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載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的殼聚糖緩釋微球復合納米骨修復兔橈骨缺損的實驗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目的:
  在實驗室中自行制備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殼聚糖緩釋微球、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支架材料及負載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殼聚糖緩釋微球的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支架材料。然后分別以單純支架材料及負載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殼聚糖緩釋微球的支架材料應用于兔橈骨骨缺損的修復。通過觀察術后各個固定時間段骨缺損區(qū)成骨修復情況,來證實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骨修復兔橈骨骨缺損的能力及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

2、在骨組織修復過程中的效應。為應用骨組織工程方式臨床修復大塊骨缺損探尋一種有效的方法。
  研究方法:
  1.應用乳化交聯(lián)法制備負載TGF-β1的殼聚糖緩釋微球,并對TGF-β1殼聚糖緩釋微球的外觀形態(tài)、載藥量、包封效率及體外釋放情況進行分析。
  2.制備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骨及納米人工骨/TGF-β1殼聚糖緩釋微球復合人工骨,并對兩種人工骨進行掃描電鏡觀察、孔隙率、力學性能進行測定。
  3.選擇普通新西蘭大

3、白兔45只,雙側橈骨手術建立10mm骨缺損模型,同時將單純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骨支架材料植入左側橈骨骨缺損中,設定為對照組;將負載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殼聚糖緩釋微球的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支架材料植入右側橈骨骨缺損中,設定為實驗組。在手術后的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第12周時間段,每次隨機從45只實驗動物中選取9只處死,對其雙前肢行X射線拍照、缺損手術區(qū)行骨密度測定及病理切片組織學分析,對各個不同時期骨缺損修復情況

4、進行評估。對實驗組及對照組的不同評估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比,從而證實兩種不同支架材料修復骨缺損的效果是否存在差異。
  結果:
  制備的 TGF-β1/殼聚糖緩釋微球的性狀:微球呈淡黃色粉末狀。掃描電鏡觀察到所制備的 TGF-β1殼聚糖微球基本呈類球形,大小均勻,直徑約為5μm,表面光滑,有較多微小孔隙,分散度較好。TGF-β1/殼聚糖緩釋微球的載藥量和包封率測定結果:共放入TGF-β1的量為5μg,TGF-β1殼聚糖微

5、球10mg溶解后制備得到的上清液樣本以人TGF-β1 ELISA試劑盒進行檢測,TGF-β1殼聚糖微球的載藥量為22.9μg/g,包封率為79.5%。TGF-β1殼聚糖微球體外釋放情況:在前12小時內(nèi)TGF-β1因子釋放速度較快,以后逐漸平緩,到第6天,TGF-β1殼聚糖微球釋放量為55.5%。
  大體觀察:在手術后2周時,在實驗側手術部位支架材料的輪廓是清晰的,觸之感覺其硬度增加,其與兔橈骨的兩端連接部位連接牢固。而對照組支架

6、材料輪廓也清晰,局部觸之無明顯變硬,連接部位連接無實驗側牢固,但未出現(xiàn)移位情況;手術后第4周,切口處支架材料的輪廓已不明顯,實驗側手術部位已看不到輪廓。人工骨與宿主骨斷端間結合更加緊密,移植材料體表觸感質(zhì)地更加堅硬。對照側納米骨與宿主骨間連接緊密程度及堅硬程度較實驗組差;術后第6周,實驗側人工骨與宿主骨斷端間可捫及隆起骨痂,質(zhì)地變硬。對照側支架材料與橈骨交界處也可以觸及新形成的骨痂,但是其大小及硬度均不如實驗側;手術后第8周,實驗側支架

7、材料外部也變硬,形成包殼樣結構,支架材料與橈骨交界處形成的骨痂觸之更加堅硬,連接部位結合已十分牢固,對照側也可捫及硬的包殼及骨痂,但其硬度不如實驗側,其連接部位結合也比較牢固;手術后第12周,實驗側的支架材料處外部觸之已十分堅硬,交界處的骨痂已基本觸不到,手術區(qū)骨質(zhì)與宿主骨觸之已十分相似,對照側較實驗側為差。
  X射線觀察:觀察內(nèi)容包括骨形成、骨連接及骨塑形3個方面11項內(nèi)容。實驗側在術后2周即有成骨表現(xiàn),但成骨部分占骨缺損部分

8、比例不到25%,交界處可見少許骨痂形成,分界線模糊,未見骨塑形情況;對照側未見明顯成骨表現(xiàn),交界處分界線清晰,無骨塑形情況。4周時實驗側有部分骨痂形成,成骨部分占骨缺損部分比例達到25%,但不足50%,交界處可見部分骨痂形成,分界線更為模糊,但未消失,未見明顯骨塑形情況;對照側可見成骨表現(xiàn),但成骨部分占骨缺損部分比例不到25%,交界處分界線模糊,無骨塑形情況。6周時實驗側有大量骨痂形成,成骨部分占骨缺損部分比例達50%,但未超過75%,

