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驅動豈能袖手旁觀 各國各吹各的號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利益驅動豈能袖手旁觀 各國各吹各的號</p><p>  2003年10月24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召開了為伊拉克經濟重建籌款的國際會議。此次大會共籌款330億美元,其中美國準備提供203億美元用于伊拉克重建,這與伊重建所需資金1800―2500億美元相差甚大。此次大會籌款未得到歐盟國家的積極支持,法、德兩國只同意在歐盟框架內出點錢。俄羅斯拒絕出資。法、德、俄羅斯并沒有滿足美國的要求―――放

2、棄對伊拉克的部分債權。世界大國在伊拉克經濟重建中各唱各的調,這是美國始料不及的。 </p><p>  控制海灣是美全球戰(zhàn)略的重要支撐點 </p><p>  海灣國家是西歐和日本最大的原油供應者 </p><p>  俄羅斯加大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砝碼 </p><p><b>  美國 </b></p>&

3、lt;p>  擠壓俄羅斯制約西歐日本 </p><p>  還有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p><p><b>  1 </b></p><p>  伊拉克對美國來說,其戰(zhàn)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刂坪呈敲廊驊?zhàn)略中的重要支撐點。 </p><p>  美國要在世界各個場合極力擠壓俄羅斯的戰(zhàn)略空間并極力推行“北約東擴”戰(zhàn)

4、略,將前蘇聯(lián)的勢力范圍―――東歐各國逐步消化掉,以便從西、南(海灣地區(qū))和東(日本)三個方向對俄羅斯實施戰(zhàn)略包圍,從這里可以看出冷戰(zhàn)后海灣地區(qū)仍然是美國實施全球戰(zhàn)略的重要地區(qū),其作用不可低估。 </p><p>  同時,海灣地區(qū)也是美國爭奪中亞、里海的重要一環(huán)。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一方面由西向東推進北約東擴戰(zhàn)略,另一方面千方百計想奪取中亞、里海,以形成對俄羅斯的包圍態(tài)勢,同時認為這也是對中國的一種有力牽制。美國控制

5、海灣石油還可以制約西歐和日本。 </p><p>  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與西歐、日本間的矛盾和摩擦的主要解決途徑,還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各國對石油的爭奪是世界經濟競爭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美國首先控制西歐、日本所需石油的開關閥,必要時美國就可關掉石油龍頭,使自己在戰(zhàn)略上處于主動地位。 </p><p><b>  2 </b></p><

6、p>  美國絞盡腦汁地想在伊拉克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利益。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美國幫助科威特恢復了主權和獨立,美伊之間也斷交了。從1990年8月聯(lián)合國對伊拉克實行制裁到2003年5月聯(lián)合國解除對伊制裁,在將近13個年頭里,法、俄等國拿了伊拉克石油換食品計劃下的許多項目,而且還與伊拉克簽訂了重要的油田合同,因伊拉克與美國有強烈的對抗情緒又處于斷交的狀態(tài),美國卻難以從伊獲取經濟利益,因此對于法國、俄羅斯等國在伊的經濟活動,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

7、頭,美國重新打進伊拉克市場的欲望比任何時候都強烈。 </p><p>  去年3月伊拉克戰(zhàn)爭后,在美國推動下,2003年5月22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483號決議,解除對伊拉克的制裁,這為美國重新進入伊拉克市場創(chuàng)造了條件。美國操縱設立“伊拉克發(fā)展基金”,并建立了由美英掌控的伊拉克石油出口的新機制,美國把伊拉克重建的大權一把攬在自己手中,并企圖把當時反對美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的法、德、俄等國排除在參與伊拉克重建的國

8、家之外,以攫取伊拉克重建的最大經濟利益。這里需提及的是,就是哪怕在美伊斷交的情況下,美國也還設法從伊拉克進口石油。比如1999―2000年間,美國從伊拉克進口石油量達到3750萬噸/年,約占美國石油總進口量的9%,其主要是通過??松D莫比爾、謝夫隆等公司進口到美國的。 </p><p><b>  西歐 日本 </b></p><p><b>  面臨戰(zhàn)略安

9、全問題 </b></p><p><b>  石油是血液 </b></p><p><b>  3 </b></p><p>  長期以來,法、德等西歐國家一直把包括伊拉克在內的中東、海灣地區(qū)看作是它的戰(zhàn)略安全屏障,這是因為西歐與中東、海灣在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有著密切聯(lián)系。尤其是1994年以后,俄重返中東、海

