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儲層及其基本物理性質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煤儲層及其基本物理性質</p><p>  煤儲層是指在地層條件下儲集煤層氣的煤層。煤儲層具有雙重孔隙介質、滲透性較低、孔隙比表面積較大、吸附能力極強、儲氣能力大等特點。</p><p><b>  主要內(nèi)容:</b></p><p>  煤儲層是由固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三相物質所構成。</p><p>

2、<b>  固態(tài)物質:是煤基質</b></p><p>  液態(tài)物質:一般是煤層中的水(有時也含有液態(tài)烴類物質)</p><p><b>  氣態(tài)物質:即煤層氣</b></p><p>  一、煤儲層固態(tài)物質組成:</p><p><b>  宏觀煤巖組成</b></p&

3、gt;<p>  煤是一種有機巖類,包括三種成因類型:</p><p> ?、僦饕獊碓从诟叩戎参锏母裁?lt;/p><p> ?、谥饕械偷壬镄纬傻母嗝?lt;/p><p> ?、劢橛谇皟烧咧g的腐植腐泥煤</p><p>  (自然界中以腐植煤為主,也是煤層氣賦集的主要煤儲層類型)</p><p><

4、;b>  顯微煤巖組成</b></p><p>  顯微煤巖組成包括顯微組分和礦物質。</p><p>  顯微組分是在光學顯微鏡下能夠識別的煤的基本有機成分,其鑒別標志包括:顏色, 突起,反射力,光學各向異性,結構,形態(tài)等。</p><p>  礦物質是煤及煤儲層中含有數(shù)量不等的無機成分,主要為黏土類和硫化類礦物,其次為碳酸鹽類、氧化硅類礦

5、物以顆粒狀。團塊狀散布于煤中,常見顯微條帶狀產(chǎn)出的黏土礦物。</p><p><b>  煤的大分子結構</b></p><p>  煤中有機質大分子結構基本結構單元(BSU)的骨架結構由縮合芳香體系組成,其基本化學結構為芳香環(huán)。</p><p>  煤中有機質大分子結構基本結構單元的縮聚過程主要起源于三種反應機制:芳構化作用、環(huán)縮合作用和拼疊

6、作用。</p><p>  芳構化作用是指:非芳香化合物經(jīng)由脫氫生成芳香化合物的作用,可通過碳數(shù)不低于六個的鏈烴的閉環(huán)、五圓或六圓脂環(huán)和雜環(huán)的脫氫等方式實現(xiàn),是煤中有機質生氣的主要機理。</p><p>  環(huán)縮合作用通過單個芳香環(huán)間聯(lián)結、稠環(huán)芳香分子間或分子內(nèi)聯(lián)結、自由基分子間重新結合等方式得以實現(xiàn),是中~高級無煙煤階段芳香體系縮聚的主要機理。</p><p> 

7、 拼疊作用是指基本結構單元之間相互聯(lián)結而使煤中有機質化學結構短程有序化范圍(有序疇)增大的作用,與自由基反應密切相關,是高級無煙煤階段基本結構單元增大和秩理化程度增高的主要機理。</p><p><b>  煤儲層液態(tài)物質組成</b></p><p>  煤儲層中液態(tài)物質包括裂隙、大孔隙中的自由水(油)及煤基質中的束縛水。</p><p>  

8、在煤化學中,將煤中水劃分為三類,即外在水分、內(nèi)在水分和化合水。外在水分是指在實驗條件下煤樣與周圍空氣達到濕度平衡時失去的水,來自于煤粒表面裂隙(非孔隙)中的水分,又稱表面水。內(nèi)在水分是指在實驗條件下煤樣達到空氣干燥狀態(tài)時殘留在煤中的水分,以物理方式與煤結合,含量多少取決于煤的內(nèi)表面積、芳香缺陷及吸附能力?;纤址Q結晶水,是以化學方式與煤中礦物結合的水分,其特點是具有嚴格的分子比,高溫下才能脫除。</p><p>

9、;  從地下水滲流的角度,按水的結構形態(tài),分子引力(pm)與重力(pr)的關系、水與圍巖顆粒的連接形式,可將煤層中的水劃分為結合水和液態(tài)水。</p><p><b>  巖層中的水分類</b></p><p>  自由水包括煤儲層宏觀裂縫、顯微裂縫、大孔(直徑d>1000nm)、中孔(100nm<d<1000nm)中的游離水。束縛水包括強結合水、弱結

