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先進高強度鋼的發(fā)展趨勢是研發(fā)更高強度的Fe-Mn-Si系廉價鋼并保持足夠的塑性,以期實現(xiàn)鋼件輕量化,達到節(jié)約原材料、節(jié)能減排的低碳經(jīng)濟目的。基于此,我們課題組徐祖耀院士在Speer等提出的淬火&分配(Q&P)鋼基礎上,強調析出強化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出了淬火-分配-回火(Q-P-T)熱處理新思想。本文根據(jù)新型Q-P-T工藝的設計思想,設計出低、中碳含鈮鋼相關的成分和優(yōu)化的工藝,開發(fā)出高于目前先進高強度鋼25000 MPa%的強塑積,達到或
2、超過新一代先進高強鋼強塑積的理論預測值(30000MPa%),并揭示其高強度高塑性機制。此外,不同溫度下(-85~450℃)的力學性能測試及顯微組織表征為拓展Q-P-T鋼的使用范圍打下了實驗基礎。主要的研究內(nèi)容和成果如下。
1.設計出四種不同C(0.2和0.4 wt.%)或Nb(0.03和0.08wt.%)含量的Fe-Mn-Si基Q-P-T鋼,參考約束條件下碳平衡(CCE)理論,選擇在室溫時得到最大奧氏體量的最佳淬火溫度,對試
3、樣分別進行了傳統(tǒng)的淬火&回火(Q&T)和新型的Q-P-T熱處理。拉伸結果表明,經(jīng)Q&T處理的試樣,碳含量的增加使其力學性能遵循通常的高強度-低塑性的規(guī)律。然而經(jīng)Q-P-T處理后的試樣卻發(fā)現(xiàn),碳含量的增加同時提高鋼的強度和塑性,這不同于通常的高強度-低塑性規(guī)律。其中,成分為Fe-0.42C-1.46Mn-1.58 Si-0.03Nb的試樣其強塑積為31627MPa%(抗拉強度為1558MPa,延伸率達到20.3%),超過下一代先進高強度鋼
4、所定義的理論強塑積值。此外,與Q&T處理相比,同成分的鋼經(jīng)Q-P-T處理后,在稍微降低抗拉強度的前提下顯著提高其延伸率。
2.經(jīng)X射線衍射(XRD)分析、掃描電鏡(SEM)和透射電鏡(TEM)觀察等方法揭示了Q-P-T處理和Q&T處理后試樣具有不同力學性能的內(nèi)在原因。新型Q-P-T工藝和傳統(tǒng)Q&T工藝的差別就在于淬火溫度(Tq)的不同,前者的淬火溫度通常遠高于后者(室溫),這使得相同成分的試樣經(jīng)Q-P-T處理后能獲得更多的殘余
5、奧氏體,同時有效地減少了由淬火應力產(chǎn)生的微裂紋,從而顯著提高了試樣的塑性。在Q-P-T處理的試樣中,碳含量增加同時提高其強度和塑性的機理是,高的碳含量提高了馬氏體的強度,其包括板條馬氏體內(nèi)更高的位錯密度,更小的馬氏體領域(Packet)尺寸和更多析出的碳化物;同時提高其塑性的原因是獲得更多的殘余奧氏體。
3.通過對中碳Q-P-T拉伸試樣施加不同的應變量后,測定了其殘余奧氏體的體積分數(shù)變化,結果表明,隨應變量的增加,殘余奧氏體量
6、逐漸減少。此外,低碳和中碳Q-P-T試樣的真應力-真應變曲線對比發(fā)現(xiàn),在縮頸前中碳Q-P-T試樣具有較長的均勻形變能力;加工硬化指數(shù)-真應變曲線清楚地顯示兩者的TRIP效應的差異,即在均勻形變(n=εu)前,硬化指數(shù)(n)在大的應變范圍內(nèi)增加,呈現(xiàn)出寬的平臺。因此,中碳Q-P-T試樣在拉伸中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TRIP效應。
4.通過X射線衍射線形分析(XLPA)方法測定了中碳Q-P-T鋼中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的平均位錯密度隨應變量的
