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族的興衰與漢族的形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楚族的興衰與漢族的形成</p><p>  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p><p>  楚國是周代一個多民族的諸侯國。楚國從周成王時封國到戰(zhàn)國末年秦滅楚的八百多年里,先后統(tǒng)治過的地方約占周王朝全部國土的二分之一左右,其范圍大約包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六個省的全部,以及陜西、河南、山東、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區(qū)的部分地區(qū)。在這么遼闊的地域內,境內的族類相

2、當復雜,蠻夷眾多,而楚族只是楚國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因此,不能把楚國與楚族的歷史和文化完全等同。 </p><p>  楚人是祝融的后裔,這在《國語?鄭語》和《史記?楚世家》中有明確的記載。如《國語?鄭語》載祝融的后裔有八姓?!白H诎诵铡闭f明此時祝融氏已形成八個氏族或部落,且分別有了各自的姓氏。據(jù)《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祝融的居地在鄭(今河南新鄭)。八姓中第六個叫季連,姓半,從此楚人的后代都以半為姓。以半為姓自季

3、連始,標志著楚族的初步形成,因此季連與祝融一起,后來受到楚族子孫的祭祀與懷念。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季連后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商末周初時,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楚族的首領鬻熊與眾人合謀將之救出,成為周王朝的有功之臣。周成王時,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封為子爵,楚國正式成為諸侯國中的一員。隨著楚族的不斷繁衍壯大,他們在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帶披荊斬棘,開山墾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 </p><p> 

4、 楚族所建立的楚國后來能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而且曾一度成為霸主,其雄厚力量的積聚得益于他們對南方的苦心經(jīng)營。在楚國日益強大的過程中,居住在南方的南蠻、百越等民族,逐漸成為楚國的庶民,被列入楚國的戶籍,成為楚國的被統(tǒng)治者。其間,免不了民族融合與同化的發(fā)生。 </p><p>  楚國對境內各民族平等相待的政策,使民族融合與同化的真正發(fā)生成為可能。在政治上,楚國統(tǒng)治者基本上采用了量才錄用、任用蠻夷的政策。隨著楚國的疆域

5、不斷擴大,新征服地區(qū)的各族“蠻夷”成為其境內的人民。由于楚國地廣人稀,人口的增加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因而楚國總體上是善待這些“蠻夷”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楚國對待這些“蠻夷”采取了任用蠻夷、以夷制夷的政策上。如《左傳》哀公十七年載,都國的觀丁父和申國的彭仲爽被楚俘虜后,被任為軍率或會尹,進而助楚“大啟群蠻”。 </p><p>  在對待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方面,楚國基本上實行了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保留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政策。

6、楚人與各族的語言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種既不同于楚族語言,又不同于蠻夷話的“楚言”、“楚語”。楚人不僅說“楚言”,并且用“楚語”著書、寫文章?!俺Z”成為楚人與蠻夷各族思想文化交流和溝通的工具,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p><p>  楚文化的形成本身吸收了長江南北眾多的土著文化的營養(yǎng),而文化的多源性主要由民族的多源性所決定。楚族的發(fā)展與漢族的發(fā)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這就是與周邊民族長

7、期相處交融,如滾雪球般不斷壯大。其中商周時期的苗蠻或南蠻,與楚的接觸最多,其族人和文化因素融入和傳人楚人及其文化的也較多。文化上楚文化受南蠻的影響最深,范圍也最廣,在宗教、生產、生活、風俗習慣、語言等方面均有較深的涉及,而以文學藝術方面最突出,如神話、詩歌、音樂、舞蹈、雕刻、繪畫、工藝圖案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神話,多數(shù)神話學家認為這兩個神話本是南蠻的神話,在楚與南蠻的文化交流中傳給了楚人,后來楚人融入漢族后才得以廣泛流傳

8、開來,成為中華民族關于宇宙起源的著名神話。境內的濮、百越、戎等民族的文化也是楚文化的重要來源,從考古所見的出土文物看,在楚文化的考古學遺存中,保留或吸收了大量各民族文化的因素或遺物。 </p><p>  總體而言,楚族起始于中原偏南之地,隨著其居住地域和統(tǒng)治重心的南移,以其相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四方各族的人民,并融會了其文化。尤其是在楚國極盛時期,今華東、中南、西南的大部分省區(qū),都受到楚的

9、控制或羈縻。在這遼闊的地域內,幾乎包括了當時南方的蠻、濮、越、戎等所有的民族。在長達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楚實際上是中國南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堪稱當時民族聯(lián)結和融合的一個典型。 </p><p>  二、為中華大一統(tǒng)奠基,為漢民族的形成輸液 </p><p>  楚族不斷向東、向南發(fā)展,擴大了楚國的疆域,為以后秦、漢統(tǒng)一天下鋪平了道路。夏商時期南方地廣人稀,楚人南下后通過兼并各周代封國和各原始部

10、落氏族,使大量蠻夷成為楚國的庶民,經(jīng)過長期繁衍,改變了地廣人稀、人口不足的局面。并且?guī)椭硟雀髯迦嗣裉岣呱a技術,改變社會生活,使蠻夷較快擺脫了落后狀態(tài),縮短了與中原人在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差距。 </p><p>  楚國滅亡后,楚人直接受到秦漢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加入到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融合大潮中,最終為漢族所同化。但楚族與華夏或漢族的融合過程,卻并非始自秦滅楚之時,而是在楚民族形成之初就已潛藏了這種趨勢。 </

11、p><p>  在楚族存在的大約七八百年甚至千年左右的時間里,其文化的分布范圍大體上經(jīng)歷了從小到大又從大到小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楚族向外擴展融合蠻夷各族的過程,后一階段則是楚族不斷被融合到華夏族及后來的漢族的過程。楚族的淵源與中原民族有很大的關系,楚文華中本身包含有許多中原商、周文化的因素,因而較容易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前面我們主要提到了南方土著文化對楚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其實楚文化的形成的發(fā)展,更多的是受到來自商

12、周時期中原各地文化的影響和滲透。楚文化中的若干因素,早在楚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就已處于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狀態(tài)中,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 </p><p>  楚文化本身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是它融合南方各土著文化的過程,同時也是被中原文化影響和融合的過程?;蛘哒f,在中原文化向南的輻射中,楚文化剛好處于一個中介的位置,是中原文化擴大其影響的一個重要媒介。這為楚族最終融人漢族打下了基礎。 </p><

13、p>  楚國滅亡后,楚族并非就此消失,楚文化因素仍然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楚文化因素的最后消亡,才是楚民族最終融入漢族之時。秦滅楚后,廣大地區(qū)的楚文化很快就和秦文化及其他文化混雜相處。到了漢代,楚文化又和逐漸形成的漢代文化相互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楚文化終于逐漸消失了,而楚族也慢慢融入新形成的漢族之中。原楚地的文化雖然還帶有不少地域性的特點,但這已非原來具有自身傳統(tǒng)的楚文化的特點,而是各種文化經(jīng)過新的綜合而形成的。因此可以這樣說,楚族

14、及其文化是漢族及其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 </p><p>  楚族融合到了漢族中,然而數(shù)百年里與楚族相處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除部分與楚族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外,大部仍保留著其傳統(tǒng)文化,開始了新的發(fā)展歷程。今西南和華南地區(qū)的許多民族,歷史上本來就是楚地的原住民乃至楚先人的后裔,后來才逐漸遷徙到邊疆和偏遠地區(qū),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與楚文化存在著不少趨同現(xiàn)象不足為怪。 </p><p>  (作者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