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論魯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結構</p><p>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專項資助項目 </p><p> 作者簡介:黃健,男,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魯迅研究、五四文學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體學研究。 </p><p> 摘要:依據(jù)文化人類學理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因此,價值觀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作家的精神
2、信仰則是形成其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進一步說,作家的文化人格是由以下兩個方面的精神特征整合而成的,一是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中逐漸形成并發(fā)展演變而成的精神圖式,二是文化知識體系的建構中逐漸形成并發(fā)展演變而成的精神圖式。這兩個方面的精神圖式又分別由血脈人倫情結、社會道德情感、宗教意識、哲學觀念這四個層面的精神內(nèi)蘊建構而成,魯迅文化人格精神結構的形成也是如此。在文化人類學視閾中探究和建構魯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結構,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中西方價值觀的交融以及
3、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的和諧發(fā)展。 </p><p> 關鍵詞:魯迅;文化人格;精神結構;文化人類學 </p><p> 中圖分類號:I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4)06-0142-05 </p><p> 如何在魯迅研究中體現(xiàn)出中西方價值觀的交融以及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的和諧發(fā)展,楊義先生的觀點很有啟發(fā)性,他提出:“文學現(xiàn)代性如果有什么國際標
4、準的話,就不應該是單邊標準,而應該是多邊標準,起碼是東西方互為參照、互為方法,從而在反復的文化對話中形成一種尊重世界多樣性的、互相取長補短的‘多邊現(xiàn)代性’。”[1]筆者認為,以文化人類學理論解析魯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結構,可以成為在魯迅研究方面體現(xiàn)中西方文化對話和價值觀互補的一種有效研究視角。 </p><p> 一、魯迅文化人格精神結構中的 </p><p><b> 家族性倫
5、理情結 </b></p><p> ?。ㄒ唬斞冈谄淙松?jīng)歷和人生體驗中形成的家族性倫理情結 </p><p> 人的生命活動創(chuàng)造了文化,人不僅促進了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也發(fā)展了人自身,因此,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逐漸形成并發(fā)展了他們的文化心理特質(zhì),也就確立了作為其文化心理特質(zhì)核心要素的文化人格。正如文化人類學家所言:“人類的人格和心靈柔韌可塑,幾乎完全是由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所
6、鑄成,既然這種經(jīng)歷發(fā)生在某種文化背景中,那么作為結果的人格大多可以從社會因素得到解釋?!盵2]中國封建社會倫理文化包含的內(nèi)容很廣泛,家庭觀念(或家族意識)是其主要內(nèi)涵。魯迅自幼受到了封建倫理文化的嚴格教育,家庭觀念在他的思想意識中有很深的根基,在他幼年時家境衰敗和父親病逝的境況下,因為身為長子長孫,他自然而然地樹立起為家庭犧牲自己的生命信念,他要盡心盡力擔負起養(yǎng)家的重任,為此,他做出了第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是“走異路,逃異地”,開辟一條
7、能夠振興家庭以及家族的人生道路。 </p><p> 魯迅遵母命而與朱安女士完婚,這使他長期陷入無愛的苦悶心理體驗中,他深深體會到,自然、健康、完整的生命絕然不可缺失真正的愛情。對于愛的思考、追求、呼喚,貫穿了魯迅的一生,他有著人世間最多的愛。 </p><p> 魯迅是其所屬的封建士大夫階級的叛逆者,家境敗落后,因為很早就直面了世事真相,魯迅逐漸形成了獨立判斷的理性思想境界,也就是透
