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著眼于曹魏法制的起源與發(fā)展,結合傳世與出土文獻所見曹魏各法律形式、制度規(guī)定、事例案情,以期動態(tài)把握曹魏法制的內(nèi)在特質。具體說就是考察曹魏法制的表現(xiàn)形式,對律、令、科、律章句等進行細致研究;還原魏罪名篇屬并與分析;通過對于八議與條教兩個問題的研究,以揭示漢魏以來儒家思想、經(jīng)義禮制、政教傳統(tǒng)對曹魏法制甚至后世的影響。為說明問題之來龍去脈,某些論證又不為曹魏時代所限,按既有發(fā)展脈絡進行適當?shù)难由?考淵論流而推漢衍唐,皆意圖說明魏制在漢唐間
2、的歷史演變,非就魏論魏之斷代研究。凡此所及非曹魏法制全貌,故名曰“綜考”,取《易·系辭》“錯綜其數(shù)”之語,彰明錯綜總集之意也。本研究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章“魏律通考”。首先圍繞魏律編修、頒行時間,以及魏律篇目與次序等基本問題展開,以期能較清楚的揭示出魏律的外在面貌。其次,基于魏改秦漢舊律、晉律又襲之的歷史事實,對魏律律目進行鉤沉比勘;又以近年出土的晉律注為基礎,對魏晉律的若干律語進行考證,試圖厘清若干條文或規(guī)定在漢魏晉間的演變
3、。本章研究作為論文的首篇,所及者不獨于簡單的時間、篇目、律目、律語考證,對于認識中國古代律令體系在魏晉間的轉型甚有意義;就整篇論文布局而言,本章的基礎性研究也是支持第三章若干考證、特別還原罪名篇目歸屬的有力證據(jù)。魏律編纂之事,唐前史書已不明了,唯《通鑒》系在太和三年,后世承此發(fā)揮以其始修、頒定施行皆在是年,竊以為謬;雖有質疑亦未詳考。不辨其時,看似無關大體,實關魏晉成文法編纂、公布之意義,故有開篇駁論以明其始修與頒行有別,所言“始修于太
4、和三年,修成頒行在太和六年至青龍元年之間”推斷皆以曹魏法制相關事件、時間點以證其詳,力圖澄清舊說。魏律之篇目、次序,歷代考證諸說并行,近世稍得其真。篇目之數(shù),本文雖祖日人滋賀秀三之說,尚能借得滋賀氏所未見晉律注為之佐證一二。篇目之序,本文結合晉律、梁律以考篇次規(guī)律,重新排列魏律次序,別于往論,是為私見。
第二章“魏令、科、律章句考”。本章所論令、科、律章句三者,皆魏通行法律形式。就魏令而言,粗考其篇目、體例及與晉令之關系;細辨
5、其三大篇目與具體令文;專論往者失考之官品令。就魏科而言,論魏改革漢科的具體情況,以明科與律令之關系;所輯考魏科及相關規(guī)定凡得九例。就律章句而言,其從律學注釋到法律形式這一性質轉換的過程是著力論證者。凡此三者雖不能盡概曹魏法律形式,但輯考頗多,可與第一章構成對曹魏法律形式的具體考證之文。魏令篇目與令文、魏科、魏律章句,沈家本、程樹德嘗考其大概又未得其細。凡此數(shù)者輯考之文,仿沈、程考證漢魏晉唐諸律之例,采先輩未覽或未重視的若干出土與傳世文獻
6、,冀以補其闕考之章、全其不周之論。
第三章“魏罪名考”。此章對曹魏罪名的鉤沉,與以往按犯罪客體理論來劃分古代罪名或犯罪行為的體例有別,所關注的是魏較漢律,廢除、調整、新設了若干篇目這一變化。篇目的調整必然導致罪名在律篇中的歸屬差異,故本章所兼顧的不僅是罪名源流,也試圖還原各罪名在魏律各篇的歸屬,又佐證以漢晉唐諸律,以此考察方能更深入的了解曹魏法制承前啟后之意義,本章所設魏晉謀反罪中兄弟連坐之專題亦本此旨。
第四章“魏
7、八議考”。八議一制,史稱自魏入律;唯史乏其文,唐律雖本之,實不出漢儒經(jīng)注左右。律文之外,先儒基于《周禮》“八辟”之文所作的經(jīng)義詮釋實是對此制度在思想上的共同體認,不失為考察八議的另一途徑。作為法律儒家化與曹魏司法運行之表現(xiàn),皆竭力搜羅魏八議事例以證。作為歷史的考察,八議成制、特別是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者的界定,要求其正解非獨律令之文,親親、崇功、尚能、禮賓等文化是八議制度與思想延續(xù)的關鍵,此又與禮制相涉而浸濡經(jīng)義。所考者,除厘清八議經(jīng)義詮
8、釋外,專列篇什論功以明議功的文化與禮制影響亦其一。八議一制,今又輯曹魏八議與未得八議例以明其事。八議者如何界定,有何標準,并非律令條文規(guī)定所能完成之任務,禮制與儒家經(jīng)義對八議者的諸多闡釋與標準足以成為律令的參照;依據(jù)律令與禮制、經(jīng)義的闡釋和標準,曹魏能否找到具體的人證,有哪些人能夠進入此種體制受益,當是對八議研究在律令、案例材料之外所要深入考察的。參以律令、案例縱可舉證斯制,但求其思想本源,細化到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各者背后的文化發(fā)揮與禮制
9、探討,學者尚不深涉,故成文補之。
第五章“魏條教考”。儒家禮教在漢融入、影響政治,自魏晉迄唐,法律儒家化是為事實,借助條教考察儒家政教何以推行或是很好微觀角度。唐前條教內(nèi)容、思想的流變;儒家政教觀念與實踐的歷史沉積也會有助認識唐人何以倡言“德禮為政教之本”,何以對禮法關系有如此高度總結。若專論曹魏條教與政教,成文自當不難,但要以之論證儒家政教傳統(tǒng)和法律儒家化,無疑顯得單薄;置此于漢唐歷史發(fā)展,亦更能力證漢魏以來的政教之存與政教
10、之傳,故成此章。條教作為兩漢以降所常見的地方性法規(guī),今設專章輯考,集漢魏晉南北朝條教之例,得漢設條教者凡40人、魏設條教者凡20人、蜀吳南北朝設條教者凡71人,以明其源流、形式、內(nèi)容,凡此工作法史學界尚不為多。分論條教與儒家政教傳統(tǒng)確非新題,但宏觀之外,微觀而言政教如何推行,有何明證者尚稀。將條教與政教傳統(tǒng)結合而論,既能察儒家禮教之義如何影響政令施行;亦能明條教作為政教之施,在漢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控制和社會秩序構建中,如何超越歷史政權并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