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以河南省小麥品種區(qū)域試驗設在濟源試點的2006/2007年度參試品種(品系)為材料,對其產量、產量構成因素、主要農藝性狀進行調查,研究了不同品種間產量及其若干性狀、若干性狀間的關系,并對5種遺傳參數(shù)進行了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⑴12個小麥品種間所調查的農藝性狀差異顯著,其中倒1、2、3葉面積、穗粒數(shù)、千粒重、穗莖長、倒一鞘長、倒二鞘長、倒二鞘重、倒二葉重、倒三節(jié)間長、倒三節(jié)間重、倒三鞘重、倒三葉重的變異系數(shù)較高,另外倒1、2
2、、3葉面積、穗粒數(shù)、千粒重、穗莖長、倒一鞘長、倒二鞘長與產量的相關極為密切,說明這幾個性狀是造成品種間產量差異的重要原因,通過改良協(xié)調這些性狀,可望有效地提高品種產量潛力。 ⑵穗長、株高等性狀變異系數(shù)較低,具有較高的遺傳穩(wěn)定性,欲改良和提高這些性狀,必須廣泛搜集和積極創(chuàng)造新的種質資源,加強鑒定和選擇工作,擴大遺傳變異度,提高育種效果。遺傳力低的性狀如單株產量、有效穗等,早期選擇效果不大,宜采用集團選擇或混合選擇方法,并應適當放寬
3、選擇標準的幅度。倒1、2、3鞘長、千粒重等性狀的遺傳力較高、遺傳進度較低,宜在早代進行大群體嚴選才能獲得一定效果。 ⑶穗數(shù)與產量的相關系數(shù)很低,且與其他有關性狀呈負相關或微弱正相關,這說明現(xiàn)有品種的單位面積穗數(shù)已接近或達到高限,同時,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的直接通徑系數(shù)很高,是產量構成因素中最重要的基礎因素??梢?,當前小麥高產育種在保證一定穗數(shù)的前提下,要著要于穗粒數(shù)的提高,同時要兼顧千粒重,才能實現(xiàn)小麥穩(wěn)產高產。 ⑷上三葉面積
4、間存在極顯著正相關,評價和選擇上三葉性狀可以旗葉作為代表。上二葉面積對產量呈弱的負相關,倒三葉面積與產量正相關,同時上三葉面積皆與千粒重呈正相關,說明小麥高產育種中要適當提高上三葉面積,既要避免上三葉面積過大引起相關病害,又要確保足夠大的光合面積。粒重葉比可以作為綜合考慮上面因素對產量影響的一個指標,產量與粒重葉比正相關,在培育健壯個體、適宜群體的基礎上,應設法提高群體粒重葉比促增產。 ⑸通過對影響高產品種產量的7個性狀建立選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糯玉米主要性狀遺傳規(guī)律的研究.pdf
- 桃果實主要性狀的遺傳分析.pdf
- 糯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分析.pdf
- 水稻抗紋枯病性遺傳分析與主要性狀QTL定位.pdf
- 20669.劍豆主要性狀遺傳變異研究
- 不同細胞質源甘蔗親本與主要性狀遺傳表現(xiàn)的相關性研究.pdf
- 抗蟲棉雜交種主要性狀遺傳效應及相關性分析.pdf
- 南陽月季資源調查及主要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研究.pdf
- 不同品種烏骨雞主要性狀指標及其雜交效果比較研究.pdf
- 山桐子主要性狀變異及優(yōu)株選擇研究.pdf
- 棗實生后代主要性狀遺傳變異規(guī)律的研究.pdf
- 黑穗醋栗(ribesnigruml.)果實主要性狀遺傳傾向研究
- 54144.冰糖臍橙的主要性狀及遺傳分析研究
- 沙棘主要性狀評價與性別標記研究.pdf
- 桔梗種質資源主要性狀描述評價與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21個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狀的配合力及遺傳模型研究.pdf
- 線辣椒主要性狀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相關性研究.pdf
- 羽衣甘藍主要性狀遺傳規(guī)律研究及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pdf
- 小麥部分品質性狀與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及配合力分析.pdf
- 野生與栽培甜瓜雜交后代主要性狀遺傳規(guī)律及其分子標記.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