10、灣地區(qū),與美國、西歐爭奪這一地區(qū)的影響,因此西歐國家也對俄羅斯的動向給予密切關注并采取相應對策,以維護其在這一地區(qū)的戰(zhàn)略安全利益。 </p><p>  在地理位置上,日本與波斯灣相隔遙遠,好像并不存在什么戰(zhàn)略安全利益,但如果把日本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石油提升到戰(zhàn)略安全高度來認識的話,那么日本與中東、海灣間也存在戰(zhàn)略安全利益的問題。 </p><p><b>  4 </b&g

11、t;</p><p>  石油是西歐國家、日本發(fā)展經濟的“血液”,對保證其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極為重要。20世紀90年代,西歐國家石油消費的45%和日本的64.6%都來自包括伊拉克在內的中東、海灣地區(qū)。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10年全世界所需石油的41%仍將來自中東、海灣地區(qū)。海灣國家是西歐國家最大的原油供應者。據報道,日本從中東、海灣國家進口的石油數(shù)量已占日本對石油需求總量的82%以上。2004年初,日本運送陸上自衛(wèi)

12、隊主力部隊和裝備前往伊拉克,這一重要舉動與日在伊拉克乃至海灣地區(qū)的戰(zhàn)略、經濟利益是密切相關的。 </p><p>  值得一提的是,在伊拉克戰(zhàn)爭前,從伊拉克購買石油的公司除了美國公司外,還有Bp、Koch石油、Valero和Tosco公司。在聯(lián)合國對伊拉克實施制裁期間,法國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曾與伊拉克協(xié)商位于巴士拉北部48公里處、靠伊朗邊境的馬吉努油田(估計擁有13.7―41.1億噸28―35度API原油)

13、的開發(fā)權。計劃初始產量為1500萬噸/年,開發(fā)階段過后增至3000萬噸/年,最終生產潛力估計為1億噸/年。該公司與伊拉克合作的另一油田開發(fā)項目是納赫爾烏姆爾油田,計劃生產2200萬噸/年42度API原油,開發(fā)之后可達到2500萬噸/年。2001年5月,伊拉克稱與外國石油公司(包括法國公司)簽訂了數(shù)十億美元的合同。 </p><p><b>  5 </b></p><p&

14、gt;  西歐國家是包括伊拉克在內的中東、海灣國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 </p><p>  其中,英、法兩國的貿易額最大。20世紀80年代每年英、法兩國與包括伊拉克在內的中東、海灣國家的貿易額分別在200億美元左右。 </p><p>  1991年海灣戰(zhàn)爭后,西歐國家把發(fā)展中東、海灣國家的經濟合作當作是海灣戰(zhàn)后戰(zhàn)略的三大步驟之一,這是符合西歐國家的眼前和長遠利益的。 </p&g

15、t;<p><b>  俄羅斯 </b></p><p>  周邊延伸地區(qū)及其傳統(tǒng)的南下目標 </p><p>  伊戰(zhàn)前,與薩達姆政權簽訂高達400億美元經貿合同 </p><p><b>  6 </b></p><p>  在過去冷戰(zhàn)期間,包括伊拉克在內的中東、海灣地區(qū)是美國遏制

16、前蘇聯(lián)的前沿陣地。現(xiàn)在美國仍然把這一地區(qū)作為繼續(xù)遏制俄羅斯的前線。 </p><p>  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的兩三年里,俄羅斯忙于內務,無力顧及中東、海灣,但自1994年俄羅斯確定了重振世界大國地位的外交戰(zhàn)略目標后,就重新盯上了中東、海灣地區(qū)。在俄羅斯看來,中東、海灣地區(qū)是俄羅斯的周邊延伸地區(qū)及其傳統(tǒng)的南下目標,直接涉及俄羅斯的戰(zhàn)略安全利益,為此已采取多項措施,以確保其戰(zhàn)略安全利益。 </p>&

17、lt;p><b>  7 </b></p><p>  前蘇聯(lián)曾與其傳統(tǒng)盟友伊拉克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幫助伊拉克承建許多重要的水利、基礎設施項目,伊拉克至今仍欠前蘇聯(lián)幾十億美元的債務。 </p><p>  俄羅斯原設想在推動聯(lián)合國解除對伊拉克制裁后,俄就可以立即執(zhí)行已與伊拉克方面簽署的開發(fā)油田的協(xié)議并恢復與伊拉克的軍事合作。因此在聯(lián)合國對伊制裁期間,俄羅斯積極

