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冊附錄一原君國學常識一、「原」體簡介二、清初三大儒的比較三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第四冊 附錄一 原君</p><p><b>  國學常識2</b></p><p>  一、「原」體簡介2</p><p>  二、清初三大儒的比較2</p><p>  三、明夷待訪錄簡介3</p><p>  四、明夷待訪錄釋義4</p><

2、;p>  五、黃宗羲的老師和後學5</p><p>  六、黃尊素蒙難始末5</p><p><b>  作者面面觀6</b></p><p><b>  一、生平事蹟6</b></p><p><b>  二、學術成就8</b></p><

3、p><b>  三、軼聞趣事10</b></p><p><b>  段落大意10</b></p><p><b>  注釋補充資料11</b></p><p><b>  形音義彙整13</b></p><p><b>  一、義

4、近詞語13</b></p><p><b>  二、同義成語14</b></p><p>  三、形音義比較14</p><p><b>  修辭纂要17</b></p><p><b>  一、映襯17</b></p><p>&

5、lt;b>  二、排比18</b></p><p><b>  三、引用18</b></p><p><b>  四、設問18</b></p><p><b>  延伸閱讀18</b></p><p>  1.明儒學案序    黃宗羲18</p

6、><p>  2.原臣    黃宗羲20</p><p><b>  考題觀摩22</b></p><p><b>  國學常識</b></p><p><b>  一、「原」體簡介</b></p><p>  二、清初三大儒的比較 </p>

7、;<p><b>  三、明夷待訪錄簡介</b></p><p><b>  四、明夷待訪錄釋義</b></p><p><b> ?。ㄒ唬┟饕?lt;/b></p><p>  「明夷」是易經(jīng)第三十六卦的卦名,其卦辭曰:「明夷,利艱貞?!瑰柙唬骸该魅氲刂?,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

8、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箍追f達周易正義疏云:「明夷,卦名。夷者,傷也,此卦曰日入地中?!好饕摹恢笫┲度耸拢抵髟谏?,明臣在下,不敢顯其明智,亦明夷之義也?!埂  该饕摹沟呢韵鬄殡x下()坤上(),離代表日,坤代表地,象徵日在地中,太陽之光明受損,比喻賢人身處困境,不被重用,故曰明夷。夷,通「痍」,傷也;象徵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時勢既不可為,君子當韜光養(yǎng)晦,等待時勢清明再用其材。揭示處於政治黑暗、光明泯滅的

9、昏亂之世,君子應當自晦其明、堅持正道,等待並爭取光明前景的道理。</p><p><b> ?。ǘ┐L</b></p><p>  明夷待訪錄題辭中曰:「吾雖老矣,如箕子之見訪,或庶幾焉!豈因夷之初旦(黑夜即將初露曙光之時),明而未融(謂天色尚未大放光亮),遂祕其言也?!棺髡咦员仁腔樱性夥攴菚r,期待聖賢之意。書名「待訪」,說明了自己著作此書,發(fā)表治國的理念,有待

10、於後世明君的見訪。</p><p><b> ?。ㄈ┟饕拇L錄</b></p><p>  君子身處困境,藉言治世理想,以等待明主賢君來訪求的著作。</p><p>  五、黃宗羲的老師和後學</p><p>  1.黃宗羲的老師是劉宗周。劉宗周,字起東,號念臺。明浙江山陰人,清軍攻占杭州時絕食而死。因曾講學於蕺山,故

11、世稱蕺山先生。畢生致力於講學和著述,其學以陽明心學為根柢,而提倡「慎獨」、「誠敬」,以救王學之弊,在北京曾參與首善書院講會,又入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黃尊素等東林黨相友善,往來切磋,並受黃尊素囑託,收其長子黃宗羲為門人。從學者二百餘人,培養(yǎng)出許多著名學者和氣節(jié)之士。所著主要均收入劉子全書四十卷內,後由門人輯錄遺文,為劉子全書補遺。明史有傳。</p><p>  2.黃宗羲的學生全祖望(西元一七○五年~一七五五年),字

12、紹衣,一字謝山。清浙江寧波(今浙江鄞縣)人。是有清一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在學術上極推崇黃宗羲,並受到史學家萬斯同的影響,重視史料校訂,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晚年的全祖望境遇蕭條,甚至饔飧不繼,禦寒乏衣,到了除夕,只得忍痛割愛賣掉數(shù)部書籍,聊度年關。全祖望曾寫了不少傳記散文,亦曾補輯黃宗羲未完成的宋元學案,學問甚博,尤專史學,又曾七校水經(jīng)注、三箋困學紀聞等。</p><p>  3.萬斯同(西元一六三八年~

13、一七○二年),字季野,世稱石園先生,清浙江寧波(今浙江鄞縣)人,博通諸史,熟於明朝典籍和掌故。為浙東史學名家,曾受學於黃宗羲,以布衣參加明史修撰,是著名的史學家。明史稿的主要撰稿人。</p><p><b>  六、黃尊素蒙難始末</b></p><p>  黃宗羲十四歲時考上秀才,這年黃尊素升任御史,宗羲因隨父到北京。黃尊素的朝中好友,如左副都御史楊漣、右僉(音ㄑㄧ

14、ㄢ)都御史左光斗、吏科給事魏大中等,都是東林黨人,他們常常到黃家共商國是,商討對付閹黨的對策,黃尊素以言官的身分,屢向朝廷建言。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結,害死了曾引薦過自己的恩人--司禮太監(jiān)王安,竊得提督東廠的大權。當時,魏黨勢大,一批與東林黨對立的勢力,紛紛投靠魏黨。</p><p>  黃尊素在這年三月,向朝廷陳述「十失」,劾奏魏忠賢,不料這份奏章落到魏忠賢手裡,引得他勃然大怒。

