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鋼筋混凝土課程設計 </p><p> 一、工程概況與設計條件</p><p> ?。ㄒ唬┙ㄖ艣r與結構選型</p><p> 1.長春市某辦公樓,地面以上為3層辦公樓,首層層高為3.9m,標準層層高為3.6m;首層室內外地面高差為0.45m,建筑物總高度為11.55m。建筑物沿X方向的寬度為36m,沿Y方向的寬度為14.4m。辦公樓的立面
2、如圖所示。</p><p> 2.根據建筑的使用功能、房屋的高度和層數、場地條件、結構材料以及施工技9術等因素綜合考慮,抗側力結構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p><p> 框架結構的桿件稀疏且截面尺寸小,在側向荷載作用下,一般呈剪切型變形,高度中段的層間位移較大,剛度和強度方面均不能適應高度較大的高層建筑。但正因為豎向桿件少而小,對房屋的平面布置有利,若設計處理得當,框架結構
3、具有較好的延性,有利于抗震。</p><p> 3.樓蓋結構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樓板厚度分別為100mm、120mm二種;基礎采用柱下獨立基礎。</p><p><b> (二)設計依據</b></p><p> 本工程依據下列現行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進行結構設計:</p><p> 1.《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
4、一標準》GB50068----2001</p><p> 2.《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2006版)GB50009----2001</p><p> 3.《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p><p> 4.《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p><p> 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
5、010----2002</p><p> 6.《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guī)范》(GBT/50476—2008)</p><p> 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7----2002</p><p> 8.《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p><p> ?。ㄈ┰O計的基本條件</p><p&
6、gt; 1.建筑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安全等級及建筑抗震設防類別</p><p> 本工程為普通高層民用辦公樓,屬于一般的建筑物。根據《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第1.0.5條,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p><p> 按照《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第1.0.8條和第7.0.3條,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二級,結構重要性系數 。</p><p> 根據
7、《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第3.0.2和3.0.3條,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簡稱丙類;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進行設計。</p><p> 建筑室外地面至檐口高度為12.15,寬高比12.15/14.1=0.82。</p><p><b> 2.雪荷載</b></p><p> 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20
8、06版)GB50009----2001附錄D.4《全國各城市的50年一遇雪壓和風壓》長春地區(qū)的基本雪壓kN/m2。 </p><p><b> 3.風荷載</b></p><p><b> (1)基本風壓</b></p><p> 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2006版)GB50009----2001附錄D.4《全國各
9、城市的50年一遇雪壓和風壓》長春地區(qū)的基本風壓kN/m2。</p><p><b> ?。?)地面粗糙度</b></p><p> 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過程》JGJ3---2002第3.2.3條和《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2006版)GB50009----2001第7.2.1條規(guī)定,本工程位于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區(qū),地面粗糙度類別為C類。</p>
