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東南養(yǎng)蠶習俗與蠶神信仰調查——以陽城、沁水二縣部分村落為例_9162.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85年,晉東南地區(qū)被分為長治、晉城兩市,晉東南作為一個行政概念從此消失,本論文涉及的晉東南只是一個地理概念,特指今晉城市所轄的高平、澤州、陽城、陵川、沁水五個縣(市),自古以來,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礦產資源豐富,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煉業(yè)技術,在長達數千年的發(fā)展中日益精湛。不僅有“煤鐵之鄉(xiāng)”的美稱,而且栽桑養(yǎng)蠶歷史悠久,特別是明代,聞名全國的潞綢主要出產于潞州(今長治)和澤州(今晉城)。
  以今天晉城市版圖內古澤州高(平

2、)、風(臺)、陽(城)、陵(川)、沁(水)為主,包括古潞州(今長治市)一些區(qū)縣在內的沁河流域,是我國北方地區(qū)最大的蠶桑絲綢生產基地。絲產量占全省80%,所轄陽城縣為華北第一蠶繭大縣,成湯曾禱雨于桑林,《穆天子傳》中還有周穆王“休于獲澤,以觀桑者,乃飲于桑林”的記載。國家質檢總局2006年192號文件向全國公告,對“陽城蠶繭”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而沁水縣更是有著南陽村通往西域的絲綢古道。
  沁河流域大量的野桑樹林為蠶桑生產提供了

3、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至今,該地還保留這一傳統(tǒng)產業(yè)并發(fā)展壯大,從地埂栽桑到百畝桑園,更有明清時的碑刻印證了古老的村社傳統(tǒng)在蠶桑生產中的作用。蠶桑生產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滲透到了人生儀禮中重要的婚事和喪事中。
  這一切,無不說明蠶桑絲綢的生產在中華民族古老悠遠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著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這里有著無窮的民眾智慧的結晶,這里有著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精髓。蠶桑絲綢文化不僅僅表現為科學技術和物質創(chuàng)造,他同時也表現為種種民俗事象和意識形態(tài)。

4、
  那么,晉東南沁河流域的蠶桑絲綢業(yè)究竟起源于何時?它的歷史狀況如何?在參考閱讀大量的地方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沁水陽城兩縣進行了田野調查,本著務實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運用民俗學理論,結合地理生態(tài)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知識,撰寫了本論文。
  論文共分四個部分,分別從蠶桑生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演變、村社組織在蠶桑生產中的功能、蠶桑習俗在人生儀禮最重要的婚禮和葬禮中的體現、蠶農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蠶神崇拜和信仰四個方面,試圖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