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國特有針葉樹種和北方重要的造林樹種。其自然分布廣泛,在整個自然分布區(qū)內,呈非連續(xù)或島嶼狀分布。由于氣候、生境、自然選擇壓力等因素的差異,加上其漫長的進化歷史,油松種內存在較高的遺傳分化,不同種源油松在形態(tài)、生理、抗性等方面亦出現(xiàn)了明顯分化。本研究以油松為研究對象,采用擴增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標記(AFLP)和線粒體DNA(mtDNA)序列標記技術對天然油松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遺傳結構
2、和種群間的遺傳關系進行了研究,揭示了油松遺傳變異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期為油松天然種質資源有效保護提供科學依據(jù);采用Li-6400光合測定系統(tǒng)對油松種源的光響應、CO2響應及水分響應特性進行了研究,揭示了其對不同環(huán)境的適應性,篩選出3個優(yōu)良的油松種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利用8對引物(EcoRⅠ/MseⅠ型)對20個種群480個個體進行了AFLP分析,共檢測到445個位點,其中379個多態(tài)位點。從物種水平上看,油松的
3、遺傳多樣性較高(多態(tài)位點百分率PPB=85.17%,Shannon’s信息指數(shù)I=0.356,Nei’s基因多樣性HE=0.271)。從種群水平上看,油松的PPB、I和HE分別為41.90%、0.219和0.206,其中青?;ブN群的遺傳多樣性最高(I=0.271,HE=0.254)、四川理縣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最低(I=0.175,HE=0.165)。AMOVA分析表明,種群間遺傳分化顯著(Fst=0.304,p<0.001)。這可能與其
4、片斷化分布導致的低基因流(Nm=0.572)有關。Mantel檢驗表明,種群間的Nei’s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顯著相關(r=0.455,p<0.001)。20個種群可分為2大組:第1組僅包括開原種群,在地理分布上位于我國的東北部,分布海拔最低;第2組包括其余19個種群,可進一步分成4個亞組。其中霧靈山種群、太岳山種群、五臺山種群、蘆芽山種群、中條山種群、黃陵種群、關帝山種群7個中心分布區(qū)種群為同一亞組。
(2)采用線粒體Nad1
5、 intron b/c和matR引物對8個油松天然種群遺傳多樣性研究表明,Nad1 intron b/c和matR片段共獲得25個單倍型,118個多態(tài)位點,其中簡約信息位點25個,單變位點93個。物種水平上的單倍型多態(tài)性(h)和核苷酸多樣性(Pi)分別為0.844和0.0050。種群水平上的h和Pi分別為0.681和0.0036。寧夏賀蘭山種群具有最高的單倍型多樣性(h=0.911),而寧陜種群具有最低的單倍型多樣性(h=0)。單倍型H
6、1為所有種群的公共單倍型,8個種群中的7個種群具有1~4個特有單倍型。種群的遺傳變異主要存在于種群內(Fst=0.1479),秦嶺組和賀蘭山組分化很小(Fst分別為0.000,-0.0264),說明秦嶺和賀蘭山的隔離與油松遺傳結構形成沒有明顯關系。
(3)對自然條件下12個油松種源光響應和CO2響應特性的研究表明,直角雙曲線修正模型對油松光響應曲線和CO2響應曲線的擬合精確較高。12個種源光飽和點的凈光合速率 Pmax(μmo
7、l·m-2·s-1)由大到小依次為:河北平泉(PQ,17.72)>河北霧靈山(WL,16.95)>山西中條山(ZT,15.74)>遼寧千山(QN,15.42)>山西蘆芽山(LY,15.25)>呂梁山(LL,14.30)>關帝山(GD,12.68)>太行山(TH,12.41)>黑茶山(HC,12.29)>太岳山(TY,9.57)>洛南(LN,4.57)>黃陵(HL,4.20),其Pmax基本呈北部種源>中部種源>南部種源的規(guī)律;12個種源
8、光飽和點(LSP,范圍為1629~2811μmol·m-2·s-1)和光補償點(LCP,54.70~230.72μmol·m-2·s-1)均較高,且存在較大差異。LSP和LCP呈南部種源>北部種源>中部種源的規(guī)律,且北部和中部種源的AQY較南部種源高,表明南部種源耐陰能力和對弱光的利用能力最低,強光下光合能力亦較弱。種源LN、HL的LCP高于一般C3植物(50~150μmol·m-2·s-1)。12個種源的CO2補償點(CCP,110~