15、其後又陸續(xù)有不少東林君子,起來彈劾魏忠賢,黃尊素始終和東林君子站在一起,讓魏黨更感不快。於是,魏閹同黨先羅織罪名,將尊素削職,又將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相繼關入監(jiān)獄,用毒刑拷打,天啟五年,這六人陸續(xù)死於獄中,歷史上稱為「六君子事件」。黃尊素則繼「六君子」後,被誣陷以「欺君蔑旨」、「私設帑幣」等罪,於天啟六年遭到逮捕,同時遭補者,還有高攀龍等七人,史稱「七君子之難」。魏黨以對付六君子的殘忍手段折磨黃尊素,同年

16、六月朔日,尊素遇難,時年四十三歲。死後,「越五日出獄,肌肉漲爛,頭面不可別識矣」,可見魏閹之惡劣。</p><p><b>  作者面面觀</b></p><p><b>  一、生平事蹟</b></p><p>  黃宗羲的生命歷程坎坷漫長,頗富傳奇色彩。一般將他十七歲以前,受啟蒙教育,一直到父親黃尊素遇難,稱作少年時代

17、。對於踏入社會後的生涯,黃宗羲自己做過一番簡明的概括,有云:「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身之於儒林,其為人也,蓋三變而至於今」。將黃宗羲自陳的「三變之說」,視作他人生階段的總結,應該是比較準確的。為敘述方便,言黃宗羲的人生歷程,將參照以上的分段方式,採少年時期和三變的分期,列為四階段說明。</p><p> ?。ㄒ唬┦邭q以前,少年時代</p><p>  黃宗羲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

18、西元一六一○年)八月八日,浙江餘姚黃竹浦人。他的父親黃尊素,秉性耿介,學問淵博,母親姚夫人是黃尊素的續(xù)妻。黃尊素在十八歲時,曾娶元配翁夫人,但翁夫人過門三年後,就因病亡故,未曾生養(yǎng),黃尊素二十六歲時,再娶姚夫人。姚氏出身名門,她嫁到黃家時,年僅十六歲,卻不失大家閨秀風範,明禮持家,盡心盡力於家庭。黃宗羲兄弟五人,他居長,依次為宗炎、宗會、宗轅、宗彝;宗炎對天文、易經(jīng)頗有造詣,學者稱為鷓鴣先生;宗會精研佛學、天文、地理、金石、數(shù)學,學者稱

19、為石田先生;所謂「浙東三黃」,即指梨洲、鷓鴣、石田三兄弟。黃宗羲八歲時,隨父親北上至寧國府治宣城任官。十三歲時,從宣城回家鄉(xiāng)考秀才,十七歲時,父親蒙難,黃氏家道遂由盛轉衰,一落千丈。</p><p>  (二)十七~三十六歲,黨人生涯</p><p>  黃尊素慘死牢獄,對年少的黃宗羲來說,是甚大的打擊,黃母更常哀傷悲哭至於暈厥。黃宗羲安慰悲傷的母親,母親總說:「汝欲解我,第無忘大父粘壁書

20、耳?!乖瓉?,黃宗羲的祖父,為了激勵孫子為父雪冤,勿忘殺父之仇,特意在家中牆壁上寫了八個字,「爾忘句踐殺爾父乎?」藉春秋時代,吳王夫差用以自勵的名言,時時砥礪孫子。黃宗羲受教至深,內心悲憤,又恐引來母親傷心,每每讀書至夜分,才敢伏枕痛哭,這份悲切之情,使他一步入青年時代,就「錮之為黨人」。</p><p>  黃宗羲的黨人生涯,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遵父遺志,盡力於學術;其二是遍遊大江南北,交友訪學。父親蒙難時,曾

21、叮囑黃宗羲日後要從學劉宗周,黃宗羲於是投奔蕺山學下,從二十一歲開始,以文會友,先後結識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與同好學友。</p><p>  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春天,黃宗羲暗藏鐵椎,帶著伸冤狀,到京城為父親平反。當時朝廷內部已起了很大的變化,新即位的崇禎皇帝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接受臣下諫言,屏斥魏忠賢的閹黨。後來魏忠賢自殺,不少東林黨的冤案也平反了,黃尊素也被追贈為三品官。宗羲得知這些消息,內心十分激動,但當年直

22、接謀殺他父親的許顯純、李實等人仍逍遙法外,於是,他又上書崇禎皇帝,堅決請求立斬兇手,崇禎於是傳旨刑部,嚴加追究。黃宗羲鋤奸雪冤的心願實現(xiàn)了,這年秋天,他扶著父親的靈柩,返回家鄉(xiāng),黃宗羲椎刺逆閹的動人事跡,轟動了整個北京城。</p><p>  崇禎三年(西元一六三○年),黃宗羲參加了復社,復社是當時規(guī)模最大、影響力也最大的文社。作為一個文人結社的團體,復社之盛,不僅在明朝絕無僅有,就是在歷史上也是相當罕見的。復社

23、繼承了東林黨的傳統(tǒng),評議朝政,抨擊時弊,他們以「重氣節(jié),輕生死,嚴操守,辨是非」為立社宗旨,由此可以看見,復社不僅是一個文學團體,也是一個帶有鮮明政治色彩的組織。年輕的黃宗羲不僅在此學問大增,眼界大開,且對明末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p>  時隔不久,黃宗羲又捲入了第二次反閹黨的鬥爭。聲討閹黨的餘孽阮大鋮,是復社最大的一次政治活動。阮大鋮是魏忠賢的一名走卒,當年也謀害過東林黨,黃宗羲深知阮大鋮為人,曾