8、視社會本質(zhì)和從整體上觀照人生現(xiàn)象,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歸屬的封建士大夫階級正是“瞞”和“騙”的封建文化的維護者。正是因為經(jīng)歷了家境敗落,他飽受了親屬們的勢力的白眼,他投入野孩子群后重新確立了自己民眾立場的思想和文化歸屬。他原先的封建性家族倫理情結出現(xiàn)了分解,向內(nèi)強化了家庭情感,向外擴展為對家鄉(xiāng)民情的關切,其中包括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中愛國志士仁人的特別尊崇。 </p><p> ?。ǘ斞冈谄渲R體系建構中形成的家族性倫理情
9、結 </p><p>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威廉?A.哈維蘭說道:“所有文化都是習得的而不是生物學遺傳的,著名的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把這稱為人的‘社會遺傳’。人們與文化一起成長,因而學會自己的文化?!盵3]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這一學說在種族的生物本性和民族的文化屬性兩方面,共同建構了人類的血脈倫理特征。留日時期,魯迅開始以人類學理論研究中國國民性形成的根源,其中一種視角便是研究中華民族血脈情緣在中國國民性形成過
10、程中巨大而恒久的影響作用。據(jù)許廣平回憶:在魯迅藏書中就有很多是“人類學中之人種學”方面的。他因對“各地風俗人情”極注目,所以,有關“民族學、民俗學以及風土記之流也愛瀏覽”。[4]魯迅在研究中國古籍時,從文化人類學和原始神話傳說中,發(fā)現(xiàn)了中國民族性中“吃人”現(xiàn)象普遍存在的生物性根源。 </p><p> 魯迅在接受中西方人倫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他的血脈人倫親情的雙重性,對長輩和兄弟,他履行封建倫理文化要求的“孝悌
11、之道”,尊敬并盡心侍奉長輩,全心全意照顧兄弟;父母如何對待子女?他又以西方的自由平等觀和進化論為依據(jù),讓子女享有自由和平等,長輩還要盡心盡力關心和扶持子女。家庭血緣關系形成的倫理情感,成為滲透到他靈魂中的凝重而牢固的情結,而這種感情形態(tài)正是封建宗法制文化的遺存物。 </p><p> 魯迅的故鄉(xiāng)紹興正處于越文化的中心地帶,而越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浙東人的文化心理是純樸、渾厚、凝重的。這一文化精
12、神哺育滋養(yǎng)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勾踐、范蠡、王充、王羲之、嵇康、黃宗羲等。紹興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創(chuàng)造了卓越的文化精神,魯迅對他們以及他們創(chuàng)造的卓越文化異常敬佩。魯迅一生輯錄了眾多的古籍,據(jù)周作人回憶,魯迅進行古籍輯錄工作,是“以會稽郡為橫坐標,以魏晉時代為縱坐標”。對這一時期歷史特別是會稽人著作的研究,顯現(xiàn)出魯迅文化心理傾向中源于血脈倫理的故鄉(xiāng)情結,魯迅從故鄉(xiāng)文化中繼承了奉獻意識和堅韌進取精神。 </p><p>
13、 二、魯迅文化人格精神結構 </p><p><b> 中的社會道德情感 </b></p><p> ?。ㄒ唬斞冈谄淙松?jīng)歷和人生體驗中形成的社會道德情感 </p><p> 傳統(tǒng)制約著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傳統(tǒng)影響通過文化流淌于每一個人的血液之中。周作人曾說到浙東人固守“食貧”“習苦”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性,這實際上是“以自
14、苦味極”“而形勞天下”的“禹墨精神”陶冶出的平民文化性格的體現(xiàn)。魯迅自幼受其濡染,平民文化性格在他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跡。魯迅從故鄉(xiāng)先祖“以自苦味極”“而形勞天下”的“禹墨精神”中,感受到了仁慈、渾厚和進取的社會道德情懷。 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商業(yè)化現(xiàn)代都市文化環(huán)境中生活時,魯迅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道德相距較遠,更接近西方現(xiàn)代都市文明。然而,賣稿生涯的商業(yè)化生活節(jié)奏和相對優(yōu)裕的生活,并沒有使魯迅忽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這一時期,魯迅
