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教育社會學,報告者王柏壽,壹、教育社會學的意義與內容,一、教育社會學,乃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教育制度,並使教育人員具有社會學的眼光與智慧來解決教育問題。二、教育社會學的內容1論教育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的關係,藉以了解教育制度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及其應有的調適方向。,壹、教育社會學的意義與內容,2論教育制度本身的社會功能與性質。3學校組織與文化。4學校教學的社會基礎。,貳、教育與經濟的關係,一、教育對經濟的影響1教育培養(yǎng)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人力。2教育是一種投資。(個人、社會)二、經濟對教育的影響1富裕的經濟能力才能充實教育軟硬體設施。2經濟發(fā)展型態(tài)的改變,對人才的需求不同,教育也需因而改變。,貳、教育與經濟的關係,3經濟發(fā)展之後,提高國人受教育的期望。三、教育應如何調適1教育投資要有計畫。2重視培養(yǎng)現代人應有的特質。(1)LEARNINGTOLIVETOGETHER(2)LEARNINGTOKNOW(3)LEARNINGTODO(4)LEARNINGTOBE,參、教育與政治的關係,一、教育對政治的影響1教育培養(yǎng)政治領導人物。2教育協助個人政治社會化。(社會化將社會規(guī)範內化到個人內心,使自己行為符合社會所規(guī)範的行為。)(民主法治、尊重、服從、包容)二、政治對教育的影響1政治制度決定教育制度。(集權、分權)2政治環(huán)境影響教育環(huán)境。(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育人員任用),參、教育與政治的關係,三、教育應調適的方向1重視教育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任務。2重視教育決策權力的平衡。(政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教育專業(yè)團體、家長團體),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一、教育對家庭的影響1教育影響家庭的社經地位。2教育改變家庭的結構。(權力、年齡、人口數)3教育影響家居所在。,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二、家庭對教育的影響1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促成許多新的教育措施,有利於教育的革新。2家庭型態(tài)的改變,使學校增加了許多項業(yè)務。3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孩子的教育成就。,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三、教育調適的方向1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學校、教師、學生)2加強實施親職教育。,伍、教育機會均等,一、教育機會均等的意義1所謂均等指的是機會的均等而非結果的相等。2教育機會均等,除了消極地不對學生之就學機會加以性別、宗教、種族、社會地位或其他之限制外,更含有積極提供彌補缺陷的機會,促進立足點的平等,以便充分發(fā)展個人才能。,伍、教育機會均等,3教育機會均等,不僅指入學機會的均等,而且還包含教育內容與教育情境的均等。二、如何進一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1教學過程方面(1)對於來自不利環(huán)境的孩子給予肯定、鼓勵。(2)讓來自不利環(huán)境的孩子感覺到老師是公平、公正的。,伍、教育機會均等,(3)對於來自不利環(huán)境的孩子給予適度的期待。(4)對於來自不利環(huán)境的孩子給予關心與了解。(5)多元化評量。(6)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實施親職教育。,伍、教育機會均等,2行政制度方面(1)普及幼兒、特殊教育。(2)提供助學貸金、獎學金及工讀機會。(3)合理分配教育經費。(4)加強學校輔導工作。(5)入學方式、安置、學制多元化。,陸、教育制度的社會功能,一、傳遞文化二、協助個人社會化三、促進社會統合四、促進社會流動,柒、課程與教學的社會基礎,一、課程與教學的決定權1專家的社會權力最大。(階層化)2校外(升學)考試的影響。3社會環(huán)境(政治、文化)的影響。二、課程與教學須符合兩種標準1機會均等原則。2必須反應社會的實際需要,並使學生具有適應及批判的能力。,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教育設計,一、性質1是次級文化一方面反映大社會的文化,一方面有其獨特性(教育功能、年輕文化長期存在、非營利、目標不具體、易受批評)2是綜合性的文化(1)世代之間的文化;(2)校內、校外的文化。3對立與統整互見的文化,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教育設計,4兼具積極與消極的文化5能夠刻意安排或引導發(fā)展的文化二、內容1教師文化學術與教學,專業(yè)與受雇,教學與學習。