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直諫容易死殉難”?</p><p><b> 一件轟動朝野的事 </b></p><p> 1879年4月29日清晨,一條來自薊州知州劉枝彥的奏聞,打破了這個暮春暖日本該有的靜謐祥和。劉知州的折子,牽涉一樁命案:據(jù)其所轄馬伸橋鄉(xiāng)保張利26日之稟告,當月11日同治帝后歸葬惠陵,奉安典禮結束后,有一名叫做吳可讀的吏部主事未隨大隊人馬返京,而是滯
2、留于三義廟內(nèi)。25日夜,吳氏先是準備懸梁自盡,孰知房梁太高,且朽敗不堪,于是取出事先準備的洋藥,服毒身亡。 </p><p> 一個區(qū)區(qū)的六品京官,在荒郊野外自殺,乍一看似無八卦可挖,亦無賣點可言。按常理判斷其隱情無非仕途失意、畏罪自盡、病魔纏身之類。然吳氏之死很快便傳遍朝野內(nèi)外,“兇耗傳聞,盈廷震駭,無論知與不知,咸相顧失色矣”,一時間形成巨大的轟動效應。 </p><p> “吳可
3、讀事件”之所以轟動,緣由有三: </p><p> 第一,吳之死確實屬于自殺,但他臨死前“遺有封存密折一匣,遺書囑為轉(zhuǎn)呈吏部代遞”,明擺著將肉體消亡作為載體,其真正意圖在于勸諫君上。換言之,吳這是尸諫!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武死戰(zhàn),文死諫”乃報國忠君者的至高境界。當君臣關系惡化到有話不能好好說、有事不能細細談的地步時,便會有人豁了出去,以命相搏,以期喚醒天聽。 </p><p> 第二
4、,吳之遺折言語堪稱火爆。若循常例,部署呈遞的代奏折件,應先由該部堂官共同開啟查閱,如無違悖字樣,才能轉(zhuǎn)呈皇上。但鑒于吳可讀采取尸諫,且遺折密封。吏部官員料到此折一定牽扯重大且敏感的政治問題,于是違背規(guī)定,不拆視就徑報朝廷。如此做法,既可免責,又能保證遺折內(nèi)容不外泄,可謂一舉兩得。當慈禧打開折子一瞧,不禁勃然大怒。吳氏寫道: </p><p> 罪臣涕泣跪誦,反復思維,竊以為兩宮皇太后一誤再誤,為文宗顯皇帝立子,
5、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既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則今日嗣皇帝所承大統(tǒng),乃奉我兩宮皇太后之命,受之于文宗顯皇帝,非受之于我大行皇帝也,而將來大統(tǒng)之承,亦未奉有明文,必歸之承繼之子。 </p><p> 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吳氏臨死之折,不僅滿紙忠心,更堪稱生猛。居然徑直指責兩宮皇太后“一誤再誤”,此舉在帝制時代實屬罕見。吳可讀行為極端,言辭激烈,自然引來士林一片嘩然,想必當時不少官紳心里暗暗為其豎大拇指。 &l
6、t;/p><p> 第三,吳氏遺折中心在于光緒帝之承嗣大統(tǒng)問題,這恰恰點中了晚清政治體制之要害。咸豐帝逝后,清廷政治運作便進入非常態(tài)。先是兩宮太后垂簾,寵信太監(jiān),接著實現(xiàn)叔嫂聯(lián)手執(zhí)政,之后又出現(xiàn)同治帝早夭無嗣之窘境。宗祧繼承的原則是“有子立嫡,無子立后”,無子時,以人為方式彌補自然血緣之缺憾,以其作為繼承人續(xù)承宗廟世系。故帝嗣的選立,不僅攸關皇脈延續(xù),更關乎國運。當時慈禧選立同治帝同輩載?為皇位繼承人,而未從“溥”
7、字輩中尋覓,明顯違背祖宗之法。懾于慈禧之權威,眾臣大都敢怒不敢言。吳可讀遺折挑明此事不合祖制,為眾人提供了再度于朝堂內(nèi)掀起立嗣承統(tǒng)大討論之理由。 </p><p> 回望彼時政情,或許除了尸諫,短期內(nèi)似無他策能聳動視聽,那為何踐行此舉的單單是吳可讀? </p><p><b> 一位憨直沖動的人 </b></p><p> 不妨先從吳可讀