15、在租界聲光電色的畸形繁榮中,剝離其浮泛的表層,他發(fā)現(xiàn)國人的奴性依然嚴重,為此,他大力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文化的俠義道德精神,以振奮國人外抵侵略內(nèi)抗強暴的社會正義和道德,于是,我們看到,在《非攻》中,墨子止楚伐宋彰顯真?zhèn)b精神,然而其行為卻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扼殺。 </p><p> ?。ǘ斞冈谄渲R體系建構中形成的社會道德情感 </p><p> 魯迅出生在一個有著濃厚讀書氛圍的家庭,周家門口
16、那一塊“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作為封建士紳門第的特殊地位。1892年魯迅12歲,就“開始入三味書屋讀書。三味書屋離魯迅家不到半里遠,‘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很快,十六歲前就讀完了‘四書’‘五經(jīng)’,以后又讀了《爾雅》《周禮》和《儀禮》。魯迅曾說,‘我?guī)缀踝x過十三經(jīng)’(魯迅:《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jīng)”》)”[5]童年時代,魯迅從古書中充分認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體系。在魯迅的一生中,他熟知的
17、儒家文化,使其具有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積極進取意志,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道德情懷。 </p><p> 因為充分閱讀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封建宗法文化的倫理意識,成為魯迅思想意識中傳統(tǒng)文化的遺存物的主要成分,這種文化意識長時期制約了魯迅的思想向完全的現(xiàn)代性和大眾性方向激進,也造成了他的文化心理世界中現(xiàn)代意識與傳統(tǒng)意識長期的沖突。然而,魯迅是他出身的封建士紳階級的叛逆者,正因為讀透了中
18、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瞞”和“騙”,他憤然指出,所謂圣經(jīng)賢傳宣揚的正統(tǒng)思想,都是“瞞”和“騙”的偽善道德,于是,他全面質(zhì)疑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流文化的合理性。 </p><p> 三、魯迅文化人格精神結構中的宗教意識 </p><p> (一)魯迅在其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中形成的宗教意識 </p><p> 早年在故鄉(xiāng)生活時,魯迅對故鄉(xiāng)的種種巫術色彩的迷信風習感受頗深,他
19、剛出生時身上就被家人加以巫術文化的符號,例如抱他到廟里記名,又拜和尚為師,穿避邪的百衲衣。在他童年的生活經(jīng)歷中,他耳濡目染了家鄉(xiāng)的許多巫鬼文化色彩的風俗民情,魯迅欣賞故鄉(xiāng)的巫鬼文化中的民風民俗民情的心意符號,如錢理群所說:在魯迅作品中,我們“讀懂了魯迅所講的鬼故事背后的人情:所要展現(xiàn)的,是構成魯迅生命底蘊的童年故鄉(xiāng)記憶和民間記憶”。[6] </p><p> 魯迅從中國民俗文化中發(fā)現(xiàn),中國人如何“實用主義”地將
20、全部生存需要,寄托于神靈庇護這種機巧而又愚昧的準宗教行為之中。魯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國的民俗后發(fā)現(xiàn),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土人”,是“野蠻人”,是“野蠻民族”,這是“實在是別無辦法”的事實。 </p><p> 通過觀察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活,魯迅還發(fā)現(xiàn),儒教的宗法倫理文化使中國人普遍具有祖先崇拜的準宗教情結,而且,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化從正統(tǒng)觀念到民俗習慣,都特別尊崇祖宗的權威,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民族根性,就嚴重地