教育是良心事業(yè)。2學生文化。影響教育成敗,反知或非反知。3行政人員文化。4社區(qū)文化。影響學生再影響學校,直接影響學校。,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教育設計,5物質文化影響學生心理平衡、價值觀及態(tài)度、學習方式,並保存?zhèn)鬟f學校傳統(郵局)(靜淨美觀、寺不殺生)(拱門、老歌、照片)。6傳統、規(guī)章、儀式與制度。(風氣、分發(fā)、升等),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教育設計,三、教育設計1強化教師的專業(yè)行為2了解運用及改變學生文化的影響方向3適當的約束學校行政人員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型態(tài)4選擇及運用社區(qū)文化5強調學校物質環(huán)境的教育佈置6學校制度的配合,玖、師生關係,一、師生專業(yè)領導關係之特徵1教師對其角色的選擇及其行為表現,應以專業(yè)知識為其根據。(5隻猴子、去頭去尾煎魚、車入庫、校長請客、如醫(yī)生之診斷開藥)2教師與學生維持某種關係,本身並非目的,教育學生才是目的。(買車之目的、路燈下找鑰匙、杯子與水;愛的教育),玖、師生關係,二、師生專業(yè)領導關係之建立1兼重評鑑與協助。教師對學生有考試權,有評定成績權,但也有協助的義務。評鑑是工具而非目的,評鑑與協助並用,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係,裨益於教學效率的提高。(考駕照、評鑑的目的),玖、師生關係,2兼重權威與溫暖。教師了解、親近與愛護學生,有其必要,但不能因給予學生溫暖,而表現出與學生一樣的行為。教師必須在了解、親近、愛護學生的過程中,發(fā)揮增進學生知識、改變學生行為與氣質的功能。此即教師權威的適度運用。(權威社會學,對立衝突,教師要贏始能達教育目的;師生關係緊張。溫暖心理學,教育是感動的過程,瞭解、關懷、肯定、尊重;草莓族。),玖、師生關係,3兼重教學與隱藏課程。正式教育環(huán)境中有一般課程,也有「隱藏課程」。所謂「隱藏課程」是與一般課程並存,或存在於其背景中,教師及其他人員的價值、期望、態(tài)度、關係等的影響。教師若以為編訂良好教材,並由本身改善教法,即足以提高教學效率,是錯誤的?!鸽[藏課程」的影響,有時大於一般課程的影響。(班長情結、林來福的改變、待人處事、意識型態(tài)、名言),玖、師生關係,4兼重期望與行為。教師不僅透過本身的行為影響學生,而且透過本身的期望影響學生。(比馬龍效應、淑女與賣花女的差別、教師期望之實驗、省思),玖、師生關係,5兼重教學與學習。教師除重視「教學」外,還需重視「學習」,始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係。(朱熹之詩、學習型社會四大支柱),玖、師生關係,6兼重學生言行與教師言行。教師若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係,不宜徒重學生言行之改變,而宜兼重教師言行之改變。(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鬃蛹覂翰蛔R罵,曾子家兒不識鬥,家教然也。避免用急躁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孩子的急躁和缺乏耐心之習慣,往往是從成人那兒學來的)(對闖紅燈者之反應、說話的口吻),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一)一個研究得到的啟示1同儕團體的文化,可以左右教學的效果。2同儕團體的文化,有的有益於學業(yè)成就,有的有害於學業(yè)成就。3同儕團體的文化是可以改變的。,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二)改變學生同儕團體文化的技術1競賽的方式競賽形成團體共同工作的氣氛,並決定某些因素的共同期望。這種方式若運用得當,能夠協助學生團體形成有利於學習的態(tài)度。(競賽的後遺癥分裂、敵對、害群之馬。分組競賽注意事項公平公正、規(guī)則說清楚、鼓勵互助合作、成績差不多、成員要變換),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2獎勵的方式教師可以依照計畫,在公開場合中,表揚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這種表揚工作若持之以恆,而且前後連貫,在運用學生同儕團體的影響方面,必定有其效益。,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3施予壓力的方式學生同儕文化代表的是同學間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型態(tài),如果得不到成人的支持,常會改變其內容及性質。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宜採用獎勵的方式,運用學生同儕團體的影響。當學生同儕文化的性質與教育目的完全相違時,教師則可在某種情況下,採用施予壓力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其同儕關係的錯誤。,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4使學生同儕團體認同於教師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這種方式較為抽象,但是其效果卻較為徹底。教師可利用正式的教學,或非正式的言行影響,使學生尊崇教師。如此,如果學生同儕團體中的價值觀念與教師的價值觀念相衝突,學生即可能放棄其同儕團體之認可,轉而尋求教師的讚許。,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1-05
