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驗于2011-2013年連續(xù)兩年在川中丘陵區(qū)的簡陽蘆葭鎮(zhèn)英明村進行,采用2B-4型播種機條播小麥。試驗采用二因素裂區(qū)設計,在免耕、旋耕和傳統翻耕三種耕作方式下,設置秸稈覆蓋和不覆蓋,研究耕作措施對丘陵旱地機播小麥播種質量、群體質量和產量的影響,并分析耕作措施對小麥生育期間土壤的保墑效應,再運用綜合指數分析法全面評價比較丘陵旱地機播技術條件下不同耕作措施的應用效果。以農機農藝融合,促進丘陵旱地小麥機播技術發(fā)展。主要試驗結果如下:
2、 1.耕作措施顯著影響播種出苗質量。試驗表明,旋耕和翻耕的整地質量好,有較好的覆種效果、較低的斷壟率和晾籽率,出苗均勻;而免耕土壤緊實,導致覆土淺,晾籽率和斷壟率較高,但出苗率較高,苗全。秸稈覆蓋促進機播小麥出苗,出苗率比不覆蓋的高5%左右,但秸稈覆蓋對出苗有延緩作用,苗子黃化柔弱。綜合表明翻耕、旋耕和不覆蓋的播種質量較好。
2.耕作措施顯著影響機播小麥群體質量。與翻耕相比,免耕和旋耕促進機播小麥群體質量提升,免耕效應最大;
3、秸稈覆蓋的群體質量顯著好于不覆蓋。表現為:(1)在分蘗盛期,免耕分蘗速率最高,秸稈覆蓋的分蘗速率極顯著高于不覆蓋。免耕和旋耕的分蘗力分別比翻耕高60.5%和22.4%,秸稈覆蓋的分蘗力和單株成穗數比不覆蓋高36.6%和19.2%。(2)免耕的群體LAI更大,秸稈覆蓋的群體LAI比不覆蓋高。(3)耕作方式間小麥根系生長差異主要體現在垂直分布上,與翻耕相比,免耕和旋耕更多根系分布于淺層,免耕最為明顯;與不覆蓋相比,秸稈覆蓋的小麥,根系生物量
4、多,分布于淺層的比例大。(4)免耕的群體干物質積累量大于旋耕和翻耕,旋耕大于翻耕但差異不顯著;秸稈覆蓋顯著促進群體同化物積累,免耕和旋耕的花后干物質積累量分別比翻耕多8.1%和4.0%,秸稈覆蓋的花后干物質積累量比不覆蓋的高31.6%。
3.耕作措施顯著影響機播小麥產量。三種耕作方式的有效穗表現為免耕>旋耕>翻耕,耕作方式間穗粒數和千粒重差異不顯著,免耕和旋耕的產量分別比翻耕高12.6%和3.9%。秸稈覆蓋的有效穗顯著高于不覆
5、蓋,穗粒數比不覆蓋多5.2粒,千粒重低于不覆蓋但差異不顯著,其產量比不覆蓋高17.3%。試驗中“免耕+覆蓋”的產量最高,“翻耕+不覆蓋”的產量最低。免耕和旋耕較大的群體有效穗是增產的基礎,而秸稈覆蓋顯著促進群體有效穗形成和提高小花結實率增加穗粒數,進而實現機播小麥的增產效應。
4.耕作措施顯著影響土壤蓄水保墑。與免耕相比,旋耕和翻耕的保墑能力弱,這種差異在小麥生育前期和淺層土壤比較明顯,隨著生育期推進,淺層土壤逐漸緊實,耕作方
6、式間土壤水分差異縮小。秸稈覆蓋顯著促進土壤蓄水保墑,對淺層土壤(0~40 cm)的保墑效應貫穿于小麥整個生育期,以生育前期的保墑效應最明顯,隨著生育期推進,棵間蒸發(fā)減弱,秸稈覆蓋的保墑效應逐漸降低,但仍有一定的保墑效應。
5.綜合指數分析表明,耕作方式間的物質能量投入差異主要在整地環(huán)節(jié),翻耕整地投入較多。免耕和旋耕對機播小麥出苗階段的應用效果、對群體質量和產量的影響以及保墑效應均要好于翻耕,免耕條件下的應用效果最好;與不覆蓋相
7、比,秸稈覆蓋對小麥機播技術的應用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表明,相較于傳統翻耕和不覆蓋,免耕、旋耕和秸稈覆蓋能促進機播技術應用效果的提升。
綜上,旋耕和翻耕條件下的播種質量好,需要完善提高免耕播種質量;免耕和秸稈覆蓋促進田間出苗。免耕和旋耕促進機播小麥群體分蘗發(fā)生和有效穗形成,促進群體干物質積累,與翻耕相比增產效應明顯;秸稈覆蓋對機播小麥群體質量影響顯著,保墑效應突出,增產效應顯著。綜合指數分析表明,相較于翻耕和不覆蓋,免耕、旋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拖拉機行走、土壤底墑及耕作方式對四川丘陵旱地土壤特性和機播小麥生長的影響.pdf
- 不同節(jié)水保墑措施在冬小麥上應用效果研究.pdf
- 播期對四川丘陵旱地套作小麥生育特性與產量形成的影響.pdf
- 覆蓋耕作措施對土壤環(huán)境和玉米生長的影響.pdf
- 土壤水分和耕作方式對小麥耗水特性和產量的影響.pdf
- 四川稻田保護性耕作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研究.pdf
- 四川盆中丘陵區(qū)成土母質和地形對土壤肥力質量的影響研究.pdf
- 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特性及小麥產量的影響.pdf
- 兩種土壤盆栽對3個四川小麥品種產量和品質性狀影響的研究.pdf
- 四川省小麥白粉菌群體遺傳結構研究.pdf
- 不同耕作措施下黃土高原旱地土壤質量綜合評價.pdf
-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持水性及其影響因素.pdf
- 播期對四川小麥加工品質的影響.pdf
- 耕作措施對大豆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響.pdf
- 不同耕作措施對土壤纖維素分解菌及其酶活性的影響.pdf
- 四川新育成小麥品種(系)在丘陵旱地的適應性研究.pdf
- 不同保護性耕作措施對旱地春小麥田土壤水分蒸發(fā)蒸騰的影響.pdf
- 保墑滴灌措施對山地棗園土壤水熱及棗樹生長的影響.pdf
- 不同耕作措施對農田土壤理化性質和作物產量的影響.pdf
- 不同耕作措施對綠洲灌區(qū)冬小麥“根土系統”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