10、<p> 4.屋面及樓面活荷載取值</p><p> 屋面及樓面均布活荷載</p><p> 5.抗震設防的有關參數</p><p> 根據《×××地質資料勘查報告(詳勘)》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4.1.6條,該工程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無液化土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p><p>
11、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附錄A-《我國主要城鎮(zhèn)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的規(guī)定,長春市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p><p>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1.5條,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結構的阻尼比。.</p><p> 根據《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3.0.1條,地基基礎的設計等級為丙級。</p>
12、<p> (四)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p><p>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和《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guī)范》,本工程混凝土結構根據其所處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確定室內構件、室外構件、基礎承臺的環(huán)境類別。室內、外構件的環(huán)境類別為Ⅰ類,基礎承臺的環(huán)境類別為Ⅱ類。</p><p><b> 二、主要結構材料</b></p><p>&
13、lt;b> ?。ㄒ唬╀摻?lt;/b></p><p> 本工程梁、柱的主筋采用HRB335級,其余鋼筋均采用HPB235級,鋼筋的強度設計值與彈性模量按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第4.2.3條和第4.2.4條的規(guī)定采用,見表2.1 </p><p> 表2.1鋼筋強度設計值與彈性模量 </p><p><b>
14、 (二)混凝土</b></p><p> 在本工程中,結構各樓層采用混凝土強度等級的情況參見表2.2?;炷翉姸仍O計值與彈性模量按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500010—2002第4.1.1條和第4.1.5的規(guī)定采用,見表2.3。 </p><p> 表2.2 結構各樓層采用混凝土強度等級情況 </p&
15、gt;<p> 表2.3 混凝土強度設計值與彈性模量 </p><p> (三)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要求</p><p> 按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500010—2002第3.4.2條的規(guī)定,結構混凝土應符合表2.4的要求。 </p><p> 表2.4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16、 </p><p> 三、截面尺寸的初步確定</p><p><b> ?。ㄒ唬┝航孛娉叽?lt;/b></p><p> 各梁截面尺寸確定如下:</p><p> 邊跨(AB、CD)梁:取 </p><p><b> 中跨(BC)梁:
17、取</b></p><p> 邊柱(A軸、D軸)連系梁:取</p><p> 中柱(B軸、C軸)連系梁:取</p><p><b> 次梁:取 </b></p><p><b> ?。ǘ┌搴?lt;/b></p><p> 邊跨長短邊之比按雙向版設計&l
18、t;/p><p><b> 雙向板 取</b></p><p> 當為屋面板時取 </p><p><b> ?。ㄈ┲孛娉叽?lt;/b></p><p> 由軸壓比限值按下列公式估算:</p><p> 為框架柱軸壓比限值,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
19、1----2010第6.3.6條=0.85。(抗震等級為三級)</p><p> 框架柱的負荷面積內每平米按14kN/m2初估</p><p><b> 角柱(KZ-1):</b></p><p><b> 邊柱(KZ-2):</b></p><p><b> 邊柱(KZ-3):&
20、lt;/b></p><p> 中柱 (KZ-4):</p><p> 一、二、三級框架結構柱截面的寬度和高度當超過2層時不宜小于400mm,取</p><p> 驗算剪跨比,避免形成短柱:</p><p><b> 滿足要求</b></p><p><b> 四、重力荷
21、載計算</b></p><p> (一)屋面及樓面的永久荷載標準值</p><p><b> 屋面(上人):</b></p><p> 自重 4.65</p><p> 合計 4.65</p>
22、<p><b> 標準層樓面:</b></p><p> 30厚水磨石地面 0.65</p><p> 板底、梁底、梁側20厚</p><p> 混合砂漿抹灰 170.02</p><p> 100厚鋼筋混凝土樓板
