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刺法,灸法,拔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毫針刺法,灸法,拔罐,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 陳文斯,,目的要求:掌握針刺和灸法的基本概念,了解針刺法的基本知識,掌握毫針的針刺方法,了解針刺法中異常情況的處理。掌握灸法的分類及其概念,了解灸法的其他知識。(3學時)內容:介紹針刺工具、準備工作、毫針刺法、意外情況的處理,以及常用灸法。,,毫針刺法Needling,針法(刺法),利用各種不同的針具,刺入人體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

2、施以不同的手法,給予一定的刺激,從而激發(fā)經氣,達到治療疾病效果的方法。,九針,毫針,,,一、毫針的構造、規(guī)格、檢查,針尖 松針狀 鉤 鈍針柄 圈柄、花柄(盤龍針)、平柄、管柄針根 牢固 銹蝕 松動針身 光滑挺直 彈性 銹蝕 彎曲針尾 角度 艾灸,毫針質量,現代廣泛使用一次性不銹鋼針,要求使用優(yōu)質的不銹鋼制成。針身挺直,具有良好的韌性,不應有傷痕、曲痕、麻點等,光潔度高,硬度適中,針尖圓整不偏,針柄牢固不動。,長短

3、規(guī)格,粗細規(guī)格,收藏 防止損壞與污染,二、針刺練習,●指力、手法、靈活協(xié)調性/精神專注 1.紙墊練針 捻轉與指力,2.棉團練針 提插、速刺3.自身練針 適應、體驗 ●步驟:短(粗)—長(細)針 ●要求:進針快速無痛、行針自如、手法熟練、 指感(針下感)、得氣快、受術者接受,,三、針刺前準備,思想準備選擇針具質量(地)不銹鋼針 金針 銀針 磁極針 檢查各部長短粗細   

4、 個人情況 年齡 性別 體質 胖瘦   部位 頭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病情 虛實 表里(深淺)寒熱 急慢 ●注意:一穴一針,,選擇體位選擇原則 便于醫(yī)生取穴、施術 便于留針、患者舒適常用體位 仰臥位 俯臥位 側臥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側伏坐位,常用體位,1、仰臥位 適

5、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側面)腧穴,2、俯臥位 適宜于取頭、項、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3、側臥位 適宜于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4、仰靠座位 適宜于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 適宜于取后頭和項、背部的腧穴,6、側伏坐位 適宜于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注 意

6、 處方與體位 暴露與松弛 針刺期間勿改變體位 醫(yī)生適當的位置,消毒,針具器械消毒,高壓蒸氣滅菌法 1-1.4kg/cm2 115-123oC >30min藥液浸泡消毒法 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醫(yī)生手指消毒針刺部位消毒治療室內消毒,,四、毫針的針刺方法,持針法,●刺手 掌握針具 相應手法●押手

7、 固定腧穴 協(xié)助進針,多指持針法,減輕疼痛 調節(jié)針感,二指持針法,,進針法,單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管針進針法,,單手進針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指端緊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勢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雙手進針法,指切法 挾持法 舒張法 提捏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針將針緊靠指甲緣刺入皮下。,本法適合于短針的進針,,雙手進針法,指切法 挾持法 舒張法

8、 提捏法,押手拇食兩指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刺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 將針尖對準穴位,雙手配合動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將針刺入皮下.,本法適合于長針的進針,,雙手進針法,指切法 挾持法 舒張法 提捏法,用押手拇食兩指或食中兩指將腧穴部位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刺手持針從其間將針刺入。,此法多適用于腹部腧穴的進針,,雙手進針法,指切法 挾持法 舒張法 提捏法,即用押手拇食兩指將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

9、主要用于皮肉淺薄的穴位,特別是面部腧穴的進針,,管針進針法,以針管替代押手進針的方法,,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直刺,針刺的角度,適用于大部分腧穴,斜刺,肌肉淺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特殊穴位,平刺(橫刺),皮薄肉少 頭面部 透針,,針刺的方向,依腧穴所在部位依經脈循行依穴位與病位,針刺的深度,個體差異 年齡、體質、胖瘦等   經絡 陰經與陽經 刺經與絡   病

10、情 虛實表里寒熱/急慢  時令 春夏淺 秋冬深,部位 參考腧穴常用深度,五、行針與得氣,廣義 從進針至出針的整個過程狹義 進針后為促使得氣、調節(jié)針感和為 使針感向某一方向傳導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運針),●行針概念,行針法 行針基本手法 行針輔助手法,,基本手法,1.提插法,提針與插針結合,對穴位施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 (3

