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麥NBS-LRR抗性基因克隆以及基因槍介導的遺傳轉化和由發(fā)根農桿菌介導的苦蕎遺傳轉化摘要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Ⅰ)通過基因槍遺傳轉化法轟擊小麥未成熟胚,獲得攜帶有水稻幾丁質酶基因RC24的轉基因小麥,對T0和T1代轉基因小麥植株的條銹病抗性進行了研究。(Ⅱ)根據已知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設計引物,分離克隆小麥NBS-LRR類基因同源序列,獲得三條與已知抗病基因同源的序列,并通過Northern印跡雜交技術分析了這三條序列的時空表達情
2、況。(Ⅲ)建立了苦養(yǎng)的植株再生體系及發(fā)根農桿菌遺傳轉化體系,對獲得的再生植株和毛狀根中次生代謝產物蘆丁的含量進行了測定。 Ⅰ.以預培養(yǎng)3-4d的冬小麥品種西農88、寶豐7228、黑小麥、鹽2、80101T、甘麥、西農1376和西農8727開花受粉8~15d后的未成熟胚(大小為0.8~1.5mm)為材料,利用基因槍(型號:PDS1000/氦氣)將水稻幾丁質酶基因導入小麥未成熟胚盾片組織。轉化過程中一共采用了三種質粒組合,質粒pYA
3、O24(含有水稻幾丁質酶基因RC24和選擇標記基因nptⅡ)轟擊的小麥未成熟胚轉至附加150mg幾硫酸卡那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上進行篩選和分化;質粒組合pARN6+pDB1(前者含水稻幾丁質酶基因RC24,后者含β-葡糖苷酸酶基因gus和選擇標記基因bar)和pBAB3(含水稻幾丁質酶基因RC24)+pDB1轟擊的小麥未成熟胚轉至附加2mg/L除草劑PPT的培養(yǎng)基上進行篩選和分化。小麥未成熟胚在經過轟擊、篩選和分化后,獲得5株再生綠苗。PCR和
4、Southern印跡分析結果顯示,5株再生植株中4株為陽性,其中質粒pYAO24轟擊后獲得1株,質粒組合pARN6+pDB1轟擊后獲得1株,質粒組合pBAB3+pDB1轟擊后獲得2株,平均轉化頻率為0.30%。不同基因型小麥的轉化頻率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差異:西農88的轉化效果最好,轉化頻率可達1.38%;其次是寶豐7288,轉化頻率為0.59%;甘麥的轉化頻率為0.49%;從西農1376、黑小麥、鹽2、80101T和西農8727沒有獲得轉
5、基因植株。對轉基因小麥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發(fā)現,與對照相比T0代轉化植株的分蘗數、株籽粒數、千粒重、株高、穗長、節(jié)間數等均無明顯變化。田間抗條銹菌實驗結果表明,西農88T0和T1代轉基因小麥的抗病性最好,為近免疫性,寶豐7228和甘麥的轉基因植株分別表現出高度抗病和中度抗病。 Ⅱ.NBS-LRR類基因作為植物抗性基因的一大類,對植物抵御外來侵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區(qū)域設計引物,從抗銹病小麥品種西農88基因組D
6、NA擴增出WRGA1、WRGA2和WRGA14三條與植物抗病基因同源的序列,在NCBI網站上的登錄號分別為AY520908,AY555270,AY550176。氨基酸同源比對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它們與GenBank中已登錄的亞麻L6基因(U27081)、小麥Lr21基因(AAQ01784)、小麥Lr10基因(AAO12455)和煙草N基因(U15605)等植物R基因具同源性,并且三個片段可能來自于與小麥Lr21基因同一類型的抗病基因。這