頁數: 32
大小: 0.08(MB)
子文件數:
簡介:課程知識社會學對幾套初中教材的文本分析,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魏曼華2007年12月,一、課程社會學(教育知識社會學),,(一)課程(教育知識)社會學的理論來源,知識社會學為社會學的角度的學校課程知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和分析概念框架。知識社會學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以舍勒和曼海姆、P.伯格(又譯柏格、貝格爾)PETERBERGER1929和T.盧克曼(又譯勒克曼、陸克曼THOMASLUCKMAN)等為代表。知識社會學關于知識的種類和等級以及知識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的分析,為教育知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思路、框架和方法論。“新”教育社會學運用知識社會學的理論,對課程知識進行了微觀層面的分析,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二)新教育社會學與課程社會學,課程社會學(亦稱教育知識社會學SOCIOLOGYOFEDUCATIONALKNOWLEDGE),發(fā)端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麥克F揚、巴茲爾伯恩斯坦、法國的布迪厄、美國的艾普爾等。,1971年,,麥克揚(MICHAELFDYOUNG)出版了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的新方向(KNOWLEDGEANDCONTROLNEWDIRECTIONSFORTHESOCIOLOGYOFEDUCATION)。1972年,倫敦大學教育學院與開放大學的倡議,哥伯特(GORBUTT)教授將此研究方向稱之為新教育社會學THENEWSOCIOLOGYEDUCATION。,這本書的出版,標志著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轉型,課程和教學問題開始進入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視野。按照邁克揚的觀點,教育知識社會學主要探討知識的控制與處理(THECONTROLANDMANAGEMENTOFKNOWLEDGE),以及知識與權力的關系。,揚認為,,必須提出知識的社會組織問題,即某些知識和基準為什么支配教育,怎樣支配教育。,必須研究,學校課程設置的知識形態(tài)怎樣與特定的階級或專業(yè)集團的利益相聯系。學校如何選擇課程為何某些課程比其他課程更有價值哪類學生該接受何種課程如何實施課程,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確定、組織過程實際是教育知識分層過程,不同階層的學生掌握不同的知識,是教育知識的分配過程。,邁克揚在該書的中文版前言中說,“按照知識的地位對科目的領域進行分類和對知識進行分層問題,仍然是教育社會學最關心的問題?!保ㄓⅲ㎝F揚著,謝維和朱旭東譯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的新探(KNOWLEDGEANDCONTROLNEWDIRECTIONSFORTHESOCIOLOGYOFEDUCATION)2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長期以來,,教育知識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揚認為,“不可將教育現實的既存定義看成是當然的存在,要使教育社會學確立問題而不是僅僅接受問題”。因此,揚等人建議創(chuàng)立“課程社會學”,用社會學的理論與觀點全面、系統地分析課程及教科書。主要研究三個方面問題一是教育知識的社會構成,主要考察教育知識的確認、選擇、組織與評價;二是教師常用社會范疇的社會特征;三是分析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課堂知識所展開的磋商。11參見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8,伯恩斯坦(BBERNSTEIN19242000),致力于研究語言編碼與教學話語。(伯恩斯坦英國教育社會學家,從1965年至2000年,一直工作在倫敦大學教育學院),他的理論,主要集中在五卷本的階級、編碼與控制中。除第二卷是編著外,其余四本均為他本人所著。各卷的具體名稱是階級、編碼與控制社會語言學理論研究(1971)階級、編碼與控制社會語言學應用研究(1973)階級、編碼與控制走向教育傳遞理論(1977)教育學話語的結構階級、編碼與控制(1990)教育學、符號控制與身份認同(1996),伯恩斯坦認為,,教育傳遞了對階級關系、階級文化的再生產具有關鍵意義的階級意識。