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思想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精神和顯著特征,它所表達的和諧、親和、中和、融合等觀念,是理性原則的集中體現(xiàn)。如果我們用一個核心理念來表達先秦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話,這就是“和”。對于先秦儒家來說,構建等級秩序和諧,追求天下大治,是其崇高的政治目標。在這里,“和”既是個體的處事策略,也是社會的建構原則;既是自我實現(xiàn)的境界,也是天下太平的體現(xiàn);既是政治倫理的手段,也是政治倫理的目的。所以,“和”與政治,不可分割地構成了先秦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基本內(nèi)

2、涵與價值追求。 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思想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大變革時期,在這個大變革中,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社會秩序由過去的“制禮作樂”變成“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混亂局面。面對人民對和平的深切渴望和社會的巨大變革,各派思想家都必然要對時局的變化與未來社會的前景,作出自己的理論回答。因此,孔子第一個自覺創(chuàng)立了以“和”為基本內(nèi)涵的政治倫理學說,經(jīng)孟

3、子、荀子而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中國早期“和”文化傳統(tǒng)和道德精神,又是其思想文化根源。天人相和的農(nóng)耕文化意識是其歷史背景,唐虞三代、特別是周代的德治實踐是其直接借鑒,《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是其思想淵源??梢哉f,先秦儒家的“和”政治倫理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道德精神合乎邏輯的發(fā)展。 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等級結構,內(nèi)在地規(guī)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人倫關系。宗族成員乃至整個社會成員之間,既要

4、“親親”,又要“尊尊”,既要恩愛相親,又要尊卑有序。基于血緣關系的政治制度規(guī)范和等級秩序和諧,是先秦儒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所以“親親”、“尊尊”便成了其要維護的根本倫理。對于統(tǒng)治階級來說,“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秩序,實現(xiàn)長治久安。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先秦儒家十分重視民眾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diào)民眾的利益是構成君主權力的基礎。認為“民為邦本”是和諧政治的前提,讓人民安居樂業(yè)是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的保證。民本思想在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思想中閃耀

5、著人道主義的光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在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土壤中孕育產(chǎn)生的。它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精神,也是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的哲學依據(jù)?!疤烊撕弦弧彼枷霝橄惹厝寮姨峁┝艘环N特殊而有意義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使他們找到社會政治和諧的理論根據(jù)。政治倫理的最高完成是“天人合一”,但它最高的“天”,一定要落實到具體的人倫世界,既要超越出來,又要深入進去。先秦儒家正是在這種思維框架下,把“天人合一”作為其“和”政治倫理的哲學根據(jù)的。人本

6、觀念和人皆向善的人性假設,是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的人性論基石。面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激烈動蕩、征戰(zhàn)不休、民怨沸騰的社會政治局勢,對于積極入世、關注民生而又重視社會秩序的先秦儒家來說,提倡“仁”,強調(diào)“禮”,追求德治和等級秩序和諧,勢必要有一個合理而有力的人性前提。他們認為,天地萬物莫貴于人,人皆向善是和諧政治的道德憑借,為政以善是和諧政治的理想路徑。這樣,人皆向善的人性預設,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的人性根基。由此可見,先秦儒

7、家無論是對天人關系的重視,還是對人皆向善的追捧,最終所關心的還是它的政治功用,目的是為“和”政治倫理思想尋找理論依據(jù)和價值根基。 “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文化的精髓,也是其“和”政治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早在西周末期的史伯就從和與同的辯證關系的角度,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命題??鬃痈腔趯Α昂汀钡纳羁填I會和正確把握,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論斷。先秦儒家認為,世間萬事萬物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

8、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運用到社會政治生活層面,“和而不同”是處理社會政治關系的根本原則。首先是要協(xié)調(diào)處理好君王、執(zhí)政的卿相大夫與人民之間的利益和矛盾,其決是要協(xié)調(diào)和處理好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君王與百官之間的關系。以維護統(tǒng)治秩序為根本出發(fā)點,既顧全大局,又承認局部和個體差異;既強調(diào)群體和國家利益,又能兼顧局部和個體利益。仁、義、禮、智、信是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的最高道德規(guī)范與行為準則。從操作和實踐的層面來說,“仁”是和諧政治的

9、道德基礎和倫理原則,“義”是其行為標準和價值方針,“禮”是其道德規(guī)范和制度保證,“智”是其能力表征和行為反思,“信”是其行政要求和交換準則。 社會政治和諧、人際關系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的理想追求。人際關系和諧是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也是和諧政治的基礎?!皭塾H”是人際關系和諧的起點,“愛人”是人際關系和諧的擴展和目標,忠、恕之道是人際關系和諧的“粘合劑”;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觀在政治倫理思想中的

10、具體表現(xiàn)。人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社會政治的和諧,是先秦儒家“和”政治倫理所關注的重心和焦點。宗法人倫的等級秩序,“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政和國治”的德治理想,無一不是他們政治理念的核心和畢生追求的目標。 和諧有序的政治局面與社會秩序,靠什么去達成,以什么來保證,這是先秦儒家極為關注的重大問題。為此,他們以“禮”為依據(jù),對“和”政治倫理進行了制度上的設計與安排。首先,他們確定了群分和諧的社會建構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