24、經(jīng)表示阮必是將來的魏忠賢,他於是組織了復社中的一百四十八人,共同簽名發(fā)表了聲討阮大鋮的南都防亂公揭。他們堅決表示:「但知為國除奸,不惜以身賈禍」,如果有朝一天,阮大鋮「威能殺士」,復社志士甘願以「一身當之」,「以寒亂臣賊子之膽」。</p><p>  這篇公揭把阮大鋮的嘴臉揭露得淋漓盡致,揭文一發(fā)表,轟動了整個南京城。至黃宗羲三十八歲(西元一六四四年)那年,明朝在農(nóng)民起義的風雨中崩潰,同年三月崇禎自縊,明亡,黃宗

25、羲十餘年的黨人生涯,至此告一段落。</p><p> ?。ㄈ┤迨鶜q,遊俠生活</p><p>  黃宗羲的青少年時代,是在閹黨的挾制,明朝的反動統(tǒng)治中度過,在長期的政治鬥爭中,他對整個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本質,體會越來越深刻,他立志要「救世」,卻又找不到出路,即使參加「復社」這一類的組織,也仍感到「本領脆薄」,「終不能有所成就」。清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黃宗羲三十六歲時,南明弘

26、光朝垮臺,他從金陵歸鄉(xiāng),從事抗清活動,和其弟黃宗炎、黃宗會,在黃竹浦召募家鄉(xiāng)子弟數(shù)百人,組成「世忠營」,武裝抗清;其後,又追隨魯王繼續(xù)抗清,甚至知道反清復明無望,仍知其不可而為之。一直到了他五十三歲,即康熙元年,明魯王死於金門,桂王被吳三桂縊殺於雲(yún)南,南明最後一個與清廷抗爭的政權瓦解為止,共歷時十數(shù)年,黃宗羲眼見「魯陽之望」已絕,故「始有潮息煙沉之嘆」,他的這段「遊俠」生涯於是告終,進入人生奮鬥的新歷程。</p><

27、p>  (四)五十三~八十六歲,廁身儒林</p><p>  客觀的現(xiàn)實情狀,迫使黃宗羲放棄遊俠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做出新的人生選擇,黃宗羲以在順治十年(西元一六五三年)九月寫成的留書為基礎,開始對封建社會興衰,進行全面觀照與反思,並於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寫成明夷待訪錄。這本書不僅是他經(jīng)世致用的代表作,亦標誌著他漫長儒林生涯的開始。</p><p>  黃宗羲的儒林生活共有三十三

28、年,期間他四處講學、奮力筆耕,產(chǎn)生巨大的思想與學術影響力,以致四方請業(yè)之士畢集。</p><p>  康熙十七年(西元一六七八年),康熙曾以「詔徵博學鴻儒」的名義,網(wǎng)羅天下名士,朝廷大臣葉方藹當面向皇帝推薦黃宗羲,黃宗羲的學生代為力辭;兩年後,主持編修明史的大臣徐元文,又向康熙推薦傑出的史學家黃宗羲共同修纂明史,黃宗羲以要為母親守喪,自己年老多病為由,辭而不往。但另一方面,他的學生萬斯同、兒子黃百家進京參與修史,

29、表示支持。由於黃宗羲史學造詣甚深,對明代史事十分熟悉,所以每次修史中,遇到重大疑難時,史官們總是透過書信請他指導,他也不辭辛勞地給予詳切的答覆。</p><p>  黃宗羲作為入清後的遺民,堅持節(jié)操,不仕新朝,多次拒徵辭薦,表現(xiàn)出一代文化傳人非同尋常的心胸與氣魄。在其身後墓地的望柱上,有一副由他生前親書的對聯(lián),詞云:「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風節(jié);詔鈔著述,同虞喜之傳文?!箲撜f,這副望柱上的楹聯(lián),真切地反映出這位哲人

30、晚年的精神面貌。</p><p><b>  二、學術成就</b></p><p> ?。ㄒ唬┦穼W成就--創(chuàng)立「學案體」</p><p>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清代經(jīng)學之祖推炎武,其史學之祖當推宗羲?!裹S宗羲的史學特點是,注重現(xiàn)代史的研究。他致力於蒐集明代史料,加以整理分派,特別是對南明的歷史,用力更深。</p><

31、;p>  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在中國的學術思想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明儒學案,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學術史著作。他參酌舊有的史書體例,在這兩部學案中,另創(chuàng)「學案」一體。</p><p>  黃宗羲創(chuàng)立的「學案體」,結構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學案前的序言、學案中學者個人的評傳、及評傳之後傳主言論的節(jié)錄與選輯。學案前的序言,一般都不長,少則上百言,多則不超過千言,主要概括明代儒學各學派的源流與為學宗旨。評

32、傳內容在顯示傳主「一生之精神」,語錄反映各個學者的主要學術思想。三者在內容上有分工,有聯(lián)繫,由於組合之佳而獨具勝處,形成一種新的史體形式。</p><p>  明儒學案共六十二卷,其特色是「擇精語詳」,達到辨別宗派、清理學脈的目的,所錄共二百餘人,有明一代的學術發(fā)展,略具於此。</p><p>  宋元學案共一百卷。由黃宗羲草創(chuàng),黃百家、全祖望續(xù)修,道光年間王梓材得其稿,加以校補而成。所錄

33、重要學者自宋胡瑗以下,凡八十七人。全祖望在各學案前又加上學案表,在學案中設置附錄,體例雖有細部的修正,但基本上仍維持了明儒學案的基礎,採取和黃宗羲相同的創(chuàng)新史體形式,可見宋元兩代的學術發(fā)展概況。</p><p> ?。ǘ┱軐W成就--試圖修正陽明心學之弊</p><p>  黃宗羲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承襲王陽明而來,王陽明提倡「致良知」,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陽明之學係承孟子而來,孟子言四端

