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四維一體:《論語》人物系統(tǒng)的建構機制</p><p> 摘 要: 《論語》各章雖無一貫系統(tǒng),但原書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一方面客觀表現(xiàn)為四個相互聯(lián)結的維度,亦即眾星拱月——孔子神貌、各有千秋——孔門弟子、烘云托月——隱者風尚,以及旁見側出——諸色人等;另一方面集中呈現(xiàn)出兩種相互映照的類型,亦即正面的推崇與反面的批判。由此,原書人物在總體上一以貫之、自成體系,最終構成了“四維一體”的特殊機制。正
2、是緣于人物群體的系統(tǒng)性和真實感,客觀上促進了原書文學價值的生成。 </p><p> 關鍵詞:《論語》;人物系統(tǒng);建構機制 </p><p>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1-0125-04 </p><p> 作者簡介:陽 清,男,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郵編:650500 </p>
3、<p> 作為儒家學派的首部結集,《論語》所散發(fā)的文化魅力,不僅在于其作為顯學的哲學思想,而且表現(xiàn)為原書在散文表達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鏈條上的重要位置。關于前者,幾千年來的儒學研究業(yè)已證明;后者則以人物形象和語言藝術為特色,并在近代以來的散文史中得到具體闡述。如果說刻畫人物、塑造形象、表達人物真實的情感,不失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法則,那么這些藝術手段,亦是評價《論語》文學價值的立足點。胡念貽即認為,《論語》之文學成就,“首先在于
4、它寫出了孔子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的形象”,因為“這部書所寫的人物,都以孔子為中心”。[1]這種說法為大多數(shù)研究者所認同,它客觀揭示出了原書人物形象的規(guī)律性特別是系統(tǒng)性。 </p><p> 《論語》各章有無一貫系統(tǒng)是頗具爭議的。南懷瑾指出:“以全部《論語》來講,它本身就有一貫的系統(tǒng)”,用“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態(tài)度來研究《論語》,“它可以說前后篇章貫而通之”。[2]與此截然相反,楊伯峻則認為《論語》“是若干片斷的篇章
5、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么關連”;[3]蔡尚思強調“《論語》一書在中國古籍中最為雜亂”,甚至閱讀原書已八十多年,“也苦于無法完全知道哪幾句話哪幾段話是在哪一篇中”;[4]李零讀《論語》的建議是,“既然書是亂的,我們何不把它拆開來讀,庖丁解牛,大卸八塊,通過對比,通過分析,看這本書到底都講了些什么,不一定按原書的順序讀,或即使按原書順序,也要一邊讀一邊看,看前后左右是什么關系”。[5]筆者以
6、為,《論語》在編排形式上雖無規(guī)律,但原書對哲學思想的闡發(fā)卻是一以貫之的;為了更好地詮釋儒學義理,《論語》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亦是自成體系的。 </p><p> 事實上,《論語》人物形象系統(tǒng)的建構機制,主要表現(xiàn)為四個相互聯(lián)結的維度,亦即:眾星拱月——孔子神貌,各有千秋——孔門弟子,烘云托月——隱者風尚,以及旁見側出——諸色人等。這里,一方面可謂為建構方法,另一方面則是原書所塑造的對象,其核心是孔子及其儒家哲學思想,
7、其范圍遍布于原書每個章節(jié)之中。 </p><p> 具體來講,《論語》在塑造孔子神貌時,主要圍繞其四種身份來宏觀展開。首先,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他積極主張仁義禮制,并且因為此種思想的巨大張力而澤被后學。從學術上講,正如《史記·孔子世家》所言:“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其次,孔子是積極入世的政治家,其儒家哲學重在實踐和兼濟天下,由此奔波列國
8、,身體力行,《孟子·滕文公下》載其“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睆恼涡Ч峡?,“孔子一身,直為中國政教之源,中國之歷史,即孔子一人之歷史而已”。[6]再次,孔子是私學教育的先師,他不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學習方法,而且在教學相長中做到師生融洽??鬃优囵B(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給幾千年來的國民教育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最后,孔子并非神話般的人物,他通過修身和勤學,雖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平常人的品質和能力,但是其神圣光環(huán)卻是
9、后人給予的??鬃訉嶋H上具有一般人的普遍特質,這在孔門日常生活中尤其明顯。要之,從宏觀上看,《論語》塑造出了孔子溫文爾雅的儒者風貌、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懷、博學睿智的先師形象,以及平凡與世俗化的生活面孔。 </p><p> 袁嘉谷曰:“余讀《論語》二十篇,肅然而嘆孔子之至圣。學至圣者誠,記至圣之言行容止者精?!盵7]原書對孔子形象的塑造,之所以能達到“記至圣之言行容止者精”的文學效果,重在使用“眾星拱月”的方式來進
