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藥學電子教學課件,羅會林教授,總 論,中藥學是介紹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集、性能、功效和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本課程是中醫(yī)藥各專業(yè)的基礎學科之一,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yī)基本理論之間,具有承先啟后的作用。,中藥學是全國中醫(yī)、中藥專業(yè)的必修課程,是為培養(yǎng)和檢驗自學者的中藥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而設置的基礎課程。 在掌握了中醫(yī)基本理論、中醫(yī)學診斷等專業(yè)基礎后,再通過中藥學系統(tǒng)學習,可以為進一步學習方劑學
2、和中醫(yī)各臨床專業(yè)課程奠定必要基礎。 本課程除總論外,各論收載中藥416味,總論及各論共28章。各論按主要功效分章介紹,于每章后附有學習指導、自測練習等內容。并配有藥材彩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藥是中醫(yī)治病救人的武器。一個好醫(yī)生必須做到“醫(yī)理通,藥性熟”,由此可見中藥學在臨床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實踐中,我國人民以其聰明的智慧,掌握了多種多樣防病治病的手段。但中醫(yī)用以治療疾病的主要武器,則
3、是藥物。這些藥物,對于保障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其對世界人民的歷史功績亦為世人所公認。,中藥與中藥學,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tǒng)瑰寶,有著極其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歷史,獨特的理論,可貴的經(jīng)驗,廣泛信賴的民眾,巨大的市場潛力。在21世紀隨著“回歸自然”的世界潮流,中藥學更加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展現(xiàn)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課程要求,《中藥學》是中醫(yī)藥各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中藥學的形成與
4、發(fā)展,中藥的產(chǎn)地與采收等知識;熟悉中藥的炮制、用法、用量等知識;掌握中藥的性能理論。,本教材收載常用或有代表性的中藥(包括附藥)416味。其中了解80味藥的分類歸屬,功效及特殊用法、使用注意;熟悉100味藥的分類歸屬,功效,特殊用法、使用注意及主治;掌握140味藥的分類歸屬,功效,特殊用法、使用注意,主治,配伍(基本規(guī)律及有特殊意義者),性能及部分藥物的特殊用量;其他藥物(包括附藥)均為參考藥:為將來學習方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打下基礎。,
5、第一章中藥起源和中藥學的發(fā)展,【目的要求】 1、掌握中藥、中藥學的概念。 2、了解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fā)展概況,其中應當熟悉各個時期學術發(fā)展特點及主要本草著作。,我國地大物博,分布著種類繁多的天然藥材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近12800多種。這些寶貴的資源的已有數(shù)千年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醫(yī)藥學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幾千年來,它對保障我國人民的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已經(jīng)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中藥,是指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應
6、用的藥物,也是人們對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中藥的認識和使用是以中醫(yī)學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一、有關概念 (一)中藥的概念:中藥是和西藥相對而言的,它是對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從產(chǎn)地來看,絕大多數(shù)的中藥最初都是出產(chǎn)于中國。 2.中藥的認識和使用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國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二)本草的
7、含義: 古人謂“諸藥草類最多,諸藥以草為本”。由于中藥的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静莸浼臀墨I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fā)明和發(fā)展醫(yī)藥學的智慧創(chuàng)造和卓越貢獻,并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及至近代,隨著西方醫(y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學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三)中藥學的概念: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
8、、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y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中藥的起源,1、中藥起源于原始人生活、生產(chǎn)勞動實踐。 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獵,得以接觸并逐漸了解這些植物和動物及其對人體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某種藥效反應或中毒現(xiàn)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們懂得在覓食時有所辨別和選擇。為了同疾病作斗爭,上述經(jīng)驗啟示人們對某些自然物的藥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9、,2、酒的發(fā)明促進了醫(yī)藥的進步?!≡忌鐣暮笃冢藗儚囊肮c谷物自然發(fā)酵的啟示中,還逐步掌握了酒的釀造技術。至殷商時期,釀酒業(yè)已十分興盛。 酒不僅是一種飲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和作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將酒譽為“百藥之長”。,三、中藥學的發(fā)展,【秦漢時期】 代表作:《神農本草經(jīng)》 簡稱《本經(jīng)》,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作者:該書并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經(jīng)歷了較長時期的充實和完善過程。成書年代:
10、其成書的具體年代雖尚有爭議,但不會晚于公元二世紀。載藥數(shù)目:365種。,版本情況:《本經(jīng)》原書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來學者考訂、整理、輯復而成。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1.其“序例”部分,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藥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養(yǎng)身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稱的“三品分類法”。2.每藥之下,依次介紹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長環(huán)境,部分藥物之后還有別名、產(chǎn)地等內容。3.所記各藥功用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