23、 250.1</p><p> 合計 3.49</p><p> ?。ǘ┪菝婕皹敲婵勺兒奢d標準值</p><p> 樓面活荷載標準值 2.0</p><p> 辦公樓門廳、走道 </p&
24、gt;<p> 屋面雪荷載標準值 0.35</p><p> (三)墻柱梁重力荷載</p><p> 1、梁重:(考慮梁上抹灰,取梁自重26kN/m3)</p><p> 主 梁: 26×0.3×0.6=4.68kN/m</p><p> 次 梁:
25、 26×0.25×0.5=3.25kN/m</p><p> 2、柱:(考慮到柱子抹灰,取柱子自重26kN/m3)</p><p> 各 層:26×0.4×0.4 =4.16kN/m</p><p> 3、墻重:內墻200厚陶礫混凝土:6kN/m3 </p><p> 外墻30
26、0厚陶礫混凝土: 6kN/m3</p><p> (四)各層樓重力荷載代表值</p><p><b> 三層</b></p><p><b> 女兒墻:</b></p><p><b> 屋 蓋: </b></p><p><b>
27、 主 梁:</b></p><p><b> 連系梁:</b></p><p><b> 次 梁:</b></p><p><b> 柱 子:</b></p><p><b> 外 墻:</b></p>
28、<p><b> 內 墻:</b></p><p><b> 活 載:</b></p><p><b> 二層</b></p><p><b> 樓 面:</b></p><p><b> 主 梁:&
29、lt;/b></p><p><b> 連系梁:</b></p><p><b> 次 梁:</b></p><p><b> 柱 子:</b></p><p><b> 外 墻: </b></p><p&
30、gt;<b> 內 墻:</b></p><p><b> 活 載:</b></p><p><b> =</b></p><p><b> ++</b></p><p><b> +</b></p>
31、<p><b> 一層</b></p><p> 承臺厚去900mm承臺底面在冰凍線以下200mm,基礎埋深d=1.65+0.2-0.9=0.95m,底層柱高h=3.9+0.45+0.95-0.1=5.2 m</p><p><b> 樓 面:</b></p><p><b> 主 梁
32、:</b></p><p><b> 連系梁:</b></p><p><b> 次 梁:</b></p><p><b> 柱 子:</b></p><p><b> 外 墻:</b></p><p&g
33、t;<b> 內 墻:</b></p><p><b> 活 載:</b></p><p><b> =</b></p><p><b> ++</b></p><p><b> 五、框架側移剛度</b></p
34、><p> ?。ㄒ唬M向框架側移剛度計算:</p><p> 現澆鋼筋砼梁:邊框架梁=1.5I0 </p><p><b> 中框架梁=2I0</b></p><p> 25混凝土,=2.8×104 N/</p><p> 表 5.1 橫梁線剛度計算表</p><
35、;p> 鋼筋混凝土柱:C30混凝土,=</p><p> I0=bh3/12 (mm4) </p><p> 表 5.2柱線剛度計算表</p><p> 柱的側移剛度計算公式</p><p><b> ,(底層)</b></p><p> 中框架柱側移剛度D值計算見表 5.3
36、</p><p> 表 5.3中框架柱側移剛度D值()</p><p> 邊框架柱側移剛度值見表5.4:</p><p> 表 5.4邊框架柱側移剛度值()</p><p> 橫向框架層間側移剛度見表5.5:</p><p> 表 5.5橫向框架層間側移剛度()</p><p> /
37、=242133/272637=0.888 >0.7故該框架為規(guī)則框架。</p><p> 六、橫向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結構的內力和側移計算</p><p><b> ?。ㄒ唬┧降卣鹱饔?lt;/b></p><p> 1、結構基本自振周期計算</p><p> 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B.0.2 ,對于質
38、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框架結構,
39、
40、 其基本自振周期按頂點位移法計</p><p> 式中假想的結構頂點位移(m),即假想把集中在各樓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為該樓層水平荷載而算得的結構頂點位移;為考慮非承重墻剛度對結構自振周期影響的折減系數,框架結構取0.6~0.7。結構頂點的假想位移計算見表6.1:</p><p> 表 6.1結構頂點的假想位移計算</p><p&
41、gt; 按上式計算基本,其中的量綱為m,取=0.7,則</p><p> 2、水平地震作用及樓層地震剪力計算</p><p> 結構高度不超過40m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變形以剪切變形為主,利用底部剪力法計算水平地震作用,結構總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p><p> 根據建筑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表5.1.4-2確定設計特征周期