10、合水和過濾孔(10nm<d<100nm)、微孔(d<10nm)中的毛細水,在煤儲層中的含量可通過氣、水相對滲透率實驗來確定。</p><p>  實驗表明,我國煤儲層束縛水飽和度隨煤級的增加而增大,同時也暗示隨著煤級增加,排水降壓難度增大。</p><p><b>  煤儲層氣態(tài)物質組成</b></p><p>  煤儲層中賦

11、存的氣態(tài)物質就是煤層氣,主要化學組分為甲烷、二氧化碳、氮氣、重烴氣等。</p><p><b>  主要內(nèi)容</b></p><p>  煤儲層孔隙—裂隙系統(tǒng)</p><p>  一般認為,煤儲層具有由孔隙、裂隙組成的雙重孔隙結構。</p><p>  煤儲層中天然裂隙在國外被稱為割理。在整個煤層中連續(xù)分布的割理稱為面割

12、理,終止于面割理或與面割理交叉的不連續(xù)割理稱為端割理,兩種割理通常相互垂直或近似直交。</p><p>  目前對煤層割理成因的認識也不統(tǒng)一,概括起來有以下三種:一是強調(diào)內(nèi)應力作用,認為割理是煤化作用過程中,由于垂向壓實作用和脫水作用引起煤基質收縮而形成,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內(nèi)生裂隙;二是強調(diào)外應力作用,認為割理的形成與古構造應力有關;三是強調(diào)綜合作用,認為割理是煤化作用、構造應力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p&g

13、t;<p><b>  煤儲層宏觀裂隙</b></p><p>  根據(jù)規(guī)模、形態(tài)、成因等特征,可將煤儲層中宏觀裂隙劃分為四級,包括大裂隙、中裂隙、小裂隙和微裂隙。</p><p>  根據(jù)裂面形成時的受力狀態(tài),可將宏觀裂隙分成三類:一是張性裂隙,張應力超過煤巖抗張強度時產(chǎn)生,不受剪應力作用,裂隙面粗糙;二是張性剪裂隙,破裂時裂隙面既承受張應力,又承受剪

14、應力;三是壓性剪裂隙,破裂時裂隙面既承受壓應力,又承受較大的剪應力,裂隙面平直光滑。</p><p>  煤儲層中裂隙一般具有三種組合形式:一是矩形網(wǎng)狀裂隙,主要為小裂隙,面裂隙與端裂隙近于直交,具有較高的滲透性,滲透率各向異性中等:二是不規(guī)則網(wǎng)狀裂隙,小裂隙與微裂隙交織在一起,面裂隙與端裂隙都比較發(fā)育,滲透性中等,各向異性不甚明顯,主要發(fā)育于低化煙煤中;三是平行狀裂隙,端裂隙不發(fā)育,只見面裂隙平行產(chǎn)出,一般是局

15、部現(xiàn)象,滲透率的各向異性明顯,具有優(yōu)勢方位。</p><p>  在煤層氣開發(fā)過程中,煤儲層所受的剪應力和有效全應力會發(fā)生變化,導致裂隙面產(chǎn)生剪切移動,裂隙寬度出現(xiàn)相應變化,誘導煤儲層滲透率改變。</p><p>  剪切程度可用下式計算:</p><p>  As=1?(1?σN/p0)1.5</p><p>  式中:As—被剪切掉的凸起

16、體面積與裂隙總面積之比;</p><p>  σN—裂隙面上的正應力</p><p>  p0—煤巖單軸抗壓強度</p><p><b>  煤儲層顯微裂隙</b></p><p>  顯微裂隙是肉眼難以辨認的、必須借助顯微鏡或者掃描電鏡才能觀察的裂隙。顯微裂隙往往局限于一個煤巖分層內(nèi),發(fā)育多組,方向零亂,是主要由流體壓

17、力、收縮應力等形成的內(nèi)生裂紋,但也同樣可見由外應力形成的構造裂隙。</p><p>  顯微裂隙的組合形態(tài)有矩形網(wǎng)絡狀、菱形網(wǎng)絡狀、三角形網(wǎng)絡狀、不規(guī)則網(wǎng)絡狀、樹枝狀、T形、X形、楔形、折線形等。</p><p><b>  煤中孔隙</b></p><p>  煤中孔隙是指煤基塊中被固態(tài)物(有機質和礦物質)充填的空間,煤的孔徑結構是研究煤層氣