11、衰。4.《本經(jīng)》系統(tǒng)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對后世本草學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 代 表 作:《本草經(jīng)集注》作者:梁·陶弘景所輯。成書年代:公元500年左右。載藥數(shù)目:730種。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一1.“序例”部分首先回顧本草學的發(fā)展概況,接著對《本經(jīng)》序例條文逐一加以注釋、發(fā)揮,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2.針對當時藥材偽劣品較多的狀況,補充了大量采收、鑒別、炮制、制劑及合藥取量方面的理論和
12、操作原則。3.增列了“諸病通用藥”、“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藥食忌例”(原書無標題,以上題目為后人所習用)等,大大豐富了藥學總論的內容。4.各論部分,首創(chuàng)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將所載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類,各類中又結合三品分類安排藥物順序。,【隋唐時期】 代表作:《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作者:李勣、蘇敬等主持編纂,依靠了國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
13、和物力。 成書年代: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 載藥數(shù)目:844種。主要特點及學術價值: 1.書中增加了藥物圖譜,并附以文字說明,這種圖文對照的方法,開創(chuàng)了世界藥學著作的先例。 2.無論形式和內容,都有嶄新的特色,不僅反映了唐代藥學的高度成就,且對中外后世藥學的發(fā)展也有深遠的影響。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1.《本草拾遺》:作者:陳藏器。成書年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宋代】 宋代本草書籍的修
14、訂,乃沿唐代先例以國家規(guī)模進行。1、宋代的官修本草有:《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本草圖經(jīng)》 《本草圖經(jīng)》亦稱《圖經(jīng)本草》,所附900多幅藥圖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版刻本草圖譜。,2、宋代個人著名本草著作:《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后世簡稱《證類本草》作者:唐慎微。成書年代:1082-1083年。載藥數(shù)目:1500余種。學術價值: 各藥之后附列大量方劑(藥方)以相印證,醫(yī)藥緊密結合;宋以前許多本草資料后來已經(jīng)亡佚,亦賴此
15、書的引用得以保存下來;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金元時期】 1、金元兩代沒有出現(xiàn)一種有代表性的大型綜合本草?!?這一時期的本草,一般出自醫(yī)家之手,內容簡要,具有明顯的臨床藥物學特征。劉完素的《素問藥注》、《本草論》張元素《珍珠囊》、《臟腑標本藥式》李東垣《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王好古《湯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2、金元時期本草的主要特點: (1)發(fā)展了醫(yī)學經(jīng)典中
16、有關升降浮沉、歸經(jīng)等藥物性能的理論,使之系統(tǒng)化,并作為藥物記述中的重要內容; (2)大興藥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風。 他們在宋人基礎上,以藥物形、色、味為主干,利用氣化、運氣和陰陽五行學說,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藥理模式。這一努力的結果,豐富了中藥的藥理內容,但其簡單、機械的推理方式,又給本草學造成了一些消極后果。,3、食療專著: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飲食療法專著,記錄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療方藥和元蒙宮廷食物的性質
17、及有關膳食的烹飪方法,至今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4、中外醫(yī)藥交流 元代中外醫(yī)藥交流更加廣泛,在藥物相互貿易中,政府還派遣人員去各國采購。阿拉伯人、法蘭西人開始來華行醫(yī)?;鼗厮幬镌旱慕?,更促進了中國醫(yī)藥和阿拉伯醫(yī)藥的交流。,【明代】 代表作:《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成書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載藥數(shù)目:1892種(新增374種)。主要內容和體例:全書52卷,約200萬言,附圖1100
18、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論分16部、60類。各藥之下,分正名、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諸項,逐一介紹。主要成就和貢獻:《本草綱目》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海外,先后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匯精要》 劉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編成《本草品匯精要》,收藥1815種
19、。本書繪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藥圖和制藥圖,是古代彩繪本之珍品。該書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清代】 1、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 ?。?)進一步補充修訂《本草綱目》的不足,如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2)編撰成節(jié)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備要》、吳儀洛《本草從新》、黃宮繡《本草求真》等。(3)重輯《神農本草經(jīng)》,如孫星衍、顧觀光等人的輯本;或對《本經(jīng)》進行注釋發(fā)揮,如張璐《本經(jīng)逢原》、鄒澍《本經(jīng)疏證》等。(4)大批草
20、藥專著,也為綜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內容。(5)清代專題類本草門類齊全,其中也不乏佳作。,【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的藥學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① 隨著中醫(yī)學校的建立,涌現(xiàn)了一批適應教學和臨床運用需要的中藥學講義。這些中藥講義,對各藥功用主治的論述大為充實。② 藥學辭典類大型工具書的出現(xiàn),是民國時期本草學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響最大者,當推陳存仁的《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年),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③ 本草學的現(xiàn)代研究開