34、之心、良知良能,故後人稱陽明之學為「陽明心學」,俾便與「程朱理學」做一區(qū)分。</p><p>  黃宗羲講陽明的「致良知」時,強調實踐,以為「致」即是「行」,他批評心學「空談心體」和理學「心外求理」的流弊,試圖調融貫通精神和物質的兩造,提出「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的「氣本論」;在心學的繼承上,又說「盈天地皆心也」,主張「心一元」論,因為「在天為氣者,在人為心,在天為理者,在人為性」,梁啟超甚至認為黃宗羲是

35、陽明心學的修正者。</p><p>  黃宗羲是否真正實現(xiàn)其初衷,融貫了精神和物質的兩端,還是如一些批評者,說他「流連於王學枝葉」,或可再論,但其主張,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其精妙的闡述亦具辨證光彩,的確提供了後世在哲學思辨上的啟迪,這是可以肯定的。</p><p> ?。ㄈ┳匀豢茖W的成就</p><p>  黃宗羲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上,涉及面向甚廣,舉凡數(shù)學、天文、地理

36、、樂律、醫(yī)學等方面,皆有所見。他的今水經(jīng)等地理著作,將實地考察作為論述的基礎,因此做到了「窮源按脈,庶免空言」,具有科學價值。在天文學方面,他支持徐光啟的崇禎曆書,至今能查考到的黃宗羲曆法專著,更多達十一種。他以實學精神抨擊與批判時俗的「抄撮之學」,表現(xiàn)出先進的科學思想,不僅在當時影響很大,至今亦有值得人們認真學習之處。</p><p> ?。ㄋ模┪膶W成就--兼擅詩文,文以載道</p><p&

37、gt;  黃宗羲的文學觀點,繼承了韓愈「文以載道」的審美觀念?!肝囊暂d道」論、「情至」論及作文「不可倒卻架子」,可說是黃宗羲古文創(chuàng)作的三個重要理念。他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也批評竟陵、公安獨抒性靈的主張,他認為性情應是作者「至情」的流露,故痛斥妄自標榜秦漢唐宋以來,分門別戶的傾向。黃宗羲以為「世不乏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故堂堂正正的大文,自然是需要有「架子」的,作文如果「倒卻」了架子,則不能「以大文目之」,也就會在藝術審

38、美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失卻了高尚的美學品味。</p><p>  他的議論文雄視古今,立論卓絕,說理透闢;記敘文則表彰明季忠義,為中國文學塑造了劉宗周等一個個崇高的形象,總結明代文臣不習武,武人跋扈、大權旁落的歷史教訓。他還提出以詩記史、以詩補史的主張,因而結集所作的詩篇,就定名為「詩曆」,後世有全祖望編選、鄭大節(jié)??痰哪侠自姇盐寰肀尽?滴踔衅谛纬傻恼阍娕?,崇尚宋詩傳統(tǒng),實是開源於黃宗羲。</p><

39、;p>  黃宗羲的賦作不多,但歷史內涵豐富深刻,無一般賦體所謂「掉書袋」的毛病,而顯得平實真切、情文並茂。在戲曲方面,他雖無完整的曲論,但針對明代曲壇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和曲論上的分歧,如對湯顯祖玉茗堂劇作的批評,亦有不同於時人的評價和看法。晚年的黃宗羲,對湯氏作品的領悟與把握,可視為他對戲曲理念的總結和體現(xiàn)。</p><p>  黃宗羲本人在康熙十九年(西元一六八○年),七十一歲時,曾自選其作的十分二三編刻南

40、雷文案十卷,附外卷一卷;兩年後又編南雷續(xù)文案。七十九歲時,另親自點定,成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後集四卷、附錄一卷;其後門人又有校訂版本,皆於生前刊行。黃氏歿後,其子又校錄其作多種。黃宗羲的詩文版本很多,今所存之集有四部叢刊的南雷集本、景姚山房本、藜照廬叢書本等多種,一九八九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南雷雜著真蹟,是目前較常見、蒐羅較完整的本子。</p><p><b>  三、軼聞趣事</b>&l

41、t;/p><p><b> ?。ㄒ唬┙K身不事二姓</b></p><p>  康熙十七年(西元一六七八年),康熙曾下詔徵召「博學鴻儒」,網(wǎng)羅天下名士,朝廷大臣葉方藹當面向皇帝薦舉黃宗羲。他在朝做官的學生陳錫嘏聞訊後,大吃一驚,他深知老師根本不願做清朝的官,如果硬逼的話,必定會導致不堪設想的惡果,所以就跟葉方藹代為力辭說:「您如果堅持這樣做,將會逼得我的老師,像宋遺民謝枋得

42、當年不食而死一樣,最後終是捨生取義。」葉方藹聽完後,愕然大驚,只好上奏給皇上,稱說黃宗羲已老,好不容易這事才作罷。(事見徐珂清稗類鈔狷介類)</p><p><b> ?。ǘ┳鲎约旱脑?lt;/b></p><p>  黃宗羲鑑賞詩時,一直以「詩中有人」為審美標準。有一次,某人拿了一首詩請他看,他看完之後說:「杜詩。」後來再看一遍,又說:「杜詩!杜詩!」那人聽了之後,喜形

43、於色,但黃宗羲卻慢慢地說:「詩是像杜詩啦,但不知你的詩在哪裡,這不就是『詩中無人』嗎?」那人聽了覺得悵然若有所失,於是就回去苦學了兩年。兩年後,又再度拿詩去請黃宗羲看,這次黃宗羲看完之後,點點頭說:「這次是你自己的詩了?!梗ㄊ乱娗褰疔幌聨Ь幘砣?lt;/p><p> ?。ㄈ┎灰云湫袕U其文</p><p>  黃宗羲當初在南京會社時,侯方域(侯朝宗)每天吃飯必有歌妓作陪,黃宗羲說:「侯朝宗

