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面面觀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貞觀之治”面面觀</b></p><p>  貞觀之治,一個星漢燦爛、氣象萬千的不朽傳奇,一個令中國人永世懷想、有著無窮魅力的偉大時代。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有著怎樣的智慧與魅力,令國泰民安?武功赫赫、文采風流的初唐盛世又給中國留下了哪些遺產,讓千古稱頌? </p><p>  以民為本:從來民眾不可欺 </p><p&g

2、t;  以民為本,重視民眾,讓多數(shù)人安居樂業(yè)是一國興旺繁盛的基礎,也是昭示治世的最重要指標。民本思想以孟子“民貴君輕”說為典型代表,貞觀年間,李世民將此說運用于政治實踐之中,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黃金時代。 </p><p>  貞觀初年,李世民就常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保ā敦懹^政要》卷一《君道》)所謂“存百姓”,就是必須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起碼也要能夠生

3、存下去,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存百姓也是李世民治國思想的基石,他形象地比喻說,治理國家就好比栽樹一樣,如果深埋地下的本根不搖動,樹就會枝繁葉茂。一國的君主如果能“清靜”不擾民,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yè)。他還進一步強調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保ā敦懹^政要》卷一《政體》)就是說,一個政權若過度暴虐,不懂安撫百姓,當百姓不堪忍受其苦之時,就會起來推翻它。很顯然,李世民已經認識到君主的安危要受到下層民眾力量的制約

4、與影響,無疑具有現(xiàn)實的警示意義。 </p><p>  李世民特別重視農業(yè)生產和農民生活,每次外臣回朝,他都要親自召見,詢問莊稼的收成、百姓的疾苦。貞觀二年(628年),長安一帶大旱,蝗災嚴重,百姓衣食無著。心系災情、煩躁郁悶的李世民到皇家苑囿中查看莊稼長勢,順勢捉住幾只蝗蟲,正無處發(fā)泄無名怒火的李世民正好拿這幾只倒霉的蝗蟲撒氣了。憤怒的大唐天子怒斥蝗蟲道:“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5、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保ā敦懹^政要》卷八《務農》)說著就要將手中的蝗蟲吞入腹中,皇帝的這一舉動惹得左右大臣一陣騷動,紛紛上前勸阻:“千萬不可如此,會生病的?!崩钍烂窕卮鹫f:“我就是要讓災禍轉移到自己身上,哪能因為害怕生病而逃避呢!”于是,不顧群臣力諫,當即吞下了蝗蟲。其中雖不乏收買人心的政治表演成分,但能夠“作秀”到此種地步,確也反映了李世民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視程度。 </p><p>  李世民經常派遣

6、使臣到各地勸課農桑。貞觀四年(630年),他跟即將被派往各地的考察使談了一番“勸農”的道理,頗為生動。他先強調“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親所致也”。接著又說自己在園子里種了幾畝莊稼,有時鋤草不到半畝,就感到很疲乏?!耙源怂贾?,勞可知矣。農夫實甚辛苦”。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能設身處地體會農民的“辛苦”,正是李世民的開明之處。因此他要求諸位使者到各州縣時,派人親到田間地頭勉勵農民耕種,不得舉行送迎儀式。若迎送往還,必然耽

7、誤農時,影響生產,如此勸農,不如不去。 </p><p>  勸課農桑的關鍵在于不違農時。李世民十分強調“農時甚要,不可暫失”,貞觀五年(631年)曾發(fā)生過舉行太子冠禮與農時沖突的事件。當時禮部官員援引陰陽家擇用吉日的建議說:“皇太子將舉行冠禮,宜用二月為吉,要多派士兵來防護。”二月正是春耕大忙季節(jié),李世民寧愿屈禮而貴農,他下令說:“今東作方興,恐妨農事,令改用十月?!保ā敦懹^政要》卷八《務農》)皇太子的成人“冠

8、禮”是國家大事,李世民不顧陰陽家的說教,將日期改為秋后農閑的十月,足見他對不失農時的重視。李世民喜歡狩獵,以示不忘武備,但為了不妨礙農時,也盡量選擇農閑時節(jié)進行。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載,貞觀年間他有過七次田獵,都是選在當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p><p>  隋亡的教訓與唐初的現(xiàn)實是李世民民本思想產生的主要原因。隋末農民戰(zhàn)爭在短短幾年里,將一個統(tǒng)一華夏、甲兵精銳、威動殊俗的強大王朝一舉推翻,給以李世民

