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貝母種質資源評價與利用研究進展【文獻綜述】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畢業(yè)論文文獻綜述</b></p><p><b>  生物工程</b></p><p>  浙貝母種質資源評價與利用研究進展</p><p>  摘要:浙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干燥地下鱗莖,因產于浙江而得名。浙貝母是“浙八味”中最主要的中藥之一,其味苦、性寒,是常用的一種中藥,又叫土貝母、浙

2、貝、象貝、象貝母、大貝母,是國內外緊缺的藥物。浙貝母的栽培歷史較長,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地方品種和農家品種,這些品種與目前普遍種植的狹葉種、寬葉種和多籽種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開展來自不同產地浙貝母品種的資源收集和評價研究對于發(fā)展浙貝母產業(y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極其必要的。本試驗收集了我國浙貝母主產地-金華磐安、寧波章水及江蘇南通的主要浙貝母品種(系),進行了集中種植和資源評價研究,研究結果可為下一步的資源應用和育種親本的選擇提供重要資源

3、和基本數(shù)據(jù)。</p><p>  關鍵詞:浙貝母;種植;組織培養(yǎng);倍性育種;品種選育</p><p>  1 浙貝母的生物學特性</p><p><b>  1.1 生長特性</b></p><p>  浙貝母一般9~10月下種,7~10天后開始生根,根一直生長到翌年4月下旬,5月上中旬漸失去吸收水肥的能力而枯萎[1]。

4、</p><p>  “立春”前后,新芽陸續(xù)出土,莖葉開始生長。初始葉包著莖稈后漸展開增大。3月中下旬,莖葉生長旺盛,到4月上中旬結束。二稈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出土,出土后10~15天是其生長最迅速的時期買月上中旬結束生長。整個生長持續(xù)時間約30天左右[1]。</p><p>  浙貝母新鱗莖有兩個生長增大階段。第一階段在貝芽出土前11~12月上旬,可看到基部鱗片有些肥厚,此時,主要由貝

5、母鱗莖供應養(yǎng)分,實際是內部養(yǎng)分轉移而已。第二階段在2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這是新鱗莖生長膨大的主要階段,幾乎鱗莖的95%是此時形成的。尤其是3月底至4月底生長膨大最為迅速。直至地上開始枯萎,鱗莖仍在膨大生長。藥農有“早出10天不如遲1天”之說。鱗莖中的心芽,地上部分枯萎后就開始分化,到當年11月中旬就已形成,一個心芽下一年能產生一個新鱗莖[1]。</p><p>  浙貝母的主要的化學成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堿包括

6、浙貝素、貝母乙素、貝母辛、貝母芬、貝母定、浙貝母甙等[2]。</p><p>  1.2 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p><p>  浙貝母喜濕和涼爽的氣候條件。出苗的適宜地溫為6℃~7℃,植株生長最適氣溫為10℃~22℃,低于4℃或高于30℃停止生長。磷莖在地下5厘米處,日平均地溫10℃~25℃時能正常膨大,高于25℃時休眠,低于-6℃時磷莖受凍。開花適宜氣溫為22℃左右,喜充足陽光這。浙貝母

7、對土壤的要求比較嚴格,要求生長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而又透水的輕粘壤、砂壤、沖積土上,pH值5~7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藥農的經驗是土壤要“挖起可以成團,丟下去能散開”[3]。</p><p><b>  2 浙貝母的種植</b></p><p>  貝母是中藥的常用品種,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是野生資源日趨減少,長期以來一直供不應求,人工栽培大有可為。了解川、浙貝母的

8、歷史沿革、原植物來源及資源分析概況和有關栽培條件、栽培技術以及組織培養(yǎng)技術對于浙貝母的栽培中有重大意義。</p><p>  針對植物生長特性,可將其種植過程分為以下4個步驟。</p><p><b>  2.1 整地</b></p><p>  應選擇排灌方便、土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的沙壤土種植,過粘或過沙的土壤均不宜栽植。選好地后,

9、每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3~5噸作基肥,翻20~30厘米厚土層,耕細整平,做成高畦,畦寬1~2米,畦溝寬33厘米,深13~16厘米[4]。</p><p><b>  2.2 繁殖方法</b></p><p>  浙貝母的生產地一般可分為種子地和商品地兩種。種子地主要培育種用鱗莖[5]。種子地待地上部枯萎后在原地過夏,9~10月間將鱗莖挖起,按鱗莖直徑大小,進行挑選后分別