10、行,亦即通過孔子與弟子以及其他賢者的交往特別是人物對話,從側面刻畫孔門優(yōu)秀弟子和他者的同時,集中凸顯出中心人物的本來面貌。《論語》的中心人物自然是孔子,原書所客觀呈現(xiàn)的,既不是“歷史的孔子”,亦即“歷史上由人們對‘實在的孔子’的認識或再認識而形成的各種不同的有關孔子的形象或概念,即種種孔子觀”,亦不是“符號的孔子”,亦即“孔子之為孔子,不再是一種純個人的私名,而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人們交流與對話、對抗與互動時共同運用的公共的符號”,而是
11、真正的“實在的孔子”,亦即“我們所能確認的真實具體的孔子這個人及其所言、所行、所思的實在性”。[8]換句話說,《論語》描繪出的孔子,不失為實在可感的生活形象,“全書從各個側面寫出了孔子這樣一個思想深刻、舉止端方的大哲學家、大教育家的形象,揭示了他在政治、學術、生活為人等方面自我完善的人格”,“記敘描寫出了具有七情六欲、有血有肉的孔子圣人形象”,[9]因此著實使人信</p><p>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和他的弟
12、子們在儒學發(fā)展史上已凝結為一個整體”,故而“要理解孔子,必須要面對他嘔心瀝血培育的眾多弟子,反之亦然”。[10]《論語》在刻畫孔門弟子神貌時,一方面圍繞著孔子以從側面表現(xiàn),另一方面則主要是通過展示其各有千秋之態(tài),客觀凸顯出人物典型化甚而類型化的特征。 </p><p> 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墩撜Z》重點描繪的孔門學生雖然不多,但往往通過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
13、夫子幾個得意門生,各有特點,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譬如顏回在《論語》中并不是著墨最多的一個,但他卻因為勤奮好學、安貧樂道以至修養(yǎng)極高,給后世儒者留下了一個光輝榜樣。作為忠實履行儒家精神的弟子,顏回最為孔子所深愛,康有為由此感嘆:“孔門多弟子,而孔子所心心相印者惟顏子一人。”[11]又如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子路,《仲尼弟子列傳》載其“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左傳·哀公十五年》載其“君子死而冠不免。”《論語》給
14、予人們最為難忘的印象,亦是性格豪爽、敢于直言以及魯莽有勇,從而成為原書中氣質鮮明而又頗為復雜的人物典型。又如敘述較為頻繁的子貢,是孔門外交能力突出的儒者,《仲尼弟子列傳》曾以相當大的篇幅敘其“存魯,亂齊,破吳,疆晉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的歷史功績。《論語》則主要凸顯其通達善財?shù)哪芰?、聰明機智的言行、積極處世的態(tài)度,以及追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人格風貌??组T弟子尚有以才藝出名,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頗具才干的冉有,豪情奔放、瀟灑&
15、lt;/p><p> 與刻畫孔門弟子形象不同的是,《論語》在塑造隱者風尚時,往往從某一特定的社會側面出發(fā),敘述和描繪他們與孔門各異甚至是背道而馳的言行,從而產(chǎn)生出烘云托月的藝術效果。《論語·憲問》載孔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笨梢姼鶕?jù)生活形態(tài)和隱逸方式的差異,原書中的隱者可分為辟世、辟地、辟色、辟言之士等多種人物類型。而從主體態(tài)度來看,原書隱士對待積極參政的儒者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
16、以“儀封人”為代表,少數(shù)隱士態(tài)度溫和,他們懷著一種奇異的心情來看待孔子,但并不反對孔子的行動;以“接輿”為代表,也有一些隱士盡管言辭激烈,但總體上還是以一種善意的態(tài)度相對,奉勸孔子不要屈身于濁世之中,以免自身遭到禍害;以晨門、長沮、桀溺等為代表,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隱士們對孔子及其弟子們矢志不渝的出仕精神無法理解,因而采取一種冷眼相看的態(tài)度,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墩撜Z》對隱士形象的描摹,有著重要的哲學旨趣和文化意義:其一,原書從不同角度來敘
17、述隱士行跡,旨在襯托孔子為了追求政治理想義無反顧的奮斗精神。在周游列國、游說諸侯的歷程中,孔門盡管遭遇了許多艱難困苦,但是從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他們以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樂觀</p><p> 錢穆指出:“讀《論語》者,其眼光尤當旁及于孔子以外之人物”,其中既包括孔門諸弟子與各類隱者,又必須關注“孔子所遇列國之君卿大夫,及并世賢者”,“又當參考《左傳》《國語》諸書,以見其詳,以推而至于孔子時代之全景”。[15]