21、禁錮了后世子孫的自由發(fā)展。 </p><p> 在童年生活時期,魯迅從家庭氛圍和鄉(xiāng)間民俗中親身感受了佛教和道教的影響。1912年到1917年期間,他內(nèi)心處于異常孤獨、失望和痛苦時期,他便是通過讀佛經(jīng)和抄古碑來排遣強烈郁悶情緒的。道教崇尚回歸自然,退守到絕對樸質(zhì)的原始形態(tài),以灑脫和超然的心性逃避社會的約束,因為痛感于社會現(xiàn)實中奴性的中國人靈魂的極端麻木,魯迅還意識到了道教存在的現(xiàn)實性,但他又反感道家文化中虛靜無為
22、的消極思想,而更多和更直接受到呈現(xiàn)著老莊疏狂性靈的嵇康、阮籍、劉伶、孔融等魏晉名士的影響。 </p><p> ?。ǘ斞冈谄渲R體系建構中形成的宗教意識 </p><p> 魯迅自幼廣泛閱覽越地民間的“野史和雜記”,這種知識積累和思維過程生成了他的民間宗教思想,王曉初認為:“魯迅的這種源于浙東史學傳統(tǒng)的‘野史思維’始終是與越地底層民眾世界的‘鬼’的視野相融合的?!盵7],然而,魯迅是
23、不會迷信這種鬼魂存在的,但他卻從民間描繪的鬼蜮世界的陰森恐怖,聯(lián)想到封建道德社會的黑暗殘酷,這兩者是有關聯(lián)的,也就是說,魯迅的宗教意識是立足于中國社會真相的,而且是他把握中國現(xiàn)實社會和歷史內(nèi)幕的一種特別途徑。 </p><p> 從留日時期開始,魯迅不斷購置和閱讀了大量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的書籍,例如,1912年,以及1914年7月28日、1914年9月26日的《魯迅日記》,都記載到,魯迅購置了數(shù)量驚人的佛學著作
24、,如佛學經(jīng)典:《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著述》《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安般守意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廣弘明集》等。魯迅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是精深和獨到的,五四前后那段沉默時期,他不僅用佛經(jīng)教義領悟苦難深重的中國現(xiàn)實社會和歷史的本相,還以此排遣內(nèi)心世界無涯際黑暗和空虛的苦悶。到了左翼文藝運動時期,魯迅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既強化了他一貫的無神論觀念,他還運用階級進化觀念和科學辯證法思想領會中國社會人生問題,他更多感受到了佛教的消極。 </p&
25、gt;<p> 魯迅與道家文化是有著性靈相通之處的,由于性情和人生態(tài)度的明顯不同,周作人欣賞道家的清靜和閑適,魯迅欣賞道家“疏狂”的生命自由意識,他還從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身上吸取了任性超脫的個體生命自由意識,以此抗拒腐朽頹廢的社會秩序和道德。有了這種精神基礎,他留日時期便從尼采、叔本華、克爾凱戈爾、拜倫、雪萊等人身上,充分領略和吸收了張揚個性自由意識的現(xiàn)代生命意志,并將中西方的自由精神相溝通,形成了他在五四前期以“托尼
26、學說,魏晉文章”為根基的精神境界。 </p><p> 四、魯迅文化人格精神結構中的哲性精神 </p><p> (一)魯迅在其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中形成的哲性精神 </p><p> 文化人類學家認為,國民性格是民族普遍性文化人格的集中體現(xiàn),魯迅一生的經(jīng)歷和精神體驗都在探究這兩個生命哲學的難題,它們也是關乎中國國民的理想文化人格的難題。在童年時,魯迅便認清了世
27、人的真面目,他走出了家鄉(xiāng),赴日留學,在日本飽嘗了弱國子民的屈辱,也強烈感受到了中國人靈魂的麻木和愚昧,便以西方現(xiàn)代科學和民主的思想文化為武器,決心徹底改造中國幾千年來傳承至今的愚弱的國民性。在五四文學革命中,魯迅以進化論思想極力促進中國民族性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全面進化。20世紀30年代,他的指導思想由進化論發(fā)展為階級論,此時上海左翼文學運動的潮流正與他的文化心理傾向一致,他成為左翼文學運動的旗手,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他個人的生命抉擇。
28、 魯迅的一生“走異路,逃異地”,經(jīng)過了數(shù)次風雨顛簸。1927年以前,魯迅是傾向于生物進化論的文化觀念的,贊美自然生長的生命、個性的思想和純樸的生活習俗。20世紀30年代,魯迅在上海生活和戰(zhàn)斗時,他傾向于復雜社會矛盾和多元文化互動的社會形態(tài),從魯迅最后十年的雜文所取的材料、形勢和風格的演變來看,他在上海時期斗爭的情勢顯然要比北京、廈門和廣州時期更為嚴峻和急迫。雖然如此,魯迅始終在</p><p> ?。ǘ斞冈?/p>