10、栽植于種子地和商品地。栽培期為9月前后為宜。</p><p><b>  2.3 田間管理</b></p><p>  中耕除草要盡早進行,在浙貝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長前期較宜。一般栽植半月后淺鋤一次,以后每隔半月鋤一次,做到田間無雜草,直至施冬肥為止。翌年2月中下旬待苗出齊后,適當深鋤一次,以傷莖為宜。抽莖以后,見草就拔。 </p><p>&l

11、t;b>  2.4 采收</b></p><p>  5~6月采挖,洗凈泥土,大小分開,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寶狀,稱“元寶貝”,小者稱“珠貝”。分別放置于擦籠內,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勻,經過一夜,使石灰滲入,曬干或烘干。</p><p>  元寶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寶狀,瓣長約1.7~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帶淡黃色,被有白色

12、粉末,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齊,白色或淡黃色,富粉性。氣微劈,味苦。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球形,高1~1.7厘米,直徑2~3.5厘米。表面白色,外層兩枚鱗葉肥厚,略似腎臟形,中央為2~3枚皺縮的小鱗葉及殘莖,內表面墾淡黃白色。質地、氣味同元寶貝[6]。</p><p>  3 浙貝母的組織培養(yǎng)技術</p><p>  浙貝母作為一種常用中藥在我國已有悠久的使用歷史,其主要功效為清熱潤肺

13、,化痰止咳。浙貝母歷來是用鱗莖進行無性繁殖,繁殖系數(shù)較低,如此不僅造成了浙貝母長期低產,而且還限制了種植面積的擴大,使浙貝母的供應不能滿足要求。因此,提高浙貝母的繁殖系數(shù),十分有意義[7]。</p><p>  浙貝母以鱗莖和種子繁殖,生產上以鱗莖繁殖為主。用種子進行有性繁殖,雖然提高浙貝母的繁殖率,但是種子繁殖成苗率低,不僅費時費工又占用土地。用組織培養(yǎng)的方法用于浙貝母的無性繁殖,證明浙貝母的不同器官,在一定條

14、件下可以形成愈傷組織、鱗莖和完整植株。所以采用組織培養(yǎng)的方法,加速浙貝母的繁殖,提供了可能性[7]。</p><p>  3.1 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培養(yǎng)</p><p>  于早春浙貝母開花前,將花梗及花蕾由植株上取下,在70%酒精中浸數(shù)秒鐘,然后換入飽和漂白粉溶液中消毒15分鐘,經無菌水沖洗3次后,在無菌條件下將幼葉、花梗、花被片及子房取下,分別接種于預先準備好的培養(yǎng)基上。基本培養(yǎng)基可采用

15、MS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中的蔗糖含量為4%,瓊脂為0.8%。為了不同目的,在MS培養(yǎng)基中分別加入不同種類和濃度的生長調節(jié)物質,如NAA、IAA、2,4-D、KT、6-BA以及CM。培養(yǎng)基的pH調到5.6,熱壓滅菌15分鐘。接種后材料在10到18℃下進行光照培養(yǎng)[7]。一般接種兩周后,就陸續(xù)會有愈傷組織出現(xiàn)。</p><p>  3.2 小鱗莖的形成再生</p><p>  為了誘導愈傷組織形成鱗

16、莖和植株,可將愈傷組織轉移至含有IAA和6-BA的分化培養(yǎng)基上。當IAA的濃度為為2mg/L,6-BA濃度為2mg/L以下時,愈傷組織形成小鱗莖和根。如果IAA的濃度保持不變,6-BA的濃度提高到4~8mg/L,則可分化出白色的小鱗莖,并有根的發(fā)生。有愈傷組織分數(shù)出的小鱗莖和栽培得到的小鱗莖在形態(tài)上并無區(qū)別[7]。</p><p>  3.3 再生小鱗莖的藥效成分研究</p><p>  

17、組織培養(yǎng)再生的浙貝母小鱗莖的化學成分經分析表明,所含生物堿與大田種植的浙貝母一致。組織培養(yǎng)出的植株移入土壤后可以繼續(xù)生長[8]。采用組織培養(yǎng)方法增加浙貝母的繁殖系數(shù),縮短生長周期提高了可能性,也為再生小鱗莖直接要用展示了光明的前景。</p><p>  4 浙貝母的品種選育</p><p>  系統(tǒng)選育良種是藥用植物栽培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多年來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出很多優(yōu)良品種。浙貝

18、母有寬葉型、鐵桿型,杭州藥物試驗場選育出的浙貝母新品種“新嶺1號”比傳統(tǒng)品種增產11%左右;浙江鄞縣浙貝母研究所選育出鄞貝l號、2號及系統(tǒng)三種,鄞貝1號具有抗逆性強,出苗快,發(fā)病率輕,產量高等特征,其產量比鄞貝2號增加11.1%,比系統(tǒng)增加20.17%;杭州藥物試驗場從延胡索栽培品種中選出56個優(yōu)良株型,其中大葉品系比普通品種增產22.12%,比小葉品系增產25.28% [9]。</p><p>  5 浙貝母的