9、植入骨與宿主骨接觸間隙極為模糊至基本消失,未見正常髓腔形成及皮質(zhì)骨塑形;對照側成骨部分占骨缺損部分比例達到25%,但不足50%,交界處可見有少許骨痂形成,分界線已經(jīng)模糊,未見正常髓腔形成及皮質(zhì)骨塑形。8周時實驗側骨痂進一步增加,成骨占骨缺損部分比例達75%以上,但骨缺損未完全愈合,植入骨與宿主骨接觸間隙基本消失,可見到髓腔樣結構形成但無皮質(zhì)骨塑形表現(xiàn);對照側也有大量骨痂形成,成骨部分占骨缺損部分比例達50%,但未超過75%,植入骨與宿主

10、骨接觸間隙極為模糊,未見正常髓腔形成及皮質(zhì)骨塑形。12周時實驗側骨缺損全部愈合,新生骨完全填充骨缺損部位,移植骨-宿主骨間隙完全消失,髓腔再通,皮質(zhì)骨已經(jīng)塑形成為成熟的板層骨;對照側骨痂進一步增加,新生骨占骨缺損部分比例達75%以上,但骨缺損未完全愈合,植入骨與宿主骨接觸間隙基本消失,可見到髓腔樣結構形成但無皮質(zhì)骨塑形表現(xiàn)。
  骨密度測定:骨密度,全稱“骨骼礦物質(zhì)密度”。骨密度是骨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標志。手術后第2周對實驗側骨缺損區(qū)

11、行骨密度測定,發(fā)現(xiàn)骨缺損區(qū)支架材料骨密度值比體外制備的納米支架材料骨密度值增高;并在隨后的第4周、第6周、第8周及第12周行骨密度測定,其數(shù)值均高于體外納米支架材料的骨密度數(shù)值,并且其骨密度值隨時間的增長而增高,尤其在術后第12周,骨缺損區(qū)的骨密度測定數(shù)據(jù)與實驗動物橈骨本身骨密度數(shù)值達到同一水平。而在實驗動物的對照側,骨缺損區(qū)的骨密度數(shù)值高于體外納米支架材料密度出現(xiàn)在術后第4周。在隨后的幾個時間段其骨缺損區(qū)骨密度數(shù)值也隨時間而增高,但是

12、即便在第12周時,缺損區(qū)骨密度數(shù)值也低于實驗動物橈骨本身的骨密度數(shù)值。
  組織學觀察:實驗側在術后2周即表現(xiàn)活躍成骨,成骨類細胞增加,局部開始出現(xiàn)細胞外基質(zhì)沉積,對照組的成骨活躍程度較實驗組要差;復合支架材料的實驗組在手術后第2周病理切片局部可以觀察到在材料周邊有骨痂形成,隨時間推移,在以后的第4周、第6周、第8周時間段,骨痂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組織學結構“骨單位”開始形成并出現(xiàn),骨單位逐漸增多并成熟。納米支架材料在體內(nèi)逐漸被降解、

13、吸收,破骨細胞對新生骨進行改建,髓腔結構逐漸形成,在手術后的第12周,骨單位均已十分成熟,大量板層骨在骨缺損區(qū)形成,板層骨已經(jīng)取代了排列雜亂的新生骨,髓腔再通,局部骨缺損得以修復,新骨與宿主骨已完全結合,塑形完成。單純支架材料的對照側在材料周邊病理切片觀察到新生骨出現(xiàn)在手術后第4周,其進程與實驗側成骨進程相似,但在同一時間段,對照側的成骨數(shù)量及新生骨的成熟度均較實驗側差,在術后第12周時,雖然出現(xiàn)的骨單位結構也逐漸成熟,并且逐漸增多的大

14、量骨痂填充骨缺損區(qū),但新骨的改建及塑形還沒有完成,髓腔結構剛剛開始形成,沒有形成大量成熟的板層骨。
  結論:
  1.采用乳化交聯(lián)方法制備復合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的殼聚糖緩釋微球的方法簡便易行,成球性好,獲取率高,具有優(yōu)良的緩釋效果。
  2. TGF-β1對創(chuàng)傷、腫瘤、先天畸形等原因?qū)е碌墓侨睋p的修復、骨組織的生長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效應。其發(fā)揮效應的機制是TGF-β1對成骨細胞的增殖、分化、微血管形成及細胞外基質(zhì)的形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