29、其知識體系建構中形成的哲性精神 </p><p> 魯迅早在留日前,就已經(jīng)充分認同了進化論觀念。據(jù)周作人1902年2月2日的日記所載:“晚飯后大哥忽至,攜來赫胥黎《天演論》一本,譯筆甚好?!濒斞溉ト毡玖魧W后,“還常和摯友許壽裳談論《天演論》,背誦其中的‘察變’諸篇”。而且,“自讀嚴譯《天演論》后,嚴復每出一部書,魯迅一定設法買來”。[5]魯迅前期知識體系的主旨觀念,在他這時期發(fā)表的幾篇文言論文中集中體現(xiàn)出來。
30、</p><p> 魯迅在《人之歷史》中向人們展示了西方社會“人”的進化歷史,魯迅是以進化論觀點探索人類文明進化的普遍規(guī)律,表明魯迅關注的焦點是生命本體性的“人”,而不是一般的社會問題?!犊茖W史教篇》從西方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中得出一個結論:西方科學發(fā)達有賴于人文演進的成果,科學不僅與人文難以割裂,而且它的發(fā)展有賴于人文的發(fā)達,因為“科學發(fā)現(xiàn),常受超科學之力,易語以釋之,亦可曰非科學的理想之感動”?!段幕琳摗愤M一
31、步研究了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揭示出西方現(xiàn)代社會在科學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卻造成了人文性的被摧殘,形成了文化上的兩種“偏至”:一是重物質(zhì)而輕精神,一是重“重數(shù)”而輕“個人”。魯迅以此為參照,提出中國社會從根本上實現(xiàn)文明進化的正確途徑,應該是“尊個性而張精神”,并將這種主張概括為“立人”。魯迅并未因此忽視西方現(xiàn)代社會在人文主義方面取得的重大進步,他認為歐美強盛,無不以物質(zhì)和多數(shù)向世界炫耀,其實強盛的根本還是在于“立人”,因此,中國社會若要擺脫落后
32、和愚昧,“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而“立人”的關鍵,首先在立人的“心”,即努力使人心具有現(xiàn)代文化精神,并得到健全發(fā)展。文藝則是最易動人性情和塑造人的優(yōu)良精神品格</p><p> “魯迅來到上海時,他此前‘一向相信的進化論’,‘已經(jīng)轟毀’?!?“于是,他陸續(xù)購進并閱讀了很多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他感謝創(chuàng)造社,說是他們‘“擠”我看了幾種科學底文藝論’,從而接受了唯物史觀,‘以為惟新興的無產(chǎn)者才有將來?!盵
33、8]20世紀30年代,魯迅選擇了上海文化環(huán)境,通過透徹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他的價值觀體系依靠階級論的理性知識重新建構。魯迅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由五四時期的進化論和個性主義,發(fā)展為20世紀30年代的階級論和歷史唯物主義,他的生命意識不斷完善,然而,魯迅始終堅持清醒的頭腦、獨立的見解、自主的判斷,他始終是保持自身生命本體性和堅持崇高精神信仰的哲性思想家和文學家。 </p><p> 于是,通過以上對魯迅文
34、化人格精神結構的闡釋,我們可以確立魯迅文化人格的總體特征: </p><p>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孝悌之義,是魯迅根植于心靈深處的人倫情結,魯迅對此尊奉到近乎神明的地步,親情便成為他一生的珍愛,此外,他還以平等和自由的真誠情感對待愛情,對故鄉(xiāng)民俗民性及志士仁人的熱愛,則是他的這種血脈人倫情結的延展。魯迅一生的人生體驗以及對中外古今文化知識的領悟,凝結為一個宗旨,那就是對中國人生命根性的關注。魯迅深邃地探究了中國人的
35、種族特征、民族文化屬性和傳統(tǒng)社會的本質(zhì),徹底暴露出中國封建社會通過強權政治以及瞞和騙的道德文化,奴化國人的罪惡,并以此揭示出中國國民性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痼疾――愚昧、麻木、自欺欺人。魯迅嚴峻批判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和民族劣根性,熱切呼喚“任個人”和“張靈明”的“超人”(現(xiàn)代人)。他以“向死而生”的準宗教式的超俗意識,探求中華民族蛻舊變新的根本途徑,為此,他提倡“拿來主義”和辯證法思維,以便科學有效地吸收中外古今的文化知識;他的宗教意識具有相當
36、的科學性、積極進取性和現(xiàn)實針對性,希望用宗教為靈魂麻木和僵死的中國人喚醒精神信仰。到了20世紀30年代,魯迅以透視本質(zhì)、觀照整體和辯證思維的精神意志,在徹底否定了傳統(tǒng)中國人生命根性的基礎上,以科學民主思想、社會發(fā)展觀、階級進化</p><p><b> [參考文獻] </b></p><p> [1]楊義.魯迅與左聯(lián)三章[J].魯迅研究月刊,2010,(10).
