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靖江的由來靖江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縣,至今已有524年的歷史。東漢未年,這里還沒有陸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江水中突現(xiàn)出一座獨峙的山,名叫孤山。后來由于江潮的沖刷,在孤山腳下漸漸隆起一塊塊沙洲。沙洲又連成片,成了陸地,對這片陸地,后來人們稱之為“馬馱沙”。為什么叫“馬馱沙”而不叫別的名稱?這個謎底,直到建縣后的五十三年,即明嘉靖三年(1524年)才被揭開。這一年,有個叫易干的靖江知縣到西沙視察,走到焦山港(今東興鎮(zhèn)),發(fā)現(xiàn)一塊斷
2、碑,上面隱約可見幾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吳大帝牧馬大沙……”吳大帝即吳國國君孫權,這說明三國時期,孫權的部隊曾在這里牧過馬。這一發(fā)現(xiàn),解決了兩個大問題:第一,它證實了三國時期,這里已經(jīng)有了一塊不小的陸地,而且開始有了人煙;第二,弄清了這塊土地為什么叫做“馬馱沙”。原來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馱”都是諧音,說訛了,就把?!榴R大沙”誤成了“白馬馱沙”,久而久之,便簡成“馬馱沙”了。由于有了“馬馱沙”這一名稱,其他與“馬
3、”有關的別稱,也就先后出現(xiàn),如馬洲、驥江、驥渚、牧城等等。其中馬洲和驥江,直到現(xiàn)在還作為靖江的別稱在使用。宋代,“馬馱沙”曾改名為“陰沙”,元代又復稱“馬馱沙”改稱“陰沙”,是因為它地處江陰之北的緣故?!榜R馱沙”改為“靖江”,是在明成化七年建縣之時。此時馬馱沙隸屬江陰,由江陰知縣代管。但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馬馱沙的面貌已和過去大不一樣:它的地域擴大了,人口增加了,經(jīng)濟也逐步地發(fā)展起來,這就需要有相應的行政機構(gòu)來管理。更主要的是,這里地處
4、江邊,經(jīng)常受到??艿尿}擾。雖有江陰管轄,但兩地畢竟隔一長江,維護治安有諸多不便。鑒于以上原因,應天(南京)巡撫膝昭便上書朝廷,建議將馬馱沙從江陰劃出,單獨設縣。他提出的建縣理由是,這里“居長江下游,扼江海門戶,捍衛(wèi)全吳,足稱重鎮(zhèn)”。其重要性雖然是從軍事上講的,但講得很確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準。新建的縣叫什么名字呢?因為它具有“扼江海門戶”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為它瀕臨長江,是一座江邊城邑。
5、靖江城的演變top明成化七年(1471年),靖江單獨置縣,首任知縣張汝華經(jīng)過認真勘察,決定將縣城設在朱定、徐太二用以對抗朱元璋所筑的水寨舊址,即今靖城鎮(zhèn)。朱、徐是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部將,朱元璋要做皇帝,必先剪除這股勢力,后來朱、徐被朱元璋的大將徐達所殺。張汝華在此建城的理由是:這里雖然比較荒蕪,但它地處江濱,又與江陰縣隔江相望,無論在交通上還是軍事上,都有重要意義。事實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幸福路、環(huán)城路、東興街等等?,F(xiàn)在城內(nèi)
6、已有路、街60多條,行政轄區(qū)總面積從解放前的不足一平方公里,擴大到4.25平方公里。高層建筑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氣勢恢宏,風格各異,令人目不暇接。照明、給水、排水、環(huán)衛(wèi)等設施,也與城市建設同步發(fā)展。靖江城的變化使人矚目,它是祖國經(jīng)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特別是1993年靖江撤縣設市之后,靖江市政建設又邁出新的步伐。城廂繼續(xù)擴大,公路兩旁的綠化帶和街心花園先后竣工。除原有的高層建筑外,又增加了揚子江大酒店、長江大酒店等高層建筑。一座
7、初具規(guī)模的新興城市,已經(jīng)屹立在長江之濱。靖江的“六豎一橫”top“六豎一橫”,是對靖江骨干河道的統(tǒng)稱,它是靖江水利建設的驕傲?!傲Q”,是夾港、上六圩港、下六圩港、十圩港、羅家橋港、安寧港;“一橫”,是橫港。這幾條骨干河道,直接與長江溝通,并同其他95條通江河流和5000余條小溝小河結(jié)成網(wǎng)絡,確保了靖江的內(nèi)河航運和幾十萬畝農(nóng)田的排灌。可是,在清代康熙之前,靖江還沒有骨干河道,只有一條條溝河。那時的水利建設,主要是以筑堤抵御洪水,以浚河暢
8、通排灌及航運,因而經(jīng)常受到洪澇災害的威脅。清康熙三年(1663年),知縣鄭重到靖江上任,他研究了歷年來靖江的水患以后,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的設想是開鑿幾條直接與長江相通的河港,但這一工程不但浩大,而且牽涉到相鄰的泰興縣與如皋縣,這就需要與這兩個縣的縣官進行協(xié)商。好在這兩個縣也想擺脫長久以來的旱澇災害之苦,經(jīng)過幾次談判,終于達成協(xié)議:由靖江出土地,泰興、如皋出勞力,共同完成這一巨大的工程。鄭重是一位很精明的縣官,他擔心如、泰兩縣開
9、港先從自己境內(nèi)開起,開到靖江便馬虎了事,或者就此停工,那樣靖江吃虧就大了,因而他在協(xié)議中特別強調(diào):開港一定要先從靖江開起,也就是從下游往上游開。如、泰兩縣的縣官雖然認為這樣對自己很不方便,但最后還是接受了鄭重提出的條件。經(jīng)幾年的努力,開成五條通江河道,這五條河道,歷史上稱為五大港,它們是:蔡家港、廟樹港、柏家港、石碇港、夏仕港。有了五大港,靖、泰、如三縣均受其益,農(nóng)業(yè)連年取得很好的收成??墒?,五大港開成后幾十年,河道逐漸淤塞,水利又成了
10、水患,尤其是靖江,地處下游,受害更為嚴重。為此,鄭重以后的幾任縣官,都在疏浚五大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據(jù)史料記載,從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五大港共疏浚了7次。每次疏浚,都動用了大批人力,耗費了大量錢財,他們作出的杰出貢獻,已經(jīng)載入了史冊。明弘治元年之后,牧馬大沙繼續(xù)延伸,到了明天啟五年(1625年),即時隔137年之后,終于與泰興、如皋接壤。這是靖江的第一次成陸,對于這塊陸地,靖江人稱之為“老岸”。這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