學校通過傳授相應的知識與價值觀完成了階級的再生產。現代社會,由于階級、地位、權力的差異而形成“階層化”,產生階級不平等,這在教育知識的選擇、分配、分類、傳遞和評價中得到反映。因為“社會如何選擇知識、分類、分配、傳遞和評價其公共的教育知識,既反映社會權力分配的狀況,又反映社會控制的一些原則。”這些情況可以通過對教科書的分析而得以明晰。吳永軍當代西方課程的社會學研究述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108,對于課程、權力和社會控制三者的關系,,伯恩斯坦用“分類”(CLASSIFICATION)和“構架”(FRAME)的概念來說明。分類是指不同內容領域分化的維持程度;構架是指師生關系狀況,其強度指明了師生雙方對于選擇、組織以及知識傳遞速度的控制程度。他將課程、教學、評價視為學校的信息系統課程規(guī)定了什么是正確的知識;教學是傳遞的方法;評價是教育者對知識的正確理解與實現。探討三者的結構關系,可以了解為什么在教育中有各種形式的社會控制,教育知識的傳遞是如何維護或改變經驗、認同(IDENTIFY)的。決定學校信息系統的基本原則是“教育知識代碼”(EDUCATIONALKNOWLEDGEMODE),通過這種代碼,社會控制得以實現,并形成人們的意識。占主導地位的教育知識代碼和占主導地位的生產代碼之間有一致的關系。11吳永軍當代西方課程的社會學研究述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108,伯恩斯坦還分析了不同階級語言編碼特點,認為有兩種語言編碼精密編碼(ELABORATEDCODE)具有普遍性,關聯性,它存在于高文化階層的語言中。局限編碼(RESTRICTEDCODE)具有特殊性,孤立性,存在于低文化階層的語言中。,由于,學校教育知識與高文化階層家庭使用語言具有同質性;與低文化階層家庭使用的語言具有異質性。故常造成低階層子女教育成就上的失敗。,因此,,低階層子女在學校學習上的落后,是語言傳遞的局限造成的的文化教育成就上的落后。他認為,不要把注意力引向家庭,不要去“補償”在家庭中已損失了的東西,而應集中力量注意學校的內部組織和學校教育環(huán)境。,教學話語理論,具體研究教學話語的建構、傳遞/習得,以及由不同的教學話語所建構的教育認同。,總之,,教育知識社會學主要關心教育的內容(CONTENT),而不是教育制度的結構或組織。這種取向集中在課程所體現的教育知識。教育知識社會學“念念不忘質疑教育世界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流行性假設”。GWHITTY,SOCIOLOGYANDTHEPROBLEMOFRADICALEDUCATIONALCHANGEINMYOUNGANDGWHITTYEDS,SOCIETY,STATEANDSCHOOLINGFALMERPRESS,LEWES,1977P331參見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8,在邁克揚和伯恩斯坦看來,,學校教育知識,包含著權力與控制因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制約教育內容,學校通過課程對學生進行社會控制。這就是教育知識與控制、教育知識與權力關系。因此,學校教育過程實際上是選擇、確定、組織、分配知識的過程。學校將不同層次的教育知識分配給不同的學生,由于學校教育知識采用中上層階級的語言編碼,因而,中上層階級子女具有相對低階層子女的教育優(yōu)勢。這種不平等的教育知識分配是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主要原因。,女性主義理論,拓展了課程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女性主義指責所謂的社會學只不過是“男性主流”(MALESTREAM)的社會學,女性長期被忽視。女性主義對主流社會學的挑戰(zhàn)在于,社會學必須徹底反省學科的全部內容和方法論,社會學也必須從女性的視角看社會,因為過去的社會學一向以研究男人為主。即使在所謂的“性別無涉”或“性別中立”的“普遍”、“客觀”、“公正”的標準背后,也隱含了男性話語霸權,漠視女性切身的領域和議題,將男性樣本的研究推及總體。,女性主義研究方法,,實際上指的就是在女性主義理論、方法論和學術理念統攝下,從“女性主義視角”(FEMINISTPERSPECTIVE)對既有的多種研究方法的“女性主義方式”的運用。女性主義研究特別關注質的研究方法,強調研究者獨特的立場和視角,常采用參與性觀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深度訪談(INDEPTHINTERVIEW)等方法研究女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以及社會活動“質”的方面。11楊昌勇論女性主義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13,女性主義認為,,當知識、教育是透過男性的認知框架來建構時,教育對男女兩性來講就失去了平衡。女性一旦走入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就意味著接受男性是社會主體的定位。