19、倍性育種</p><p>  多倍體育種近年來正日益受到重視,在農作物中已取得可喜成果,有的甚至成倍增加[10-12]。浙貝母是二倍體植物,用不同濃度的秋水仙堿處理(野生浙貝×細葉種)F1種子, 結果表明:用0.20%的秋水仙堿處理濕種子和干種子的加倍成功率最高, 分別為33.62%和10.17%;變異株具有典型的多倍體特性, 植株生長旺盛, 葉片明顯增厚, 葉色深綠, 葉片表皮氣孔增大, 根系肥大,

20、細胞學觀察結果表明:變異株的染色體數(shù)已加倍成[13]。</p><p><b>  5.1 種子處理</b></p><p>  不同濃度秋水仙堿水溶液處理種子,不論是干種子直接用秋水仙堿水溶液處理還是濕種子處理,均能誘發(fā)多倍體。但從變異率來看,干種子的處理效果明顯較差。在干種子處理中,以0.20%秋水仙堿水溶液處理的變異率最高,達10.17%。濕種子處理中也以0.2

21、0%秋水仙堿處理的變異率最高,達33.62%。不論是干種子還是濕種子處理,當秋水仙堿濃度高于0.20%時,死亡率明顯增高,雖然能成苗的植株基本上是變異株,但總的變異率下降變異株的形態(tài)和細胞學[13]。</p><p>  5.2 變異株的形態(tài)和細胞學特征</p><p>  種子經秋水仙堿處理后10~15 天, 可看到種子內胚變粗現(xiàn)象, 當胚突破種皮時更為明顯>。出苗后變異株葉色深綠

22、, 表面粗糙, 有時呈扭曲狀, 根系肥大。雖然經秋水仙堿處理的種胚在前期由于受藥液的影響生長速度略慢, 但隨后生長速度接近或超過對照, 生長明顯較對照旺盛[13]。</p><p>  雖然浙貝母為無性繁殖, 但其繁殖率較低, 一般只有2~3倍, 并且在自然條件下一年只能生長一季, 這有礙于優(yōu)良群體的迅速擴大.所以可采用兩條途徑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是利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來擴大群體,研究表明貝母屬植物鱗莖切塊在MS培養(yǎng)基

23、上較易形成愈傷組織和小鱗莖, 并能成功地形成綠苗, 培養(yǎng)2個月的增殖率可達12.3倍[13]。二是增加接受秋水仙堿處理的種子數(shù)來擴大多倍體的初始群體,雖然秋水仙堿對浙貝母種子有很大的毒性, 可造成種子胚死亡及幼苗生長不良, 形成矮小的畸形株, 但用適當濃度和處理時間可獲得較好的加倍效果[13]。因此, 以增加處瑰種子數(shù)的方法來擴大多倍體的初始群體是可行的。</p><p><b>  參考文獻</

24、b></p><p>  [1] 林錦儀,李勇.藥用植物栽培技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6:23-26.</p><p>  [2] 陳軍勝,王志安.浙貝母新品種梅園1號的研究[J].中藥材,1993,16(8):9-12.</p><p>  [3] 劉雪芬,劉小玲,陳瓊,等.土壤礦質營養(yǎng)及酸堿度對浙貝母生長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p&g

25、t;<p>  2008,6(7):699-701.</p><p>  [4] 姚宗凡,黃英姿.常用中藥材種植技術[M].金盾出版社,1993.</p><p>  [5] 王健生,李冰嵐,陳宗良,等.浙貝母鱗莖切塊種植調查[J]中藥材,2005 ,23(5):251-252. </p><p>  [6] 郭峰,錢桂敏.淺述浙貝母采集加工現(xiàn)狀[J]

26、.內蒙古中醫(yī)藥,2006,2(3):23-24.</p><p>  [7] 崔激,桂耀林.經濟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J].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5,12(1):267-270.</p><p>  [8] 冉懋雄.中藥組織培養(yǎng)實用技術[J].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8(1):391-392.</p><p>  [9] 羅光明,鄧子超,楊世林,等.藥用

27、植物優(yōu)良品種選育研究現(xiàn)狀[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3,5(9):</p><p><b>  15-18.</b></p><p>  [10] 賈敬芬.百合花絲組織培養(yǎng)及其細胞學觀察[J].植物學報,1981,23(1):17-21.</p><p>  [11] 梁可鈞.中誘導牛膝產生多倍體的研究[J].藥材科技,1983,5:13-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