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的散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清代前期的散文,在晚明的傳統(tǒng)文學類型中,散文因為能脫離道統(tǒng)的立場而作富於個性的自由抒發(fā),又不太受形式的拘束,其成就較詩為顯著。入清以後,隨著封建正統(tǒng)文化的再次強化,散文中固有的“載道”傳統(tǒng)又重新抬頭了。在清朝統(tǒng)治者看來,這是由衰轉盛的表現(xiàn)。但從文學的個性表現(xiàn)和自由抒發(fā)的價值上看,這正是嚴重的衰退。,金聖歎(1608—1661)雖不以文章名世,他的一篇偽託施耐座的《水滸傳序》,卻是談論悠閒生活的佳作。文中以友朋聚談為人生快事,而所談之事,

2、“不及朝廷”、“不及人過失者”、“不求驚人”,只關乎個人性情。這裏面實際上可以感受到對現(xiàn)世的畏懼,而作者由此而導出的則是一種飄然遠引的情趣。至於李漁的《閒情偶寄》,則專門教人把日常生活變成藝術化的享受,有許多話題,都說得很新鮮。如《菜》一文談菜花雖賤,因其至多至盛而可貴,有如“君輕民貴”,這種聯(lián)想就很奇特,很有意思。,而後描繪道:   園圃種植之花,自數(shù)朵以至數(shù)十百朵而止矣,有至盈阡溢畝,令人一望無際者哉?曰無之,無則當推菜花為盛矣。

3、一氣初盈,萬花齊發(fā),青疇白壤,悉變黃金,不誠洋洋乎大觀也哉!當是時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風導酒客尋簾,錦蝶與遊人爭路,郊畦之樂,什伯園亭,惟菜花之開,是其候也。   這一類文章,固然談不上有多少高的思想價值,但有真實的感情,有活潑的美感,較之裝腔作勢的高談大論,更有文學趣味。,清前期的小品,也不完全是這樣的,有些仍記錄了時代的悲哀和痛苦。如廖燕(1644—1705)作《金聖歎先生傳》,對具有反傳統(tǒng)思想的金聖歎備加推崇,又記他無辜得

4、禍,臨刑時說:“斫頭最是苦事,不意于無意中得之。”在無理可言的世界,連悲哀都是多餘的了,所以有這樣滑稽的語言。將此篇與金氏本人所作的提倡悠閒生活的《水滸傳序》相對照來看,我們對清初文人的處境,會有更深的感受。,在另一方面,一些以遺民自居的文士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則努力提倡經世致用之文。顧、王二氏的文章,多屬單純的政論和學術論文,而黃宗羲的情況則稍有不同。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曾參與

5、武裝抗清,後隱居從事著述。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及學術史性質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他主要是一位學者,但並不排斥具有文學性的散文。,他認為:“文以理為主,然而情不至則亦理之郛廓耳?!沤褡杂幸环N文章不可磨滅,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者。” (《論文管見》)  他自己的文章大多比較平實,但也有些是講究文采,富於感情的。像《原君》雖是政論文,但攻擊君主多以天下為私,辭調顯得嚴厲而激切。人物傳記中,《柳敬亭傳》雖有譏刺意味,

6、但對這位市井人物並不過分苛責,頗有生動之筆。其中寫到柳敬亭曾受左良玉信賴,參與軍中機密,因而傾動一時,明亡後復以說書為業(yè)。這裏也寄寓了作者自身對於“國變”的驚心動魄之感。,在清前期文壇上居於正統(tǒng)地位的,則既不是承晚明餘波的小品,也不是學者之文,而是號稱接續(xù)唐宋古文傳統(tǒng)的古文。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所謂清初“三大家”,後有桐城派。前者代表了從明末文風向清初文風的轉變,後者代表了與官方意志相應的古文體式的確立。,關於清初三家,《四庫全書提要

7、》有比較完整的評價:   “古文一脈,自明代膚濫於七子,纖佻于三袁,至啟、禎而極敝。國初風氣還淳,一時學者始複講唐宋以來之矩矱,而(汪)琬與甯都魏禧、商邱侯方域稱為最工。然禧才雜縱橫,未歸於純粹;方域體兼華藻,稍涉於浮誇。惟琬學術既深,軌轍複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經,與二家迥別?!瓘]陵、南豐固未易言,要之接跡唐、歸無愧色也?!焙芮宄?,這裏是把侯、魏、汪三人之文作為對明文尤其是晚明散文的反動來提出的。,從反映明清之際文風轉變的意義來看,侯