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女性主義在西方學術界的迅速發(fā)展,不少學者將性別分析的方法引入了教育研究領域,為更深刻認識學校教育的性質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就課程研究而言,,課程開發(fā)已經成為女性主義關注的基本問題,她們試圖通過課程改革來提高女性團體在教育上的成就和在社會中的地位,其研究多集中在課程決策的性別不平等、學科選擇的性別偏見、教科書中的性別歧視、課堂互動的性別差異等。這些研究為課程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即新的觀察方式及重心、思考方式和問題意識。,二、課程、教科書(課本)分析,,(一)課程的分析框架阿普爾的研究,教科書是課程知識的物質載體。阿普爾指出了教科書的在知識傳承中核心作用“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學校課堂上,正是教科書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物質條件,也正是教科書確定了什么才是值得傳承下去的精華和合法的文化?!卑⑵諣柦炭茣螌W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5,阿普爾,重視對教科書意識形態(tài)分析,在“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領域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阿普爾認為,課程知識的選擇和分配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問題,而是階級、經濟權力、文化霸權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是顯性或隱性的價值沖突的產物。課程“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從本質上說也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問題”,所以,“解釋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是突出教育爭論的深刻的政治本質,也就是‘誰的知識最有價值’”。11阿普爾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他認為,,對課程知識的研究應該是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即在審視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制度下、特定的社會集團或階級把什么視為合法的知識。他強調課程史和教科書的分析。從課程史的研究中可以了解社會結構、社會階級所蘊含的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的。而教科書分析則是闡明課程和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一個有效途徑。11轉引自歐用生課程與教學概念、理念與實際M臺北文景出版公司,1987159,阿普爾的課程分析框架1,課程呈現的是誰的知識課程的內容是由誰來選擇的課程為什么以這種方式來組織和教授,又為何只傳遞給某些特殊的集團是誰的“文化資本”(包括外顯的和隱含的兩部分)被安排在學校課程中是以什么觀點來解釋經濟實體,以及是以誰的原則來界定社會主義,并且包括在學校教學之中,阿普爾的課程分析框架2,為何以及如何社會文化的特殊部分會在學校中以客觀的、事實性的知識出現官方的知識是如何具體地表現在代表社會統治集團利益的意識形態(tài)結構中學校如何將這些限定的、而且只代表部分標準的知識合法化為不容置疑的真理的在文化機構(像學校)中施教的知識(包括事實、技巧、興趣與性向)是代表誰的利益11阿普爾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從上述9個問題來看,,阿普爾注重對教育知識的研究,并強調教科書分析是研究課程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重要途徑。同時,阿普爾也為教科書的意識形態(tài)奠定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他的分析框架對以后的教科書價值取向分析方面的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提出的“誰的知識最有價值”的命題,也成為后世課程研究的重大問題。此后,教科書的價值分析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二)教科書(課本)的分析框架已有的研究,1。國外的研究早期關于教科書內容的分析,集中在教科書傳遞的價值觀念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謝弗等關于美國教科書隱含價值的分析。謝弗在學校研究1965年秋季號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反省、價值標準和社會學科教科書”的論文,對93本美國教科書作了研究分析。,發(fā)現,,美國學校使用的教科書努力向學生灌輸某些抽象的政治準則(如平等、民主、自由和寬容等);特別強調愛國主義、國家至上的政治觀念。