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我國作為煤炭消費大國,由燃煤帶來的氮氧化物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控制燃煤電廠的氮氧化物排放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研究NO-焦炭反應的規(guī)律有助于預測實際燃燒過程中NO的生成,從而對控制燃煤電廠 NOX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作者改造了高溫攜帶流模擬器實驗臺,并在該實驗臺上完成制焦工作;在高溫沉降爐實驗臺上進行了焦炭-NO反應實驗,對CO2、SO2、O2、H2O等氣體對焦炭還原NO的影響做了詳細的研究。
對制得的焦炭進行了相關(guān)分析,
2、煙煤的揮發(fā)分轉(zhuǎn)化率較高,貧煤和無煙煤因為本身揮發(fā)分含量較低的原因,轉(zhuǎn)化率較低,但所有焦炭的揮發(fā)分含量都處于較低水平。
通過沉降爐對NO-焦炭反應的研究發(fā)現(xiàn),SO2對焦炭還原 NO的影響有限,在有 SO2存在的情況下,NO的還原率的提升在1~7%。CO2對NO-焦炭反應的影響較復雜,少量 CO2的加入就能提升 NO還原率,但是濃度的提升對NO還原的促進作用不大,CO2促進還原的原因是氣化反應生成 NO,過高的CO2濃度抑制了CO
3、對NO的還原。隨著溫度和H2O濃度的提升,NO的還原率提升,這種提升效果在低溫時比較明顯,H2O的促進NO還原的最主要原因是 CO和HCN等還原性物質(zhì)的生成。對貧煤和無煙煤來講,O2對NO的還原有抑制作用,而神華煙煤的結(jié)果表明,低濃度的O2對NO的還原有促進作用,最佳的O2濃度在0.8~1%之間。O2促進NO還原的主要原因是表面碳氧官能團的增多和CO的生成。
在不同煙氣配比的實驗中,在低濃度氧氣存在的時候,加入 H2O也是更有
4、利于NO的還原的,高濃度氧氣情況下,配比煙氣的NO還原率都低于單組份的工況, XPS和壓汞分析結(jié)果表明,反應過程中碳氧官能團數(shù)量增加,高氧濃度不利于 NO還原的原因在于 O2和NO競爭煤焦表面的官能團,以及表面孔比表面積的減少。CO2和O2配比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配比工況的NO還原率都低于單組份氣體的還原率,可能的原因是 O2的加入消耗了氣化生成產(chǎn)物CO,此外,CO2的存在也不利于 CO還原 NO。反應過程中表面碳氧官能團都有增加的趨勢,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溫條件下煙氣成分對NO-焦炭反應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高溫條件下NO-焦炭反應動力學的研究.pdf
- 煙氣成分對介質(zhì)阻擋放電脫硫脫硝的影響.pdf
- 中、低焦油卷煙主流煙氣成分對比剖析研究.pdf
- 灰成分對焦炭熱性能影響的研究.pdf
- 鍋爐煙氣成分分析
- 進氣成分對壓燃式發(fā)動機燃燒影響的研究.pdf
- 供應鏈競爭環(huán)境下的供應鏈合作競爭機制.pdf
- 基于支持向量機的煙氣成分建模研究.pdf
- 競爭機制在學習中的應用
- 課堂管理論文競爭機制論文高職實踐教學引入課堂競爭機制的探討
- 競爭機制對國企績效影響:財務視角實證分析.pdf
- 幾種Hoffmann煙氣成分在濾嘴中的截留和分布模式研究.pdf
- 直插式電廠煙氣成分檢測裝置研究.pdf
- 引入競爭機制,營造高效課堂
- 不同渠道不同選擇的競爭機制
- Nb元素和涂層成分對定向凝固鈦鋁合金界面反應影響研究.pdf
- 高溫條件下焦炭反應特性實驗研究及層燃數(shù)值模擬.pdf
- 典型建筑結(jié)構(gòu)中基于煙氣成分和溫度分布的煙氣危害性分析方法研究.pdf
- 焦炭反應后高溫強度與破碎機理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