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的學科滲透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小學語文教學的學科滲透</p><p> ?。ò不帐±上h新發(fā)實驗學校242111)</p><p>  在全面落實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指在小學語文</p><p>  教學中,將其他學科(含自然、社會、政治方面)的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來,將 古今中外有關人物成熟的、非成熟的思想拿來,“為我所用”,讓其他學科(方面) 的知識

2、為語文教學服務。</p><p>  “滲透”得好,“滲透”得多,不但能豐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幫助學 生加深理解課文。這在嚴格執(zhí)行新課程標準、落實素質教育的今天,“滲透”工 作顯得異常重要?,F就木人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自己膚淺的看法。</p><p>  一、小學《語文》與《社會》教學間的滲透例:《哲學家的最后一課》 寫一位哲學家在生前以如何除去雜草為議題給學生們上的最后一課。

3、文中,當哲 學家面對曠野,提出“如何處掉這些雜草”時,學生們一個個非常驚愕,他們沒 有想到最后一課問的問題竟是這么簡單。面對學生們的回答,哲學家沒有表態(tài)。 哲學家讓學生們來年在“原來的地方相聚”,其真正的意圖是讓學生們知道:用 自己的雙手讓“長滿谷子的莊稼地”替代了 “雜草叢生”??梢娎蠋煹牧伎嘤眯?。 在總結課文時,我聯系小學《社會》第5冊《我國的環(huán)境》一課,引導學生體會 哲學家的良苦用心。廣東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人們近年來充分利用當地優(yōu)越

4、的自然 條件,將低洼易澇的地方挖成塘,把塘泥堆成基。在基面上種植桑樹,摘桑養(yǎng)蠶, 把蠶沙、蠶蛹投入塘中養(yǎng)魚,挖取魚塘的塘泥作為桑樹的肥料,取得了 “桑茂、 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的良好效益。</p><p>  二、小學《語文》與自然現象的滲透</p><p>  例:《山谷中的謎底》一文,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 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

5、,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 進。木課學習的難點是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教參中,只求 點到為止,不必挖掘過深。其實,我們老師可以把農村常見到的自然現象告訴學 生,以降低學生對課文理解的難度。如:冬天的?一場大雪,鋪天蓋地,田里的小 麥、汕菜等都被雪壓得彎下了腰。這一自然現象,作為農村的孩子可以說是人人 皆知,這時,可以提問:“同學們,小麥、油菜這時候都被雪壓得彎下了腰,有 什么危險嗎?”</p><p>

6、;  此吋,冋學們一定會想到“麥蓋三層被,枕著饅頭睡?!薄ⅰ叭鹧┱棕S年” 這些農諺,會滔滔不絕地說出冬天下雪對農作物的好處。這樣訓練的過程,是學 生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從直觀到思維的過程。再如:雨后的春筍,它能 把磨盤大的石塊掀翻,然后直沖云宵。大家知道,磨盤大的石塊起初是壓在竹筍 上的,但竹筍為了生長,只好暫時先委屈自己一一彎下身子,等待時機。</p><p>  一旦吋機成熟,他就會發(fā)出沖天的力量,頑強

7、地生長。</p><p>  通過這兩個反映自然現象事例的介紹,學生便自然地知道,小麥、油菜 由大雪的覆蓋,表面看是小麥、油菜彎曲了,其實大雪有濕潤、保暖的作用。開 春后,小麥、油菜一定能旺盛地生長。竹筍暫吋的彎曲呢,也是為了更好地生長。 然后,再結合課文,學生就會理解、明白一個道理:彎曲不是倒下和毀火,而是 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fā)展。</p><p>  三、小學《語文》與環(huán)境教育的滲透&l

8、t;/p><p>  當前,環(huán)境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熱點之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 許多國家在中小學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環(huán)境教育活動,以期培養(yǎng)出具有環(huán)境意識, 懂得基本環(huán)境知識,能采取適宜行為保護環(huán)境,力爭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地球公 民”。0前,學校內部在低年級已經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單獨開設環(huán)境教育課。</p><p>  國家教育部為將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提出了對小學部分學科教學 進行改革的意

9、見。語文學科教學的改革舉措和其他一些學科一樣,主要是刪減部 分教材內容,降低部分教學要求,以保證實施素質教育的吋間和空間。這樣的改 革趨勢也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實際教學中,我 們就可以抓住0前教育改革這一 “機遇”,適吋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 教育。</p><p>  例如教學《灰椋鳥》這一課,在帶領學生理解和欣賞灰椋鳥的歸林及它</p><p>  們

10、入林后落下飛起,起舞爭鳴這一景象的冋吋,就可結合進行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 我在課堂中是這樣設計的:</p><p>  提出問題。“同學們,作者為什么能把文章描述得如此生動形象?” 問題出現后,學生的冋答一定是“作者觀察細致”。然后,幵始設疑:“同學們, 假如沒有路兩邊百畝郁郁蔥蔥的竹林,沒奮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作者能觀察 到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嗎?作者能把灰椋鳥這篇文章寫得如此生動、如此形 象嗎?”</p

11、><p>  弓[導思維。問題提出后,學生通過思維,答案是很顯然的:是人們創(chuàng) 造了美好的世界,為作者提供了寫作素材。因此,這部精品的出臺,冇一半功勞 應歸功于這美好的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在心底里真正認識到是人創(chuàng)造了世界。同 吋也明白“保護好環(huán)境”的重要陛。</p><p>  感悟升華。當學生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后,便可“乘火接犁頭”。讓學 生們圍繞“我們今后應該在保護環(huán)境上做些什么”展開討論,讓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