44、的父親如今還關在監(jiān)獄中,而他竟然吃吃喝喝,到這種地步。我們若不跟他說,提醒他改過,我們就會變成侯朝宗的損友了?!褂钟腥苏f,「侯朝宗本性不耐寂寞」,但黃宗羲說:「假使一個人不耐寂寞,那他還有什麼做不出來呢?」後來黃氏編選明文,有人說侯文不應再入選。黃宗羲說,姚孝錫曾在金做過官,但元好問最後還是把他看作是被囚禁者之列,不把他當作是金人而不選他的文章,選不選他的文章主要是推究他的用心。對侯朝宗應當也是這樣的。(事見清全祖望鮚埼亭編集卷一)&l

45、t;/p><p><b>  段落大意</b></p><p>  明君主職分,在於為天下興利除害,而自己不享其利,故有不欲居其位者。</p><p>  明後世國君把整個天下當作自己的私產(chǎn),只圖私利而罔顧民生,並剖析古今為君之道迥然不同的原因。</p><p>  古今為君之道迥異,但求一己私利而犧牲人民,人君乃為天下之大

46、害,痛責後世之君背離人君之職分。</p><p>  說明後世人君既視天下為私產(chǎn),遂引起他人爭奪之心,故國祚帝位,終難永保;並從「人君的職分」分析古今「讓」、「爭」天下的不同。揭示民本思想,駁斥小儒「君父」思想之荒謬。</p><p>  告誡後世君主,固守君主職分,可免無窮之悲。語重心長,富有餘韻,與前文之犀利尖銳迥異,可收剛柔並濟,情理兼善之效。</p><p>

47、;  主旨:本文旨在推究立君的根本精神,闡明人君的職分在為民興利除害。</p><p><b>  採用映襯的寫作技巧</b></p><p><b>  採用對比的技巧</b></p><p><b>  注釋補充資料</b></p><p>  1.許由 傳說許由的品德高尚

48、,才智過人,很受人民崇敬。堯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四處尋訪賢人,發(fā)現(xiàn)了許由,想將天下大位讓予他,於是去拜訪許由,對他說:「日月出來了,而火把卻不熄滅,想要放光照亮,不是多此一舉嗎?及時雨下了,為什麼還灌溉呢?灌溉對於水澤而言,不過是徒勞罷了!您既然出現(xiàn)於世上,天下即將大治,我還在君位上。我覺得我的能力不足以治世,想把天下讓給你?!乖S由認為自己才德不足,擔心堯的兒子不服,引起內亂,誤了國家大事,讓百姓受苦,便說:「你已經(jīng)將天下治理安定了,而要

49、我代替你,我是為了名嗎?名是事實外在的名義。我是為了這事實嗎?鷦鷯處在深林之中,只要有一支樹枝可棲息就夠了;偃鼠渴飲於河,喝飽了就算了。你回去吧!天下雖大,我是沒有用的。當負責煮飯的人煮不出好的祭品,當尸祝的也不能越過樽俎代替他做??!」於是躲到箕山腳下隱居了。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後來,堯聽說許由隱居箕山,又派人來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來人傳達堯的旨意後,苦口婆心勸他立即上任。許由不願聽,認為堯的話汙了他的耳朵,便跑到穎

50、水邊去洗耳朵。</p><p>  2.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相傳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二個兒子,孤竹君在遺命中交代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以天倫為重,讓位給大哥伯夷;但伯夷認為這是父命,不能違背,故不肯接受,隨後離鄉(xiāng)遠遊。而叔齊不願登位,又把王位讓給其他兄弟,於是二人先後逃到周國。</p><p>  當時,商紂王沉迷女色,昏庸無道,諸侯的心都向著西方的諸侯周文王。很多有道德、能力的人,都前來

51、輔佐周文王。伯夷兄弟聽說文王善待老人和賢士,於是兄弟倆一路西行,也想來歸附周文王。此時文王剛病故,他的兒子周武王還沒埋葬文王,便打著文王的號令,舉兵滅商。伯夷、叔齊二人叩馬而諫,勸阻武王。伯夷說「父親死了,你不厚葬,反而大動干戈,這還有孝道嗎?周本屬於商的臣民,卻要殺死帝王,這還有仁道嗎?這樣出兵如何讓天下臣服?」武王聽了大怒,吩咐左右士兵拿下他們,姜太公急忙勸阻說他們是義人,千萬不可殺之,便親自扶起他們二人,勸他們離去。</p&

52、gt;<p>  後來,武王平定了商末的亂象。天下的諸侯都以周為共主??墒?,伯夷、叔齊深感恥吃周粟,便隱居首陽山中以采薇為食,並作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怪S刺周武王,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p><p>  子貢曾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回答道:「他們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那樣的賢人卻被餓死了,難道沒有怨言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最終得到仁

53、,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呢?」</p><p>  在漢以前沒有伯夷、叔齊叩馬而諫的說法,漢以後才突然見於史記。自宋以來就不斷有學者針對伯夷列傳提出質疑;清梁玉繩史記志疑總結前人的成績,歸納有「十不可信」之處,其中「叩馬而諫」列為第四條,曰:「東伐之時,伯夷歸周已久,且與太公同處岐豐,未有不知其事者。何以不阻於帷帳定計之初,而徒諫於干戈既出之日?」</p><p>  3.世世無生帝王家 <

54、;/p><p> ?。?)此句為南朝宋順帝劉準之語。昇明三年(西元四七九年),宋順帝為蕭道成所迫而讓位,由王敬則率兵解送出宮,在出宮前,劉準哭泣道:「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帝王家。」</p><p> ?。?)隋恭帝楊個被王世充逼迫時,祝告說:「願自今以後,勿復生帝王家?!?lt;/p><p><b>  4.若何為生我家 </b></p>&