9、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極大震懾,迫使他們認真總結和汲取隋亡的教訓,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隋末唐初,連年征戰(zhàn),人口銳減,土地荒蕪,一派荒涼殘破的景象。面對經濟崩潰、百姓衣食無著、國家財用困乏的殘酷現(xiàn)實,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安撫百姓以緩和矛盾,鞏固統(tǒng)治新秩序,就成為貞觀君臣的當務之急。 </p><p>  諍諫與納諫:民主是個好東西 </p><p>  在君主專制制度下,不論皇帝如何享有至

10、高無上的權威,實行嚴格的獨裁與專制,也不能不給予統(tǒng)治集團的其他成員參與國事管理的權利――即一定內容和形式的“民主”。貞觀年間,李世民廣開言路,兼聽納下,君臣共商國是,諫諍成風,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民主”氣息最為濃郁的時期。 </p><p>  李世民對納諫的意義有深刻認識,這基于他承認這樣的前提:國君并非一貫充滿智慧,臣屬也不是事事不如皇帝的愚昧之人。李世民本人雖然在唐朝建立和統(tǒng)一過程中立下顯赫功勛,卻并不認為

11、自己是一個沒有缺點、從不犯錯誤的完人。因此,他特別強調傾聽逆耳之言,不但在行動上求諫、聽納,而且在即位之初就從制度上規(guī)定,宰相入閣商議軍國大事,必須讓諫官隨同列席,以便諫官隨時發(fā)表意見。 </p><p>  在李世民的倡導和鼓勵下,貞觀年間諫臣盈庭,諍諫成風。據統(tǒng)計,前后向李世民進諫的人不下三十,除最著名的魏征之外,還有馬周、劉泊、岑文本、褚遂良等人。其中魏征一人前后所諫二百多件事,計數(shù)十萬言,幫皇帝糾正了不少

12、錯誤,成為朝廷施政最得力的助手。不但朝堂上有人大膽諫議,就連宮廷里的后妃和皇子們也敢公開發(fā)表言論。長孫皇后就不斷諫言,所以她去世后,李世民凄然追思:“每能規(guī)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保ā杜f唐書?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傳》)賢妃徐惠也上過數(shù)百言的諫疏。有一次,盛怒的李世民欲殺苑西監(jiān)穆裕,李治犯顏進諫,穆裕得免一死??梢姰敃r諫諍之風已滲透到皇帝家庭內部,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p><p>  頗為有趣

13、的是,當時民間也有人敢直接向李世民進諫。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齊州人段志沖上疏要求皇上讓位于皇太子。此言一出,當即掀起一場軒然大波,長孫無忌等人請求誅殺段志沖。但李世民冷靜地表示:“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其無罪,是其狂也?!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八)未加任何懲處??梢韵胍?,如無廣開言路的自由政治空氣,此事斷難發(fā)生,即或出現(xiàn),上書者也難逃受誅戮的命運。   李世民認為自古以來國家興滅無常,關鍵就在于是否能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過錯。 &l

14、t;/p><p>  在專制體制下,君臣要做到納諫與諍諫是不容易的,因為客觀上存在著許多阻礙。李世民采取了不少措施清除障礙,使政治生活趨向健康、和諧。其一,掃除皇帝方面的思想障礙。其二,減少君臣之間的身份隔閡。其三,對進諫者不求全責備,即便是有人諫言過激也不加苛責。其四,全面斟酌,不偏聽偏信。其五,主動為臣下解除顧慮。終貞觀一朝,李世民雖有錯殺大臣之事,但因直諫而被殺者卻未見一例,足見李世民容人的氣魄與度量。 <

15、;/p><p>  選賢任能:人才是根本 </p><p>  人才是事業(yè)的根本,選拔和使用人才,歷來是立邦興國的大事。對此,李世民特別重視,他以政治家少有的胸懷和氣魄,將各類人才收攏到身邊。 </p><p>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選賢任能、知人善任,是由于他對用人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在晚年所撰的《帝范》一書中特意專設《求賢》一篇,并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國之匡

16、輔,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崩钍烂襁€一再強調,舉賢任能、斥退邪佞是朝廷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之一。貞觀十三年(639年),他指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并斥做官不能選用賢才為“畫地作餅,不可食也”(《貞觀政要》卷三《擇官》)。 </p><p>  選賢任能的關鍵在于對人才的善察和廣求,只有善察,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只有廣求,才能發(fā)現(xiàn)人才。李世民經常責令宰輔等大臣要“廣開耳目,求訪賢哲”,不要一味埋頭于

