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結構、產權關系與制度創(chuàng)新-對農村集體內農地產權關系的考察.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農地產權關系是權利主體圍繞農地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財產權利關系,包括國家、地方政府、農民集體、農民個人等權利主體之間形成的財產權利關系。其中,農村集體內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權利關系是整個農地產權關系的基礎。農地產權結構和農地產權關系共同構成了農地產權制度。農地產權結構決定農地產權關系,一定的產權結構必然形成一定的農地利益分配格局,這種利益分配格局最終反映為行為主體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建國以來,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的數次變更,其實質均是對

2、產權主體之間的農地產權關系的調整,其核心是農地所有權和農地使用權在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配置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之后,中國農地產權制度的基本框架穩(wěn)定在農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的產權結構上。然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框架下,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產權關系長期模糊不清?,F實中很難對如下問題做出明確回答:在現行制度下,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各自擁有哪些土地權利?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如何分享土地利益?農民集體和

3、農民個人的農地權利如何實現?這些問題都無一例外地涉及到農地產權的基礎架構問題。由于理論上未能對上述問題做出明確的解釋,由此導致產權制度改革在觸及到農村集體內部的權利關系時都顯得十分乏力。
   本研究以“產權結構-產權關系-制度創(chuàng)新”為主線,構建了分析農村集體內部的農地權利關系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農村集體內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產權關系。一定的農地產權結構必然形成一定的農地利益分配格局,這種利益分配格局最終反映為權利主體

4、間的農地產權關系。農村集體內部的農地產權結構不僅要考慮集體所有權、農地承包經營權等正式制度,而且要考慮以非正式制度存在的成員權,三者均在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產權關系發(fā)揮重要作用。首先在理論上深入分析農村集體內部的農地產權結構及其存在的缺陷,從權利屬性、權利客體、權利主體、權利內容等幾個方面對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產權關系進行了系統分析,指出了農村集體內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權利沖突的原因;然后,結合“征地補償費在農村

5、集體內部的分配”以及“農地股份合作社”兩個案例對農村集體內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產權結構、產權關系與制度創(chuàng)新:對農村集體內農地產權關系的考察產權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基于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提出了農地產權制度創(chuàng)新的可能路徑。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個人的農地權利逐漸趨于完整化和完全化,農民集體的農地權利減弱,并且農民個人對農民集體的農地權利的約束性增強。建國以來,農地產權制度圍

6、繞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權利配置進行調整,先后經歷了“私有私用”、“私有共用”、“共有共用”、“共有私用”等四個階段。農民個人和農民集體間的農地權利配置演變脈絡如下:農地所有權從農民個人所有權到以農民個人為成員的農民集體所有權;農地使用權從農民個人使用到集體統一使用,再到恢復農民個人使用并且使用權逐漸得以強化;農民個人的農地收益權失而復得,且逐漸完全化,農民集體的收益逐漸減少;農民個人的農地處分權也從嚴格限制到逐步放松。在實行家庭

7、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民個人的農地權利逐漸趨于完整化和完全化,并且農民個人對農民集體的農地權利的約束性增強,農民集體的農地權利減弱。未來農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應當是在堅持農地集體所有權性質不變的前提下,賦予農民個人更完整的農地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同時完善農地集體所有權,使其真正發(fā)揮所有權的功能。⑵農村集體內部的產權結構在權利性質、權利主體、權利內容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農村集體內部的產權結構存在以下缺陷:在權利性質方面,農民集體所有權的權

8、利性質模糊;在權利主體方面,農民集體所有權的權利主體缺位,農民集體成員的范圍難以界定;在權利內容方面,農民集體所有權的權能不完全,承包經營權的權能結構不完善,同時,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權能界限不清,收益分配機制不合理。農地產權結構是農地產權關系的基礎。殘缺的產權結構必然會影響產權關系的明晰和穩(wěn)定。⑶成員權在農地產權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農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產權結構基礎上,成員權在我國農村社會具有很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農地

9、集體所有權實質上是一定社區(qū)范圍內的成員對于該社區(qū)內的農地的一種不可分割的共同共有形式的所有權。但是,成員權這一非正式制度長期以來都被排除在農地產權正式制度之外,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均分土地以來,“人人平均”的思想在農村社會根深蒂固。實踐中,成員權在征地補償費的分配、農地調整、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經營中,均有體現,是一種長期存在且有效的非正式制度,在農地產權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⑷農地權利的相互性和模糊性是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間農

10、地權利沖突的主要原因。農地權利沖突的實質是各個權利主體之間的農地利益沖突。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權利沖突主要表現在集體所有權和農地承包經營權之間的權利沖突,以及成員權與集體所有權之間的權利沖突。權利沖突是由于權利的相互性和權利邊界的模糊性而產生的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間的權利矛盾關系或者因行使權利導致他人受害的行為。通過對農地權利關系從權利屬性、權利客體、權利主體、權利內容等四個方面的系統分析,表明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權利在權利屬

11、性上存在派生、相互限制的關系;農地權利關系的客體具有稀缺性、多功能性和外部性;農地權利關系的主體具有多元性和身份的多重性;農地權利關系的內容則具有可分性、派生性和重組性。以上因素共同導致了農地權利的相互性和模糊性。農地權利關系存在的相互性和模糊性,是農村集體內部的農民集體與農民個人之間的農地權利沖突的主要原因。⑸成員權制度的建設和農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是農地產權制度創(chuàng)新的優(yōu)選路徑。農地產權改革的路徑在于成員權的設立和農地承包經營權的股權化

12、。農地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質是調整農地產權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分配。成員權的設立可以使農民在農民集體中的地位得到重視,顯化其作為農民集體成員的一份子的農地所有權權益。農地承包經營權的股份化在保持農地實物形態(tài)不變的基礎上,將農地集體所有權量化到個人,農民個人獲得更多收益的同時,農民集體亦可獲得集體土地所有權部分的收益,使農村集體經濟得以發(fā)展和壯大。以上兩種方式相結合,不僅化解了農村集體內部的農地權利沖突,明晰了農村集體內部的農地產權關系,而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