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在青少年中的發(fā)病率約為2%~3%,嚴重威脅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治療方法較前大有改進,療效也明顯提升。但是,很多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其中脊柱側凸的生物力學研究是最為重要的一方面。脊柱生物力學研究方法有多種,包括動物實驗、物理實驗、尸體實驗等。脊柱側凸在自然界的動物中尚未發(fā)現(xiàn),模型選材困難,而脊柱側凸的人體標本獲取更是困難。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fā)
2、展,有限元法已經迅速發(fā)展成為一種現(xiàn)代計算方法。其可在研究中重復,并可改變任何質量與定量變化,同時提供了局部以及內部的反應機制。 Hueter-Volkmann定律認為:骨骼所受到的應力增加,骨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骨骼所受到的應力減小,骨的生長就會加速。上述定律可解釋AIS在生長高峰時側凸的進展。而支具就是通過施加矯形力將凸側和凹側的椎間盤應力平衡,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選取一名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Lenke
3、分型1A-型(PUMC分型IIa型),Risser征3級,通過建立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矯形力的生物力學特性,并模擬支具治療后椎間盤凸側、凹側應力的分布變化,預測支具治療的效果,為AIS的生物力學研究提供一個量化指標。 第一章 目的: 建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的三維有限元模型,并驗證模型的有效性,為下一步研究提供平臺。 方法: 選取一名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螺旋CT對其脊柱進行層
4、厚1mm的連續(xù)掃描,以Dicom格式文件儲存所得的掃描圖像。用Mimics軟件生成脊柱側凸的三維幾何模型,導入Hypermesh軟件進行網格劃分,并對網格賦予特定的材料屬性。將患者建立的模型與仰臥位、站立位、仰臥左右側屈位X線片進行比較,并選取T12-L2、L3-Sl節(jié)段與相關的生物力學實驗研究相比較。 結果: 1、仰臥位、站立位、仰臥左、右側屈位X線片的Cobb角分別為31°、40°、44°、19°,而有限元模型中相應
5、的角度分別為30°、41°、40°、20°。 2、椎體質心偏離骶骨中線的距離:仰臥位、站立位、仰臥左右側屈位X線片與有限元模型相比較,P>0.10,可以認為兩者沒有差別。 3、T12-L2、L3-S1節(jié)段與相關的生物力學實驗研究相比較,平均剛度均在相關生物力學實驗研究的范圍內。 結論: 1、基于CT掃描的Dicom格式文件,采用Mimics及Hypermesh軟件,構建了T1至骶骨的青少年脊柱側凸有限元模
6、型,該模型包括了T1至骶骨的所有椎體、椎間盤、韌帶,同時還包括了胸廓的肋骨、肋軟骨及胸骨。 2、將該模型與臨床仰臥位、站立位、仰臥左、右側屈位X線片及體外生物力學實驗結果相對比,驗證結果顯示X線片與模型符合程度高,充分說明了該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為脊柱側凸生物力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數值化平臺。 第二章 目的: 利用上一章節(jié)所建立的脊柱側凸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矯形力的生物力學特性。 方法:
7、 1、胸1椎體約束X、Y方向的移動,固定骨盆,限制其X、Y、Z三個方向的移動。于頂椎凸側所對應的三根肋骨側面均勻施加20N,40N,60N大小的力,觀察矯形效果。 2、限制胸1椎體約束X、Y方向的移動,固定骨盆,限制其X、Y、Z三個方向的移動。在胸1椎體上加載100N,200N,400N的撐開力,觀察矯形效果。 3、限制胸1椎體約束X、Y方向的移動,固定骨盆,限制其X、Y、Z三個方向的移動。在胸8、胸9椎體上加載總共大小
8、為10N.m,20N.m,40N.m的旋轉力矩,觀察矯形效果。 結果: 1、施加20N、40N、60N的橫向矯正力時,胸彎的Cobb角度由最初仰臥位的31度分別減少至26°、20°、15°,頂椎旋轉角度減小了1.234°、2.501°、3.674°。 2、加載100N、200N、400N撐開力后,側彎的Cobb角度分別減少至25°、18°、13°,頂椎旋轉角度減小了0.09°、0.21°、0.33°。 3
9、、在T8至T9這兩個椎體加載總共大小為10N.m、20N.m、40N.m的旋轉力矩后,脊柱的Cobb角度分別減少至26°、24°、25°,頂椎旋轉角度減小了10.781°、18.423°、30.795°。 結論: (1)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矯形力的生物力學特點,為臨床器械矯形及支具治療提供生物力學依據。 (2)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脊柱側凸的矯形力,為脊柱側凸三維矯形提供了全域性和區(qū)域性的量化指標。 (3)