17、行政事務。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對房玄齡、杜如晦說:“公為仆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三)并批評二人整日聽訟,無法幫皇帝求賢。于是,他讓左右丞處理尚書省的日常工作,把仆射解放出來,使尚書省的最高長官有時間與精力求訪賢才。 </p><p>  李世民求賢的心情極為迫切,除不斷督促大臣選拔外,還親自處處留心,四方搜求,一旦發(fā)現(xiàn),即破格提拔。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命官員

18、們上書議論朝政得失。中郎將常何提出了二十多條獨到的建議,件件合乎太宗的心思。李世民覺得奇怪,常何乃一介武夫,不善文墨,按理是不可能有如此高明見解的。詢問后才知道是住在常何家里的食客馬周代寫的,李世民聽后十分高興,當日即召馬周入宮。他急著要見馬周,一連四次遣使催促。等見面交談,李世民覺得馬周是個難得的人才,立即讓他入門下省任職。不久又改任監(jiān)察御史,一直做到中書侍郎、中書令的要職。 </p><p>  為了避免出現(xiàn)

19、選拔人才上的片面性,李世民常親自召見、面試所選之人。他剛即位,聽說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有才能,便親自召見,詢問從政之道,張玄素對答如流,太宗點頭稱贊,很快提拔他做了侍御史。貞觀十八年(644年),李世民聽說?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就親自召見,加以稱贊與撫慰。但程名振并不領情,也不磕頭拜謝,李世民故意裝出十分生氣的樣子來觀察他的反應,程名振舉止自若,毫不驚慌,應對更見從容。李世民連連稱奇,當天就提拔他做了右驍衛(wèi)將軍。如此種種,在貞觀年間,實

20、在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p><p>  李世民用人本著“唯才是舉”的原則,不計資歷、地位、人望,不計親疏恩怨,凡能為其所用者,他都能兼收并用。那個一朝飛黃騰達的馬周,出身十分貧窮,武德年間不過是博州(今山東茌平縣)一處學校的教師,郁郁不得志,無奈才辭職西入長安,一路上備受屈辱,入店住宿,連店主人都看不起他,懶得招待。到長安后,也只是個寄人籬下的食客。這樣一個既無開國之功,出身又“卑賤”的人,全賴李世民慧眼識英

21、才,才成為貞觀中后期的樞要大臣,青史留名。在中央機構中,還有大批出身低微的人。杜正倫是隋朝秀才,開始時只在秦王府文學館中干些小差事,后升任給事中、中書侍郎。張亮出身農家,貞觀時官至刑部尚書,參與朝政。假若沒有李世民這樣的伯樂,這些良驥也只能湮滅于草莽,歷史的天空何能留下他們那一片云彩? </p><p>  要做到不拘一格用賢才,必須出于“公”心,不徇私情,不濫刑罰,不講恩怨,不避嫌疑。李世民出于維護封建王朝的“

22、公”心,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p><p>  要使賢臣才士安居其位,竭忠盡慮,充分發(fā)揮才能,就必須推誠相見,防毀杜讒,任之以專,信之以堅。魏征任秘書監(jiān),有人告他謀反,李世民說:“魏征,昔吾之仇,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讒構?”(《貞觀政要》卷六《杜饞邪》)李世民連問也不問魏征,就以誣告罪處死了告狀人。房玄齡任宰輔期間,蕭?、權萬紀等人多次彈劾他,李世民非但不加追究,反倒

23、更悉心保護,倍加信任。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到外地巡視,委托房玄齡“便宜從事,不復奏請”。有人到京城誣告房玄齡,一向謹慎的房玄齡不敢私自處理,立即把告密者送到太宗行營,太宗怒斬誣告人。把專決之權授予房玄齡,這種信任在專制體制下尤為可貴。 </p><p>  李世民廣開才路,羅致了不少人才,形成了“唐初,賢人在位眾多”的局面。貞觀一代,可謂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圖畫于凌煙閣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征、

24、尉遲敬德、程知節(jié)、秦瓊等二十四位功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p><p>  有了人才,帝國強盛的日子還會遠嗎? </p><p>  尚儉節(jié)流:奢靡乃國之大患 </p><p>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惫磐駚?,節(jié)儉一直被視為治國之道、興業(yè)之基、持家之寶。但人的貪欲是無窮的,作為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更是難逃奢靡享樂的本性。因此,要想在政治生活中