11、-5分),幅度/層次/頻率/時間,,基本手法,2.捻轉法,刺手挾持針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轉捻動(180-360),角度/頻率/時間,,輔助手法,循法 彈柄法刮柄法 搖柄法 飛法 震顫法,方法 經脈循行路線揉按作用 疏通氣血 激發(fā)經氣,,輔助手法,循法 彈柄法刮柄法 搖柄法 飛法 震顫法,方法 彈動針尾/針柄,使針體振動作用 催氣 守氣,輔助手法,循法 彈柄法刮柄法 搖柄法 飛法 震顫法,方法

12、刮動針柄,使針體振動作用 催氣 守氣,輔助手法,循法 彈柄法刮柄法 搖柄法 飛法 震顫法,方法 直立而搖邊搖邊退 臥針而搖不進不退作用 泄氣 行氣,輔助手法,循法 彈柄法刮柄法 搖柄法 飛法 震顫法,方法 以右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后放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法。作用 催氣、行氣,輔助手法,循法 彈柄法刮柄法 搖柄法 飛法 震顫法,方法 用小

13、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動 作,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顫作用 催氣 守氣,針刺得氣,得氣的定義,得氣的表現 醫(yī)者 手下沉緊/如魚吞鉤餌/徐和 患者 酸/麻/脹/重(熱/涼) 或傳導或見局部肌肉跳動,經氣感應 針感,輕慢滑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14、 ---《標幽賦》,,得氣的意義,得氣與療效的關系,針若得氣速,則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氣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 《針灸大成》,得氣與虛實補瀉的關系,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靈樞》,若針下氣至,當察其邪正,分清虛實《針灸大成》,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靈樞》,,溫度/噪音,影響得氣的因素,醫(yī)生,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患者,體質(

15、類型) 病情,環(huán)境,糾偏法,促使得氣的方法,查找原因糾正之,候氣法,針置穴內安靜留針,或間歇運針,益氣法,施加艾灸以促經氣來臨,六、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原則,《靈樞 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 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靈樞 九針十二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 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單式補瀉手法,提插補瀉,淺深、用力、幅度、頻率、時間

16、,捻轉補瀉,角度、用力、頻率、時間,其他補瀉手法,基本補瀉手法,疾徐補瀉法 開闔補瀉法 呼吸補瀉法 平補平瀉法,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揉按針孔 搖大針孔,呼進吸退 吸進呼退,均勻提插 捻轉,,復式補瀉手法,1.燒山火法(9)2.透天涼法(6),,,,,,,,,,,,,,,,,,,,,功能狀態(tài) 雙向調節(jié)作用 腧穴特性 關元 命門 氣海------補 十宣 人

17、中 委中------瀉 施術手法 針刺時間 子午流注法,影響針刺補瀉的因素,七、留針與出針,留針 方法 靜留與動留 時間 寒證、痹證、痛證、痙攣性疾病 ● 注意觀察 出針 防止出血與疼痛--慢,《針灸聚英》 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 太急傷氣?!鲠槻豢擅统?, 必須作三、四次,徐徐轉而出之

18、 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針刺流程,消毒,,,,,,,間 歇 行針,單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指切 夾持舒張 提捏管針進針法,常用補瀉手法提插補瀉捻轉補瀉疾徐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迎隨補瀉熱補涼瀉,進針,得氣,留針,行針,補瀉,出針,針刺角度方向深度,,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行針輔助手法循法 彈法刮法 搖法飛法 震顫,,,八、異常狀況的處理與預防,1.暈針,原因 體質與精神,體位

19、 手法 留針 癥狀 突然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慌氣短、出 冷汗、惡心嘔吐、精神疲憊、脈沉細; 嚴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脈細微欲絕。 處理 出針 平臥保暖 灸治 預防 針對原因/注意觀察,,,2.滯針,原因 精神緊張或疼痛、手法、留針時間現象 針體活動困難 或伴疼痛處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轉移注意力/調整針體預防

20、 做好解釋工作,消除顧慮 注意正確操作手法,,,3.彎針,原因 體位、手法、外力、滯針現象 方向角度改變-針體活動-疼痛處理 放松局部 恢復體位 順勢拔針預防 手法要熟練,指力要均勻; 選好體位,勿隨意移動身體,,,4.斷針,原因 針具質量、手法過重、 彎針與滯針處理不當 現象 行針或出針時發(fā)現針身折斷 處理 保持鎮(zhèn)靜

21、 保持原有體位 預防 檢查針具; 針刺時保留部分針身在體外,,,5.血腫,原因 針具質量 手法過重 刺傷血管 現象 疼痛 腫脹 皮膚青紫 處理 按壓 冷敷 加壓包扎 熱敷 預防 檢查針具 注意手法適度 熟悉解剖,,九、針刺注意事項,1、注意患者的身體狀況2、婦女月經與懷孕狀況