21、始起步,植物學、生物學工作者對確定中藥品種及資料調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許多藥學工作者則致力于中藥化學及藥理學研究。,【當代的本草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高度重視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繼承和發(fā)揚,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隨著現(xiàn)代自然科學技術和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本草學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中醫(yī)藥文獻的整理刊行: 從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門根據(jù)衛(wèi)生部的安排和建議,積極進行中醫(yī)藥文獻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陸續(xù)影印
22、、重刊或校點評注了《神農本草經(jīng)》、《新修本草》(殘卷)、《證類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等數(shù)十種重要的古代本草專著。 六十年代以來,對亡佚本草的輯復也取得突出成績,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發(fā)行,對本草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2、涌現(xiàn)的中藥新著,數(shù)量多,門類齊全,從各個角度將本草提高到嶄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當代本草學術成就的有: 各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志》《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原
23、色中國本草圖鑒》,要點:《神農本草經(jīng)》《本草經(jīng)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 《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中藥學的學習方法,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理論、功效和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yī)專業(yè)的基礎學科之一。中藥為數(shù)眾多,內容復雜,涉及面廣。自學往往不容易抓住重點,普遍反映是:藥味眾多,容易混淆,不易記住。怎樣學習《中藥學》談幾點學習方法:,一、抓住重點,掌握功效,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具體藥物的功效、應用是本學科的重點,掌握功效又是
24、學好中藥學的關鍵。 中藥的功效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對藥物治療作用的概括,是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jù)。 掌握功效不是簡單地背誦功效術語。功效與藥性主治證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時一方面要運用性味歸經(jīng)等藥性理論分析功效,理解其含義,同時要以功效聯(lián)系主治證,使功效落到實處。,以黃連瀉火功效為例,它的瀉火功效與苦寒性味密切相關,苦泄降,寒清熱,能清泄火邪,由于它歸心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見長,適用于心火亢盛的熱病神
25、昏,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胃火所致的脘痞嘔吐及肝火目赤等。這樣以瀉火功效為中心將性味,歸經(jīng)和主治證聯(lián)系起來,既加深了對黃連瀉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點。切不可孤立地死記硬背一些性味、歸經(jīng)和主治證。,掌握功效還須理解其所具功效含義,例如肉桂有引火歸原之功效,引火歸原即溫腎陽使虛火下歸于腎,治命門火衰虛陽浮越之證。其次要明確功效范圍,如瀉火與瀉肝火,前者包括瀉各臟腑之火,含義廣,后者是瀉火功效的一個方面,含義狹。,學習到后期可將前后章節(jié)相關的
26、功效進行聯(lián)系比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如行氣與補氣,化濕與利濕,祛風與息風等等。 以行氣與補氣治脾胃病為例,行氣藥大多辛溫,能通暢氣機。脾胃氣滯證為適宜;補氣藥大多甘溫,善補脾胃之氣;脾胃氣虛者為宜。 此外,亦可將相對的功效進行比較。如升陽與潛陽,瀉火與補火,宣肺與斂肺等等。,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中藥學是按藥物的功用分類的,同一章節(jié)的藥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圍,又分別具有各自的特點。學習時只
27、要掌握本章節(jié)總的功能、主治則本章節(jié)所含藥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證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別記憶每味藥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這樣既容易記憶,又不易混淆。,對性味歸經(jīng)、用量用法、配伍等內容也同樣要區(qū)別對待。 如理氣藥大多辛溫芳香,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卻苦寒,屬特殊性要特別注意。 再如礦物藥由于質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雖是礦物藥,但因有毒,只可用0.3—1.5克。 檳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
28、右,但治絳蟲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難以取效,再以用法為例,大多數(shù)藥物可以入煎劑,但逐水藥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驅蟲藥雷丸受熱后有效成份破壞,均不宜入湯劑。。,至于配伍,教材中為了使讀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適應證下列舉了一些有關方劑作為參考。學習時可予一般了解,對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點熟悉其意義。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黃連配肉桂等。但不要把過多精力放在方劑的組成和運用上,因為這不是本課程重點,應與方劑學有所區(qū)別。,總之
29、,學習時應區(qū)別內容是屬于普遍性還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別對待。對普遍性的內容可予總的掌握,對特殊的內容則須重點記憶。因此,既不要毫無區(qū)別地逐條硬記,也不要把特殊內容作一般普遍性對待而輕易滑過。而特別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三、歸納分析、明辨異同,中藥為數(shù)眾多,而一味藥常有數(shù)種功效,內容復雜,容易混淆。其實藥物之間是有其內在聯(lián)系的,學習時可以將有可比性的藥物進行歸納分析,比較其異同點。從而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學中藥的性能、功效及適應證等內容
30、。,1、將功效相近的藥物進行對比,比較其異同點。 如麻黃與桂枝,石膏與知母,半夏與南星等。通過分析對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2、將主治證相近的藥物進行比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導臨床正確用藥。 如黃連、干姜、黨參均能治泄瀉,但其功效有異,主治有別。同樣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黃、黃芩、北沙參、五味子;均治嘔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3、同一藥物因品種不同,炮制不同及藥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別,通過比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