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大型溯河洄游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我國東海、黃海和長江。成熟最大個體全長400cm,體重452kg。中華鱘淡水中出生后,本能地要洄游到大海中生活,待8~10齡性成熟后,再上溯洄游到出生地進行繁殖。在長江口,中華鱘幼魚的集群時間為5~9月,這一水域所發(fā)現的中華鱘幼魚以1齡個體為主。1981年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的修建阻隔了中華鱘產卵洄游通道,加上過度捕撈,中華鱘物種數量銳
2、減。調查證實葛洲壩下已形成中華鱘新的產卵場。到本世紀初,關于中華鱘產卵群體的個體形態(tài)結構、繁殖生物學習性,特別是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群體繁殖生態(tài)學和資源評估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有關中華鱘滲透生理和鹽度選擇行為方面還未見報道。本課題圍繞中華鱘1齡幼魚在外界環(huán)境鹽度刺激下滲透生理變化過程及其調控機制,以及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中華鱘鹽度選擇行為的變化規(guī)律等內容展開工作,主要得到以下結果:
1、海水適應過程中中華鱘血清滲透壓、血
3、清離子濃度及Na+/K+-ATPase活力變化
將7月齡中華鱘幼魚(128.8±15 g)從淡水環(huán)境(0‰,46 mmol kg-1)轉入半咸水環(huán)境(10‰,273 mmol kg-1)后:Na+、Cl-對血清滲透壓的貢獻率增高;幼魚血清滲透壓最初12h升高,12~24h維持高滲狀態(tài)(300 mmol kg-1),24~216h逐漸下降到新的穩(wěn)定水平(272 mmol kg-1),此水平等滲于環(huán)境,而顯著高于淡水對照組(2
4、64.14+0.72mmol kg-1)(p<0.05):血清[Na+]、[Cr-]和[Ca2+]變化趨勢與血清滲透壓相似,前24h濃度升高,24~216h濃度下降,216~480h重新穩(wěn)定,且顯著高于淡水對照組(p<0.05);血清[K+]變化明顯滯后于血清[Na+]、[Cl-]和[Ca2+],最初12h內濃度保持穩(wěn)定,24~216h逐漸上升到最高值(3.62±0.10mmol L-1)之后持續(xù)下降,480h時下降到淡水對照組水平;鰓
5、Na+/K+-ATPase活力最初3h內受到抑制,3~24h持續(xù)上升到最高值(3.20±0.20U)后至72h一直維持約為淡水對照組(1.45±0.03U)2倍的高活力水平,之后持續(xù)下降,216h以后保持穩(wěn)定(2.39±0.082U)且顯著高于淡水對照組水平(p<0.05);瓣腸Na+/K+-ATPase活力前3h酶活力有所升高,3~24h酶活力持續(xù)下降到最低值(0.12±0.02U)且顯著低于淡水對照組水平(p<0.05),之后緩慢回
6、升,480h時回升到淡水對照組水平;直腸Na+/K+-ATPase活力前3h酶活力保持穩(wěn)定,之后酶活力下降,12~72h酶活力顯著低于淡水對照組(p<0.05),216~480h酶活力低于淡水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腎Na+/K+-ATPase活力顯著下降,各時間段酶活力均顯著低于淡水對照組(p<0.05)。
2、海水適應過程中中華鱘血清激素水平變化
從淡水環(huán)境(0‰,46 mmol kg-1)
7、轉入半咸水環(huán)境(10‰,273 mmol kg-1)后,機體迅速抑制了催乳素的分泌,加強了皮質醇和甲狀腺素的分泌:最初12h內,血清催乳素水平直線下降近3倍,達0.24±0.03ng ml-1,此后一直保持顯著低于淡水對照組水平(0.85±0.11ng ml-1)的低水平穩(wěn)定狀態(tài)(p<0.05);血清皮質醇最初3h內急劇上升到最高值(56.12±15.40 ng ml-1),顯著高于淡水對照組(8.66±1.56 ng ml-1)(p<
8、0.05),之后快速下降,24h以后回落到淡水對照組水平并保持稍高于淡水對照組的穩(wěn)定狀態(tài);血清總甲狀腺素(四碘甲腺原氨酸,TT4)3h內上升到最大值(3.87±0.40 ng ml-1),顯著高于淡水對照組(1.54±0.31 ng ml-1)(p<0.05),之后逐漸下降,216h以后下降到淡水對照組水平;血清總三碘甲腺原氨酸(TT3)3h內上升到最大值0.18±0.03 ng ml-1,顯著高于淡水對照組(0.04±0.01 ng