42、;根據抗震設防烈度和地震影響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表5.1.4-1確定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1.5.1條確定建筑結構的阻尼比為0.05。</p><p> ?。?)、確定地震參數</p><p> 由設防烈度7度,由場地類別Ⅱ類和地震分組一組,</p><p><b> ,取反應譜下降段:</b></p&
43、gt;<p><b> ,</b></p><p><b> ?。?)計算底部剪力</b></p><p> ?。?)是否考慮頂部附加地震作用</p><p> ,不需考慮頂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即,</p><p> (4)各質點的地震作用</p><p>
44、 各質點橫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樓層地震剪力計算表見表6.2</p><p> 表 6.2 各質點橫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樓層地震剪力計算表</p><p><b> (5)驗算剪重比</b></p><p> 水平地震作用計算時,結構各樓層對應于地震作用標準值的剪力應符合下式要求:</p><p> 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
45、范》表5.2.5取值0.016。</p><p> 剪重比驗算見表6.3:</p><p><b> 表6.3剪重比驗算</b></p><p><b> 剪重比滿足要求</b></p><p>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驗算</p><p>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
46、移驗算見表6.4:</p><p> 表 6.4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驗算</p><p> 最大層間彈性位移角發(fā)生在底層,其值為,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表5.5.1采用。</p><p>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內力計算</p><p> 層間剪力按同層各柱的值分配,第層第根柱剪力,柱端彎矩 , ,取自 表5.4,取自 表5.5,
47、層間剪力取自 表6.2,各柱反彎點高度比,</p><p> 各層柱端彎矩及剪力計算見表 6.5:</p><p> 表 6.5各層柱端彎矩及剪力計算</p><p><b> 注:表中 </b></p><p> 梁端彎矩、剪力及軸力分別按下式計算。其中梁線剛度取自表5.1。 </p>
48、<p><b> ,,,。</b></p><p> 梁端彎矩、剪力及柱軸力計算見表6.6</p><p> 表6.6梁端彎矩、剪力及柱軸力計算</p><p> 注:表中 量綱為, 量綱為。</p><p><b> 彎矩分布圖</b></p><p&g
49、t;<b> 剪力及柱軸力分布圖</b></p><p> (二)橫向風荷載作用</p><p><b> 1、風荷載標準值</b></p><p> 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風荷載標準值按下式計算,風荷載作用面積應取垂直于風向的最大投影面積。</p><p><b> ,</
50、b></p><p> 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范》要求確定風載體型系數;確定樓層標高處的風振系數,高度小于30m,取。風壓高度變化系數?;撅L壓為0.65kN/m²,即=0.65kN/m²,c類粗糙度。</p><p> 對框架結構房屋,應計算整個結構單元上的總體風荷載。框架結構分析時,應按靜力等效原理將沿建筑物高度方向的豎向分布風荷載轉化為節(jié)點集中荷
51、載。</p><p> 沿房屋高度分布風荷載標準值計算見表6.7</p><p> 表6.7沿房屋高度分布風荷載標準值</p><p> 風荷載作用下框架層間位移計算見表6.8:</p><p> 表6.8 風荷載作用下框架層間位移計算</p><p> 由上表6.8可見風荷載作用下框架的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
52、5737遠小于1/550,滿足規(guī)范要求。</p><p> 2、風荷載作用下內力計算</p><p> 風荷載作用下框架彎矩及剪力計算見表6. 9:</p><p> 表6.9 風荷載作用下框架彎矩及剪力計算</p><p> 風荷載作用下框架梁端彎矩、剪力及柱軸力計算見表6.10</p><p> 表6.1
53、0 風荷載作用下框架梁端彎矩、剪力及柱軸力計算</p><p> 插入內力圖 類似上圖</p><p> 七、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結構的內力計算</p><p> ?。ㄒ唬M向框架內力計算</p><p><b> 1、計算單元</b></p><p><b> 2、荷載計算<
54、;/b></p><p><b> (1)恒載計算</b></p><p> 、代表梁自重,為均布荷載,對于第3層</p><p><b> ,。</b></p><p> 、分別為房間和走道板傳給橫梁的梯形荷載和三角形荷載</p><p><b>
55、 ,</b></p><p> 、分別為由邊縱梁、中縱梁直接傳給住的荷載,它包括梁自重、樓板重和女兒墻的重力荷載,計算如下:</p><p><b> 集中力矩</b></p><p><b> 對于1、2層</b></p><p><b> ,</b>&l