22、3、幼兒頭部腧穴4、血凝障礙者5、施術部位皮膚狀況6、避免刺傷臟器7、眼區(qū)、項部、脊椎部穴為針刺的角度和方向8、避免刺傷膀胱,,灸法Moxibustion,灸,灼燒的意思。灸法是用艾葉搗成艾絨,然后做成艾炷或者艾條,燒灼或薰灼腧穴,通過溫熱性的刺激而起作用的一種方法?!夺t(yī)學入門》說:“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用作灸料的艾絨是用干燥的艾葉除去雜質搗碎成細軟的艾絨,貯藏備用。,一、灸治的作用及適應證,1、溫經

23、散寒 《素問 調經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2、扶陽固脫 溫補助陽3、消腫散結 取其溫通的作用4、防病保健 關元 氣海 命門 足三里,,適應癥,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素問·異法方宜論沉年痼疾(大病宜灸)

24、 ——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 如傷寒(中醫(yī))、疽瘡、哮喘、癲癇、中風、虛損、肺癆(骨蒸?。?、腫脹、泄瀉、小兒急慢驚風等。,灸法的分類 —艾草灸,,1).艾炷灸,把艾絨捏緊成規(guī)格大小不同的圓錐形艾炷。小者如麥粒大,中等如蒼耳子大,大者如半截橄欖大。每燃燒一個艾炷,稱為一壯。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①.直接灸,又稱明灸、著膚灸,即將艾炷

25、直接置放在皮膚上施灸的一種方法。根據灸后對皮膚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為無瘢痕灸和瘢痕灸兩種。,,a.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即將艾炷放置于皮膚上之后,從上端點燃,當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燙時,用鑷子將艾炷挾去,換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壯,以局部皮膚充血、紅暈為度。施灸后皮膚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瘡。此法適用于慢性虛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風寒濕痹和皮膚疣等。,,b.瘢痕灸:又稱化膿灸,施灸前先在施術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

26、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從上端點燃。每壯艾炷須燃盡后,除去灰燼,方可換炷,每換1壯,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壯。灸畢,在施灸穴位上貼敷淡水膏,大約1周可化膿,化膿時每天換膏藥1次。灸瘡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瘡化膿期間,局部需注意清潔,避免感染。,,,疼痛處理《扁鵲心書》怕痛者,先服睡圣散 《古今醫(yī)統(tǒng)》用藥制過紙擦之,使皮肉麻木化膿與療效的關系 灸瘡《

27、針灸資生經》凡著艾得灸瘡所患即瘥,若不發(fā),其病不愈,Caution!,對身體過于虛弱,或有糖尿病、皮膚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臨床常用于治療哮喘、慢性胃腸病、瘰疬等,但由于這種方法灸后遺有瘢痕,故灸前必須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灸后調攝:《針灸大成》 灸后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驚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入室靜臥,遠人事、遠色欲,凡百具要寬解。尤忌大怒、大勞、大饑、大飽、受熱、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養(yǎng)胃之物,使氣

28、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氣。若過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滯病氣矣,②間接灸,又稱隔物灸、間隔灸,即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古代的隔物灸法種類很多,廣泛用于臨床各種病證,所隔的物品有動物、植物和礦物,多數屬于中藥。藥物又因病、因證而不同,既有單方,又有復方。故治療時,既發(fā)揮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藥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果。,,a.隔姜灸:用鮮生姜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穿刺數孔,上

29、置艾炷放在應灸的部位,然后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9壯,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患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姜片。此法應用很廣,適用于一切虛寒病證,對嘔吐、腹痛、泄瀉、遺精、陽痿、早泄、不孕、痛經和風寒濕痹等療效較好。,b.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然后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壯

30、。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將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療肺結核、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瘍等。此外,尚有一種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鋪敷蒜泥一層的鋪灸法(長蛇灸),民間用于治療虛勞、頑痹等證。,c.隔鹽灸:,用純凈干燥的食鹽填敷于臍部,使其與臍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也可于鹽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鹽受火爆起而傷,一般灸5~9壯。此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但需連續(xù)施灸,不拘壯

31、數,以待脈起、肢溫、證候改善。臨床亡常用于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淋病、中風脫證等。,d.隔附子餅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藥餅作間隔物。藥餅的制法,是將附子研成細末,以黃酒調和制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點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療命門火衰而致陽虛的陽萎、早泄、遺精和瘡瘍久潰不斂的病證。,2).艾卷灸,又稱艾條灸。即用桑皮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

32、形的艾卷,也稱艾條,將其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施灸的一種方法。后來發(fā)展為在艾絨內加進藥物,再用紙卷成條狀艾卷施灸,名為“雷火神針”和“太乙神針”。在此基礎上又演變?yōu)楝F代的單純艾卷灸(清艾條)和藥物艾卷灸(藥艾條)。,,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為懸灸、實按灸兩種 。①懸灸 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2~3cm,,a.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3cm處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

