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利多卡因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抗心律失常藥和局部麻醉藥。雖然利多卡因抗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確切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是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組織的能量代謝,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細胞內的Na+和Ca2+超載,抑制中性粒細胞的粘附聚集,減小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積。 作為一種重要的細胞內信使分子和化學遞質,NO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在正常生理情況下,NO主要由血管內皮細胞的eNOS催化合成。研究表明,NO具
2、有舒張血管、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抑制中性粒細胞粘附聚集、抗Ca2+超載等作用。NO生成不足或過多均可加重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損傷。 本課題針是對利多卡因的心肌保護作用與NO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利多卡因心肌保護作用的機制。本研究共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利多卡因對缺血再灌注心肌保護作用的研究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經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50mg/kg實施麻醉。所有大鼠均經歷90min的局
3、部缺血(LAD結扎)和120min的再灌注,并隨機分為4組:G1組,未給予任何干預;G2組,在缺血前60min開始靜脈應用利多卡因直至缺血前20min;G3組,缺血前10min開始靜脈應用利多卡因直至缺血后50min;G4組,在再灌注前10min開始靜脈應用利多卡因直至再灌注后50min。利多卡因的應用方法是首先經股靜脈給予2mg/kg的負荷劑量,然后再以100μg/kg/min的速度持續(xù)輸注。實驗過程中連續(xù)監(jiān)測心率(HR)、平均動脈壓
4、(MAP)和Ⅱ導聯(lián)心電圖(ECG);在缺血前即刻、缺血末和再灌注末分別抽取動脈血,測定CK-MB血漿濃度;實驗結束后測定心肌梗死面積。 結果顯不,與G1組相比,G2和G4組在缺血30min、60min、90min和冉灌注30min、60min、90min、120min時的HR、MAP和血壓-心率乘積(RPP)以及缺血期間前30min的心律失常情況、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漿濃度、心肌梗死面積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5、但G3組的MAP和RPP出現(xiàn)顯著性降低的時間推遲了大約30min,缺血期前30minPVB和陣發(fā)性二聯(lián)律的發(fā)生次數(shù)顯著性增加(P<0.05),VT-VF的總持續(xù)時間明顯縮短(P<0.05),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漿濃度明顯較低(P<0.05),心肌梗死面積明顯減小(P<0.05)。 第二部分利多卡因對缺血再灌注心肌內源性NO生成系統(tǒng)的影響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經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50mg/kg實施麻醉,然后給予9
6、0min的局部缺血(LAD結扎)和120min的再灌注處理,并隨機分為2組:G1組,未給予任何干預;G2組,在缺血前10min經股靜脈給予負荷劑量的利多卡因2mg/kg,然后以100μg/kg/min的速率持續(xù)輸注直至缺血后50min。分別在缺血30min、60min、90min和再灌注30min、60min和120min時切取動物心臟,采用電化學微傳感器法測定LAD供應區(qū)心肌組織的NO代謝產物含量,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和蛋白印跡技術定
7、位、定量分析LAD供應區(qū)心肌組織eNOS和iNOS的表達。每個時間點選取6只大鼠。另取6只大鼠的心臟作正常對照。實驗過程中連續(xù)監(jiān)測HR、MAP和Ⅱ導聯(lián)ECG。 電化學法的測定結果顯示,在缺血30min、60min和再灌注30min、60min、120min時,G2組心肌組織NO代謝產物的含量明顯高于G1組(P<0.05),但在缺血90min時,兩組心肌組織NO代謝產物的含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正常值相比,在缺血30m
8、in時,G2組心肌組織NO代謝產物的含量無顯著性改變(P>0.05),而G1組心肌組織NO代謝產物的含量卻顯著性降低(P<0.05)。eNOS主要是分布在心內膜下和心臟內的小血管周圍,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心肌組織eNOS的免疫組織化學陽性物質顯著性減少。蛋白印跡分析結果顯示,與正常心肌組織的eNOS表達量相比,在缺血30min時,兩組心肌組織的eNOS含量均無顯著性改變(P>0.05),但是在隨后的各個測定時間點均顯著性降低(P<0.05)