18、與伊拉克方面協(xié)商開發(fā)伊油田事務。例如,1997年3月,以俄羅斯魯克石油公司為首的財團與伊拉克簽訂了西庫爾納油田開發(fā)協(xié)議,合同金額為35億美元,合同期限23年,目標產量500萬噸/年。該合同于2000年下半年開始執(zhí)行。又如,1999年12月,俄羅斯能源公司Zarubezhneft與伊拉克達成協(xié)議,將在北魯邁拉油田鉆100口井,將產量從450萬噸/年提高到5500萬噸/年。再如,2000年10月18日,俄羅斯石油公司獲得2份伊拉克油田開發(fā)合

19、同,合同金額超過2.1億美元。在伊拉克石油工業(yè)領域活動中占優(yōu)先地位的一直是俄羅斯公司。 </p><p>  自1990年8月聯(lián)合國對伊拉克實施制裁至2001年10月,俄羅斯公司與伊拉克簽訂石油工業(yè)領域合同額已達到60億美元,有多家俄羅斯石油公司與伊拉克簽訂了一系列開發(fā)和作業(yè)合同。 </p><p>  人們還會記得,2003年3月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不久,俄羅斯與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簽訂了高達4

20、00億美元的經貿合同,其用意,就是為了在伊拉克戰(zhàn)后增加在伊經濟重建中的份量,加大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砝碼。 </p><p>  債臺高筑 治安混亂戰(zhàn)后重建變數(shù)多 </p><p><b>  8 </b></p><p>  根據美國與伊臨管會達成的協(xié)議,2004年6月底前,伊拉克進行民選,組成一個享有主權的臨時政府,從美國手中接管政權。2005

21、年12月31日前,根據重新制定的伊拉克新憲法再選舉產生伊拉克新政府。對于美國的伊政治重建計劃,各國反映不一。 </p><p>  法、德、俄等國與美國在伊政治重建問題上就存在分歧。美國在伊政治重建目的是經過三步曲在伊拉克建立一個親美的新政府,為美國在中東和全球的戰(zhàn)略利益服務。而法、德、俄等世界大國則主張應盡快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主權,不讓美國有足夠的時間在伊拉克布棋設子,并組織制定伊拉克新憲法和選舉伊拉克新政府

22、,希望這一新政府是奉行中立政策而不是親美的政府,并由伊拉克臨時政府向聯(lián)合國就重建伊拉克提出支持和幫助的要求。 </p><p>  伊拉克鄰國對美國的伊政治重建計劃更是憂心忡忡。海灣戰(zhàn)爭后,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其自治權得到擴大。伊朗、土耳其、敘利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約旦等鄰國都主張維護伊拉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擔心庫爾德人的自治權力增大而導致庫爾德人要求獨立或局勢動亂,這勢必刺激伊朗、土耳其、

23、敘利亞等國內的庫爾德人要求更大自主權或獨立的傾向,影響這些鄰國的安全和穩(wěn)定。伊朗還擔心伊拉克在美國的扶植下重新崛起,成為美對伊朗動武的前沿基地。一些海灣國家還擔心伊拉克將來成為美國在中東民主化的樣板,進而威脅到本身政權的穩(wěn)定。 </p><p>  伊拉克國內各民族各教派對美國的伊政治重建計劃有重大的不同意見。盡管他們相互之間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在某些具體問題上意見不同,但有一個共識,這就是要求盡快結束美國的軍事占

24、領、反對新政府成為美國傀儡,要求將管理伊拉克的權利重新回歸到自己手中。顯然,伊拉克人民的要求與美國的伊政治重建計劃有著天壤之別,是難以調和的。 </p><p><b>  9 </b></p><p>  經過兩伊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后,伊拉克債臺高筑,所負外債累計多達1700多億美元,再加上需給伊朗、科威特的戰(zhàn)爭賠款多達2000多億美元,還欠俄羅斯等國幾十億

25、美元的債務,這樣伊拉克的債務約達3800億美元。而法、德、俄并沒有滿足美國的要求,放棄對伊拉克的部分債權。 </p><p>  而伊拉克的石油一時卻難以使用。伊拉克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但2003年3月伊拉克戰(zhàn)爭后,由于石油設施、油管等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大幅度減少,近期難以恢復到戰(zhàn)前生產水平,因此美國原打算戰(zhàn)后很快就能利用伊拉克石油收入的希望也就成為泡影。 </p><

26、;p><b>  10 </b></p><p>  伊拉克治安情況也影響伊經濟重建。伊拉克戰(zhàn)爭后,美英占領軍未能有效地控制伊拉克局勢和維持好社會治安,無法建立起正常的生活、生產、社會秩序,各類武裝襲擊事件不斷,局勢十分混亂,連聯(lián)合國官員德梅洛、外國駐伊外交官的生命都得不到保證,這必然影響到國際社會對伊經濟重建的信心和捐款、投資。 </p><p>  世界大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