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作為當代西方社會主要的政治文化思潮之一的女權主義思想本身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但由于女權主義思想流派紛呈,理論龐雜,所以文章從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平等與差異觀著手,對其貫穿西方女權主義思想史始終的發(fā)展脈絡進行了梳理,并由此引發(fā)對性別平等與正義的思考,從中可以透視出女權主義發(fā)展的走向,借以啟發(fā)以男女平等為當今基本國策的我國讀者以深入思考,同時試圖補足、豐富政治學理論中對兩性平等與差異問題研究的匱乏與單薄。女權主義者的理論志向是
2、通過解放女性來真正實現(xiàn)男女兩性的平等與和諧發(fā)展。 筆者在掌握大量國內外研究女權主義的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政治哲學的理論,從女權主義和社會性別的視角出發(fā),即以婦女為中心,把社會性別的維度納入研究結構的一種研究范式,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方法和歷史研究方法,通過對西方女權主義各流派的平等與差異觀的比較并加以整合,得出平等與差異理論的發(fā)展是一個對平等與差異二元對立關系的逐步否定、并不斷擴展“平等”、“差異”概念的內涵,動態(tài)理解性別差異,試
3、圖走出“差異困境”的過程;并試圖得出超越單一靜態(tài)的兩性差異,承認多元動態(tài)的全面差異,提出應超越西方傳統(tǒng)的男女兩性之間的程序平等、形式平等、機會平等的認識,實踐一種爭取結果和條件平等、實質平等的目標及兩性的和諧發(fā)展。 論文主體分為導論、正文、結語幾部分。導論部分主要交待了文章的研究范圍和對象,并對全文涉及到的幾個主要概念:女權主義、父權制、社會性別進行了詳細的語義分析;文獻綜述部分闡述了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點明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
4、及選題的原因及意義。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對西方思想史上女性從古代到近現(xiàn)代以來處于不平等地位的根源進行了詳實的歷史考察,通過女權主義對西方傳統(tǒng)二元模式的批評,說明了女性在公共領域“缺席”的政治哲學淵源,深刻闡明了女性處于不平等地位的根源,為全文埋下伏筆。 第二章通過對各流派女權主義的平等差異觀進行梳理,結合女權主義流派的劃分,展示出三波女權主義浪潮中各個流派對平等、差異問題的看法,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總結,分
5、別歸納為“等同論”的平等觀、“差異論”的平等觀、“多樣化”的平等觀,并追尋出這種發(fā)展變化背后的社會背景和理論背景,總結出西方女權主義平等與差異觀的三個發(fā)展階段之間不是簡單的批判與否定的關系,而是一種辯證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種繼承和超越的關系。 第三章結合女權主義平等差異觀對當代正義理論的挑戰(zhàn),可以看出女權主義的平等差異觀逐漸趨向于通過訴求正義來表達,并通過對正義、關懷與性別平等和差異的整合,以均衡差異和平等的性別正義,作為對女權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國女權主義法學平等觀研究.pdf
- 平等、性別與婦女解放——評析西方女權主義政治哲學.pdf
- 淺談西方女權主義
- 西方女權主義公平觀及其意義研究.pdf
- 論女權主義法學視角下我國婦女平等權的實現(xiàn)
- 女權主義與和諧社會研究.pdf
- 女權主義
- 西方女權主義政治參與思想探析.pdf
- 女權主義與愛情
- 女權主義修辭批評.pdf
- 自由與平等: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重心差異研究.pdf
- 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
- 對女權辯護中女權主義思想的研究
- 穆勒的女權主義思想研究
- 文學的女權主義問題研究.pdf
- 穆勒的女權主義思想研究.pdf
- 平等觀中的不平等透析
- 平等觀中的不平等透析.pdf
- 論孔子禮學等差實踐中的平等理念
- 從女權到女性——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與變.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