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與教育——巴赫金狂歡理論的教育意義解讀.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狂歡,是兒童生活中真純而又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兒童最率性而為的一種鮮活的存在方式,是兒童“自由生命的彰顯”。在狂歡中,兒童釋放天性,恢復本性,凸顯真我,理解他人。然而,現實的境遇是,一旦兒童踏入制度化的學校教育體系中,置身封閉僵化的教育制度,被授規(guī)范死板的絕對真理,面對單調嚴肅的現實生活,養(yǎng)成的是禁錮蒼白的教育靈魂。換言之,在教育“這方高墻內四角的天空之下”,狂歡得不到“正眼”相待,被曲解,被排擠,被放逐;在兒童的教育生活中,狂歡已經

2、喪失其對兒童生活原本的意義。本文即是針對此種情況,引入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借用巴赫金眼中的“狂歡”這一獨特視角,通過對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的深入探尋,試圖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出發(fā),解讀這一理論的教育意義,還原狂歡在兒童的教育生活中的本真面目和研究狂歡對于兒童的教育生活的深刻涵義,這是本論文研究的旨趣所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對我們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文章綜合運用現象學的闡釋學方法、歷史研究方法、理論研究方法等

3、多種研究方法,試圖從三個部分來探討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的教育意義。
   第一部分:巴赫金狂歡理論概述。首先步入巴赫金的狂歡世界,考察巴赫金眼中的狂歡世界的生活形態(tài),聚焦于狂歡的公眾廣場,狂歡時間,怪誕肉體形象和廣場語言等狂歡節(jié)因素,筆者感同身受的是這些狂歡因素都內在地煥發(fā)著一種“開放”的特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尋作為哲學家的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的哲學意蘊--一種向他者開放的態(tài)度:它包括個人向他者的開放,官方文化向民間文化開放,傳統(tǒng)思

4、維向多元思維開放等。
   第二部分:通過以上對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的生活形態(tài)和哲學意蘊的探討,筆者將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最有價值的思想資源界定為一種“向他者開放”的態(tài)度。用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反觀教育,筆者認為,從教育哲學的角度,這一理論的教育意義有三:(一)教育中孤獨的個體向他者的敞開。在這里,從目前教育生活中單子式的孤獨個體出發(fā),筆者格外推崇巴赫金關于“關系中的主體”的思想。以此為基點,提出了“關系哲學”視域下的“關系教育學”的想法,深

5、入分析了幾位教育哲學家如杜威、弗萊雷、諾丁斯的“關系教育學”的思想。并且認為,這種“關系教育學”是對傳統(tǒng)的“主體哲學”視野中的“主體教育學”的糾正與超越。于是,更加珍視巴赫金關于“對話”的理念,進而萌生“用狂歡再建關系”的想法。(二)教育中嚴肅封閉的生活向鮮活的狂歡生活的開放。巴赫金關于學校課余休息活動的論述,啟發(fā)了我對于學校生活的另類思考。狂歡生活不是教育中制度生活的對立,而是二者的和諧共存;在狂歡中,人們之間的各種屏障被解除,世界變

6、得自由而親密。(三)教育中封閉、確定、線性的思維方式向開放、非確定、多元思維方式的敞開。在這里,筆者強調拒斥教育中一元獨尊的絕對真理和否棄唯一的理性方法,而贊同巴赫金狂歡理論中蘊含的“多中心、多元多極和多視角的‘新思維’”;并且認為,這種思維對當前的教育教學來說,是一副不可多得的“十分有益的清熱解毒劑”。
   第三部分:對于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來說,在學生觀、課程觀和教學觀等方面,巴赫金“向他者開放”的態(tài)度給我啟示良多。(一)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