18、賦狀態(tài)、氣—水介質與煤基質間相互作用及煤層氣解吸—擴散—滲流的重要基礎。</p><p>  測定煤的孔徑結構有多種方法,常用的方法為汞侵入法和低溫氮吸附法。</p><p>  孔容和表面積是孔隙的重要特征,孔容即孔隙的體積。一般來說,煤級越高大孔和中孔比例減少,微孔比例增大。煤的孔隙結構直接影響到煤層氣的富集和產(chǎn)出。大孔和中孔易于煤層氣儲集和運移,被稱為氣體容積型擴散孔隙;過度孔和微孔

19、易于煤層氣儲集,但不利于煤層氣運移,被稱為氣體分子型擴散孔隙。</p><p>  煤的表面積包括外表面積和內(nèi)表面積,外表面積所占的比例極小,貢獻幾乎全部來自內(nèi)表面積。煤的內(nèi)表面積用比表面積表征,單位為m2/g。煤的比表面積大小與煤的分子結構和孔徑結構有關。</p><p>  煤的孔隙率是煤中孔隙/裂隙體積與煤總體積之百分比,可采用密度法、煤油法、氦氣法、二氧化碳法等進行測試,其大小與煤

20、級和煤物質組成有關。</p><p><b>  主要內(nèi)容</b></p><p><b>  一、煤的吸附理論</b></p><p>  煤儲層與常規(guī)天然氣儲層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煤儲層具有強烈的吸附性。</p><p>  從物理化學上來看,所謂吸附,就是在物質在相界面上的過?,F(xiàn)象。吸附過程存

21、在兩種情況。第一種為物理吸附,在吸附過程中物質不改變原來的性質,吸附能小,被吸附的物質很容易再脫離(脫附或解吸)。第二種為化學吸附,吸附過程中不僅有引力,還存在化學鍵力,吸附能較大,要逐出被吸附物質需要較高的外加能量,而且被吸附的物質即使被逐出,也往往已產(chǎn)生化學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物質。煤層氣主要以物理吸附方式存在于煤儲層中。</p><p>  吸附的結果是在煤孔隙表面形成了由吸附物質構成的“吸附層”,大量實驗證

22、明,煤對氣體的吸附是可逆的。物理吸附釋放的熱量很低,一般只有2.09~20.92J/mol;化學吸附釋放的熱量較高,可達到20.92~41.84J/mol。</p><p><b>  重要的方程:</b></p><p>  朗繆爾吸附等溫方程表述為:</p><p>  θ=V/Vm=bp/(1+bp) 或 V=bpVm/(1+bp)=ab

23、p/(1+bp)=VLp/(p+pL)</p><p>  式中 θ—煤孔隙表面被氣體分子覆蓋的百分數(shù),稱為覆蓋度;</p><p>  VL,Vm,a—煤孔隙表面覆蓋單分子層時的吸附量,即最大吸附量,</p><p>  其中VL通常稱為朗繆爾體積;</p><p>  b—吸附系數(shù),是溫度和吸附熱的函數(shù);</p><p

24、>  V—氣體壓力為p時的吸附量;</p><p>  pL—朗繆爾壓力(等于1/b)。溫度升高,b值減小或值增大,故吸附 </p><p>  量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p><p>  二、煤對純氣體的吸附特征</p><p>  不同純氣體組分的吸附能力,主要取決于氣體分子與煤分子之間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與各種吸附質的沸點有關。沸

25、點高,則吸附能力強。煤層氣中幾種常見組分的相對吸附能力是:N2<CH4<C2H6<CO2<C3H8<H2O。水分含量對煤的吸附能力有顯著影響,抑制了煤對氣體的吸附,降低了吸附能力。</p><p>  影響煤吸附性的地質因素</p><p><b>  地球物理因素</b></p><p>  煤儲層壓力受煤層埋藏

