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古代早期制鹽業(yè)的初步研究姓名:朱繼平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科學技術史指導教師:王昌燧20040401中固科學技術人學博I 學位論文成分含量呈減少趨勢府在明顯的赫度梯度。結合考古發(fā)掘資料,推斷這種花邊陶釜應為當時的煮鹽工具。陶釜內壁原始殘存沉淀物的液相包裹體分析表明其形成溫度較低( 8 5 —1 lso c ) ,代表著當時煮鹽的溶液溫度。結合考古學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生產井鹽,比晉代《
2、華陽國志》記載的我國最早丌鑿鹽井的記錄( 約公元前2 5 5 年李冰丌廣都鹽井) 大約早7 9 0 年。( 2 ) 采用X R D 、X R F 和體視顯微鏡分析測試方法,具體研究了山東省渤海灣地區(qū)濱州市陽信縣李屋遺址、壽光市大荒北央遺址出土商代晚期的盔形器及相關士壤。樣品的N a 元素和C 1 元素X R F 分析結果表明,陽信縣李屋遺址和壽光市3 v 荒- i L 央遺址出土盔形器的含轉量明顯高于其他樣品,這意味著與渤海灣地區(qū)早期海
3、鹽生產有關。其中,陽信縣李屋遺址出土搞形器表面附著土樣經(jīng)水過濾后,其濾液結晶體的X R D 和體視顯微鏡分析,進‘步表明該盔形器是商周時期渤海灣地區(qū)海赫生產的器物。壽光市大荒北央遺址出土商代晚期盔形器內壁沉淀物的物相分析與長江三峽庫區(qū)忠縣中壩遺址的沉淀物基本相同,表明該雒形器應是當時的制鹽工具。( 3 ) 利用I C P .A E S 技術,對山東省滕州市西公橋遺址出土陶器樣品進行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測試分析。采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