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孟子“行善論”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孟子的人性觀一中國傳統(tǒng)思想本質上是關于“人”的學問,重視探討現(xiàn)實的人與人生的問題。作為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主流的儒學,更是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從人所以為人的本質和原因、人性、人的價值和理想,以及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形成了儒學特有的人文主義的思想特征。這其中,對“人性”問題的討論是儒家實行治國方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人性論的方面,最有影響力的儒學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孟子。孟子繼承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也”的人性學說,并將孔子所提出的仁、義

2、、禮、智、信等道德條目,發(fā)展為了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從而以此為基礎構成了其獨有的“性善說”。孟子論證人性本善的目的是為了其政治思想服務。其“仁政”思想的核心是“愛民”,而這種政治思想的建立前提就是人性是善的。只有人性為善,才能遵循秩序,不為禍作亂,君上愛惜百姓,于是仁政社會便出現(xiàn)了。孟子的這種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刻,在他之后無論是儒家最后一位大師荀子、漢代的董仲舒,或者是再之后的程朱等人,都對這種學說進行了討論和進一步的發(fā)展。

3、其對當今提高公民道德,構建和諧社會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孟子》一書中,孟子主要通過和各學者的辯論來說明“人性善”這個前提,下面,本文將具體對孟子的人性學說進行闡述。二孟子的人性學說基礎是“四端之心”,所謂“四端之心”也就是指四種道德情感,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認為,每個人都具有這四種情感。他在《公孫丑上》中有這樣的論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4、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

5、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6、,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所謂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后面所說的“惻隱之心”,具體指的是同情、愛憐之心,這是四端中最為重要的一端?!靶邜褐摹敝感邜u之心?!稗o讓之心”指辭謝退讓之心,孟子在后邊的闡述中多作“恭敬之心”?!笆欠侵摹奔礊槊鞅媸欠堑哪芰Γ?/p>

7、這里的是非主要指的是應為道德上的是非而不是邏輯謬誤上的是非觀點。孟子認為這四種道德情感是人與生俱來的,而并非后天在社會實踐中帶來。他首先通過舉例對“惻隱之心”進行論證:我們看見一個孩子掉進了井里而想著要去救他,并不是想去和他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想要在鄉(xiāng)黨面前炫耀,更不是因為討厭這小孩的哭聲,只是由于人心里有惻隱之心的存在。這種證明并非通過邏輯,而是通過生活實踐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直覺的論證”。在論證了“惻隱之心”后,其他三種道德觀念也就

8、不證自明了。因為其實在孟子看來,其他三者也就是“惻隱”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羞惡之心”其實是“惻隱之心”的反面,如果看到一個小孩卻沒有去救他,就會產生對自身1《孟子公孫丑上》不下”。孟子認為人性的本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促使它向上流是由于外力的引導,即外力使得本善的人性走向惡處。孟子在這里運用了告子舉例的弱點,從而反過來為自己的觀點作論證。孟子的善辯可見一斑。但其實細觀孟子的性善論,其論證是很存在問題的的。上文所說孟子對于人“惻隱之心”的

9、論證,以見到小孩遭遇險境的同情之心來對“人性本善”這個問題進行論證。而事實上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已經不僅僅是人的自然本性,惻隱之心作為一種摻了道德意識的情感,是在長期的社會教化影響下形成的。這種影響在不斷沉淀之后,習慣成自然,于是形成了一種“自然”的形式。如果離開了后天的社會作用過程,這種情感顯然不可能形成。孟子將“惻隱之心”視為先天的道德意識,實際上忽視了這一點。孟子對性善的另一論證訴諸于人感性欲求的相近性。他在《告子上》中說:“故曰

10、,“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心,猶芻豢之悅我口。”5既然人之心先天就傾向于理、義,那就表明人性本善。這種論證同樣很成問題。首先

11、,口、耳之欲是一種生理上的自然屬性,而心接受理、義,則是一種社會的認知過程,兩者邏輯上從前者無法推導到后者。另一方面,即使口之于味、耳之于聲,也并非天下都有定式,在各個地區(qū)之間,也很難能夠達成統(tǒng)一,而這種差異也更多是在后天影響而形成的。感官欲求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道德意識上的差異呢。因此,孟子對于人都有相同善性的論證,其實是很難成立的。不過,盡管“人性本善”的假設是一種片面的觀念,但和孟子學說中的整個“成人”觀點聯(lián)系起來,卻仍然有值得注意

12、之處。就孟子的“成人”觀點來看,“人性本善”的預設為“成人”提供了基礎。孟子說道:“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行,求仁莫近焉?!?仁、義、禮、智都在我的本心中,反省自己,并推己及人,就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并接近仁德。在孟子看來,這種道德基礎以萌芽的形式存在在每一個主體之中,而朝著理想境界的邁進過程,則無非是這種先天潛能的發(fā)展過程。如果一個人本擁有四端,卻不能居心于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