謝弗還發(fā)現,這些教科書對美國社會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沖突都有意避開而不予討論,相反對美國社會的優(yōu)越性則大加強調,就把美國社會描述成一個幾乎沒有社會沖突的寧靜而幸福的社會,并告訴學生他們一定能從這樣的一個政治制度中獲益。所以,學生應該支持這樣的一個政府,并為之奮斗。1謝弗的研究深入到教科書的價值分析領域。盡管比較粗淺,但是,仍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1黃育馥人與社會社會化問題在美國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156,70年代以后,,教科書內容分析主要集中在社會階層、種族、性別、殘疾人等方面。安揚(JANYON)1979年在哈佛教育評論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意識形態(tài)與美國歷史教科書”(IDEOLOGYANDUNITEDSTATESHISTORYTEXTBOOK)的論文,對美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進行了分析。她認為教科書是一種社會產品,社會上的優(yōu)勢團體或者說是有權力的團體的觀點在教科書中得到體現,而弱勢群體的觀點則被省略、刻板化、歪曲,所以美國歷史教科書中隱含著統治階級需要的價值觀,是為特定的資產階級集團的利益服務的。1,安楊的分析方法具有啟發(fā)意義,,例如教科書中主要介紹的人物都是誰,那些人物被重點介紹,哪些人物被忽視,他們是以什么形象出現的;教科書中敘述了哪些事件,在這些事件中解決問題的人是誰;教科書強調了哪些團體的利益等等。1傅建明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3739,性別分析的研究成果,瓦克和巴通(SWALKERLBARTON)主編的性別、階級和教育(GENDER,CLASSANDEDUCATION)反映了當時對教科書中性別分析的總體情況,并建立了一個命題性別分化問題,不再被視為一種自然的秩序,而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學校再制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也成功的再制了性別意識形態(tài)。學校中的許多制度的特征,如管理和訓練的策略、課程及教學內容、典禮、校服等等都發(fā)揮了性別社會化的功能,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課程教學內容。學校通過教科書傳遞適當的政治文化,同時也透過教科書教導一定的性別價值與行為規(guī)范。因此,通過對教科書的分析可以看出性別分化的情況。,根據這個分析系統,,瓦克與巴通認為教科書中對女性的偏見有四省略、忽視、刻板化、歪曲。具體來講,教科書中的女性角色與男性出現的次數與頻率不成比例,她們只是配角。教科書中的描述有嚴格的“男女有別”的特征,而女性基本是依賴的,經由男性的媒介才能參與社會。11SWALKERLBARTONGENDER,CLASSANDEDUCATIONCTHEFALMERPRESS,1983,凱利和尼蘭(GPKELLYASNIHLEN),在學校教育與父權再制(SCHOOLINGANDTHEREPRODUCTIONOFPATRIARCHY)一文中分析了美國各級學校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問題,并對不同教育層次中的教科書中的性別問題作了精密的比較。他們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女性在大部分教科書中被忽視,而出現在教科書上的女性角色大多是限于家庭生活方面。他們認為美國的教科書將強化兩性的不平等,合法化了公共生活和學校制度中女性的次級地位。11APPLECULTURALANDECONOMICREPRODUCTIONINEDUCATIONMRKP1982,在具體分析框架方面,,亞當斯(CADAMS)建立了一個分析框架,認為可以從5個方面進行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tài)分析(1)教科書提過女性的次數多少(2)以女性為章節(jié)名稱的有多少(3)插圖中女性出現的情形如何(4)女性從事家務工作的情形如何(5)女性是否從事家務以外的工作。1上述分析框架成為對教科書文本進行性別分析時的基本框架。1傅建明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46,史利特與格蘭特,對美國1980年至1988年間使用的1年級至8年級的47本教科書進行了分析。這47本教科書涵蓋4個領域社會科學(14本)、閱讀/語言藝術(15本)、自然科學(10本)、數學(8本),其研究結果反映在“當前教科書中種族、階級、性別和殘疾人問題”(RACE,CLASS,GENDER,ANDDISABILITYINCURRENTTEXTBOOK)一文中。1結論是教科書內容對學生具有重大影響,因為它隱含著特定的利益、信仰和價值判斷。