7、變化。應變增加到3%時,馬氏體的平均位錯密度從6.65×1014 m-2(未拉伸)減小到5.25×1014 m-2,而殘余奧氏體的平均位錯密度從4.21×1014 m-2(未拉伸)迅速增加到8.77×1014 m-2,且超過了馬氏體內(nèi)位錯密度。結果表明,在均勻形變階段(應變約在12%內(nèi)),馬氏體的位錯密度低于未形變前,直到均勻形變以后才逐漸增加,而殘余奧氏體中位錯密度在整個形變中快速地增加?;谝陨辖Y果,提出在形變過程中殘余奧氏體吸收位
8、錯效應(DARA效應),即在形變的初始階段,由于外加應力的作用,馬氏體中的部分高密度位錯可以移動到相鄰的殘余奧氏體中,這被TEM觀察到的橫跨馬氏體/奧氏體界面的平行的位錯列所間接證明。因此,殘余奧氏體增塑機制為:殘余奧氏體的DARA效應使馬氏體在均勻形變階段處于“未形變狀態(tài)”,由此有效地提高了馬氏體的形變能力;隨應變的增大,當局域產(chǎn)生應力集中,由此通過應變誘發(fā)馬氏體相變產(chǎn)生TRIP效應;隨著應變的進一步增大而產(chǎn)生微裂紋,在馬氏體條間的殘
9、留奧氏體可有效地阻礙裂紋擴展。
5.在低碳和中碳Q-P-T鋼中,一直冷到-70℃時電阻測量仍未發(fā)現(xiàn)馬氏體相變的跡象,表明殘余奧氏體的Ms溫度很低;反之升溫到200℃時,也未發(fā)現(xiàn)殘余奧氏體發(fā)生分解現(xiàn)象。表明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nèi)殘余奧氏體具有足夠的熱穩(wěn)定性。經(jīng)不同溫度拉伸測定獲得中碳Q-P-T鋼的Mσs=-20℃,Md≈200℃。低的Mσs有利于在該溫度之上時鋼件在搬運或制造過程中避免應力誘發(fā)馬氏體相變的發(fā)生,使殘余奧氏體在以后的服
10、役中產(chǎn)生TRIP效應。而Md≈200℃,表明鋼件在該溫度使用時殘余奧氏體具有熱力學穩(wěn)定性和TRIP效應的最佳結合。
6.通過對低碳和中碳Q-P-T鋼在-85~450℃范圍內(nèi)進行力學性能測定,發(fā)現(xiàn)低碳和中碳Q-P-T鋼均存在一個具有最佳強度和塑性的溫度范圍:100~300℃,尤其是中碳Q-P-T鋼在200℃時強塑積高達57738MPa%。這主要是由于在此溫度下中碳Q-P-T鋼的殘余奧氏體具有較高的熱力學穩(wěn)定性,同時馬氏體基體中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先進高強塑性Q-P-T鋼增塑機制及其動態(tài)力學性能.pdf
- 新型Q-P-T鋼的高強塑性及工程實施的探索.pdf
- Q-P-T鋼的氫脆機制及其改善措施.pdf
- 300M鋼的Q-P和Q-P-T熱處理工藝研究.pdf
- 新型Q-P-T和MQ-P-T工藝的工程應用研究.pdf
- 高強塑積熱變形淬火碳分配鋼的研究.pdf
- 表面凹槽形態(tài)對Q-P-T鋼力學性能和成形性的影響.pdf
- 先進高強鋼的形變誘發(fā)增塑機制.pdf
- 基于在Q-P-T工藝中引入形變的中錳鋼變形機理研究.pdf
- 一種高強塑積熱沖壓成形用鋼的研究與開發(fā).pdf
- 基于強塑積指標的車身用高強度鋼板溫成形性能研究.pdf
- 高強塑積汽車用鋼熱沖壓-配分一體化工藝研究.pdf
- 高強塑積鋼熱成形-淬火碳配分一體化工藝研究.pdf
- 基于Gurson模型的高強鋼塑性斷裂行為研究.pdf
- 高強度高塑性低密度鋼的組織性能和變形機制研究.pdf
- 高強塑積無縫鋼管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pdf
- 高強塑性TRIP鋼無縫管的開發(fā)及其內(nèi)高壓成形性能的研究.pdf
- 高強度和超高強度相變塑性鋼的開發(fā)和研究.pdf
- 塑性變形對高強鋼氫損傷行為影響研究.pdf
- 高強高塑TWIP鋼組織與力學性能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