55、lt;p>  (1)據(jù)明史載,崇禎帝有六個女兒,其中四個夭折了,到國破家亡,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只有兩個還在世--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明思宗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順」部隊已經(jīng)進了城。宮中大亂,皇帝急忙遣太子和永王、定王三個兒子換了平民百姓的衣服出宮。崇禎帝倉皇地來到了壽寧宮,茫然不知所措的長平公主牽著父親的衣服哭泣。倒楣的皇帝自身都難保了,哪還能顧及十五歲(一曰十六歲)的女兒,只得嘆道:「汝何故生我家?」手起劍落,砍斷她

56、的左臂。公主重傷昏迷在地,皇帝還要再下手,拿劍的手卻顫抖得厲害,只好丟下她不管,到昭仁殿殺了昭仁公主,又逼周皇后和袁貴妃自盡。演出這一連串人倫慘劇之後,第二天一早,崇禎帝到了宮後的煤山,隨行的只有一個太監(jiān)王承恩(一曰王之心),就在山的東麓一棵大松樹上吊死了,死的時候披頭散髮,只穿一隻鞋子,明朝北京政權正式結束?;杳栽诘氐拈L平公主,被太監(jiān)何新救起,在兵荒馬亂中送出皇宮,到了外公(崇禎帝周皇后之父)嘉定伯周奎的府裡養(yǎng)傷,據(jù)說一連昏迷了五天五

57、夜才甦醒過來。李自成的部隊在北京大肆搜括,前後五十天,周奎府第被人(一曰「權將軍」李牟)強占了。他自己也被拷打得體無完膚,強迫追贓三十萬兩(</p><p>  (2)清世祖順治二年,長平公主上書說:「九死臣妾,跼蹐(音ㄐㄩˊㄐㄧˊ,不能伸展的樣子,比喻恐懼的樣子)高天。願髡(音ㄎㄨㄣ,去髮)緇(音ㄗ,僧衣)空王(「佛」的尊稱),稍申罔極?!挂庵^:想要落髮為尼。多爾袞不準,查出她已經(jīng)選過駙馬,因為寇亂不及成婚,未

58、婚夫是明朝太僕寺官員周某之子周顯(一曰周世顯)。於是下旨,讓她依舊嫁給周公子,並賞賜土田、邸第、金錢、車馬,以示「皇恩浩蕩」。公主被逼不得已,只好嫁了。嫁後日夜哭泣,過了一年,終於香消玉殞,追隨父兄於地下,死年年僅十七歲(一曰十八歲)。死後葬在京城西郊廣寧門外,今天北京西邊有公主墳地名,就是長平公主長眠之處。</p><p><b>  形音義彙整</b></p><p&

59、gt;<b>  一、義近詞語</b></p><p><b>  二、同義成語</b></p><p><b>  三、形音義比較</b></p><p><b>  (一)一字多義</b></p><p><b> ?。ǘ┫嗨谱直容^<

60、/b></p><p><b>  修辭纂要</b></p><p><b>  一、映襯</b></p><p>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映襯的修辭方式分為三類:(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xiàn)象或本質相反的觀點,加以描寫。(2

61、)對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3)雙襯:將同一人、事、物的雙重性質、相對現(xiàn)象,放在一起,使之凸顯。</p><p>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p><p>  2.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jīng)營

62、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p><p>  3.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兼譬喻)</p><p>  4.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p>

63、<p><b>  二、排比</b></p><p>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現(xiàn)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p><p>  1.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p><p>  2.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p><p> 

64、 3.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p><p>  4.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p><p><b>  三、引用</b></p><p>  語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等。引用有兩種方式:(1)明引:明白指出所引的話出自何處。(2)暗用:引用時不曾指明出處。</p><p>  1.漢

65、高帝所謂「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p><p>  2.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p><p><b>  四、設問</b></p><p>  為了引起對方注意,講話、行文故意採用詢問語氣。</p><p>  1.豈古之人有所異哉?</p&g

66、t;<p>  2.鳴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p><p>  3.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p><p>  4.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p><p>  5.既以產(chǎn)業(yè)視之,人之欲得產(chǎn)業(yè),誰不如我?</p><p>  6.回思創(chuàng)業(yè)

67、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沮者乎!</p><p><b>  延伸閱讀</b></p><p>  1.明儒學案序    黃宗羲</p><p>  盈天地皆心也。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故窮天地萬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後之學者,錯會前賢之意,以為此理懸空於天地萬物之間,吾從而窮之,不幾於義外乎?此處一差,則萬殊不能歸一。夫茍工夫著到,不離此

68、心,則萬殊總為一致。學術之不同,正以見道體之無盡。即如聖門,師、商之論交,游、夏之諭教,何曾歸一?終不可謂此是而彼非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於一途,剿其成說,以衡量古今。稍有異同,即詆之為離經(jīng)叛道。時風眾勢,不免為黃茅白葦之歸耳。</p><p>  夫道猶海也,江、淮、河、漢以至涇、渭、蹄涔,莫不晝夜曲折以趨之。其各自為水者,至於海而為一水矣。使為海若者汰然自喜曰:「咨爾諸水,導源而來,不有緩急平險清濁遠近之殊

69、乎?不可謂盡吾之族類也,盍各返爾故處?!谷缡莿t不待尾閭之泄,而蓬萊有清淺之患矣。今之好同惡異者,何以異是?</p><p>  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於講學,余妄謂過之。諸先生學不一途,師門宗旨或析之為數(shù)家,終身學術每久之而一變。二氏之學,朱、程辟之未必廓如,而明儒身入其中,軒豁呈露,醫(yī)家倒倉之法也。諸先生不肯以矇精神冒人糟粕,雖或淺深詳略之不同,要不可謂無見於道者也。余於是分其宗旨,別其源流,與同門姜定

