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開口與合口,是漢語音韻學上指稱語音的一對區(qū)別性特徵。語音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會在開合口變化中得到相應體現(xiàn)。因而,研究開合的變化過程有助於揭示語音的發(fā)展規(guī)律.文章以歷史串聯(lián)法和共時參證法為主要手段,輔以音理分析法和內部分析法,分隋唐、兩宋、金元、明清和現(xiàn)代五個階段,對中古以來開合口的演變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 開合口的歷史演變與五音聲母的變化關系密切,相互影響。中古以來.五音韻字在語音發(fā)展歷程中有六組成系列地由開口變?yōu)楹峡?,八組成
2、系列地由合口變?yōu)殚_口。開合口的發(fā)展變化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五音分布上開合變化的不平衡;二是在時代層面上開合變化的不平衡。開合口的演變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一是開合的變化與五音聲母有密切的關系,聲母不同,開合口演變的方向也不同。二是語音結構的系統(tǒng)性力求發(fā)生開合互轉的韻字在數(shù)量上保持大體相當,以有效維持開合口的對立結構。另外,齒音和舌上音韻字從兩宋開始就在聲母的作用下發(fā)生山細變洪的離散式音變。其中,精組字在精見兩組聲母顎
3、化後,出現(xiàn)了離散式音變的中斷。到了現(xiàn)代,這種離散式音變已大體完成。 文章通過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研究從隋唐到現(xiàn)代各個時代層面上語音的開合口變化并進行縱向的歷史比較,從開合口的角度描繪漢語語音的變化軌跡,探尋開合演變的緣由,探討漢語語音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對於豐富漢語語音史具有一定的意義,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提供了一份可資參考乙較有價值的語言材料。 開口呼與合口呼是漢語音韻學上指稻語音的一對區(qū)別性特徵,是劃分漢語韻類
4、的一組對稱系統(tǒng)。語音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會在開合口變化中得到相應體現(xiàn)。因而,研究開合的變化過程有助於揭示語音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文選用有代表性的、主要反映讀書音的傳統(tǒng)韻圖作為分析語音開合口性質的材料,以歷史串聯(lián)法和共時參證法為主要手段,輔以音理分析法和內部分析法,分隋唐、兩宋、金元、明清和現(xiàn)代五個階段,對中古以來開合口的演變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 《韻鏡》和《七音略》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的兩種等韻圖,都反映了《切韻》一系韻書的語音系統(tǒng)。本文
5、以《韻鏡》和《七音略》為主要考據(jù)資料,互為參證、互相比較,辨析隋唐時期的五音聲母,分析聲母與等的關系,校正開合口和五音韻字,了解了隋唐時期每一個韻字的開、合等音韻地位情況,詳細地表述了隋唐時期韻部開合等位分布情況、聲母等位分布情況和聲韻開合搭配情況。 隋唐語音發(fā)展到宋代時,語音狀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韻鏡》、《七音略》已經不能正確反映當時的實際語音。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了《四聲等于》和《切韻指掌圖》兩種韻圖。它們根據(jù)當時語音的實際發(fā)
6、展變化,合并韻部,減少韻圖,系統(tǒng)地反映了兩宋時期的語音體系。本文以此兩圖為主要考資料,對兩宋時期五音韻字逐個進行共時分析和歷時比較,了解了每個韻字的開、合等音韻地位,厘清了兩宋時期五音韻字開合演變情況,詳細地表述了兩宋時期韻部開合等位分布情況、三十六字母等位分布情況和聲韻開合搭配情況。此時,隨著韻部的大量合并和入聲韻的消變等語音狀況的變化.部分開合口也發(fā)生了相互轉化現(xiàn)象:凡韻已全部由合口變?yōu)殚_口;江韻知組、莊組、來母二等和魚韻已全部山開
7、口變?yōu)楹峡?;部分唇音韻字也出現(xiàn)了開合口的轉化,其中很大一部分開合兩見。 《五音集韻》和《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一源一流,互為體用,反映了金元時期的語音面貌。本文以此為主要考據(jù)資料,對金元時期五音韻字逐個進行共時分析和歷時比較,了解了每個韻字的開、合等音韻地位,厘清了金元時期五音韻字開合演變情況,詳細地表述了金元時期韻部開合等位分布情況和聲韻開合搭配情況。除個別韻字外,金元時期開合口的變化情況與兩宋時期基本相同,只有唇音表現(xiàn)出較為參差
8、的現(xiàn)象。 明清時期,語音的發(fā)展、聲韻調的合并與分化,導致一、二等韻不分,三、四等韻相混,“等”的概念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新的[y]介音隨之產生,使得韻母的介音發(fā)展為[i]、[u]、[y]及沒有介音四種類型,兩呼四等轉變?yōu)殚_、齊、合、撮四呼.對這種變等為呼的語音變化最早作出描述的當屬《韻法直圖》和《韻法橫圖》。橫直二圖各自成一體系,《切韻正音經緯圖》則摘取二者合而為一,但又不燾依二者。本文以此三圖為主要考據(jù)資料,對明清時期五音韻字逐