8、其人其事說起。 </p><p> 當吳自殞時,已68歲。粗看其近70年的人生經(jīng)歷尤其是宦途沉浮,值得大書特書者,著實寥寥。吳可讀,字柳堂,甘肅皋蘭人,自謂“家譜自前明始遷祖以來,三百載椒房之親,二百年耕讀之家,十八代忠厚之澤,七十歲清白之身”。其科考之途實在坎坷。他天資還算不錯,24歲那年即考中恩科舉人。之后吳寓居京城達八年之久,一心博取功名,卻屢屢名落孫山。旁人落榜往往因水平不濟或懷才不遇,而吳氏不中,則另
9、有原因。吳在其尸諫前留給子女的《訣兒書》中,對自己之荒唐早年并不諱言:“我少好游蕩,作狎邪游?!痹瓉?,吳在京城備考時,迷上了一位叫做翠花的姑娘。翠花雖貌僅中姿,但略解詩書,談吐不俗,吳可讀是個至情至性之人,動到情感,一往不復,萬死難回,索性把考籃丟在墻角,積得好厚的灰塵,因此得了個極不雅的外號:“吳大嫖”。待春闈榜發(fā),沉溺于溫柔鄉(xiāng)的吳可讀果然落第。翠花為他大哭一場,吳可讀倒覺得她這一副眼淚可貴,不輸于金殿臚歌。便以蘭州道遠,不如在京讀書
10、作為托詞,依然迷戀京華煙云,日日與翠花纏綿。直到一日吳千金散盡,深受妓家冷落。他的同鄉(xiāng)便勸他回九天廟住,與風塵女子一刀兩斷。吳可讀無奈,只得依從。當時恰好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重新由</p><p> 迷戀妓女數(shù)年,之后又能幡然醒悟,潛心科考??梢妳强勺x性格之中蘊含著放浪不羈與倔強執(zhí)拗的兩個方面。 </p><p> 進入政壇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吳可讀出任御史,負諫諍之權。于此期間,吳以彈劾
11、成祿的兩折揚名宦海。成祿時任烏魯木齊提督,不僅作威作福,還虛報軍功。有一年由于天災,肅州高臺縣百姓無捐可輸,成祿竟借口百姓聚眾謀反,濫殺二百多人,反報平定叛亂有功。如此倒行逆施之行徑,令個性憨直的吳可讀忍無可忍,他先是上《陳烏魯木齊提督成祿罪狀疏》,列舉其罪可斬者十,不可緩者五。很快,成祿被押解進京,接受朝廷審訊。按清律“誣告叛逆,被誣之人已決者,誣告之人逆斬立決”。然而法外總會有各種人情,成祿是滿人,且醇親王乃其靠山。經(jīng)過一番桌面下的
12、運作,朝廷降旨成祿斬監(jiān)候。按清律秋審應處決重犯,“過了冬至到齋戒日仍牢固監(jiān)禁者,俟次年秋審”。吳可讀深諳刑律,知道個中貓膩所在,成祿若躲過了秋審,就會逍遙法外,此顯然是朝廷大佬為其開脫之計。故向來執(zhí)拗的吳可讀再上《請誅已經(jīng)革提督成祿疏》,苦勸同治帝:“若姑息,成祿鬼蜮百端,將來生死用命正有不可知者,臣愚以為等此一斬,與其寬以死,使其狡猾者得復施其伎倆,何若速加戮使觀聽者咸共懔?!?</p><p> 雖然吳可讀
13、動之以真情,曉之以大義,卻未能說服兩宮,最終同治皇帝駕崩后,光緒帝即位大赦天下,成祿避過懲罰,保全性命。與幸運的成祿結局判若霄壤,清廷以“吳可讀坐刺聽朝政”為由,降其三級,調(diào)用為蘭山書院山長。 倏忽間,吳可讀輸?shù)脦缀跻粺o所有。在彈劾成祿的第二折文末,吳曾留下一段狠話: </p><p> 請皇上先斬成祿之頭懸之于藁街以謝甘肅百姓,然后再斬臣之頭再懸之于成氏之門以謝成祿,如我皇上不以無罪而殺微臣則請于斬成祿
14、后將臣收監(jiān),稍緩其誅則是使我皇上不惟無以對臨難者及被戮諸臣,賞罰不當則人心不快,霜雪愆期。 </p><p> 這番慷慨陳詞,在平頭百姓看來堪稱忠肝義膽,但在兩宮眼中,則頗有不識時務、以命要挾的意味,冒犯天顏難免招致其反感。故吳氏所言,沖動有余,謹慎不足,實在不智。 </p><p> 至于先斬成祿之頭以謝百姓,再奉上自己腦袋以謝成祿的過頭話,反映出吳氏性格中易走極端的特征。當然,每個