70、庵、董無休撮其大要,以著於篇,聽學者從而自擇。中衢之罇,持瓦甌樿杓而往,無不滿腹而去者。湯潛庵曰:「學案宗旨雜越,茍善讀之,未始非一貫也?!龟惤槊荚唬骸笇W案如王會圖,洞心駭目,始見天王之大,總括字宙。」</p><p>  書成於丙辰之後,許酉山刻數(shù)卷而止,萬貞一又刻之而未畢。壬申七月,余病幾革。文字因緣,一切屏除。仇滄柱都中寓書,言北地賈若水見學案而嘆曰:「此明室數(shù)百歲之書也,可聽之埋沒乎?」亡何,賈君死,其子

71、醇庵承遺命刻之。嗟呼!余於賈君邈不相聞,而精神所感,不異同室把臂。余則何能,顧賈君之所以續(xù)慧命者,其功偉矣。</p><p><b>  【語譯】:</b></p><p>  充滿天地間的都是心,人和天地萬物是一體,所以窮究天地萬物的理,就存在於我的心裡。後代的學者,領會錯了前賢的意思,認為這理空懸在天地萬物之間,我再從而去窮究,豈不等於把這個義當成是身外的東西了嗎

72、?在這裡一錯,千差萬別就不能歸之於一。反之,只要工夫做到,不離開這個心,那千差萬別總歸於一致。學術的不同,正可以看出道體的無窮盡。就如孔門弟子,顓孫師與卜商的論交友,子游與子夏的論教育,何曾歸於一致?我們總不可說這位是那位非。怎麼今天的君子,一定要出於一條道路,抄襲現(xiàn)成的東西用來衡量古今。稍許有些不同,就詆毀為離經(jīng)叛道。這種風尚潮流,不免要歸入黃茅白葦一類了。</p><p>  道猶似大海,長江、淮水、黃河、漢

73、水以至涇水、渭水和像獸蹄跡積水那樣的小水,沒有不白日黑夜曲曲折折流到大海裡去的。他們原先是各別的水流,進入大海後就成為同一水了。假使海若泰然自喜地說:「你們這些水流,從源頭流過來,不是有緩急、平險、清濁、遠近的不同嗎?不能說全是我海水的族類,何不各自返回你們的老地方?」這樣一來不必等待尾閭來排泄,蓬萊神山周圍的水就有枯淺掉的危險了?,F(xiàn)在喜歡同、厭惡異的人,和這有什麼不同?</p><p>  明代的事業(yè)文章,未必

74、能超過前代,至於講學,我大膽地認為是超過了。各位先生的學問不出於一條道路;一個師門的宗旨又往往離析為幾家,一生的學術往往過了好久會起變化。佛老之學,經(jīng)朱熹、二程排斥也未必廓清,而明儒親自進入其中,就使佛老的毛病徹底呈露,這是醫(yī)家的所謂倒倉法。各位先生不肯糊糊塗塗地冒襲前人的糟粕,儘管各有深淺詳略,大體上不能說是對於道無所窺見。我因此區(qū)分他們的宗旨,辨別他們的源流,和同學姜定庵、董無休摘取其中的要旨,著錄在書裡,聽憑學者從中選擇。就如擺在

75、四通八達的大道上的酒,手持瓦盆木勺前往,沒有不喝飽肚子而離開的。湯潛庵說:「學案宗旨雜而出格,假若善於讀它,未嘗不是一以貫之的。」陳介眉說:「學案如王會圖,叫人看了驚心駭目,才知天王的偉大,能囊括宇宙?!?lt;/p><p>  書寫成在丙辰年之後,許酉山刻了幾卷就中止了,萬貞一又刊刻此書也沒有刻完。壬申年七月裡,我生病幾乎死去,做文章的事情,一概排除。仇滄柱從京裡寄信來,說北方有位賈若水看見學案讚嘆說:「這是明代

76、幾百年的書啊,能聽任它被埋沒嗎?」沒有多久,賈君亡故,他的兒子醇庵繼承父親的遺命刊刻此書。唉!我與賈君相隔遙遠,互不通聞,而精神感受,等於同室握手。我有什麼才能,只是賈君之所以續(xù)慧命,功績是很大的。</p><p>  2.原臣    黃宗羲</p><p>  有人焉,視於無形,聽於無聲,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殺其身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夫視於無形,聽於無聲,資於事父也;

77、殺其身者,無私之極則也。而猶不足以當之,則臣道如何而後可?曰: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君以形聲強我,未之敢從也,況於無形無聲乎!非其道,即立身於其朝,未之敢許也,況於殺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見,君有無形無聲之嗜慾,吾從而視之聽之,此宦官宮妾之心也;君為己死而為己亡,吾從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暱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78、/p><p>  世之為臣者昧於此義,以謂臣為君而設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後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後牧之,視天下人民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講治之牧之之術。茍無係於社稷之存亡,則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雖有誠臣,亦以為纖芥之疾也。夫古之為臣者,於此乎,於彼乎?</p><p>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

79、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於治亂者也。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於臣道固末嘗不背也。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執(zhí)紼,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娛笑於曳木者之前,從曳木者以為良,而曳木之職荒矣。</p><p>  嗟乎!後世驕君自恣,不以天下萬民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過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應於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

80、時免於寒餓,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復計其禮之備與不備,躋之僕妾之間而以為當然。萬曆初,神宗之待張居正,其禮稍優(yōu),比於古之師傅未能百一。當時論者駭然居正之受無人臣禮。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師傅自待,聽指使於僕妾,而責之反是,何也?是則耳目浸淫於流俗之所謂臣者以為鵠矣!又豈知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耶?</p><p>  或曰:臣不與子並稱乎?曰:非也。父子一氣,子分父之身而為身。故孝子雖異身,而能日近其氣,久之無不通矣;

81、不孝之子,分身而後,日遠日疏,久之而氣不相似矣。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僕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夫然,謂之臣,其名累變。夫父子固不可變者也。</p><p><b>  【語譯】:</b></p><p>  有人這樣做事,當君上的心思尚未表露出來,他就能看到,還沒講出來,他就能聽到;用這種