8、方域(1618—1654)是最具代表性的。他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父恂為東林名士,他自己也是複社中人物,明末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號稱“四公子”。入清後應河南鄉(xiāng)試,據(jù)說因“為忌者所阻斥,置副車(副榜)”(胡介祉《侯朝宗先生傳》)。有《壯悔堂集》。,侯方域在明末是一個活躍于東南一帶的貴公子,行止有明末文人任性放浪的習氣。明亡後歸鄉(xiāng)里,將書室“雜庸堂”改為“壯悔堂”,表明要力糾往日之非。同時也表現(xiàn)在對文章的態(tài)度。其盟弟徐作肅《壯悔堂文集序》言

9、:「侯子十年前嘗為整麗之作,而近乃大毀其向文,求所為韓、柳、歐、蘇、曾、王諸公以幾於司馬遷者而肆力焉」 。從這些描述和明末東南名士的文學風尚來看,所作當以駢文為多,其特點應該是偏向華美和感情顯露的。侯氏在為人上由傲誕任性轉向努力於儒者的修養(yǎng),在為文上從“春花爛熳”轉向講求“唐宋以來之矩矱”,這實在不僅僅是由於年齡增長、多歷變故而趨向平穩(wěn),而是順應了時代的變化,意圖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新的立足點。,侯方域後期的散文雖向“古文”傳統(tǒng)靠近,但

10、要說“原本六經”還是不夠。他的作品以人物傳記類較為出色,較多取法於司馬遷、韓愈的活躍的筆法,也講求辭采之美?!杜c任王穀論文書》雲(yún):“當其閑漫纖碎處,反宜動色而陳,鑿鑿娓娓,使讀者見其關係,尋繹不倦?!笨梢娝茏⒁馕恼碌纳鷦痈腥恕?《馬伶?zhèn)鳌穼懥嫒笋R錦為演好“奸相”嚴嵩,遂入當朝宰相顧秉謙府為僕三年,藝大進,實是譏刺顧秉謙,卻只從馬伶學藝來寫,文筆頗巧妙。至於為《桃花扇》所取材的《李姬傳》,雖然有名,卻寫得不生動。侯方域的後期文章主要源

11、于唐宋古文的傳統(tǒng),但在清初,“古文”因受理學的影響正向更“雅正”也是更斂束性情的方向發(fā)展,所以它仍遭到很多批評,如同時齊名的汪琬即指斥侯氏“以小說為古文辭”,魏禧(1624—1681)字冰叔,江西寧都人。他對文章強調“積理”、“練識”,以合於實用。魏氏無甚文才,好發(fā)議論,文章沒有什麼趣味。他入清不仕,喜表彰抗清的志節(jié)之士,如《江天一傳》、《高士汪渢傳》等,寫俠士的《大鐵椎傳》也暗寓了反清之志。由於重在表達作者的政治態(tài)度,這些傳記中的人物

12、大抵有事蹟而無個性。另外,魏禧集中有不少文章好談奇異之事,議論駁雜,這也是招致四庫館臣不滿的原因。,汪琬(1624—1691)字苕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進士,康熙時為翰林院編修。康熙帝曾稱讚他說:“嘗與近臣論本朝文學砥行之儒,首稱數(shù)先生?!保ɡ钤取秶日侣浴罚┧奈恼铝η笱耪?,結構嚴謹而文字樸實。因為合於“道”又合于皇帝的喜好,在當時負有盛名。,清初三家,雖說接跡唐宋載道之文的傳統(tǒng),但侯、魏的文章,仍有明人使才好奇的餘習;

13、汪琬雖說比較雅正,但除了重複前人的主張,也沒有新的理論。隨著清王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定和思想控制的深化,適應這一“盛世”的需要,由方苞提出以程朱理學為內核,以《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及唐宋八家古文為正統(tǒng),以服務於當代政治為目的,在文章體格和作法上又有細緻講求的系統(tǒng)化的古文理論,並以具體的作品與之配合。因為方苞和接續(xù)其理論主張的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有“桐城派”之稱。在姚鼐的努力下,“桐城派”成為全國性的和影響最廣泛的宗派,其影響

14、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唐宋古文的傳統(tǒng),在清因為政治與思想文化專制高度強化的情況下,以衛(wèi)道自命的文人不過以此表現(xiàn)對統(tǒng)治力量的積極依附,而不能真正具有以“道統(tǒng)”自任的信心,更難以在“載道”文學的旗幟下發(fā)揮個人的才性(清後期的“古文”處於變化中,另當別論)。另一方面,自元明以來背離或疏遠正統(tǒng)思想的文學已有很大發(fā)展,越來越缺乏生氣的“古文”與之相比尤其顯得蒼白。所以,桐城派雖然影響很大,其實只是統(tǒng)治力量和傳統(tǒng)勢力在文學領域的陰影,本身並不具有活躍的