25、真正貫徹“去奢省費”原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李世民能節(jié)制欲望、崇尚節(jié)儉為后人樹立了一座豐碑,也成為保證初唐政治走向健康、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p><p>  遠在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李世民攻克隋朝東都洛陽后,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不禁連發(fā)感嘆:“如此窮奢極欲,怎能不亡國滅身呢!”于是下令撤毀端門樓,焚毀乾陽殿等建筑,收到“天下翕然,同心欣仰”(《舊唐書?張玄素傳》)之效。李世民即位后,住的宮殿

26、還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舊不堪。按照慣例,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另建新宮,最起碼也要將舊宮殿翻修一番。但李世民一直不許,還命人殺掉宮廷苑囿里的鷹犬,并嚴令不得再獻。   李世民患有氣疾(心血管病的一種),所住宮殿潮濕,夏暑秋涼,極易加重病情。貞觀二年(628年),有人奏請“營一閣以居之”。李世民說:“我有氣疾,確實不宜居住在潮濕的宮殿里。可要是破土興工新建,必然靡費良多。昔年漢文帝想要修建露臺,因為顧念需要花費十戶人家的資產而作罷。我功德不

27、及漢文帝,而花費卻遠遠超過他,這哪是為人君主的道理啊?!北M管臣下一再請求,李世民仍不許修造。貞觀初年,李世民基本上沒有大興土木。不僅如此,當洛陽遭遇大水,百姓房屋被沖毀時,他還下令拆掉洛陽的一些宮殿,將木材分給百姓修復房屋。而洛陽宮被大水沖壞的地方,只令稍加修繕。 </p><p>  有隋以來,厚葬之風盛行,極盡豪奢。李世民嚴禁厚葬,要求州府縣各級地方官認真查辦,嚴肅處理,并要求居住在長安的五品以上官員和勛戚之

28、家必須遵照執(zhí)行,制止官僚們的過度奢侈。 </p><p>  封禪歷來都是國家盛典。對皇帝來說,它是宣示威德的最佳途徑,但耗費巨大,對普通民眾來說是一場浩劫。貞觀五年(631年)正月,趙郡王李孝恭為了討好李世民,上表請求舉行封禪大典。李世民沒有答應。次年,又有人鼓動封禪,李世民心有所動,但在魏征的反對下,沒有成行。此后十多年間,又有六次臣下請封泰山之事。貞觀十五年(641年),一切準備工作都已就緒,但遭太史令薛頤

29、和起居郎褚遂良的反對,只得再次作罷。李世民終生未能實現(xiàn)封禪泰山的愿望。就整個過程來看,李世民對封禪的態(tài)度雖搖擺不定,但終究還是克制住了不斷膨脹的沖動,這表明“存百姓”、“正其身”的思想在他的頭腦里還是占了上風。 </p><p>  在李世民的率先垂范下,貞觀諸臣一般都能節(jié)制欲望,厲行節(jié)儉。岑文本任中書令,住宅低洼潮濕,室內連帷帳都沒有。有人勸他置辦家產,他嘆息道:“我本來只是一介平民,并沒有什么功勞,只會舞文弄

30、墨,而身居中書令的要職,享受國家這么多的俸祿,心中已是不安,哪還能考慮經營產業(yè)呢?”他對自己所得的滿足感和不以產業(yè)為念,令聞者贊嘆不已。戶部尚書戴胄死,他的住宅破爛不堪,連舉行祭奠的地方都沒有。溫彥博官至尚書右仆射,身為宰相,家里窮得連安睡的正室也沒有,死后只能將尸體停放在旁室。魏征死時,交代家人以布被素褥埋葬了事。很顯然,貞觀君臣之間已形成一種崇尚節(jié)儉的普遍風氣。 </p><p>  貞觀君臣的尚儉作風收到了

31、良好效果,開元年間有人評論說:“隋氏縱欲而亡,太宗抑欲而昌?!保ā顿Y治通鑒》卷二一○)上行下效,在李世民的倡導下,貞觀一朝“二十年間,風俗素樸,公私富給”(《唐會要》卷五八《尚書省諸司?左右丞》)。 </p><p>  不是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嗎?看來此言非虛。 </p><p>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 </p><p><b>  責任編輯:王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