18、《論語》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還表現(xiàn)為旁見側出地對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的各色人等,程度不同、方式不一地加以描繪?!墩撜Z》描繪的其他人物,實際上可劃分為三種相互關聯(lián)的人物類型:古賢人、為政者以及其他良莠不齊之輩,并且在古代賢人與當下為政者之間比較和考量,進而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在主觀實踐價值判斷的同時,系統(tǒng)完成對原書人物的綜合展現(xiàn)。 </p><p> 《論語》所描述的賢人,又可劃分為明君、賢相、能臣、逸民等四種類型。具體來
19、說,以《泰伯》篇為代表,以上古帝王堯、舜、禹為典型,《論語》詮釋了早期儒者對明君的認識;作為孔子心目中的賢相,《論語》不僅對周公推崇備至,而且對于春秋時代鄭、楚特別是齊國的管仲、晏嬰亦多加褒揚;以春秋時代的大夫遽伯玉、寧武子、孟公綽等為代表,《論語》對各國品德高尚、聰明能干的良臣亦表示賞識;以《微子》所載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為代表,《論語》還稱贊不少遺落于世而無官位的賢人。要之,原書通過對明君、賢相、能臣、
20、逸民等四類人物的品評,來重點表達對古賢人及其“軌物范世”精神的嘉許。從明君到賢相、能臣、逸民,如此對于古賢人的刻畫,不僅構成一定的層次感,而且呈現(xiàn)出較強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值得指出的是,儒家所真正欣賞的,并不是老莊式的隱者,而是那些具有儒家精神的逸民;而從儒家義理來審視,《論語》所謂古賢人,因其與仁學范疇和君子人格實有異曲同工之處,從而客觀反映出原書的編撰意圖,在于借助對歷史人物的品評來表達儒家思想。 </p><p&
21、gt; 《論語》描述歷史人物,一則以古賢人作為正面形象,再則以當下為政者作為反面形象,這種鮮明的形象對比,一方面反映了孔子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另一方面旨在更好地服務于儒家哲學的闡釋。對于為政者,《論語》重在批判以僭越無道為特征的,從根本上不符合道德特別是禮制的不良言行。自春秋以來,諸侯爭霸,禮制廢棄,子殺父、臣弒君之事頻頻發(fā)生,孔子時代尤甚?!都臼稀份d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
22、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痹谶@種文化背景下,以魯國及其“三桓”勢力為代表,孔子對當政者僭越無道的言行極為不滿,《論語》于是以相當?shù)钠?,來揭示這種社會現(xiàn)象,同時表明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學主張?!墩撜Z》對于為政者的批判,與對古賢人的褒揚一起,完成了全書人物系統(tǒng)的建構。 </p><p> 《論語》還通過其他方式來展現(xiàn)社會各色人等。這里主要
23、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一是社會各階層人物向孔子或者孔門弟子請教;二是社會各階層人物對孔子、孔門弟子抑或儒學的初步認識和評價。前者通過主客對話,在凸顯孔子思想及其博學睿智的同時,再現(xiàn)了社會不同階層人物的心態(tài);后者通過對人物的品評,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早期儒家的集體心理和價值取向,印證了孔子及其儒學在春秋末期所造成的社會反響。此外,表現(xiàn)社會其他各種人物與孔門的交往,亦成為《論語》刻畫古代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論語》當中,既有孔子時代的現(xiàn)實人物
24、,又有諸多歷史人物。原書通過人物本身的言行來塑造現(xiàn)實人物,通過他人的品評來表現(xiàn)歷史人物,并使現(xiàn)實人物與歷史人物形成鮮明對比?!墩撜Z》人物形象由此呈現(xiàn)出兩種相互映照的類型,亦即正面的推崇與反面的映襯甚至批判。如果說孔子、孔門弟子、古代賢人以及其他當代君子是原書正面推崇的對象,那么,隱士、為政者以及其他違背道德禮儀之徒,則是原書反面映襯甚而批判的對象。要之,《論語》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總體上自成體系。 </p><p&g
25、t; 從總體上看,《論語》塑造人物的特點在于真實性和系統(tǒng)性。雖然《論語》所建構的人物體系,“并不標志文學的成熟,但此中表現(xiàn)出來的為文的情懷與境界,卻使得這不是為著文學的文學,有著恒久的生意蔥蘢”。[16]如果說,《論語》的人物塑造藝術是不自覺形成的,那么原書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來看待,具有三個方面的文學史意義:其一,為我國古代議論文章的寫作提供了一種基本的、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思維表達方式——客觀的經(jīng)驗性的陳述方式;其二,為我國古代敘事性文學
26、提供了通過人物的某些外在特征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在心理活動和情感波動,從而成為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方法的早期范本;其三,開通過人物一系列活動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先河。[17]可見,正是緣于人物群體的真實感和系統(tǒng)性,客觀上促進了原書文學價值的生成。 </p><p><b> 參考文獻: </b></p><p> [1]胡念貽[A].先秦文學論文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27、版社,1981.208. </p><p> [2]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0. </p><p>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26. </p><p> [4]蔡尚思.論語導讀[M].成都:巴蜀書社,1996.1. </p><p> [5]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論