從對教科書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課程將焦點聚集在白人男性身上,不重視甚至忽視有色人種、女性、窮人和殘疾人所取得的成就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1M阿普爾教科書政治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5,以上,為教科書內容研究提供了范例,并有一些實用的分析技術和操作框架。這些分析技術和框架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2。中國的相關研究,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開始有學者涉足教科書研究。如陳伯璋、歐用生、黃政杰等都對臺灣的教科書進行了分析。陳伯璋運用阿普爾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臺灣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與三民主義科教科書,認為高中教科書中充滿了“價值賦予”或“價值沖突”。11陳伯璋意識形態(tài)與教育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8227229,歐用生,構建了一個由經濟、文化、政治三個層面組成的分析框架,這三個層面交互影響,產生了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抗拒、妥協和爭論。這些過程主要作用在階級、種族和性別三個因素或動態(tài)關系。也就是說通過階級、種族和性別三個方面的交互作用,意識形態(tài)才能“生活”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指引并引導我們的行為。22陳伯璋意識形態(tài)與教育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8241253他們對教科書的分析對大陸教科書研究的分析內容與分析指標的確立,以及分析思路的形成具有啟示作用。,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大陸開始關注對教科書內容的分析與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吳康寧教授是最早對課程及教科書開展社會學研究的學者之一,認為教科書成為觀念載體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方式是通過“數量差異”來隱示特定的觀念;一種是通過“形象塑造”來滲透特定的觀念。11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7322,吳永軍認為,教科書分析是透視課程內容的意識形態(tài)性、社會控制的有效途徑。對教科書進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內容分析法”。分析的內容主要是教科書中的價值取向;分析的類目可以是人物,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目標”或“期望”,還可以是教科書表達或沒有表達或回避的思想、觀念;分析的單位可以是某學科整套教科書,或單元或課文,或課文段、節(jié)或詞語的抽樣分析;還可進行國家、地區(qū)間某類教科書的比較分析等。11吳永軍課程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三、主要概念,1.教科書“教科書是為了學習的目的通過編制加工并常用簡化方法介紹主要知識的書。”(美國大百科全書)1一般通常稱為課本。本處主要指在學校中學生使用的紙介質的書。教材是指“教師的教授行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除教科書外,還包括講義、參考書、輔導材料以及應用越來越多的視聽媒體。在狹義上,教材才即紙介質的教科書或課本。1曾天山教材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82鐘啟泉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卷課程改革專題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41,2。文本,“文本即是關于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可重新獲取的信息。文本無處不在。不僅僅我們日常所見的書、雜志和報紙是文本,日記、財產交易或轉讓細目、廚房、信件、抒情歌詞、戶外廣告牌等也都是文本,它們中都包含有人類文明社會考古學意義上的殘余物?!睆母鼜V泛的意義上講,一切人造物品(如衣服、建筑、計算機程序)和圖像(如電視廣告、電影、家庭影集)以及人類行為(如穿過一條繁忙的大街,給一個大學作演講,布置一個公園)和事件(如教堂典禮,從未晤面的男女經過第三者安排所作的約會)都是文本11BERNARD,HRUSSELLSOCIALRESEARCHMETHOD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INC2000438,3。文本分析,即對上述文本的解讀,探尋其中蘊含的人類行為和思想的信息。它不是指某種單一的分析方法。其主要的傳統包括闡釋學(HERMENEUTICS),敘事分析(NARRATIVEANALYSIS),話語分析(DISCOURSEANALYSIS),扎根理論方法(THEGROUNDEDTHEORYAPPROACH)和內容分析(CONTENTANALYSIS)。