xù) ④乙狀結腸:左髂嵴→第三骶椎上 緣處,乙字彎曲。3)直腸:12~15cm,上續(xù)乙狀結 腸,下開口于肛門。,,二、 消化腺(一)唾液腺(三對大唾液腺),,(二)胰 分頭、體、尾。 頭膨大被十二脂腸包繞,體位胃的后方,橫位于腹后壁,尾鄰接脾門,分為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兩部分。,胰的組織
12、結構 1、外分泌部:復管泡狀腺,有腺泡和導管,腺泡為純漿液性腺泡,分泌胰液,內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 2、內分泌部:腺泡之間的細胞團,染色較淡,稱胰島。多者有十萬~百萬個,主要分布在胰尾。,,(三)肝:成人重1200~1500g。1、位置:大部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位左季肋區(qū)。2、體表投影:上界平右第五肋間隙,下界與右肋弓一致,劍突下3cm,七歲以下的兒童右肋弓以下2cm處可以摸到,此范圍內可以
13、叩診聽到濁音。,3、肝的形態(tài)與分葉,,4、肝的微細結構 (1)被膜:結締組織膜(纖維囊)、漿膜。 (2)肝小葉:50~100萬個,是肝的結構和功能單位,長2mm,寬1mm,多面棱柱狀。,,①肝細胞:多角形腺細胞,1~2個核,位中央,質內含各種細胞器。 ②肝索肝板:由肝細胞分枝吻合而成,成索狀,立體觀肝索吻合成不規(guī)則的板狀,稱肝板。,③肝血竇:肝動脈和門靜脈分支進入肝小葉共同形成的竇狀毛細血管,一層內皮細胞組成。內皮有孔、無基
14、膜,竇內有肝巨噬細胞(kupffer cell),具有吞噬能力。肝竇的血液匯入中央V。,④中央靜脈:位于肝小葉的中央,與相鄰的中央V合成小葉下V,繼而合成了3~4條肝V,注入下腔V?!?⑤膽小管:又稱毛細膽管,肝細胞之間的小管道,兩細胞膜凹陷而成,肝細胞膜就是膽小管的壁,肝細胞合成的膽汁進入膽小管→小葉間膽管→肝管出肝。,肝細胞有三個接觸面: 肝細胞與肝細胞 肝細胞與肝血竇 肝細胞與膽小管,(3)
15、門管區(qū):又稱匯管區(qū),位于肝小葉與肝小葉之間,此區(qū)有小葉間A(肝A的分支),小葉間V(門V的分支),小葉間膽管(膽小管匯集而成)和小葉間結締組織組成。,5、肝的血液循環(huán)特點 1、血供豐富 2、兩種血液來源機能血管:門V→肝葉V→小葉間V營養(yǎng)血管:肝A→肝葉A →小葉間A →肝竇→中央V →小葉下V→肝V→下腔V,,6、肝的功能(1)分泌膽汁:成人每日500~1000ml, 主要成份
16、是膽鹽和膽色素。(2)代謝功能:三大物質的合成與分解。(3)貯存。(4)防御解毒。(5)造血。,7、膽囊與膽道(1)膽囊:呈梨形的肌性囊袋,容量為 40~60ml。功能是貯存和 濃縮膽汁(20~30倍)。(2)輸膽管道: 肝細胞分泌膽汁→膽小管→小葉間膽管→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十二指腸。 膽囊←→膽囊管 胰腺管←胰腺,,,,第三節(jié)
17、 消化一、口腔內消化 食物在口腔內主要是被咀嚼磨碎,并與唾液混合濕潤形成食團,便于吞咽。,(一)唾液腺和唾液,1.唾液來源:唾液腺(腮腺parotid)、頜下腺 (submaxillary)、舌下腺sublingual)2.性質:無色、無味近于中性的低滲液。3.成份:粘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及溶菌酶等4.主要作用: (1)濕潤和溶解食物 (2)清潔和保護口腔 (3)分解淀粉
18、: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麥芽糖 (4)中和胃酸,(二)咀嚼與吞咽 Mastication and deglutition,咀嚼:食團吞咽 (3期):由口腔到咽;由咽到食管上端;沿食管下行到胃動力:食管的蠕動(迷走神經反射及壁內神經叢控制),,二、胃內消化(一) 性質、成分和作用 純凈的胃液是一種無色而呈酸性反應的液體 (pH 0.9-1.5)。 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約為1.5-2.5 L。,
19、胃液的成分: 無機物如鹽酸、鈉和鉀的氯化物等, 有機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1、鹽酸 Hydrochloric acid,由壁細胞(泌酸細胞)產生作用: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為蛋白質分解提供酸性環(huán)境; ② 使蛋白變性; ③ 殺菌; ④ 促進促胰液素、CCK的釋放,從而促進胰液、腸液和膽汁的分泌; ⑤ 促進鐵、鈣的吸收。,2、胃蛋白酶 Pepsin,由主細胞產生,