26、深度、構造應力場、地溫場、地下流體系統(tǒng)等的綜合影響。在其他因素相同的前提下,煤儲層壓力增大,煤對甲烷的吸附量隨之升高,但不同壓力區(qū)間的增加幅度有所不同。</p><p>  地溫場溫度是地球物理場的構成要素之一,溫度提供的能量使吸附氣活化,溫度越高,越有利于煤層氣解吸。從另一方面看,溫度升高,煤的最大吸附能力減弱。</p><p>  煤層埋深主要受控于地殼的抬升與沉降,其對煤吸附能力的影

27、響實質上是溫度和壓力的間接反映。正常情況下,煤層埋深增大,儲層壓力和儲層溫度均有增加。當溫度的負效應等于正壓力效應時,煤層含氣量不再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這一埋藏深度稱為“臨界深度”。不同地質條件下,臨界深度變化較大,但一般變化與-1200~-2000m之間。</p><p><b>  煤質煤巖因素</b></p><p>  煤的物質組成是影響其吸附性的另一個因素。

28、礦物質對煤層氣沒有吸力,故煤中礦物質含量增高,其吸附性降低。</p><p><b>  主要內(nèi)容:</b></p><p><b>  一、巖石力學參數(shù)</b></p><p><b>  1、煤巖的力學強度</b></p><p>  煤巖的力學強度包括抗壓強度、抗張強度和

29、抗剪強度。</p><p>  煤巖樣在單向受壓條件下整體破壞時的壓力,稱為單軸抗壓強度,它是巖石力學試驗中最基本的指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反映出煤儲層的破裂強度。</p><p>  巖石抗拉強度時巖樣受拉伸達到破壞時的極限應力。如果將拉伸外力作用點由拉伸試樣兩端等效到試樣中間進行擠張,就可將抗拉強度視為抗張強度。作為最大主應力理論的關鍵指標,煤巖的抗張強度時最適合于計算煤層破裂壓力的

30、直接參數(shù)。</p><p>  抗剪強度是莫爾強度理論的重要指標,也是計算破裂壓力的重要參數(shù)。</p><p><b>  彈性模量及相關系數(shù)</b></p><p>  彈性模量是材料在彈性范圍內(nèi)應力與應變的比值,在力學上反映材料的堅固性。煤巖彈性模量對煤層壓裂裂縫發(fā)育影響極大,裂縫的寬度與彈性模量成反比關系,是計算裂縫尺寸的直接參數(shù)之一。&

31、lt;/p><p><b>  地應力與有效應力</b></p><p>  地應力是存在于地殼中的內(nèi)應力,由重力應力、構造應力、孔隙壓力、熱應力和殘余應力等耦合而成。</p><p>  重力應力一般稱為大地靜應力,指由上覆巖層的質量所產(chǎn)生的垂向應力或者其引起的水平應力分量。</p><p>  構造應力的定義視研究角度不

32、同而異,煤儲層應力場中的構造應力,常指由于構造運動引起的地應力增量。</p><p>  孔隙壓力和有效應力,一部分由儲層孔隙、裂隙中的流體承受(孔隙壓力),一部分是由煤基質承受(有效應力)。</p><p>  熱應力是由于地層溫度發(fā)生變化在其內(nèi)部引起的內(nèi)應力增量,主要與溫度變化和煤巖體熱力學性質有關。</p><p>  殘余應力是指除去外力作用之后,尚殘存在地

33、層巖石中的應力,在煤儲層很小,通常忽略不計。</p><p>  地面煤層氣開發(fā)所關注的主要是水平有效應力,它由重力水平應力分量、構造應力、孔隙壓力、熱應力及收縮應力等耦合而合成。</p><p>  不同煤級煤巖體的力學特征</p><p>  原位煤層的力學性質,取決于煤的物質組成、煤化程度、水分和氣體含量、圍壓大小等。</p><p>

34、  煤巖體力學特征對壓裂效果會產(chǎn)生明顯影響。當煤的抗拉強度明顯低于圍巖時,在原地應力相近的條件下,破裂煤層的壓力低于圍巖;煤彈性模量低于砂巖,與泥巖相當,在壓裂作用下裂縫寬度變化大。煤的抗拉強度一般遠低于圍巖,對控制縫高有利,壓裂時水平縫至垂直縫的轉變深度更淺。</p><p>  地層條件下,煤層是一種由煤基質—氣—水組成的三相介質,單軸力學實驗不能反映其原位力學性質,必須開展多相介質三軸煤巖力學特性研究。&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