9、145μmol·mol-1)和CO2飽和點(CSP,1461~4565μmol·mol-1)均比較高,且種源間差異較大。北部種源(LY、QN、PQ、WL)多具有較高的 CCP,光合效率較高。各種源 CO2飽和條件下的凈光合速率Jmax(mol·m-2·s-1)由大到小依次為:種源LL(39.47)>GD(32.24)>HL(31.75)>HC(31.67)>WL(31.65)>QN(31.21)>LY(30.19)>ZT(28.71)>
10、LN(28.26)>TY(26.88)>TH(25.69)>PQ(22.32),在一定范圍內提高CO2濃度可提高油松的光合能力。各種源羧化效率由大到小依次為:種源ZT(0.042)>WL(0.040)>GD(0.039)>HL(0.038)>TH(0.037)>TY(0.033)= HC(0.033)=PQ(0.033)>LY(0.031)>QN(0.030)>LN(0.029)>LL(0.018),種源ZT具有最強的CO2同化能力。聚
11、類結果顯示,12個油松種源對光照和CO2濃度變化的適應性可分為4組:第1組以北部種源為主,包括種源QN、HC、GD、WL、PQ、LY,適應性最強;第2組以中部種源為主,包括種源TH、TY、ZT,適應性中等;第3組以南部種源為主,包括種源HL、LN,適應性最弱;第4組包括1個中部種源LL,適應性比較強。油松種源適應能力呈明顯的南北分化的特征。
(4)盆栽水分處理實驗研究表明,與正常水分(T1)比較,重度脅迫(T3)下,各種源油松
12、的光合參數(shù)均受到一定影響,多數(shù)種源的凈光合速率(Pn)、蒸騰速率(Tr)、氣孔導度(Gs)、原初光能轉換效率(Fv/Fm)、PSⅡ潛在活性(Fv/Fo)、實際光量子效率(ФPSⅡ)、光化學猝滅(qP)、電子傳遞速率(ETR)下降,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初始熒光(Fo)上升。在T3下,8個種源間的Pn、Tr、Gs和WUE差異顯著,其Pn(μmol·m-2·s-1)排序為:種源LY(4.83)>QN(4.43)>ZT(4.28)>LL(
13、3.84)>HL(3.54)>WL(3.30)>LN(2.64)≈TY(2.63),種源LY、QN、ZT的Pn顯著高于種源LN、TY;8個種源的WUE(mmol?mol-1)排序為:種源TY(9.17)>ZT(7.96)>QN(5.34)≈LY(5.04)>HL(4.79)≈WL(4.45)>LN(3.71)>LL(3.19)。同時,在T3下,各種源的ФPSⅡ、qP和ETR差異顯著(p<0.05)。種源QN、LY、ZT的Pn、ФPS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油松種群遺傳多樣性與環(huán)境相關性研究.pdf
- 荷花的遺傳多樣性和光合特性分析.pdf
- 黃枝油杉遺傳多樣性、種子萌發(fā)和光合特性研究.pdf
- 油用型紅花遺傳多樣性及蕾期光合特性研究.pdf
- 湖南柑橘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及營養(yǎng)光合特性研究.pdf
- 6個油松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pdf
- 應用RAPD技術分析陜西地區(qū)油松遺傳多樣性.pdf
- 油松天然種群遺傳多樣性及系統(tǒng)地位分析.pdf
- 赤松外生菌根多樣性與生理生態(tài)的研究.pdf
- 福壽螺繁殖生態(tài)與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不同林分類型油松毛蟲種群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中國白粉寄生孢生態(tài)多樣性及遺傳多樣性的初步研究.pdf
- 中國東南沿海秋茄(Kandelia candel)遺傳多樣性、光合特性及耐寒性研究.pdf
- 湘西盲高原鰍遺傳多樣性與生理學研究.pdf
- 南瓜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與多糖多樣性的研究.pdf
- 白花樹天然群體遺傳多樣性與油脂特性研究.pdf
- 烏藥塊根發(fā)育特性和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白菜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山東小麥品種更替過程中遺傳多樣性和光合特性演變的研究.pdf
- 板栗生物多樣性和生理學特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