33、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人灸10~15min,至皮膚紅暈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覺減遲或小兒等,醫(y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yī)者的手指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jié)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b.雀啄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施灸。 c.回旋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

34、地施灸。,,②實按灸,施灸時,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處墊上布或紙數層。然后將藥物艾卷的一端點燃,乘熱按到施術部位上,使熱力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再點再按;或者以布6~7層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滅,再點再熨。最常用的為太乙針灸和雷火針灸。適用于風寒濕痹、痿證和虛寒證。,③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針刺留針,又須施灸的疾病。在針刺得氣后,將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針尾上搓捏少許艾

35、絨點燃施灸,直待燃盡,除去灰燼,再將針取出。應用此法應注意防止灰火脫落燒傷皮膚。,④溫灸器灸,溫灸器是一種專門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溫灸器施灸的方法稱溫灸器灸,臨床常用的有溫灸盒和溫灸筒。施灸時,將艾絨點燃后放入溫灸筒或溫灸盒里的鐵網上,然后將溫灸筒或溫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適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見病。,火熱類 燈芯草 黃蠟 收澀,生肌,止痛,解毒 桑枝

36、 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降血壓 硫磺 治療疥癬,頑癬,陰疽腫痛 桃枝 治心腹冷痛,風寒濕痹,跗骨陰疽 藥錠 藥捻 非火熱類(藥物敷貼) 毛茛 斑蝥 墨旱蓮 白芥子 甘遂 天南星 細辛,灸法的分類 —其他灸材,⑤其他灸法,又稱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絨以外的物品作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

37、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①.燈火灸 又稱燈草焠、燈草灸、油捻灸,也稱神燈照。是民間沿用己久的簡便灸法。即取10~15cm長的燈芯草或紙繩,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漬長約3~4cm,點燃起火后用快速動作對準穴位,猛一接觸聽到“叭”地一聲迅速離開,如無爆焠之聲可重復1次。此法主要用于小兒痄腮、乳蛾、吐瀉、麻疹、驚風等病證。,②.天灸,又稱藥物灸、發(fā)泡灸。將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藥物,涂敷于穴位或患處,敷后皮膚可起泡,或僅使局部充血潮紅。所用藥物多是

38、單味中藥,也有用復方,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細辛灸、天南星灸等數十種。a.蒜泥b.細辛灸c.天南星灸  d.白芥子灸,三、施灸的注意事項,1).施灸的先后順序先后順序 先上后下 先陽后陰灸量順序 艾炷先小后大 壯數先少后多,2).施灸的補瀉方法,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 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3).施灸的禁忌,①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均不宣使用直接灸

39、、以免燙傷形成瘢痕。關節(jié)活動部位不適宜用化膿灸,以免化膿潰破,不易愈合,甚至影響功能活動。實熱證:陰虛發(fā)熱者,不宜施灸。但乳癰早期可用灸法。②一般空腹、過飽、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施灸。對于體弱患者,灸治時艾炷不宜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以防“暈灸”。一旦發(fā)生暈灸,應及時處理。③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4).灸后的處理,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泡,放出

40、水液、再涂以龍膽紫。瘢痕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1個月內慎做重體力勞動,瘡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護痂皮,并保持清潔,防止感染。,,拔罐Cupping,罐的種類:竹、陶、玻璃、抽氣罐(塑料)。,拔罐方法,火罐法 閃火法 投火法 貼棉法 滴酒法煮罐法抽氣罐法,拔罐的應用,留罐 10~15min走罐 潤滑

41、劑,往返推動 紅潤、充血、瘀血閃罐 潮紅、充血、瘀血留針拔罐刺血拔罐 消毒嚴格風寒濕、紅腫(熱毒)、瘀血等,,Caution!,高熱抽搐、皮膚過敏、水腫、出血傾向、孕婦腹部燒傷、燙傷拔罐起泡,,叢XX,男,38歲,工人。 1980年4月22日初診。主訴:間斷咳痰血15年,大咯血1日?,F癥:患者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神清,語音低微,頻頻咳嗽,咯血,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滑數。 治療:用大蒜數個,去

42、皮后搗爛如泥,分別用5g蒜泥敷灸雙側涌泉。敷灸后15分鐘,患者足心即有熱癢感;30分鐘咯血停止,敷灸1小時后,將蒜泥取下,患者慢慢安靜入睡。當晚及翌日清晨咯出少量陳舊性黑色血塊,出血完全停止。 以后服云南白藥3天。至今已有8年,隨訪觀察除仍有支氣管擴張外,咯血從未出現。,蒜泥灸—田叢豁老師案,睡圣散 山茄花(曼陀羅花)火麻花 采后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茶酒任下。 一服后即昏睡,可灸五十壯,醒后再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