15、人在一生中總會在某個時刻于腦海中涌現(xiàn)出自殺的念頭,甚至表達過生不如死的想法,但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并不會去實踐。故這往往僅是閃念。對于吳可讀而言,此乃“潛意識”。 </p><p> 倔強、執(zhí)拗、憨直、沖動,如此個性的吳可讀,再也經(jīng)不起任何大的刺激…… </p><p><b> 一場醞釀已久的死 </b></p><p> 一堆干柴不該遇
16、見火星兒,一種“潛意識”最怕再度被喚醒。 </p><p> 三年后的清廷立嗣危機,成為逼死吳可讀的最后一根稻草。 </p><p> 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病亡,未留后代。有清一朝首次遇到需從皇帝子嗣外尋找繼承人的嚴重情況。慈禧并未從“溥”字輩皇族中尋覓繼承人,而是出人意料地將目標鎖定在醇親王之子載?身上。親歷其事的翁同?有這般記述:“戌正,摘纓青褂。太后召諸臣入,諭云此后垂簾
17、如何?樞臣中有言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后懇乞垂簾。諭云,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愿,須幼者乃可教育,現(xiàn)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則宣布曰某。維時醇郡王驚遽敬唯,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北驹撻L大后繼承醇親王爵位的載?卻無端坐在了紫禁城的龍座上,成為入主中原后的第九位清帝。與此同時,兩宮也迅即完成再次垂簾聽政的“合法化”抓權手續(xù):“朕恭呈慈安……慈禧懿旨,覽王大臣等所奏,更覺悲痛莫釋,垂簾之舉,
18、本屬一時權宜,惟念嗣皇帝此時尚在沖齡,且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不得已姑如所請?!?</p><p> 此舉在慈禧看來,這無可厚非,而在群臣眼中,實則有悖祖制。 </p><p> 選立天子,貌似帝王家事,更是天下事。值此非常之際,中國士大夫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tǒng)再度迸發(fā)。慈禧若想堵塞天下悠悠眾口,那是絕不可能的。2月20日,內(nèi)閣侍讀學士廣安先將問題拋出:“惟是奴才嘗讀宋史,竊有
19、感焉。昔太祖遵母后之命,傳弟而不傳子,厥后太宗偶因趙普一言,傳子竟未傳侄,是廢母后成命,遂起無窮斥駁?!庇需b于史,故廣安建議將“我皇上將來生有皇子,自必承繼大行皇帝為嗣,接承統(tǒng)緒”的安排用“頒立鐵券”這一最高立法方式固定下來,以防日后生變。這自然令慈禧大為光火,“廣安奏請飭廷臣會議頒立鐵券等語。冒昧瀆陳,殊堪詫異,廣安著傳旨申飭”。緊接著,3月27日,同治皇后死,“道路傳聞,或稱傷悲致疾,或云絕粒隕生”。御使潘敦儼挺身而出:“默念穆宗嗣
20、統(tǒng)未有定議,孝哲毅皇后又仰藥殉,遂疏請表彰穆后潛德,更謚號?!边@種做法犯了大忌諱,朝旨“斥其以無據(jù)之詞率登奏牘,實屬謬妄,交部嚴議”。結果潘被罷官免職,“歸隱于酒,閱二十余年卒”。 </p><p> 就在故交同僚紛紛挺身諫言,續(xù)起不絕之時,偏居西北的吳可讀卻淡定得如同一位看客,甚至作聯(lián):“帝澤即陽春,此日均沾立仗馬;圣朝無闕事,小臣愿作不鳴蟬。”“故宅歲更新,卅年京華憐我老;今年春勝昔,一堂和氣抱孫來?!?&
21、lt;/p><p> 這不過是風暴來臨前的短暫平靜。同治帝之死,意味著吳氏暗存腦海的“潛意識”已被激活:他心生死意。吳“即擬就一折,欲由都察院呈進。彼時已以此身置之度外,嗣因一契友見之,勸其不必以被罪之臣又復冒昧”。后來遺折的草稿也十有八九出自此折。吳可讀侄子吳宗韶后來寫《柳堂先生傳》也確認:吳可讀“臨行辭其先瑩……,吾年已六十余而圣朝不終棄之,敢不以死報哉!” </p><p> 除了友