15、生命力。雖然它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也稍有可取的部分,但沒有多少真正值得稱述的成就。只是它作為一種重大的存在,不能不給予重視。,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滴跛氖迥辏?706)進士,曾因同鄉(xiāng)戴名世《南山集》案牽連入獄,幾乎論斬,後得赦,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其門人王兆符於《望溪文集序》中記方氏自言以“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為人生志向,這對於瞭解他的文學主張也很重要。有《方望溪先生全集》。,桐城派能夠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

16、響有多種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方苞一開始所提出的理論就具有明晰而系統(tǒng)的特點(他的後繼者也很注意這一點)。他的方法是通過對一個核心概念——“義法”——的多層面的闡釋來建立自己的理論系統(tǒng)。所謂“義法”,最基本的解釋可以說得很簡明:“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保ā队謺浿硞麽帷罚┲皇钦f言之有物而文有條理。,方苞“義法”乃“古文”之“義法”,“若古文則本經術而依於事物之理”,也就是說必須依據(jù)儒家經典的宗

17、旨來敍事論理,方有“義法”可言。這種古文又有它的歷史統(tǒng)系,“蓋古文所從來遠矣,六經、《語》、《孟》、其根源也。得其枝流而義法最精者,莫如《左傳》、《史記》,……其次《公羊》、《穀梁傳》,……兩漢書、疏及唐宋八家之文”(《古文約選序例》)。但在方苞看來,唐宋八家還有不夠的地方,如柳宗元、蘇氏父子經學根底都太差,歐陽修也嫌粗淺(見《答申謙居書》)。這其實就是接過唐宋古文的“道統(tǒng)”旗號,再參取程朱一派理學家的意見,在“古文”中濃化經學氣息,對

18、學唐宋八家提出需要警戒的地方。,雖然“義”與“法”有別,但方苞通常還是把兩者當作一個完整概念使用的。所以他講具體的文章作法,也是說“義法”。如稱《左傳》、《史記》記事“各有義法,一篇之中,脈相灌輸,而不可增損”(《書五代史安重誨傳後》)這主要講佈局;稱《漢書·霍光傳》“詳略虛實措注,各有義法”(《書漢書霍光傳後》),這主要講章法?!傲x法”對文辭的具體要求是“雅潔”,這也是方苞很強調的。,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

19、、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焙喍灾?,古文之文辭不可淺俗、輕巧、華麗,因為這可能引導不莊重的情緒。   大致方苞是用“義法”說取代了前人的“文道”說。因為“文”與“道”容易分為兩物,“義法”則密不可分。單獨講“義”與“法”內涵不同,但法從義生,義由法顯,故兩者就合一了。這把過去“文以載道”的理論更加嚴密化了,加上他對唐宋八家的批評,對文體和語辭所提出的戒條,這就為“古文”建立了比唐宋古文更為嚴格也更有束縛性的規(guī)範。,

20、方苞本人的文章,以碑銘、傳記一類寫得最為講究,蓋因敍事之文,最易見“義法”。其長處在剪裁乾淨,文辭簡潔,有時尚能寫出人物的性格與神情。但對人物的褒揚中,總是滲透了封建倫理意識,少數(shù)山水遊記則板重絕倫。他的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應數(shù)《獄中雜記》,因是作者親身經歷,以往的憂懼和憤慨記憶猶新,文章記獄中種種黑暗現(xiàn)象,真切而深透,議論也較少迂腐氣。雖名“雜記”,卻條理分明,文字準確有力,可以見出方苞文章的功力。但這在方苞散文中屬於特例,不能代表其一

21、般特點。,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晚官黟縣教諭,有《海峰文集、詩集》。他因文章受到同鄉(xiāng)方苞的嘉許而知名,並師事方苞,又為姚鼐所推重,在“桐城派”的形成中起著承先啟後的傳遞作用。同時,他也是“桐城派”與“陽湖派”之間的橋樑,“陽湖派”首領惲敬、張惠言都是他的再傳弟子。其文論主要見於《論文偶記》,對方苞之說有新的闡發(fā)。他進一步探求了文章的藝術形式問題,講究文章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及相互間的關係。,“義

22、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一事?!闭J為文章真正可以講究的,是在“行文”的“文法”上。就文法而言,“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jié)者,文字稍粗處也;  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駳獠豢梢?,於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音節(jié)高則神氣必高,音節(jié)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jié)為神氣之跡?!彼囊馑?,是以音節(jié)即文章的韻律感為關鍵,通過音節(jié)來表現(xiàn)神氣。劉大櫆本人的文章,大都鏗鏘上口,音調高朗,有韻律之美。如《息爭》、《觀化》等,均有此特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