9、個進行共時分析和歷時比較,分析隋唐五音韻字在明清的開、齊、合、撮情況.除個別韻字外,明清時期五音韻字成系列地由合口變?yōu)殚_口的情況與金元時期基本相同,都為凡韻字;成系列地由開口變?yōu)楹峡诘那闆r除與金元時期相同外,遺增加了莊組假二等全部陽韻字。 語音發(fā)展到現(xiàn)代,開合口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隋唐開口韻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普通話合口呼的有:江攝知組、莊組、來母二等韻;遇攝莊組假二等、知組、章組、日母三等韻;臻攝端組一等韻;果攝端組、精組、來母一等韻;宕
10、攝端組、精組、來母一等入聲韻,章組、知組、日母三等入聲韻,莊組假二等韻,微母三等韻;流攝奉母三等韻,非敷母三等去聲韻。隋唐開口韻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普通話撮口呼的有:江攝見組、曉組二等入聲韻;遇攝見組、曉組、來母三等韻,精組假四、喻母假四等韻;臻攝喻母三等韻;宕攝見組、曉組、來母三等、精組假四等的入聲韻;隋唐合口韻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普通話開口呼的有:通攝幫組一等和非組三等的舒聲韻;止攝非、敷、奉、來母三等韻;蟹攝幫組一、二等韻,非組三等韻,來母一、二
11、等韻;臻攝幫組一等韻,泥、來母一等入聲韻,非敷奉母三等舒聲韻;山攝幫組一、二等韻,非敷奉母三等韻,娘母二等入聲韻;果攝幫組一等韻,見、曉組一等韻的部分;咸攝非、敷、奉、知、徹母三等韻。隋唐合口韻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普通話齊齒呼的有:山攝幫組三等韻,來母三等韻的部分;梗攝精組假四等韻,曉組三四等、見曉組重四等、喻母假四等韻的部分;咸攝見組、娘母、影母三等韻。 在語音發(fā)展歷程中,五音聲母的變化對開合口的歷史演變產生了影響:唇音聲母使合口呼和
12、撮口呼走上了向開口呼演變的道路;卷舌聲母與精組聲母使齊齒呼變?yōu)殚_口呼,撮口呼變?yōu)楹峡诤簦嶎惓霈F(xiàn)大量的細音變?yōu)楹橐舻默F(xiàn)象;牙喉音聲母使開口二等韻出現(xiàn)由洪音向細音轉變的現(xiàn)象。韻母呼法的演變也對五音聲母的變化產生了影響:在齊齒呼、撮口呼[i]、[y]介音的影響下,精組聲母和牙喉音聲母產生音位對立的中和,一起顎化為舌面前輔音[tc]、[tc']、[c],導致漢語聲母系統(tǒng)產生了一種拉鏈式的音變,聲母出現(xiàn)了循環(huán)的變化。 在兩宋時期,齒音就
13、已開始在聲母的作用下發(fā)生由細變洪的離散式音變。這種音變首先由精組假四等開始,從兩宋一直延續(xù)到明清甚至{直圖》等三種韻圖所反映的語音面貌時段之後,直至在半途中遇到了更為強勢的韻母對聲母的反作用--精見兩組聲母發(fā)生顎化作用後,精組字山細變洪的離散式音變被中斷,因而精組假四等在現(xiàn)代漢語中呈現(xiàn)出部分為洪音、部分為細音的面貌。但是,精組聲母的音變中斷了,其他齒音三等字都還在繼續(xù)朝著洪音化的道路前進。知組字在明清時期并入正齒音後,也一起加入了洪音化
14、的大軍。這種變化在明清時期就已初步形成規(guī)模,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時,已形成了非常整齊的由細變洪的格局。此時,離散式音變已大體完成。 綜合分析上述開合演變情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開合口的變化發(fā)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五音分布上開合變化的不平衡。除了魚韻與凡韻是因為主元音發(fā)生變化或韻類合并導致開合轉化之外,發(fā)生開口向合口變化的韻類,主要出現(xiàn)在舌齒音後;發(fā)生合口向開口變化的韻類,主要出現(xiàn)在唇音後。二是在時代層面上開合
15、變化的不平衡。從隋唐經兩宋到金元,再到明清,語音的開合口發(fā)生的主要變化是由開口向合口轉變;從明清到現(xiàn)代,語音的開合口發(fā)生的主要變化是由合口向開口轉變。 我們在分析開合演變不平衡的基礎上,也可以發(fā)現(xiàn),開合口的演變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一是開合的變化與五音聲母有密切的關系,聲母不同,開合口演變的方向也不同。在舌齒音聲母的影響下,韻類容易發(fā)生開口向合口的變化;在唇音聲母的影響下,韻類容易發(fā)生合口向開口的變化。二是語音結構的系統(tǒng)性力求發(fā)生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試論中古以來齒音的開合口.pdf
- 試論中古以來牙喉音的開合口.pdf
- 中古以來“親吻”類詞的歷時演變初探.pdf
- 中古以來漢語陽聲韻的發(fā)展變化.pdf
- 日語上代、中古音韻與漢語中古音的比較研究.pdf
- 敬天與崇道-中古道教開的思想史背景之一.pdf
- 中古箋文研究.pdf
- 中古悲情賦研究.pdf
- 中古醫(yī)書語詞研究.pdf
- 中古頌文研究.pdf
- 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后吻合口出血的防治比較.pdf
- 中古啟文研究.pdf
- 中古隱逸詩研究.pdf
- 中古封禪文研究.pdf
- 《切韻》的合口介音
- 中古公宴詩研究.pdf
- 中古《詩經》文獻亡佚研究.pdf
- 中古道書語言研究.pdf
- 湖南慈利三合口話量詞研究.pdf
- 中古漢語助詞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