22、人相勸外,吳未赴死之因,在于他對朝廷尚抱一絲幻想。不久光緒帝即位,吳氏被重新啟用,出任吏部主事。 </p><p> 回歸京師政壇,按理說吳可以出手諫言了。然吳卻仍不出手。原因再簡單不過:他沒資格出手。吳氏原來任職御史,雖然清貧,倒不失顯要,握有奉旨彈劾建言之權。此番改任主事,職務低了,更關鍵的是失去了吳氏最為看重的發(fā)言權。沒了發(fā)言權,吳氏在不在朝已意義不大。況且,通過之前廣安、潘敦儼等人的事例,吳終于看透:即
23、使能夠上書清廷,真正審閱者并非皇上,而是垂簾于幕后的慈禧太后。故再好的忠言良策,也無非是留中不發(fā)的廢紙。 </p><p>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曾如此評價因個性過強而引發(fā)的利他主義式自殺現(xiàn)象:“在生命的范疇中,沒有什么好得不得了的東西。一種與生命有關的特點只有在不超過某些界限的條件下,才能完成它應該有助于完成的目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如此……盡管某種極端的個性會導致自殺,某種不充分的個性也會產(chǎn)生同樣的結果。當一個人
24、脫離社會時,他很容易自殺,而當他過分地與社會融為一體時,他也很容易自殺?!庇械朗恰瓣P心則亂”,昔日堅守的一切似已化為虛無。吳可讀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蓄滿了尸諫的決心。要約束政統(tǒng),作為道統(tǒng)擔當者的吳可讀,唯有以道抗勢,殺身成仁。 </p><p> 他,等待的只是一個合適的時機。 </p><p><b> 一種回天乏術的運 </b></p><p
25、> 對于吳可讀之死,其至友左宗棠并不太認可:“柳堂為正義而以尸諫,卻羼入此節(jié),亦屬不倫。此君骨鯁可風,意見微偏,在所不免?!比欢鴱哪撤N意義上講,尸諫的確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清廷重啟有關光緒承嗣大統(tǒng)的討論。 </p><p> 如同打開了泄洪閘一般,本已洶涌的洪水頓無堤壩之攔蓄,泛濫至無可阻遏。慈禧深知尸諫之激烈、承嗣之敏感,二者此次合于一端,顯然已瞞不了、壓不住。于是她當即批復:“著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
26、卿、翰詹科道將吳可讀原折會同妥議具奏?!逼鸪踹z疏先在小范圍傳閱,朝廷命臣屬赴內(nèi)閣“公同閱看”。接著將議事范圍擴大,召集更多官員在內(nèi)閣集議。會上,宗室皇族欲圖敷衍了事,漢族清流則極力維護祖制,“激烈者盛氣力爭,巽畏者囁(喏)不吐,或忠或謹”。于此微妙形勢下,某些與會者料到統(tǒng)一會奏已不能達到效果,故醞釀“別疏陳所見”。很快,李端?、黃體芳、寶廷、翁同?、沈桂芬、潘祖蔭、徐桐、張之洞紛紛單獨上書,強調(diào)繼統(tǒng)與繼嗣之區(qū)別及解決途徑。 就在京
27、官們就承嗣大統(tǒng)問題辯論得不亦樂乎之際,“吳可讀事件”已傳遍朝野內(nèi)外,其影響迅速蔓延與發(fā)酵。吳可讀死前曾做絕命詩一首: </p><p> 回頭六十八年中,往事空談愛與忠。 </p><p> ?土已成黃帝鼎,前星預祝紫微宮。 </p><p> 相逢老輩寥寥甚,到處先生好好同。 </p><p> 欲問孤臣戀恩所,五更風雨薊門東。 &
28、lt;/p><p> 此詩意境悲壯決絕,“一時都下遍傳,和者甚多。童豎亦悲吳御吏,市圜處處譜歌詞”。當時的士大夫競相賦詩以歌之,陳寶琛詩云:“乾坤雙淚眼,鐵石一儒冠?!背缇_做挽詩:“尸諫追千古,哀鳴感兩宮?!崩铠櫿赂醒裕骸拔魍萘?,穿土而瑩,扈從大行,嗚呼先生?!睆堉撮唴鞘稀稊y雪堂全集》后亦有文記:“卷首為先生像,蓋生存時用泰西法所照,神觀逼真。讀先生遺書受命之際拳拳念及鄙薄,果何以致之耶,是為平生第一知己?!?