20、以酶原形式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 主要作用于蛋白質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鍵上,主要分解產物是胨。 最適 pH為 2.0,,3、粘液 Mucus,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細胞、粘頸細胞、賁門、幽門的腺細胞產生。作用:① 潤滑 ② 保護胃粘膜 ③ 降低胃酸的酸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防止 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損害 ④ 發(fā)揮粘液屏障Mucus barrie
21、r作用,附:粘液屏障 Mucus barrier,粘液凝膠層抑制H+向胃壁擴散,促進H+與由上皮細胞分泌的HCO3-中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侵蝕,,附:胃粘膜屏障 Gastric mucosal barrier,粘液屏障胃上皮細胞頂部的細胞膜和連接鄰近細胞的緊密連接構成的脂蛋白層防止H+擴散入粘膜上皮細胞內,保護胃粘膜免受高濃度H+的侵蝕酒精、阿斯匹林可破壞此屏障,4、內因子 Intrinsic factor,由壁細胞產
22、生的粘蛋白作用:與維生素B12結合成復合物,保護其不被消化液所破壞,促進維生素B12的吸收,(1)容受性舒張 receptive relaxation,定義:咀嚼、吞咽食物時,反射性地通過迷走神經抑制性纖維,使胃底、胃體平滑肌舒張。意義:使胃的容量適應于大量食物涌入,以完成貯存食物、防止食物過早排空,便于胃內充分消化。,(二)胃的運動 1、胃的運動形式,(2)緊張性收縮,既維持了胃一定的形態(tài)位置,又使胃內有一定壓力,
23、有助于胃的機械消化。,(3)蠕動,食物入胃后約5 min開始,3次/min。作用:磨碎食物;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和;把食糜向十二指腸推進,,2、 胃的排空,定義: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胃排空的動力:來源于胃的運動,取決于幽門兩側的壓力差。胃排空是間斷性的,它是促進胃運動與抑制胃運動兩種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三種營養(yǎng)食物的排空:糖類(最快)>蛋白質>脂肪;混合食物排空需4~6 hr。影響因素: 胃內
24、壓、幽門括約肌、食物。,胃排空的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脂肪-腸抑胃素;蛋白質、色氨酸- CCK;酸-促胰液素神經調節(jié):腸胃反射(迷走神經) 在十二指腸壁上存在多種感受器,酸、脂肪、滲透壓及機械擴張,都可刺激這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運動,引起胃排空減慢。這個反射稱為腸-胃反射。,胃內因素促進排空 胃內食物量:胃的內容物作為擴張胃的機械刺激,通過壁內神經反射或迷走-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胃運動的加強?! ?/p>
25、胃泌素:擴張刺激以及食物的某些成分,主要是蛋白質消化產物,可引起胃竇粘膜釋放胃泌素,促進胃排空。十二指腸因素抑制排空 腸-胃反射:在十二指腸壁上存在多種感受器,酸、脂肪、滲透壓及機械擴張,都可刺激這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運動,引起胃排空減慢。這個反射稱為腸-胃反射。,3、嘔吐 Vomiting,定義:胃內容物和部分腸內容物通過食管、 口腔強烈驅出的動作。一種有保護意義的防御反射,激素:當過量的食糜,特別是酸或脂
26、肪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后,引起小腸粘膜釋放幾種不同的激素,抑制胃的運動,延緩胃的排空。促胰液素、抑胃肽等都具有這種作用,統(tǒng)稱為腸抑胃素。,三、小腸內消化(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無色、無嗅的堿性液體,pH=7.8-8.4,最重要的消化液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約為1-2L。,主要成份及作用,碳酸氫鹽:中和胃酸,為消化酶提供弱堿性環(huán)境胰淀粉酶Amylase:淀粉→麥芽糖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 :脂肪→甘油一脂 +
27、 脂肪酸胰蛋白酶Trypsin和糜蛋白酶Chymotrypsin:羧基肽酶、氨基肽酶:蛋白質→氨基酸核糖核酸酶、脫氧核糖核酸酶: DNA、RNA→單核苷酸,(二) 膽汁的性質、成分和作用,苦味,粘稠。成年人每日分泌膽汁約800—1000 ml 肝膽汁:金黃或棕桔色,弱堿性pH7.4 膽囊膽汁:因濃縮而顏色變深,呈弱酸性pH6.8 成分:水、膽色素、膽鹽、膽固醇及各種離子,無消化酶作用:主要是
