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山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質及小麥生長發(fā)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質及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育的影響EFFECTSOFDIFFERENTTILLAGEMETHODSONSOILPHYSICOCHEMICALACTERSTHEGROWTHDEVELOPMENTOFWHEAT研究生:徐月指導教師:馬匯泉教授申請學位門類級別:理學碩士學科專業(yè)名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方向:植物營養(yǎng)與生理生化論文完成日期:2014年4月單位
2、代碼:10433學號:Y1106185分類號:Q94密級:山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摘要I摘要耕作方式影響土壤理化性質,進而影響小麥生長發(fā)育。傳統(tǒng)耕作方式及保護性耕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麥產量。耕層優(yōu)化雙行勻播技術結合傳統(tǒng)深耕及免耕的優(yōu)點,在多地的試驗示范中增產效果顯著。為深入探究耕層優(yōu)化技術的增產機理,于2012~2013年在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試驗基地進行耕作方式試驗,比較研究旋耕、深耕和耕層優(yōu)化雙行勻播技術3種不同耕作方
3、式下不同土層土壤理化特性的差異,包括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等。結果表明,旋耕、深耕處理土壤犁底層明顯,雙行勻播耕層優(yōu)化技術改善土壤物理結構,顯著降低20~40cm土壤容重;同時在小麥不同生育時期均維持土壤較高含水量,增強土壤蓄水能力;與旋耕和深耕相比,耕層優(yōu)化明顯提高了20cm以下土層土壤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同時該技術促進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的提高及土壤酶活性的增加。表明耕層優(yōu)化技術能夠有
4、效改善小麥根際土壤的土壤理化性狀。對冬小麥根系根重密度、根長密度、根系面積等根系空間分布及根系活力和根系衰老特性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耕作方式對耕層(0~15cm)根系分布的影響較??;深層土壤旋耕處理下根重密度、根長密度及根系表面積最小,其次為深耕。耕層優(yōu)化下,由于土壤理化性質的改善,有利于根系下扎,根系分布向深層擴展,根重、根長密度及表面積最大,根系活力也表現(xiàn)出相同趨勢,耕層優(yōu)化延緩根系衰老,在灌漿期保持根系較高活力。對3種耕作方式
5、下群體動態(tài)、葉面積指數(shù)、旗葉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生物產量、最終產量及產量結構等進行試驗分析。結果表明,耕層優(yōu)化雙行勻播技術能提高小麥群體分蘗能力以及分蘗成穗率;在小麥生育中后期,可以有效延緩小麥旗葉葉綠素降解,延長光合時間和提高光合強度,維持較高的葉面積指數(shù),增加干物質積累和轉化。與深耕和旋耕處理相比,耕層優(yōu)化雙行勻播處理使灌漿中后期旗葉水分利用效率分別提高了14.12%和19.21%,旗葉光合速率分別提高13.33%和25.0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土壤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狀及夏玉米生長發(fā)育的影響.pdf
- 耕作方式對雙季機插稻生長發(fā)育和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pdf
- 不同耕作方式對春小麥產量及生理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pdf
- 通遼地區(qū)六種耕作模式對玉米生長發(fā)育及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pdf
- 不同耕作方式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衰老特性的影響.pdf
- 不同耕作方式和種植方式對小麥矮抗58生長發(fā)育和產量的影響.pdf
-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對黑土理化性質的影響.pdf
- 樹盤覆蓋對土壤理化性狀及梨樹生長發(fā)育的影響.pdf
- 耕作方式及煙稈還田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的影響.pdf
- 不同水肥模式對梨樹生長發(fā)育及土壤的影響.pdf
- 華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熱特征及其對作物生長發(fā)育影響.pdf
- 不同土壤覆蓋方式對庫爾勒香梨園微氣候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pdf
- 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特性及小麥產量的影響.pdf
- 不同喂養(yǎng)方式對嬰兒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pdf
- 水肥耦合方式對土壤營養(yǎng)及梨樹生長發(fā)育的影響.pdf
- 水分脅迫對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 耕作方式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農田雜草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質影響的研究.pdf
- 不同移栽方式對烤煙生長發(fā)育及產質的影響.pdf
- 不同喂養(yǎng)方式對嬰兒晚期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pdf
- 不同表土利用方式對核桃幼樹生長和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