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菲律賓蛤仔的近海多環(huán)芳烴生物監(jiān)測技術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多環(huán)芳烴(PAHs)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一種,分子中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苯環(huán)的碳氫化合物,多數(shù)具有“三致”效應,即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變性,可通過生物累積及食物鏈傳遞給海洋生物,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帶來極大危害,目前已引起各國環(huán)境科學家的極大重視。2011年歐盟委員會發(fā)布Regulation(EC) No835/2011法規(guī)提出以苯并(a)芘(BaP)、苯并(a)蒽(BaA)、苯并(β)熒蒽(BbF)和屈(Chr)4種多環(huán)芳烴

2、總含量作為食品中PAHs限量的新評價標準。本論文選擇我國沿海重要經(jīng)濟貝類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為研究對象,利用數(shù)字基因表達譜和基因克隆表達分析研究了菲律賓蛤仔在PAHs脅迫下解毒代謝的分子機制;研究了PAHs對菲律賓蛤仔不同組織累積含量、解毒代謝酶和相關基因以及損傷效應的影響,初步探討了PAHs在菲律賓蛤仔體內(nèi)蓄積規(guī)律和毒性效應,篩選基于菲律賓蛤仔的用于海洋PAHs污染評價的生物標志物;并且通過對膠

3、州灣、萊州灣近海養(yǎng)殖水環(huán)境PAHs的含量分析以及基于菲律賓蛤仔的雙殼貝類PAHs生物監(jiān)測分析,驗證了生物標志物的有效性,也為評價PAHs對海洋生物毒性效應、保障水產(chǎn)品質量安全和監(jiān)測海洋環(huán)境PAHs污染提供理論基礎。
  1、菲律賓蛤仔在PAHs脅迫下解毒代謝分子機制的研究
  本章首先利用數(shù)字基因表達譜(DGE)技術分析了BaP(1μg/L)脅迫15天時菲律賓蛤仔消化盲囊組織差異基因表達情況,對照組和染毒組分別獲得了1050

4、8312和11414297條clean reads,將clean reads上傳至NCBI SRA文庫(accession number:SRP034889);將clean reads與本實驗室已完成拼接的菲律賓蛤仔轉錄組文庫unigene進行拼接比對,比對率分別為53.27%和52.22%;通過DGE序列比對分析,共篩得差異表達基因145條,其中上調(diào)基因58條,下調(diào)基因87條;經(jīng)GO功能聚類分析以及KEGG通路分析顯示,差異基因主要涉

5、及機體生長發(fā)育、抗氧化代謝、細胞凋亡以及解毒代謝機制;運用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技術,選取5條差異表達關鍵基因(熱激蛋白22、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Mantle gene6、皮連蛋白3、假定蛋白)以及8條非差異表達解毒代謝關鍵基因(芳烴受體、熱激蛋白90、熱激蛋白70、環(huán)氧化物水解酶、二氫二醇脫氫酶、磺基轉移酶、谷胱甘肽S轉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驗證了DGE結果可靠性。
  通過RACE和RT-PCR技術獲得菲律賓蛤仔

6、熱激蛋白70(HSP70)、熱激蛋白90(HSP90)基因的cDNA全長序列,其中HSP70全長2336 bp(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J569079),HSP90全長2839 bp(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J569080);序列分析表明HSP70基因含有51 bp的5'端非編碼區(qū)、335 bp的3'端非編碼區(qū)和1950 bp的開放閱讀框,開放閱讀框編碼650個氨基酸;HSP90基

7、因含有107bp的5'端非編碼區(qū)、554 bp的3'端非編碼區(qū)和2178 bp的開放閱讀框,開放閱讀框編碼726個氨基酸;同源性分析顯示2種基因的蛋白序列與其它雙殼貝類的HSP具有較高的同源性;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均與其它雙殼貝類親緣關系最近,與蝦蟹等節(jié)肢動物次之,而與硬骨魚類和高等脊椎動物親緣關系較遠;組織特異性分析發(fā)現(xiàn)HSP70與HSP90在菲律賓蛤仔消化盲囊、鰓、閉殼肌和外套膜中均有表達,兩者均在消化盲囊和鰓中表達量較高;并且

8、通過qRT-PCR技術初步研究了HSP70和HSP90在菲律賓蛤仔PAHs解毒代謝中的功能。
  2、菲律賓蛤仔在PAHs脅迫下生物標志物篩選技術的研究
  本章以菲律賓蛤仔為研究對象,將其暴露于PAHs(混合比例BaP∶ BbF∶ Chr∶ BaA=1∶1∶1∶1;染毒梯度:0、0.05、0.5、5μg/L)21d,分別于0、1、3、6、10、15、21d取樣,之后停止染毒,進行PAHs消除實驗,分別于22、24、27、3

9、1、36d取樣,取樣組織為鰓、消化盲囊、閉殼肌。測定了PAHs在4種組織中的累積含量,研究了PAHs在菲律賓蛤仔體內(nèi)的蓄積特征與消除規(guī)律,結果表明,各處理組不同組織中PAHs的累積含量在染毒實驗時間內(nèi)呈逐漸升高趨勢,呈現(xiàn)時間-劑量效應,在同一染毒濃度下,相同組織中4種PAHs累積含量的順序基本為Chr>BaA>BaP>BbF;不同組織中PAHs蓄積含量的順序基本為消化盲囊>鰓>軟體部>閉殼肌。消除實驗開始后,PAHs的累積含量顯著下降,

10、基本在31d趨于穩(wěn)定,實驗結束后中、高濃度PAHs處理組中PAHs累積含量仍然顯著高于對照組。整個實驗過程中,對照組無顯著變化。
  為了研究PAHs在菲律賓蛤仔體內(nèi)的毒性效應,取染毒和消除實驗中的鰓和消化盲囊組織,測定了以下幾種解毒代謝酶及相關基因(i)Ⅰ相解毒代謝酶(AHH、DD、EH)和Ⅱ相解毒代謝酶(GST、UGT、SULT);(ii)抗氧化防御酶相關指標(總抗氧化能力、SOD、GSH/GSSG);(iii)生物大分子損傷

11、(DNA鏈斷裂、蛋白羰基化、脂質過氧化)解毒代謝關鍵基因表達(PgP、AhR、HSP90、ARNT、EH、DD、GST、SULT、SOD)。結果表明,不同濃度處理組鰓和消化盲囊組織中所有指標均被不同程度誘導,都具有明顯的時間-劑量效應,其中消化盲囊組織比鰓變化明顯。依據(jù)PAHs累積含量與不同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選取相應的指標作為評價海洋PAHs污染的生物標志物。
  3、基于菲律賓蛤仔的膠州灣、萊州灣PAHs生物監(jiān)測技術的研究<

12、br>  膠州灣(紅島、營海)、萊州灣(廣利港、下營港)近海不同季度現(xiàn)場取樣(3月、6月、9月、12月)結果表明,膠州灣營海站點的表層海水與沉積物中PAHs污染較嚴重,而萊州灣廣利港的PAHs污染情況要比下營港嚴重;各站點中6月和9月的PAHs污染情況較嚴重;菲律賓蛤仔消化盲囊中AHH、GST和SOD酶活力、DNA堿解旋、HSP90、DD和GST的mRNA基因表達與PAHs含量具有較好的一致性,為篩選膠州灣、萊州灣PAHs污染監(jiān)測的有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