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zhàn)與回應:中國話語中死亡與垂死的德性之維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挑戰(zhàn)與回應:中國話語中死亡與垂死的德性之維姓名:顏青山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倫理學指導教師:楊君武;劉湘溶20030501威契定義死亡的理論為基礎,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中醫(yī)中的“氣”論出發(fā),探討了死亡定義各個層次:邏輯上,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可以構成一個較好的形式化的定義;在概念層次上,死亡主要是指身體流體的不可逆喪失及身體調節(jié)能力的不可逆喪失;至于死亡的關鍵部位’,有“五臟說”和“腦髓說”,而以“五臟說”

2、為主流i 中醫(yī)中的死亡標準是多元的,有脈診標準( 如所謂“真藏脈”) 、經絡標準等。在探討腦死亡概念時,我們介紹了腦死亡的標準及其爭論,并從進化的角度指出:腦干死亡是人的生物性生命的死亡,而大腦死亡則是人格生命的死亡。在關于安樂死的探討中,我們首先將安樂死的歷史劃分為四個時期:遠古及古代習俗時期,中世紀禁絕時期,近代觀念時期( 1 8 7 0 —1 9 3 1 ) ,現(xiàn)當代實踐時期( 1 9 3 1 .目前) 。其中,現(xiàn)當代時期經歷了兩

3、次拯救“安樂死”概念的努力,第一次是將它與自殺區(qū)分開來,第二次是將它與謀殺區(qū)分開來。我們質疑了比徹姆的安樂死定義,指出,比徹姆的定義帶有明顯的價值色彩,即試圖將安樂死與不可接受的謀殺區(qū)分開來;我們將安樂死看作是廣泛的“好死”,而將比徹姆的安樂死看作是狹義的“仁慈”安樂死。第三章探討中國文化中的死亡德性傳統(tǒng)。我們的基本預設是,每種文化都具有足夠的多樣性,而每種思想都具有足夠的詮釋力;某些可能是偶然的歷史力量選擇了其中某種或某些思想成為主導

4、意識形態(tài):當這些思想習俗化時,民眾的創(chuàng)造性認同可能比思想家的思想本身更為重要。在這~部分,我們主要是從理論上探討中國死亡習俗得以可能的思想基礎和歷史機制,前者是中國文化中的死亡德性論,而后者則是這些德性論習俗化的過程。我們主要涉及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死亡德性論及其習俗化。儒家的死亡德性論是目的論,追求死亡意義的偉大性,“大哉死乎”能夠概括這種思想,而其主張的死亡德性則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順命”;道家的死亡德性論是非目的論的,主張生死齊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