82、態(tài)度來侍奉君主,可以稱為臣嗎?我們說:不行。犧牲生命來侍奉君主,可以稱為臣嗎?我們說:不行。君上的心思沒表露出來就看得到,沒講出來就聽得到,這是用以侍奉父親的態(tài)度;犧牲生命,這是最無私的表現(xiàn);如果還不足以與臣的身分相稱,那麼臣道應該是怎麼樣才可以呢?我們說:由於天下這麼大,一個人治理不了,才設立眾多的官吏來分別治理。所以我們出來做官,是為天下,不是為君主個人;是為萬民百姓,不是為君主一姓。我為天下萬民著想,君主無道的話,即使君主表示出來

83、,說出來,強迫我,也不敢順從他;何況他沒有表示出來、沒有說出來呢!君主無道的話,即使要我在朝廷做官,也不敢應許,何況犧牲生命呢!如果我不為天下萬民著想,而為君主一人一姓著想,君主有不曾表示、不曾說出的嗜好和慾望,我為了順從其心意,就得看著聽著,細心體察,這是宦官、宮妾的心態(tài)。君主為自己而死,為自己而亡,我也隨著而死而亡,這是他親近的人所做的事。為天下萬民,還是為君主個人,這兩種表現(xiàn),就是臣與不臣的分別。</p><p

84、>  世上的人臣,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臣是為君主而設立的,君主將天下分給我以後我便治理,君主將人民交給我以後我便管轄,把天下人民,看作是君主口袋中的私人物品。現(xiàn)在因為四方騷擾不安,民生艱難困苦,足以危害君主了,才不得不講究治國安民的方法。如果同君主亡不亡國沒有關係,那麼四方騷擾不安,民生艱難困苦,即使有誠實的臣子,也以為是極小的疾患。試問,古代作臣的,是這個樣子,還是另外的樣子?</p><p>  其實天

85、下的太平與昏亂,其分別並不在於君主一姓的興盛或衰亡,而在於萬民百姓是困苦還是安樂。所以夏桀、商紂的滅亡,便因而是治;秦始皇、蒙古人的強盛,便因而是亂;晉、宋、齊、梁等朝的興亡,就不涉及治與亂的問題。作臣的忽視民眾的災難困苦,即使能夠輔助君主興盛,隨著君主去死,他也不是不違背臣道。治理天下好像拉大木頭一樣,前面的人呼聲邪,後面的人應聲許,相互應和,一同用力。君主與臣子,是一同拉木頭的人;假若手不握著繩索,腳不蹬地,拉木頭的人只是在拉木頭的

86、人面前嬉笑,隨從拉木頭的人,認為這是很好的表現(xiàn),那拉木頭這件事,就要荒廢了。</p><p>  唉!後代驕橫的君主,獨擅威權,不為天下萬民服務,他所求取於民間的,不過是要得到為他奔走服役的人。於是使得民間響應皇上的,也不外乎是為皇上奔走服役;這些作人臣的,一時間避免了受凍挨餓,便感激皇上的賞識與重用,也就不再計較皇上具備不具備對待臣子的禮數(shù),自己置身於奴僕、婢妾的中間,卻以為是理所當然。萬曆初年,神宗對待張居正

87、的禮遇稍微好一些,但同古代老師的待遇相比,還沒有達到百分之一,可是當時議論的人,都驚異張居正接受神宗的優(yōu)待,是喪失臣子的禮儀。張居正的罪過,正犯在不能把自己看作老師,聽奴僕、婢妾的指示,而對他的責備卻與此相反,是甚麼道理呢?這就是聽多了、看多了世俗的官吏,以為他們是標準的臣子,又哪裡知道,臣與君名稱雖是不同,而實際的職責卻是相同的呢?</p><p>  有人說:臣不是同子並稱嗎?我認為不對。父親和兒子,具有一樣

88、的氣性,兒子的身體,是從父親的身體分出來的。所以孝子雖然和父親不是同一個身體,但能夠每天接近父親的氣性,時間一久,就沒有不和父親氣性相通的了;不孝順的兒子,出生以後,同父親的關係一天比一天疏遠,時間一久,便和父親的氣性不相像了。君和臣的名稱,是由於治理天下才有的。我沒有管理國事的職責,那我對君主來說,就是不相干的人。如果到君主朝廷裡做官,不為天下人民服務,那就是君主的奴僕、婢妾;為天下人民服務,那就是君主的老師與朋友。就是因為這樣,世上

89、所說的臣,其名稱屢屢發(fā)生變化;而父親、兒子的稱謂,是確定不可能發(fā)生變化的?!             。ㄐ伦g明夷待訪錄三民書局)</p><p><b>  考題觀摩</b></p><p>  1. 下列一段史書文字,若依文意及史書體例推斷,敘述正確的選項是﹕</p><p>  「明年八月,熹宗疾□□,召王入,受遺命。丁巳,即皇帝位,○○○

90、○,以明年 為△△△△△。九月甲申,追諡生母賢妃曰孝純皇后。丁亥,停刑。庚寅,冊妃周氏為皇后?!?明史)</p><p>  (A)□□應是國君的身體狀況,或為「已癒」</p><p>  (B)○○○○應是新君即位後的措施,或為「大赦天下」</p><p>  (C)△△△△△應是新君即位後的年號,或為「莊烈帝元年」</p><p> 

91、 (D)從記錄的內容來看,這段文字最可能見於史書中的「列傳」 (91學測)</p><p><b>  【標準答案】(B)</b></p><p>  【試題解析】憑藉基本歷史常識,熹宗之後便是思宗,年號崇禎。依史書體例知「莊烈帝」是諡號。(史書中出現(xiàn)「╳帝」、「╳宗」均為諡號)正史中「本紀」以記帝王,「世家」以記諸侯,「列傳」以記人物。一般新君登基,大都會實施大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