56、t;/p><p><b> ,。</b></p><p><b> ?。?)活荷載計算</b></p><p> 活荷載作用下各層框架梁上的荷載分布:</p><p><b> 對于第3層</b></p><p><b> ,</b&
57、gt;</p><p> 同理,在屋面雪荷載作用下</p><p><b> ,。</b></p><p><b> 對于1、2層</b></p><p><b> ,。</b></p><p> 將以上計算結果匯總:</p>&
58、lt;p> 橫向框架恒荷載匯總表見表7.1:</p><p> 表7.1 橫向框架恒荷載匯總表</p><p> 橫向框架活荷載匯總表見表7.2:</p><p> 表7.2 橫向框架活荷載匯總表</p><p> 三層:屋面荷載/雪荷載</p><p> ?。?)恒、活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計算</p
59、><p> 采用分層法,除底層柱以外其他層柱的線剛度均乘以0.9的折減系數,柱的彎矩傳遞系數為1/3,底層為1/2.分布荷載由矩形和梯形兩部分組成,將梯形及三角形荷載化為等效均布荷載,。</p><p><b> 恒載:</b></p><p><b> 頂 層:</b></p><p>&l
60、t;b> 余 層: </b></p><p> 恒荷載等效的均布荷載布置圖</p><p><b> 活(雪)載:</b></p><p><b> 頂 層: </b></p><p><b> 余 層:</b></p><
61、;p><b> 梁固端彎矩</b></p><p> 梁端彎矩以繞桿端順時針為正,反之為負。</p><p> 固端彎矩=(均布荷載×跨度)/12=ql2/12</p><p> 具體計算過程見表7.3:</p><p> 表7.3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梁的固端彎矩</p><p
62、> 注:/后數值表示雪荷載</p><p> 分配系數 計算方法</p><p> 分配系數計算結果見表7.4—表7.6</p><p> 表7.4梁、柱線剛度</p><p> 表7.5 梁、柱節(jié)點相對扭轉剛度</p><p> 表7.6 梁、柱節(jié)點分配系數</p><p&
63、gt; 恒荷載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計算見表7.7</p><p> 表7.7恒荷載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kN)</p><p> 活/雪荷載 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見表7.8
64、
65、 </p><p> 表7.8活/雪荷載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kN) </p><p> 注:/后為雪荷載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p><p><b> 恒荷載彎矩二次分配</b></p><p><b> 活荷載彎矩二次分配</b>&
66、lt;/p><p><b> 雪荷載彎矩二次分配</b></p><p><b> 八、內力組合 </b></p><p><b> 1、結構抗震等級</b></p><p> 結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結構類型、地震烈度、房屋高度等因素確定。該框架為二級抗震等級。</p&
67、gt;<p><b> 2、框架內力組合</b></p><p><b> 插 表</b></p><p><b> 九、構件截面設計</b></p><p> 從內力組合表中分別選出AB跨跨間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內力,并將支座中心線處的彎矩換算為支座邊緣控制截面的彎矩進行配
68、筋計算,計算第一層。最不利內力選取見下表9.1-9.2。</p><p> 表9.1 梁最不利內力選取</p><p> 表9.2 柱最不利內力選取</p><p> ?。ㄒ唬┛蚣軝M梁的配筋</p><p> 1、梁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p><p> C25混凝土: </p><p
69、><b> HRB335級鋼:</b></p><p> 梁截面:b=300mm h=600mm</p><p> 當梁下部受拉時按T形截面設計,當梁上部受拉時按矩形截面設計,框架橫梁配筋:</p><p> 梁內縱向鋼筋選HRB335級鋼 ,下部跨間按T形截面設計,</p><p><b>
70、 確定翼緣計算寬度</b></p><p><b> 按梁跨度考慮:</b></p><p> 按凈距考慮: </p><p> 按翼緣高度考慮:(不受此限)</p><p><b> 所以取</b></p><p><b> 判斷T形
71、截面類型</b></p><p> 所以屬于第一類T形截面</p><p><b> 求 </b></p><p> 求As </p><p> 實配鋼筋220,伸入支座,作為支座負彎矩作用下的受壓鋼筋(),在計算相應的受拉鋼筋,即支座A上部(按矩形截面設計)</
72、p><p> 說明富裕,且達不到屈服,可近似取</p><p><b> 受拉 </b></p><p> 實配鋼筋1FAI18+2FAI20(As=882.5)相差不超過5%。</p><p><b> (滿足要求)</b></p><p><b> 支座上