29、</p><p> 坊間輿論對此事件亦頗為關注。民間人士東河谷有挽詩相酬:“一息不忘君垂盡,孤臣猶有封章陳”。王作樞也有詩云:“先帝無兒臣有主,世人皆知我獨愚。忠魂常戀一?土,薊門煙樹?蒼蒼。馬伸橋畔晚風香,地不可移時難失。此心皎皎日月光,故人千古垂青史”。更有甚者,將此事涂抹上神話色彩:“光緒己卯春三月下旬,予在京住潘家河沿。是日,天朗晴明,予正午飯,忽見空中有白片紛紛下。亟至庭中視之,六出雪花也,瞬息即化,
30、炊許始止。不知烈日中何以忽然落雪,甚異之。數(shù)日即聞吳柳堂侍御尸諫事?!泵耖g如此演義,無非寄托哀思、表彰忠義而已。 </p><p> 在官情與民意的雙重裹挾下,慈禧不得不做出讓步,頒旨了結此案: </p><p> 皇帝受穆宗毅皇帝托付之重,將來誕生皇子,自能慎選元良纘承統(tǒng)緒,其繼大統(tǒng)者為穆宗毅皇帝嗣子,守祖宗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皇帝必能善體此意也……至吳可讀以死建言,孤忠可憫,著交
31、部照五品官例議恤。 </p><p> 通覽此文,慈禧在被迫妥協(xié)、安撫人心之余,不忘顯示其權威。這末尾的“以死建言,孤忠可憫”八個字,便清晰表露其對尸諫既肯定又反感的態(tài)度。其中意味或許是在提醒眾臣,若再有人認為其違背祖制,那就請你亮出你的“孤忠”,像吳可讀一樣的以死相搏吧!想必讀過此旨的人,心底莫不感覺到一絲?人的寒意。于是,之后誰也不愿當傻子,尸諫也在官場上銷聲匿跡,化為絕唱。 </p><
32、;p> 清宗室寶?曾因感嘆吳可讀尸諫,賦詩云:“ 圣朝納諫優(yōu)直言,伏闕抗疏爭紛紜,以死建言公一人,吁嗟乎!直諫容易死殉難?!?</p><p> “吳可讀事件”提出的難題,終以集思廣益的方式基本解決了困擾朝局數(shù)年的大統(tǒng)之爭,使此前模糊不清的繼統(tǒng)立嗣關系得以理順,使政局漸趨穩(wěn)定,意見暫得統(tǒng)一,也為慈禧的垂簾聽政和光緒帝的繼位傳緒找到了平衡點,更使朝野官紳之憤懣得到舒緩。誠如時人所云“此古之社稷臣,七尺能捐
33、執(zhí)簡,終安天下計”。不過,自殺并不能解決一切。在清末政局下,直諫比較容易,靠的是膽量,大不了丟官,尸諫未必很難,憑的是勇氣,至多殃及家族。最難的莫過于扭轉(zhuǎn)頹勢的能力與見識。忠言說盡,豁上老命,這個王朝就會不覆亡嗎? </p><p> 如此看來,清季的政治轉(zhuǎn)型已不可避免,“吳可讀事件”僅是其間的一段小插曲。傳統(tǒng)的政治體制,便在權力結構的不斷嬗變中走向近代…… </p><p> 作者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