7、三個同源片段均含有典型的NBS-LRR類抗病基因所共同擁有的保守性結構域Kinase-2a、Kinase-3a和疏水結構域(HD),它們與部分已知NBS-LRR類抗病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46.0%~9.9%之間,其中與Lr21基因的一致性為46.0%~41.1%。三個片段間在氨基酸水平上的一致性為80.7%~56.8%。同源性分析表明,本實驗獲得的三條小麥NBS片段為潛在的抗病候選基因片段。Northern雜交表明WRGA1在小麥中
8、受水楊酸脅迫時表達量增加,屬于受水楊酸正調控的誘導表達型基因 Ⅲ.首次成功建立了苦蕎的再生體系,并利用發(fā)根農桿菌15834感染苦蕎的子葉和下胚軸外植體,誘導產生了毛狀根。在1/2MS無激素培養(yǎng)基上建立了苦蕎的毛根轉化系。 以苦蕎無菌苗下胚軸和子葉切塊為材料,在不同的培養(yǎng)基上進行愈傷組織的誘導,發(fā)現在MS基本培養(yǎng)基中附加2.0mg幾2,4-D、0.5mg/L6-BA,10mg/LAgNO3和3%蔗糖時,愈傷組織的誘導頻率可
9、以達到92.61%。愈傷組織在附加2mg/L6-BA、0.5mg/LNAA和3%蔗糖的MS培養(yǎng)基上可以再生出叢生芽,繼而發(fā)育成苗,不定芽的誘導率可達30.6%。分化苗或其莖切段在附加3%蔗糖的1/2MS0培養(yǎng)基上出現根的分化,將再生植株經煉苗后移栽至營養(yǎng)土,成活率在80%以上。同時測定了再生植株各器官的蘆丁含量,再生植株葉片、根、莖和花中的蘆丁含量(干重)分別為0.3242mg/g、0.0040mg/g、0.0344mg/g和0.446
10、0mg/g。測定結果顯示,再生植株葉片中的蘆丁含量為大田生長苦蕎葉片中蘆丁含量(干重)的1.01倍;而再生植株根、莖和花的蘆丁含量均略低于大田生長苦蕎相應器官的蘆丁含量(干重),再生植株根的蘆丁含量是大田苦蕎根蘆丁含量的0.61倍;再生植株莖的蘆丁含量是大田苦蕎莖蘆丁含量的0.34倍;再生植株花的蘆丁含量是大田苦蕎花蘆丁含量的0.63倍。 發(fā)根農桿菌15834菌株轉化苦蕎下胚軸時,毛狀根誘導率較高,達到28.33%。產生的毛狀根
11、在1/2MS無激素固體培養(yǎng)基和液體培養(yǎng)基中均能生長,但在1/2MS液體培養(yǎng)基(30g幾蔗糖)中生長更為迅速。培養(yǎng)20天后,固體培養(yǎng)基中毛狀根的鮮重增加13.50±0.60倍,液體培養(yǎng)基中毛狀根的鮮重增加近千倍。在兩種培養(yǎng)基中毛狀根的生長狀態(tài)相似,在培養(yǎng)的第4~5天開始迅速生長,第15~17后生長趨于平緩。在15g幾~75g幾的蔗糖濃度范圍內,30g幾蔗糖濃度對毛狀根的生長最為適合。PCR和冠癭堿紙電泳證明rol基因已經整合到宿主的染色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因槍和農桿菌介導耐鹽基因EhHOG對小麥品種的遺傳轉化.pdf
- 基因槍和農桿菌介導MiR396基因對小麥品種的遺傳轉化.pdf
- 基因槍介導的棉花遺傳轉化及后代遺傳分析.pdf
- 發(fā)根農桿菌介導的植物基因轉化
- 基因槍和農桿菌介導的抗凍基因KN2對普通小麥品種的遺傳轉化.pdf
- 基因槍介導的ScMV-CP基因遺傳轉化甘蔗研究.pdf
- 發(fā)根農桿菌介導的棉花遺傳轉化的研究.pdf
- 農桿菌介導的小麥遺傳轉化研究.pdf
- 基因槍介導抗逆相關基因轉化小麥的研究.pdf
- 農桿菌介導的柑橘遺傳轉化及轉基因植株抗性鑒定.pdf
- 農桿菌介導HAK和PSY基因的玉米遺傳轉化研究.pdf
- AtPCS1基因的克隆及其農桿菌介導的苜蓿遺傳轉化.pdf
- 小麥成熟胚基因槍法和農桿菌法遺傳轉化的研究.pdf
- 38043.基因槍介導的lea3基因對石斛的遺傳轉化研究
- 農桿菌介導小麥成熟胚遺傳轉化體系建立和遺傳轉化研究.pdf
- 農桿菌介導TCS基因導入大豆的遺傳轉化研究.pdf
- 農桿菌介導的君遷子遺傳轉化及轉基因植株抗性鑒定.pdf
- 根瘤農桿菌介導小麥基因轉化研究.pdf
- 基因槍介導的玉米自交系齊319遺傳轉化體系的建立.pdf
- 農桿菌介導的AtMYB44基因的水稻遺傳轉化.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