9、,而且在各個測定時間點G2組心肌組織的eNOS含量顯著性高于G1組(P<0.05);與缺血90min時的eNOS含量相比,再灌注60min和120min時兩組心肌組織的eNOS含量均顯著性降低(P<0.05)。在各個測定時間點,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和蛋白印跡技術均未獲得iNOS表達的陽性結果。 第三部分利多卡因心肌保護作用與NO相關性的研究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經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50mg/kg實施麻醉。所有大鼠均經歷9
10、0min的局部缺血(LAD結扎)和120min的再灌注,并隨機分為4組:GNS組,未給予任何干預;GLI組,在缺血前10min經股靜脈給予負荷劑量的利多卡因2mg/kg,然后以100μg/kg/min的速率持續(xù)輸注直至缺血后50min;GLN組,在缺血前30min開始經股靜脈以200μg/kg/min的速率持續(xù)輸注L-NAME直至LAD結扎;GLL組,在缺血前30min開始經股靜脈以200μg/kg/min的速率持續(xù)輸注L-NAME,直
11、至LAD結扎,而且在缺血前10min經股靜脈給予負荷劑量的利多卡因2mg/kg并以100μg/kg/min的速率持續(xù)輸注直至缺血后50min。實驗過程中連續(xù)監(jiān)測HR、MAP和Ⅱ導聯(lián)ECG;在缺血前即刻、缺血末和再灌注末分別抽取動脈血,測定CK-MB的血漿濃度;實驗結束后測定心肌梗死面積。 結果顯示,與基礎值相比,GLN和GLL組缺血前即刻的MAP顯著性升高(P<0.05),但在缺血30min時,它們的MAP與其他兩組沒有顯著性差
12、異(P>0.05)。在再灌注90min和120min時,GLI組的MAP明顯高于其他三組,而且GLI組的RPP顯著性高于GLN組(P<0.05)。GLI組VT-VF的總持續(xù)時間為73±25s,明顯短于其他三組(P<0.05)。與GNS組相比,GLN組的VT發(fā)生次數(shù)顯著性增加,VT-VF的總持續(xù)時間顯著延長(P<0.05)。與GLN組相比,GLL組VT-VF的總持續(xù)時間顯著性縮短(P<0.05)。與GNS組相比,GLI組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
13、CK-MB血漿濃度及心肌梗死面積顯著性減小,而GLN組再灌注末的CK-MB血漿濃度和心肌梗死面積顯著性升高(P<0.05)。與GLN組相比,GLL組再灌注末的CK-MB血漿濃度和心肌梗死面積顯著性減小(P<0.05)。 通過本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結論:1.利多卡因無藥理性預處理作用,但具有抗缺血效應,再灌注期應用利多卡因無心肌保護作用。 2.缺血期應用利多卡因可顯著性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組織NO的產生和eNOS的表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一氧化氮與一氧化氮合酶對心肌的保護作用.pdf
- 一氧化氮在利多卡因致大鼠中毒驚厥過程中的作用.pdf
- 一氧化氮與缺血預處理早期心肌保護效應關系的實驗研究.pdf
- 地塞米松對哮喘小鼠體內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作用的實驗研究.pdf
- 血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與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關系的研究.pdf
- 一氧化氮與嗎啡鎮(zhèn)痛作用及其鎮(zhèn)痛耐受關系的實驗研究.pdf
- 一氧化氮模擬心肌預處理保護及其機制研究.pdf
-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變應性鼻炎中的作用.pdf
-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與卵巢良、惡性腫瘤及細胞凋亡的關系.pdf
- 一氧化氮作用機理培訓資料
- 內源性一氧化氮與腫瘤關系研究.pdf
- 玉米幼苗缺鐵脅迫下一氧化氮的保護作用.pdf
-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 一氧化氮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和丙泊酚心肌保護效應關系的實驗研究.pdf
- 一氧化氮(NO)與肝硬化鈉潴留的關系研究.pdf
- 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腸粘摸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變化的實驗研究.pdf
-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系統(tǒng)對卵巢切除鼠骨丟失的影響.pdf
- 內皮素-1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與Eales病的相關研究.pdf
- 被動吸煙大鼠肺組織中一氧化氮合酶與血清中一氧化氮的變化.pdf
- 一氧化氮的作用及泄漏應急處理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