10、側凸畸形的Cobb角度較小時,橫向矯形力對側凸畸形矯正效率高于撐開力。 (4)三種不同矯形力對三維矯形的效率不相同:施加撐開力、橫向矯形力主要起脊柱去旋轉的作用,而旋轉力主要起椎體去旋轉的作用。 第三章 目的: 利用已建立的脊柱側凸模型,分析支具治療后椎間盤凸側、凹側椎間盤應力分布的變化,預測支具治療效果。 方法: 1、站立位下脊柱生物力學特點 約束條件:固定骨盆,限制其在各個方向
11、的活動,在椎體各個節(jié)段施加相應的重力載荷。 觀察并測量椎間盤應力、韌帶應力分布情況,預測1年后椎體增加的高度及椎體契形病變角度。 2、支具矯形效果 約束條件:為達到較好的模擬佩戴支具條件下的工況,需固定骨盆,約束其X、Y、Z軸三個方向的活動,限制T3、T4的肋骨在X、Y方向的活動。 施加載荷:在椎體各個節(jié)段施加相應的重力載荷,再在T8、T9、T10椎體凸側的肋骨上施加橫向力,力的大小分別為ON、10N、2
12、0N、30N、40N、60N、80N、100N。 觀察并計算凸側和凹側椎間盤平均應力變化、凸/凹應力比值,預測1年后椎體增加的高度及椎體契形病變角度。 結果: 1、站立位下,患者T6-T11之間的椎間盤凹側應力值高于凸側,凸/凹側應力比值均小于1,T8/9椎間盤凸/凹側應力比值最小,為0.230 2、隨著施加橫向矯形力的增加,T6-T11之間的椎間盤凸/凹側應力比值也相應的增加,當施加的力達到30N時,T
13、6/7椎間盤凸/凹側應力比值達到了1.00,而T8/9、T9/10椎間盤凸/凹側應力比值在施加100N力時,仍小于1。 3、隨著橫向矯形力的增加,T6-T11之間椎體的契形病變逐漸減小,預計1年后總的椎體契形病變也呈減小趨勢。其中在加載100N矯形力后,主胸彎椎體契形病變角度總和被逆轉為負數。 結論: (1)首次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脊柱側凸椎間盤凸、凹側應力值,并應用凸、凹側應力值預測支具治療的效果,為預測支具治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Lenke5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手術矯形的生物力學研究.pdf
-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的生物力學研究.pdf
- Lenke1BN型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后路三維矯形生物力學研究.pdf
- PUMCⅡD-,Ⅱ-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仿真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相關生物力學分析.pdf
- Lenke 1型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建模及手術矯形的生物力學評價與比較研究.pdf
- lenke5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手術矯形的有限元研究
- lenke5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手術矯形的有限元研究
-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及生物力學分析.pdf
- Lenke6型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建模及后路三維矯形的生物力學研究.pdf
-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末端融合椎分析及生物力學模型構建.pdf
- 個體化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應用.pdf
- Lenke1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上端固定椎選擇的研究.pdf
-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
- 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柔韌性影響因素研究和評估方法的生物力學有限元分析.pdf
- Lenke2型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建模及三維矯形手術的有限元模擬研究.pdf
- 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伴骨盆矢狀位失衡有限元建模及三維矯形生物力學研究.pdf
- 骨盆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學意義.pdf
-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臨床治療研究.pdf
- 成人退變性脊柱側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后路三維矯形生物力學研究.pdf
- Lenke3型成人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模型及胸椎釘道導靶3D模型的建立及相關有限元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