28、語》縱橫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7. </p><p> [6]夏曾佑.中國古代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68. </p><p> [7]袁嘉谷.袁嘉谷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49. </p><p> [8]林存光.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M].
29、濟南:齊魯書社,2003.4-5. </p><p> [9]劉衍.中國古代散文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46. </p><p> [10]高專誠.孔子和他的弟子們[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2. </p><p> [11]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137. </p><p>
30、[12]趙明.先秦大文學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767-770. </p><p> [1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57. </p><p> [14]來可泓.論語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405. </p><p> [15]錢穆.論語要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14. <
31、/p><p> [16]揚之水.先秦詩文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86. </p><p> [17]單承彬.《論語》的文學史意義[J].齊魯學刊,1997,(5). </p><p> “Four Dimensions in One”: the Constructing Mechanism of Characters </p>&l
32、t;p> System in “the Analects” </p><p> Yang Qing </p><p> Abstract: Though there is no consistent system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of “the analects”, it depicted characters, on t
33、he one hand, as four interconnected dimensions: highlighted for Confucius, characterized for students, Foiled for hermits, sided for other peopl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displayed two types of mutual reflections: the
34、positive and negative criticism. So characters in the book constituted an overall system. The systematic and realistic charateristics promoted the lit</p><p> Keywords: “the Analects”; Characters System; C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維一體及其產(chǎn)品系列介紹
- 核心素養(yǎng)下的“四維一體”德育反思課程構建初探(原稿)
- 核心素養(yǎng)下的“四維一體”德育反思課程構建初探(原稿)
- 四維端射相控陣列天線饋電一體化技術研究.pdf
- “四維一體”視野中的心理與文化——兼論文化心理學的研究.pdf
- 的_第四維設計_
- 四維建筑的魅力
- 論企業(yè)管理實踐中的四維體系建構.pdf
- 基本公共服務問責機制創(chuàng)新的四維構想
- 探索基于“四位一體”的流程治理機制
- 四維操盤-純凈版
- 一個對稱的四維混沌系統(tǒng)及其信息隱藏應用.pdf
- “四位一體”計算機學科競賽模式建構初探
- 四維醫(yī)院圖像動態(tài)快速體繪制技術研究與系統(tǒng)實現(xiàn).pdf
- 一般四維穩(wěn)態(tài)彎曲時空的能量.pdf
- 崇賢街道四維公園綠化景觀一標段
- 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
- 三維一體的復習策略
- 《論語》人物考述四篇.pdf
- 姚一葦戲劇論——“古今中外”的四維透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