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圖分類號: l 2 0 6 .2U D C :8 0 0訝{ I £解 ■到罵二l 辟密級:學校代碼:碩士學位論文( 學歷碩士)公開1 0 0 9 4漢代小學與漢賦關系研究S t u d y o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X i a o X u e a n d H a nF u o f t h eH a n d y n a s t y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學科專業(yè):研究方向:
2、論文開題日期:許慶振王長華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2 0 1 6 年7 月l 曰h 字 尤 乒D0 .0摘要漢代是小學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而漢賦是此一時期最為引入注目的文學樣式,這就架起了漢代小學與漢賦之間關系的橋梁。由于那些漢賦大家都是一代小學的宗匠,因此討論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顯得尤為必要。漢代小學與漢賦淵源有自,兩者的關系究竟怎樣? 這種關系是如何影響賦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的? 漢代小學的演變歷程與其時賦家的創(chuàng)作走勢又有著何種因緣際會?
3、本文正是在前賢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將漢代小學與漢賦聯(lián)系起來,借助已有的學術成果,將漢賦作為研究中心,從小學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致力于將漢賦放在漢代小學這一背景下進行考察,緊密聯(lián)系兩漢賦家的創(chuàng)作實際作綜合考量,努力探尋二者之問的互動關系。本文主體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考察漢代賦家的小學背景,通過漢代的小學教育和主要賦家的小學背景兩個方面證實漢代賦家與漢代小學聯(lián)系緊密。小學是經(jīng)學的基礎,漢代絕大多數(shù)的賦家都有一定的經(jīng)學背景,可以肯定大部分漢
4、代賦家都與小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他們的傳記和具體的賦作中即可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著名的賦家還是小學家。第二章主要考察漢代小學特征與漢賦創(chuàng)作手法之間的關聯(lián),終歸要回到漢賦本身來看,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論證:一是漢代六書理論與賦家的隨文造字;二是字書編排體例與賦家的思維方式;三是立足實證的考據(jù)與漢賦的寫實傾向。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考察全面探討漢代小學與漢賦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第三章基于前兩章所論述的前提,即漢代賦家一般具有較為深厚的小學知識背景和漢代小學與漢賦聯(lián)
5、系緊密來展開論證一賦家用字情況考察。本章以漢代賦家用字情況為主要線索,以漢代政府對文字的規(guī)范為依據(jù),結合漢代小學演變的狀況與漢賦發(fā)展的實際,對表現(xiàn)明顯的四位賦家作了考察:一是司馬相如:開風氣之先:二是揚雄:推廣與變造;三是張衡:用字蘊含新變;四是蔡邕:字有常檢,漸趨規(guī)范??偠灾疚膶h代賦作置于漢代小學背景之下來觀照,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以漢賦文本為基礎,深入全面地挖掘相關資料,梳理和反映漢代小學與漢賦之間存在的廣泛聯(lián)系,以期對這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漢賦與漢代風俗
- 漢賦與漢代地理
- 漢賦天文元素研究——兼論其與漢代思想政治之關系
- 漢賦與漢代建筑文化
- 漢賦與漢代《詩經(jīng)》學.pdf
- 漢賦天文元素研究——兼論其與漢代思想政治之關系_7629.pdf
- 漢賦與漢代風俗_13771.pdf
- 漢賦與漢代國家宗教研究.pdf
- 漢代倫理與制度關系研究
- 儒學與漢代禳災關系研究
- 漢賦與漢代酒文化的以樂為本及其流變
- 漢代情論研究——兼論漢代情與禮、法的關系
- 漢代歌謠與樂府之關系
- 儒學與漢代禳災關系研究.pdf
- 漢代借貸關系研究.pdf
- 漢賦與漢代禮儀制度——以朝廷祭天地之禮為例
- 漢代民間力量與地方政治關系研究.pdf
- 漢賦用色特征研究
- 漢賦中體育內(nèi)容考釋與研究
- 漢賦中體育內(nèi)容考釋與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