73、部</b></p><p> 取222 ( As=760)</p><p><b> (滿足要求)</b></p><p> 2、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p><p><b> (1)截面限制條件</b></p><p> AB、BC、CD跨:&
74、lt;/p><p> ?。?)混凝土的抗剪承載力</p><p> AB、BC、CD跨:</p><p> ?。?)梁端剪力設計值的調整</p><p> 抗震設計中,按照強剪弱彎的原則,延性框架梁在塑性鉸出現以前,不應發(fā)生剪切破壞,塑性鉸出現后,也不應過早被剪壞,按下列公式調整,三級框架:</p><p><b
75、> 調整結果見表9.3</b></p><p><b> 表9.3</b></p><p><b> AB跨:</b></p><p> 梁端加密區(qū)箍筋取2肢8@150,箍筋用HPB235級鋼筋(),則</p><p> 根據抗震規(guī)范,加密區(qū)長度取max(1.5hb,5
76、00),所以取加密區(qū)長度900mm,非加密區(qū)取4肢8@200,,箍筋設置滿足要求。</p><p><b> BC跨:</b></p><p> 加密區(qū)箍筋取2肢8@150,箍筋用HPB235級鋼筋()</p><p> 由于非加密區(qū)長度較小,故全跨均按加密區(qū)配置。</p><p><b> (二)
77、框架柱設計</b></p><p> 分別選出底層內力組合表中最不利內力,進行配筋計算。</p><p> 對于彎矩和軸力,承載力抗震系數按軸壓比確定,當軸壓比小于0.15時,,當軸壓比大于0.15時,,而剪力的系數都取0.85。</p><p> 1、剪跨比和軸壓比驗算</p><p> 驗算過程如下表9.4</p
78、><p> 表9.4柱的剪跨比與軸壓比驗算</p><p> 2、柱正截面承載力驗算</p><p> C30混凝土: </p><p><b> 級鋼筋: </b></p><p> 截面尺寸: </p><p> 為了避免柱腳過早屈服,三級框架
79、底層柱下端截面彎矩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1.3。</p><p><b> A柱:</b></p><p> 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較大值,即,故取=20mm</p><p><b> 底層柱的計算長度</b></p><p> 故應考慮偏心距增大系數</p><p
80、><b> (?。?lt;/b></p><p><b> 對稱配筋:</b></p><p><b> 為大偏心情況</b></p><p> 每側選用3fai22() 相差小于5%</p><p> 總配筋量 </p><
81、p> 表33 柱的剪跨比與軸壓比驗算</p><p><b> B柱:</b></p><p> 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較大值,即,故取=20mm</p><p><b> 底層柱的計算長度</b></p><p> 故應考慮偏心距增大系數</p><p&
82、gt;<b> ?。ㄈ。?lt;/b></p><p><b> 對稱配筋:</b></p><p><b> 為大偏心情況</b></p><p> 每側選用322()‘</p><p><b> 總配筋量</b></p><p&
83、gt; 3、柱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p><p><b> A柱: </b></p><p><b> 框架柱的剪力設計值</b></p><p><b> ?。M足要求)</b></p><p><b> ?。ㄈ。?lt;/b></p>
84、<p><b> 取</b></p><p> 故該柱應構造配置箍筋</p><p> 柱端加密區(qū)的箍筋選用3肢8</p><p> 一層柱底的軸壓比n=0.333,查表</p><p><b> 最小體積配箍率</b></p><p><b&g
85、t; 8 </b></p><p> 根據構造要求,取加密區(qū)箍筋為8@100,加密區(qū)長度按規(guī)范確定。柱頂850mm,柱底1650mm</p><p> 非加密區(qū)應滿足,箍筋取48@250</p><p><b> B柱: </b></p><p><b> 框架柱的剪力設計值
86、</b></p><p><b> (滿足要求)</b></p><p><b> ?。ㄈ。?lt;/b></p><p><b> 取</b></p><p> 故該柱應構造配置箍筋</p><p> 柱端加密區(qū)的箍筋選用3肢8<
87、/p><p> 一層柱底的軸壓比n=0.499,查表</p><p><b> 最小體積配箍率</b></p><p><b> 8 </b></p><p> 根據構造要求,取加密區(qū)箍筋為8@100,加密區(qū)長度按規(guī)范確定。柱頂850mm,柱底1650mm</p><
88、;p> 非加密區(qū)應滿足,箍筋取48@250</p><p> 框架梁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截面抗震驗算</p><p><b> B節(jié)點: </b></p><p> 為柱的計算高度,取節(jié)點上下柱反彎點間的距離</p><p><b> 剪力設計值:</b></p><
89、;p><b> 取</b></p><p><b> 兩者較小值</b></p><p><b> (滿足要求)</b></p><p> 節(jié)點核心區(qū)的受剪承載力計算,其中N取二層柱底軸力和兩者的較小值。</p><p> 設節(jié)點區(qū)配箍為48@100,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