11BERNARD,HRUSSELLSOCIALRESEARCHMETHOD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INC2000439,,作為一種靜態(tài)的、法定的文本,教科書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通過向學生提供各種選擇性的信息,實現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教材本身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既有學科的區(qū)別,也有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之分。每一門科目不僅有年級之分,還有版本之別,每個時期、每個年代的版本都不同。本研究僅從價值分析的角度,從幾套教材中選取某些段落或片斷,對教材中的城市化價值取向進行分析。具體分析的科目是語文、思想品德、化學。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4。城市化,所謂城市化,指教材內容更多是關于城市或者是涉及到城市的,同時也更適合城市的學生學習。,四、價值取向的城市化對幾套初中教材的文本分析,按照艾普爾的觀點,課程是制度性的法定文化,課程知識的研究應該是意識形態(tài)研究。也就是審視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社會集團和階級把什么視為合法性的知識。課程不是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建構的。課程知識受到權力和文化的影響。,(一)這是誰的文化對過去教材的分析,問題這是什么社會階層的知識文本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的語文教材,1,昨天,這里是一座村莊,生活,多少年來一個模樣。貧窮落后困擾著人們,現代文明是那樣遙遠、渺茫,2,晨曦中阿爸在田間勞作,煙霧中阿媽煮飯在灶旁,小孩在稻草堆里打滾,姑娘從溪邊挑回一擔擔搖晃的夕陽,3,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濘的古道,破舊的土屋變成廠房幢幢,兒童樂園充滿歡聲笑語,彩燈噴泉裝點得仙境一般,4,這就是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改革開放給他們插上翅膀,似春燕在田野上飛起,傳遞著新的信息,描畫著美好春光。,這是一首詩,詩里描寫了特區(qū)的新變化,,但是,在詩里行間,我們也看到了農村和城市的對立,農村“貧窮落后”,而城市則是“高速公路”,“廠房幢幢”。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文本2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經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試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修訂本。這套教科書內容中關于農村生活的內容寥寥無幾,城市化傾向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1。社交場所的尷尬,是指農村學生在面臨教材中關于飯店聚餐及其禮節(jié)、參加集會、觀看演出等內容時所遇到的尷尬。,如飯店聚餐時的禮節(jié),在城市中,在飯店就餐有相應禮節(jié)約定俗成的習慣。而這些,對于遠離都市的農村孩子而言,則十分陌生。原因是農村很少有飯店社交的現實需要(人們普遍的消費水平比較低)。也沒有社交的現實條件(農村缺少比較高檔的飯館)。,2。與外國人的交往,為了體現中國的開放,教科書特意選用了許多與外國人交往的事例。現實是很多農村學生甚至沒有見過外國人(除了在電視上)更不用說與外國友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3。實踐活動的局限,,,第四冊第十一課“交通安全記心中”,這一課里的識記部分“認一認”要求學生認識圖中的交通標志,說說它們的用處,并附上各種交通標志的圖片;還有進行討論的部分“說一說”行人注意交通安全應該怎么做生活在農村的小學生接觸很少,也無從討論。請注意有插圖。,,第四冊第十二課“不上當受騙”,“當你一個人在家時怎么辦”。這是對城市小學生的自我保護教育。對于生活在高樓大廈、鄰里間缺乏交往的城市學生十分必要。而農村鄰里交往密切,安全有保障。類似問題很少。,4。在活動體驗方面,,課本要求學生實踐,如看電影去體驗,或是去大型的公共場所等,對于農村孩子不現實,無法實踐。,5。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缺憾,環(huán)境保護的敘述上,城市化色彩很濃。,如強調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時,課文的敘述如下,“改革開放以來,大連,深圳,廈門,珠海等城市,在快速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1-06
頁數: 111
大?。?7.88(MB)
子文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