9、ml-1)(p<0.05),之后快速下降,但始終保持顯著高于淡水對照組水平(p<0.05);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和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在最初3h內均迅速升高(p<0.05),之后快速下降,24h后回落到淡水對照組水平。
3、不同鹽度馴化下中華鱘幼魚鰓泌氯細胞結構變化
在淡水中,中華鱘幼魚鰓中的泌氯細胞數量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鰓小片基部,胞體與核均較大而明顯,胞內含大量線粒體;泌氯細胞中有網管和囊
10、管,但網管欠發(fā)達,囊管分布面積小,細胞表面有頂隱窩。表現為典型的淡水型泌氯細胞特征。與淡水組相比,半咸水組鰓泌氯細胞的分布和結構變化明顯,泌氯細胞集中分布在鰓小片基部;超微結構顯示,細胞內線粒體數量明顯增加,胞質中網管頗為發(fā)達,囊管豐富,頂隱窩擴大,表面有微絨毛,表現為α-型(海水型)泌氯細胞特征。泌氯細胞具有分泌體內過多Na+、Cl-以及調節(jié)體液滲透平衡的功能,其數量和結構變化與幼魚所處的高滲環(huán)境相適應。
4、海水適應過
11、程中中華鱘主要消化酶活性的變化
從淡水環(huán)境(0‰,46 mmol kg-1)轉入半咸水環(huán)境(10‰,273 mmol kg-1)后,蛋白酶和淀粉酶在12h內降到最低,48h后酶活力持續(xù)回升,216h后酶活力回升到淡水對照組水平;脂肪酶活力在48h內降到最低,72h后持續(xù)上升,216h后酶活力上升到淡水對照組水平。脂肪酶活力受鹽度影響較蛋白酶和淀粉酶更大。外界鹽度環(huán)境的變化并未顯著影響中華鱘肝臟對消化酶的合成與分泌。中華鱘消
12、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順序為:幽門盲囊>十二指腸>瓣腸>胃>肝臟;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順序為:瓣腸>十二指腸>胃>肝臟>幽門盲囊。
5、中華鱘鹽度選擇實驗裝置的設計
當兩種不同鹽度的水相遇時產生垂直分層擴散,形成上層為低比重水、下層為高比重水的垂直分層,并出現一個穩(wěn)定的分界面。據此鹽度擴散規(guī)律,作者設計出六分室鹽度選擇實驗裝置用于中華鱘鹽度喜好性實驗。裝置圓形,高1m,直徑6m,中央區(qū)為過渡區(qū)域,
13、含六個鹽度分室,結構均勻。靜態(tài)下各分室鹽度可穩(wěn)定10d以上;在不間斷曝氣和有實驗動物擾動情況下,各分室鹽度可穩(wěn)定1d。實驗時,受試魚可單尾或多尾從中央區(qū)域放入,也可從各分室均勻放入。從受試魚主動選擇的鹽度分室(或者在各鹽度分室里活動頻率、時間上的差異)即可直觀了解魚類的鹽度喜好性。
6、中華鱘幼魚鹽度喜好行為
未接觸過咸水的淡水8月齡幼魚,顯著趨向淡水;生活在長江口,還未完成滲透生理轉變的野生中華鱘幼魚,最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鹽度對中華鱘生長的影響機制及中華鱘的等滲點分析.pdf
- 長江口中華鱘幼魚鰓氯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及鹽度適應性變化.pdf
- 養(yǎng)殖中華鱘性腺發(fā)育及血液相關生理指標變化的觀察.pdf
- 26475.鹽度對中華鱘和俄羅斯鱘幼魚血液生理學、組織學影響的研究
- 養(yǎng)殖中華鱘卵黃發(fā)生初步研究.pdf
- 中華鱘保護行動計劃 - 1
- 中華鱘產卵場水動力特征及鱘卵輸移特性研究.pdf
- 種子萌發(fā)過程中生理變化
- 中華鱘消化系統的發(fā)育及消化酶活性變化的研究.pdf
- 中華鱘感覺器官的早期發(fā)育及其行為機能研究.pdf
- 長江中華鱘生殖洄游和棲息地選擇.pdf
- 大壩運行對中華鱘自然繁殖影響及修復措施研究.pdf
- 中華鱘爛鰓并發(fā)胃充氣病組織病理和病理生理學研究.pdf
- 蓮藕膨大過程中生理生化變化的研究.pdf
- 中華鱘內部器官超聲成像識別技術的研究.pdf
- 中華鱘子二代環(huán)境偏好性研究.pdf
- 大壩運行對中華鱘產卵棲息地水動力適應性影響研究.pdf
- 基于SSR的中華鱘親子鑒定和遺傳特性研究.pdf
- 溶液鉛暴露對中華鱘幼魚的毒性效應.pdf
- 埋植雌二醇對雌性中華鱘幼魚血清生理指標及卵巢發(fā)育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