37、</p><p> [2]羅伯特?F.墨菲.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9. </p><p> [3]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M].翟鐵鵬,張鈺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p><p> [4]許廣平.藏書一瞥[A].顏汀,編.大先生魯迅[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7. [5]魯迅博物館
38、.魯迅年譜(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1981. </p><p> [6]錢理群.魯迅筆下的鬼和神[J].名作欣賞,2010,(34). </p><p> [7]王曉初.浙東學術、師爺氣與魯迅――從“越文化”觀察魯迅思維與文風的形成[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6). </p><p> [8]繆君奇.魯迅與上海文化互動關系芻議[J
39、].魯迅研究月刊,2008,(7). </p><p> On the Mental Structure of Cultural Personality of Lu Xun </p><p> HUANG Jian </p><p> ?。⊿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su Normal Univ
40、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p><p>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values are the core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cultural personality of a writer is founded on his
41、values, with spiritual beliefs as the core element. Further, cultural personality is the integration of two mental schemas formed and evolved in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knowledge system, which
42、constitute the blood relations complex, social moral emotion,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and philosophy. So is the formation o</p><p> Keywords:Lu Xun; cultural personality; mental structure; cultural anthrop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王國維“文化人格”論.pdf
- 論李漁的“雙重文化人格”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 當代生活境遇中的文化人格
- 當代生活境遇中的文化人格.pdf
- 論李漁的“雙重文化人格”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_34984.pdf
- 走向跨文化人格:林語堂文化身份的動態(tài)建構
- 中學英語教師文化人格研究.pdf
- 69921.狂狷文化人格與語文素養(yǎng)
- 當代大學生文化人格鑄造研究.pdf
- 文化人格的立體展演——江浙傳統(tǒng)民居紋飾研究.pdf
- 青少年寬恕與文化人格影響因素的關系研究
- 論墨子的人格精神
- 文化人格的立體展演——江浙傳統(tǒng)民居紋飾研究(1)
- 大學生態(tài):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構.pdf
- 論魯迅內(nèi)在精神之發(fā)生.pdf
- 大眾文化背景下的語文教師理想文化人格.pdf
- 走向跨文化人格:林語堂文化身份的動態(tài)建構_36502.pdf
- “文化人”假設與企業(yè)家精神.pdf
- 論墨子的人格精神.pdf
- 論魯迅《野草》的哲學精神_30346.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