28、膽鹽或膽汁酸的作用(對于脂肪的 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意義)。,膽汁是由肝細胞不斷生成的。由肝管流出,經膽總管而至十二指腸;或由肝管轉入膽囊而存貯于膽囊,當消化時再由膽囊排出至十二指腸。 膽汁和胰液、腸液一起,對小腸內的食糜進行化學性消化。,膽鹽(Bile salts)的作用,乳化脂肪,促進脂肪消化。促進脂肪酸及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加強胰脂肪酶的活性。中和十二指腸的胃酸。,弱堿性(pH=7.6);分泌量為1-
29、3L/日成分:水、粘蛋白、無機鹽、多種酶(腸致活酶由小腸腺分泌;其他酶隨腸上皮細胞脫落進入小腸液),(三) 小腸液的性質、成分、主要作用,主要作用,消化作用:腸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腸淀粉酶、蔗糖酶、麥芽糖酶、 乳糖酶、腸肽酶、腸脂肪酶稀釋消化產物保護作用: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溶菌酶殺菌作用,分節(jié)運動:以環(huán)形肌舒縮為主的節(jié)律性運動。 作用:1)混合;2)增加接觸;3)有助血液、淋巴回流。蠕動:0.5-2
30、.0 cm/s;蠕動沖:2—25cm/s; 逆蠕動。擺動:以縱形肌舒縮為主的節(jié)律性運動。,(四)小腸的運動 Movement of small intestine,四、大腸內消化 Digestion in the Large intestine,吸收水分;為消化后的殘余物質提供暫時貯存場所。,(一)大腸的分泌物與細菌活動,堿性 主要成份:粘液和碳酸氫鹽,大腸內的細菌,作用:發(fā)酵: 分解
31、糖及脂肪腐敗: 分解蛋白質合成維生素B復合物和維生素 K20%-30%固體總量,(二)大腸運動,袋狀往返運動分節(jié)或多袋推進運動蠕動、集團蠕動,特點:少而慢,對刺激的反應也較遲緩。,(三)排便反射Defecation reflex,排糞反射,,條件容許(+),機體內主要的消化液,,第四節(jié) 吸 收Absorption,一、吸收的部位,吸收:消化管腔內經過消化后的營養(yǎng)物質、水和無機鹽類等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
32、,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不同,這主要決定于各部分消化管的組織結構,以及食物在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和停留的時間。小腸是各種動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一方面是因為食物在小腸內停留時間較長,且已被消化到適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另一方面,黏膜的特殊結構使小腸有很大的吸收面積和小腸絨毛的結構特點是其能充分吸收消化后產物的先決條件。,小腸粘膜具有環(huán)行皺褶,皺褶上有大量的絨毛,每一條絨毛的表面被覆許多微絨毛,使細胞表面呈毛刷狀,小腸的這種結構可使小
33、腸的吸收面積比同樣長短的圓筒的面積增加了約600倍;此外,在絨毛內分布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而在消化過程中小腸絨毛的節(jié)律性的伸縮運動和擺動,可使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內壓力發(fā)生變化,并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動,從而促進吸收。,,,,小腸絨毛,,二、吸收的機制,兩條途徑:跨細胞途徑和旁細胞途徑,兩種機制:被動吸收和主動吸收。被動吸收包括簡單擴散和易化擴散,主動吸收包括原發(fā)性主動轉運、繼發(fā)性主動轉運及入胞。,三、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一)
34、糖類的吸收,短、中鏈脂肪酸及甘油→門V運輸入肝 長鏈脂肪酸及其甘油一酯合成甘油三酯(動物體中性脂肪)乳糜微?!馨脱h(huán)→入血,(三)蛋白質的吸收,①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后被小腸全吸收 ②氨基酸的吸收為主動吸收(與鈉轉運耦聯(lián)或載體蛋白) ③二肽、三肽的吸收通過Na+能量依賴式載體介導④完整小蛋白的胞飲吸收(可能作為抗原引起過敏反應或中毒反應),(二)脂肪的吸收,,(四)水分和鹽類的吸收,①Na+,②負離子(Cl-、HCO3-),③C
35、a2+,吸收部位:小腸、結腸 吸收能力:空腸>回腸>結腸,Na+的主動吸收形成的電位差是負離子吸收的動力;可能也有獨立的被動轉運.,維生素D3、甲狀旁腺素和鈣結合蛋白可促進其吸收。,④Fe2+,吸收量:1 mg/d; 吸收部位:十二指腸、空腸 吸收能力:缺鐵時,吸收能力增強;Fe3+ Fe2+(吸收); 酸性環(huán)境容易吸收(胃酸);機制:見下圖,(五)維生素的吸收,⑤水,吸收部位:小腸(90%)、大腸(10%) 吸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